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钊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唯一号: 151530020220000198
人物姓名: 刘承钊
文件路径: 1515/01/object/PDF/1515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773.pdf
性别:
出生年: 1900年
卒年: 1976年
籍贯: 粥店办事处大堰堤

传略

刘承钊(1900-1976)著名生物学家。今粥店办事处大堰堤人。刘幼年读私塾,1913年入萃英小学,后转入萃英中学,因家贫两次辍学。1922年完成中学学业后赴京入汇文大学预科。1924年考入燕京大学心理学系,次年转入生物系。1927年毕业后被遴选为助教同时读研究生, 从事两栖类动物研究。1929年获硕士学位,并得到“金钥匙”奖,寻受聘于北京大学生物系,任讲师。“九一八”事变后,愤而摔碎东洋瓷杯,回到燕京。因科研有成,1932年获美国洛氏讲学金。后入康乃尔大学研究院,受业于导师赖特教授,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他经过悉心观察,发现雄蛙的第二性征,遂撰写论文 《无尾目中一种新的第二性征:雄性线》。这一发现引起国际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留学期间,他参观欧美各主要自然历史博物馆,发现当时中国标本全由外国学者研究,并以外国学者的名字命名,标本模式均留在外国,刘被深刺痛,决心改变这种局面。1934年刘获博士学位,同时获科学和教育两项“金钥匙” 奖。同年8月回国,获教育部部聘教授职称,任职东吴大学,其间发表一系列论文。1936年日本动物学会邀刘赴会,被断然拒绝。抗战爆发后,刘率东吴大学生物系师生入川,加入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1938年,在西南第一次采集中,刘首次采集到峨嵋山弹琴蛙。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确定的新属新种。此后的10年中,他先后10次野外采集,积累了大量资料,发表40余篇论文,奠定了他的中国两栖类动物研究中心的地位。专家认为,他的工作打破了单纯从形态特征,应用死标本研究分类的传统方法,重视野外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的调查研究,并结合生态、生活史和地理分布等资料,综合分析探讨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1946-1947年,刘受美国国务院聘请赴美讲学,在芝加哥自然博馆进行研究。次年被该馆聘为名誉教授。美国鱼类学学会、两栖爬行类学会授予他终身国外荣誉会员称号。在美期间,他用英文撰写《华西两栖类>,1950年由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岀版,该会会刊 《COPEIAM950年第4期载文评论该著作:“对于世界两栖类动物的研究,这部书无疑是一项很重大的贡献。” 刘长期担任华西大学校长和四川医学院院长等职。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3届全国人大代表),次年选任中科院学部委员。刘校务和社会活动繁忙,仍坚持科研。1961年出版专著《中国无尾两栖类》。1973年刘再次赴野外采集,酝酿撰写第三部著作《中国角蟾亚科分类讨论》。1976年清明节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被镇压,刘悲愤交加,心脏病骤发,4月9日赍志而没。刘一生共订立新种60余个。撰写论文60篇。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会秘书长、美国生物学会秘书长,美国生物学家 KRAIGADLEi主编的《两栖爬行动物发展史的丰碑》一书,记载了自16世纪以来已故世界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151人,刘承钊是唯一的中国入选者。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