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
I月
泰山区再次组织民工团支援渡江战役为支援大军南下,遵照华东支前司令部命令,泰山区又组成民工团,团长张仁安,政委刘仁轩。泰安、莱芜各组成一个担架营,每营200副担架;莱芜、章丘、历城各组成一个挑子营,每营400个挑子。五个民工营随我二十六军后勤部渡江,一直支前到上海、杭州等地,6月底返回。
2月
地委作出加强纪律性的决议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检查了各地产生的某些无纪律和无政府现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分区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毛主席提岀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口号。泰山地委在检讨了地委及各县存在的某些严重的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后,于2月25日作岀《关于克服党内无政府状态,加强纪律性的决议》。主要内容为:贯彻中央批示及华东局扩大会议关于克服党内无政府无纪律状态,加强纪律性的决议,深入进行传达教育,定期组织检查,展开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思想斗争;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党委书记亲自动手向上级写报告,不用秘书代劳;党委书记亲自审阅报纸清样;切实建立健全集体党委制;检查与纠正一切违犯党章的行为,认真学习党章并有计划地整理改造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克服目前的严重混乱现象;加强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根据部署,专署党组于3月,莱芜县委于4月100,泰安县委于2月28日,章丘县委于4月13日,历城县委于4月15日分别作出《关于克服党内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加强纪律性的决议》。
泰山区抽调大批干部南下到新解放区为支援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自去秋始,泰山区根据上级指示,突击进行了提拔配备干部工作,使各地、县、区级基本上配齐了正副职两套班子,随时准备抽调南下。地委副书记张敬焘主持了这项工作。地委采取办干部训练班的方式,在严格审查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拔培训了大批干部。1948年11月泰山区由芦云亭、高镇如、郭中兴、李玺堂等人率领的两批支援淮海战役民工团完成任务后,连以上百余名带队干部奉命编成新区工作队,帮助开展新区工作。继于1949年10月编入西南服务团,支援进军大西南,参加开辟川东合江、綦江地区地方工作。1948年底,地委宣传部长金韬率84名干部赴华东局集中后分配南下。本月,泰山区按每区配备区级干部6人,每县配备县级干部9人的要求,组织一个地委、四个县委的整套干部班子共400余名,加战士、勤杂人员等共计700余人,编为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一大队,王醒任大队长,苏展任政委,李频如任宣传部长,马子诚任组织部长,韩寓吾任大队参谋长兼章丘五中队长,黄益源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大队下编六个中队,分别由闫墨林(专署)、刘刚、杨仲起(泰安)、周效儒(莱芜)、纪中一(章丘)、英宜之、王裕民(莱芜六个区、历城四个区混编)、高寿亭(军分区)负责各中队工作。23日,干部大队在地委驻地寨里集合。29日,地委在泰安火车站召开欢送大会,刘众前、王醒分别代表泰安人民、南下干部讲话,干部大队赴浙江接管宁波地区工作。先期抵达的金韬,率领干部一部参加了接管嘉兴地区工作。另外,1948年初,泰山区即抽调近200名干部随山东其他地区干部集中惠民地区,配合华东野战军西兵团挺进中原,先后辗转豫北、豫西等地,后参加渡江战役支援了湖南邵阳地区。干部南下后,泰山区干部陆续进行了调整充实。3月,林乎加奉调南下,张敬焘接任地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刘众前接任地委宣传部长。6月,王翰卿调任地委组织部长。王炜之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傅敦吾任军分区副政委。
4月
