1941年冀鲁豫与鲁西两区合并为冀鲁豫区党委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唯一号: 151532020220007045
事件名称: 1941年冀鲁豫与鲁西两区合并为冀鲁豫区党委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526.pdf
事件类型: 社会事件
起始时间: 1941年7月1日
结束时间: 1941年7月

事件描述

1941年7月1日,冀鲁豫与鲁西两区合并为冀鲁豫区党委,泰西地委改为冀鲁豫区党委第一地委。7月下旬,日军纠合汉奸石友三部及泰安、宁阳、肥城等十几县的日伪军万余人,开始对泰肥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清剿”。24日,泰西地委、专署、军分区被迫在肥城县虎门一带与敌激战一天,趁夜幕冒雨突出重围,转移到张(庄)袁庄,后到大峰山区活动。地委分析了虎门突围后的形势,为保护革命力量,坚持对敌斗争,确定了对敌斗争方针,即由公开的抗日根据地变为秘密根据地。策略为:在组织上实行精干隐蔽政策,加强敌伪工作,并敌人进行“合法”斗争;做好统战工作,掌握两面政权,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在形式上,以小型为主.灵活多样,有时搞些大的行动,以扩大党的影响.坚定群众的抗日信心。同时,打击最坏的区、乡、村伪政权和作恶多端的汉奸、特务以及叛徒、变节分子。此后,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及大部分县、区武装和地方干部,转移到黄河以西长清县野鹊窝一带,留下少数干部、武装依靠群众就地坚持斗争。日伪军在泰肥山区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密设据点,泰安(西)县敌伪据点达36个,肥城县亦有35个。各据点之敌向群众勒索自抗战以来5年之田赋,致使群双生活雪上加霜,仅泰安(西)县就损失1亿元(法币)左右。敌人抓丁充当伪军,扩大伪政权,发放“良民证”,实行经济、政治、文化等封锁。为加强肥城县对敌斗争领导力量,地委派张立信任肥城县委书记。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第一卷起自1925年8月泰安有共产党员的活动,止于1949年9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记述了泰安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政权、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在革命斗争中的大事、要事。 《大事记》由概述和大事条目组成。使读者在了解历史梗概和党史脉络的基础上,阅读研究大事记。由于泰安地区建国前后党史情况截然不同,故一、二两卷在编排方法上有较大区别。第一卷,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两个地委(泰山、泰西),分属山东、冀鲁豫两大战略区,抗战后半期一度(四年多)形成三个地委,历史和区划情况复杂,且在过去的工作中已各成体系地编写出三个党史大事记,即《中共泰山区党史大事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