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泉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唯一号: 151530020220000199
人物姓名: 于秀泉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74.pdf
性别:
出生年: 1890年
卒年: 1978年8月
籍贯: 徂徕办事处徂徕村

传略

于秀泉(1890-1978)女,今徂徕办事处徂徕村人,幼家贫,当童养媳。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她曾说服自己的子、侄参加抗战。当时中共泰安县委机关驻大寺村,为避免日军“扫荡”,转移到徂徕村附近的崆崆山办公。她身为小脚妇女,自告奋勇当县委机关的义务情报员,不分阴雨寒暑,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在深冬的一个雪夭,因站岗放哨把脚冻伤致残。从她家到崆崆山都是陡峭山路,斗争最紧张时,曾一夜往返七次给县委送情报。1939年仲秋节,日伪军对徂徕山根据地发起进攻。她将事先侦知的消息报告县委,县委预先准备,与日伪军激战一天,无一伤亡。在战斗中她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送水送饭。一次,送情报途中被敌特盯梢,她立即将情报吞入腹内,转危为安。任村妇女救国会长后,夜以继日为抗日队伍筹措军粮,补洗军衣,给伤病员喂汤喂药。于在自己生活艰难的境况下,对过往抗日工作人员常留宿留饭,被人们称为 “战士之家”。抗日干部赵声余身患疟疾,她卖掉家中槐树给赵治病。平时她组织妇女做军鞋,动员群众献粮捐款,说服青年人参军参战,为支前工作,作岀重大贡献。1942年7月,日军实行坚壁清野,徂徕山抗日根据地变成无人区。她一家六口搬到邓家庄一间场院屋里住,食野菜充饥,但她对革命充满胜利信心,并说:“日本鬼子长不了,南山终究是八路军的”。建国后,她积极带领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经常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1978年8月病逝。人们为她立碑并修建“秀泉亭”。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专题

会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