地委总结建团工作1月I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后,泰山区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及区党委迭次指示,在原来建团的基础上,抓紧进行了整顿、恢复和重建团组织工作。至本月底,全地区团员达9157人,建支部461个,有八个区正式建立团领导机构,其中仅3、4月即建支部180个,发展团员1356名(不含历城)。至7月底,地委已设青年团干部2人,莱芜团县委5人(另区级青年干部16个区计30人),章丘3人,泰宁3人,历城2人,泰安2人,新泰2人。团员们在互助生产、救灾度荒和学习文化等方面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
泰山区区划调整本月,根据鲁中南区党委决定,泰山区区划调整。泰宁、新泰两县由沂蒙区划归泰山区。泰宁县时辖东庄、南驿、尧山、磁窑、徂阳(后改为良庄)、天宝等八个区和楼德、大汶口两个镇,县委、县政府驻楼德镇。县委副书记韩枕山,县长朱靖宇。新泰县时辖岙山、翟镇、羊流、果都、高平、围山、岔河、青龙、石放、城关等十个区,县委副书记马佃友,县长朱琳。同时撤销泰西县,原泰西县所辖边家院、安驾庄、高淤等三个区划归肥城县,龙山、夏张、黄山、临汶四区划入泰安县,李正一接任泰安县委书记,谷乾任副书记兼县长。
泰山区区划调整后共辖泰安、莱芜、新泰、章丘、历城、泰宁等6个县,69个区(莱芜16个,泰安14个,历城9个,章丘10个),4389个乡(村),总人口2750598人(莱芜524862人,新泰371999人,泰安816304人,历城331285人,泰宁320039人,章丘386089人),党支部1630个,空白村1901个,有个别党员关系的村920个,党员总数23736人(莱芜12590人,新泰2899人,泰安2232人,历城1604人,泰宁2002人,章丘1721人,地直708人),其中青年党员3923人, 妇女党员3708人。泰山地委迁驻泰城本月,泰山地委专署机关由莱芜寨里迁驻泰安。
泰山区大力清剿匪特山东全境解放后,国民党散兵、伪乡保武装和恶霸地痞等为逃避人民惩罚,组成多股匪特武装,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危害人民。仅4、5月份,全区即被残杀干部群众13人。本月,地委根据上级指示,对剿匪反特工作专门研究并在县委书记联席会上布置任务,确定以徂彳来山、莲花山、东岭山为剿匪重点。军分区于7月初召开地方武装会议,确定新泰、莱芜、泰安、章丘等县地方武装及民兵分别向以上重点地区清剿。7、8月中对三个重点区共清剿6次,捕获匪特26名。同时协助地方恢复整理民兵和自卫团。在我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瓦解匪特2000余人(其中主要为历城1800余人),缴枪240余支,残匪仅逃匿400余人及100余支枪,基本肃清了匪患。
附:1949年
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泰城及各地群众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新中国诞生。.
地委坚决贯彻整编节约方案为度过严重的财经困难,山东分局要求各地贯彻整编节约方案,紧缩机构,裁减冗员,肃清官僚主义、文牍主义,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减轻人民负担,打破敌人封锁,度过灾荒,更有力地支持战争,同时实现从战时组织向和平建设组织的转变,以利今后的长期建设。根据山东分局、军区和鲁中南区党委、军区指示,地委、军分区于9月17日联合发出指示,要求全区立即停止动参,已拟建连队并下令集结者于25日前集结建连,尚未命令集结者应立即停止;抓紧动员归队工作;县区武装厉行精减,保证部队精干。10月15日,又就关于贯彻执行分局、区党委整编节约方案提出意见,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加强整编、清理资财和生产等项任务的统一领导,地委决定成立整编、清理资财、生产合作等三个委员会,张敬焘兼整编委员会主任,王翰卿、傅敦吾兼副主任,康敬笃、王焕文、王炜之兼清理资财委员会正副主任,刘子封、张厚运、王民初、程蔚堂及北海银行支行行长等五人为委员。各委员会在地委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
各县选举省人民代表地委12日发出指示,要求各县于16日至17日选举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每县一名,泰安回民加选一名,全区计七名。
