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军民反资敌,大生产,共渡春荒

知识类型: 事件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唯一号: 151532020220006688
事件名称: 1943年军民反资敌,大生产,共渡春荒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218.pdf
事件类型: 军事事件
起始时间: 1943年4月
结束时间: 1943年4月
发生地点: 泰安市

事件描述

由于1942年特大旱、虫灾害,泰山区大部几至无收,更兼日伪抢掠摧残,全区缺粮严重。本年度春荒日益发展,尤以益临、博莱一带为甚,我军民生存极端困难。部队、机关每人每日十四两原粮(十六两制)亦无保证,杂以野菜、树叶、带皮花生饼等为食,加以经常行军、作战,指战员体力衰竭,多患夜盲。据统计,仅十团二营吃糠菜树叶即达10.4万余斤。又兼疟疾、霍乱等瘟疫流行,人民饥饿病死者众多,甚至有的无力掩埋。淄河流域(非仅根据地)病饿而死8000人,博莱亦近5000人,东峪一带原5000人仅余2000余人,口头区南股村原200余户900人,至本年秋仅剩300人,翌年春又减至180人。峨庄一带十余村仅有一头驴、40只羊,土地荒芜三分之一以上,二斗粮食即可换三亩地或一个妇女。柏树头20余户,至秋仅余2人。米山村三年没有生一个小孩。鲁中联办呼吁全省救助淄河、博莱地区,并紧急拨粮30万斤,发放无息贷款25万元(其中益临15万元),共救济3000余户。泰山区及各县亦成立救助委员会。鲁中机关、部队每人每天节约2两粮,并捐款11万元救援灾区人民。各地在武装斗争的支持下普遍开展“反资敌”,“反抢粮”斗争。如博莱县即规定距敌据点三里外之村庄一律不允许向敌交纳钱粮,以此封锁了敌人,解救了群众。莱东白龙区委在得悉莱城日军查封吕芹村维持会长、大地主吕恒宋财产的情报后,报经县委同意组织近千群众,一夜间将吕的存粮抢先运出,救济了广大群众,扩大了党的影响。同时派出多支小部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武装征粮,以解根据地军民燃眉之急。为发展经济,度过难关,党政军民还开展了春季大生产运动。机关、部队除帮助群众搞生产外,还自力更生,开荒种粮种菜,有的达到了生产自给。各地发动群众积极组织合作社、变工组,发展农副业生产,泰历县高而区200余青年组织开荒队,开荒种地数百亩,当年收粮1万余斤,开荒队代表江延明、黄宪成出席鲁中劳模大会.获奖黄牛一头。根据地还大力开展了对敌区贸易,购进药品为样众治病。一些老中医如莱芜中法山吴春元、吴寿珍等,在我党政策感召下也不惜倾资尽力,以土法中药尽力救治干部、群众,为渡过最艰苦时期做出了贡献。反资敌斗争和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根据地坚持抗日斗争的经济基础。

知识出处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

出版者: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共泰安历史大事记》第一卷起自1925年8月泰安有共产党员的活动,止于1949年9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主要记述了泰安中共组织及其领导的政权、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在革命斗争中的大事、要事。 《大事记》由概述和大事条目组成。使读者在了解历史梗概和党史脉络的基础上,阅读研究大事记。由于泰安地区建国前后党史情况截然不同,故一、二两卷在编排方法上有较大区别。第一卷,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有两个地委(泰山、泰西),分属山东、冀鲁豫两大战略区,抗战后半期一度(四年多)形成三个地委,历史和区划情况复杂,且在过去的工作中已各成体系地编写出三个党史大事记,即《中共泰山区党史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发生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