泰山区动参升级支援全国解放贡献大自自卫战争爆发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泰山区1946年底至1947年初一次动参12819人,其中7000余人升级补充入华野和地方基干兵团,后又以地方武装升级编成警二、七团。1948年以来,除整营、整连升补主力外,泰山区又先后组建警十一团(团长赖xX,副政委孙绍勋,政治处副主任邱景)、警十二团(副团长郝昆)升级编入第二野战军。本月,泰山区和泰西区又合编警十六团,团长李平生,副政委田玉章,参谋长武超,政治处主任王永坚,下辖四个营,升编入铁道兵团。至此,动参升编基本结束,泰山区为支援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地委发出关于土改问题的指示14日,地委发出《关于老区、半老区结束土改与恢复区大力发动组织群众处理地权农产物及新解放区发动群众开展反霸斗争重点实行土改问题的决定》,要求:老区、半老区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确定地权、结束土改,转入组织群众恢复发展生产;新恢复区在生救中心任务下,发动组织群众逐步深入地处理地权农作物,打下平分土地的基础,并适时有领导地转入结束土改;新解放区发动群众进行反恶霸、反地主阶级当权派的斗争,有领导、有准备、有重点地实行土改,以利恢复和发展生产。不久,地委又发出在结束老区土改进行新区土改工作中严禁乱打、乱押、乱封门及侵犯中农利益的指示,强调坚决执行最近中央转华北局重申关于正确完成新区土改和结束老区土改的几个政策问题的规定,避免了一些违犯政策的倾向。
12月
专署总结全年生产救灾工作专署1949年全区工作总结中,对生产救灾工作作了重点总结。一年来,在农业生产方面,贯彻了华东局提出的“精耕细作,加大施肥”、"多上一车肥,多锄一遍地,多打一成粮”的方针,虽连遭旱、雹、风、水等自然灾害,仍获全区平均七成以上年景的收成(按平常年景每亩平均产200斤计),基本达到了在去年基础上增产一成粮的要求。全区耕地计4279100亩,去年种秋禾1668813亩,产粮228060515斤,平均亩产137斤;今年种秋禾1668813亩,产粮24559522.5斤,平均亩产150斤,增13斤,全区总受灾面积达1768102亩。
在生救工作中,主要掌握了以生产自救为主,社会互济为辅,结合政府扶持的方针,共发放救济粮27万斤,贷粮409503斤,贷款1521050元。由于各县灾情轻重不一,地委决定,除专署建立生救组织处,各县只灾情特重的莱芜建立生产救灾委员会。1950年
春
泰山区全力开展救灾渡荒由于灾荒等原因,自去年秋起,泰山区各地即出现饥馑,至春益甚。据1月全区统计仍有讨饭户10024户、42887人;断粮户43957户、184613人;逃荒户1326户、4766人。1月6日,地委召开各县生救委员会主任(或民运部长)联席会议,刘众前传达鲁中南区党委生救会议精神,检查布置生救工作,要求各县引起重视。各县遂普遍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采取多种措施救灾度荒。泰山区机关人员、部队每日每人节约5元北海币救济灾区人民。2月11日,地委又召开各县县委书记、县长及财政、实业科长会议,布置春季生产。至2月底,除泰宁县大部地区灾情仍上升外,其他县大部地区基本得到控制,与春节前同,莱芜矿山等个别区略有下降。至4月底估计全区断粮57979户、287728人,占总人口的11.2%;缺粮户与断粮户共计142125户、644231人,比3月份增33103人,但灾情不平衡。若按每人每天六两粮计算,至麦收40天共需用粮4216920斤。为加强对生救工作的领导,按照区党委要求,地委宣传部长刘众前到重灾县泰宁兼任县委书记,段文山亦到该县帮助工作;历城、泰安、泰宁等县委宣传部长均抽调到重灾区兼任分区委书记,组织群众开展社会互济、集体发展副业生产、以工代赈等以生产自救,同时政府发放救济粮、贷款等。自4月中旬至5月5日,鲁中南行署拨泰山区的救济粮89万斤全部发放完毕。
由于各级党组织全力开展生救,全区基本上保证了“不荒一亩地,不饿死一口人”。
鲁中南区撤销,泰山、泰西地委合并为泰安地委根据分局决定,中共鲁中南区党委撤销,泰山、泰西两区合并。两区于4月初召开县委书记、组织部长会议,布置整编工作。至4月底,各县、区整编任务完成。原两区党政民干部共6715人,合并后定编干部计5294人,精简编余干部1421人。5月17日,泰山、泰西两地委、专署正式合并成立泰安地委和泰安专署对外办公。泰安专署时辖历城、泗水(由原尼山区划入,章丘划归淄博专区)、泰安、泰宁、新泰、莱芜、肥城、宁阳、东平、汶上、长清、平阴等12县。原泰西地委书记秦和珍任泰安地委书记,原泰西专署专员张耀南任泰安专署副专员,原泰山地委书记张敬焘任副书记,原泰山专署专员刘舜卿任专员,地、专机关分驻泰城灵芝街、洼子街。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原泰山区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