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1340
颗粒名称: 人物
分类号: K82
页数: 27
页码: 669-695
摘要: 对肥城市人物的介绍,归录于《肥城市志》一书中。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人物简介

内容

本志共收录立传人物49人(不包括《肥城县志》入编人物),春秋至明代8人,清至民国元年2人,近现代39人。立传人物中,有历史名人、党政领导干部、革命烈士、社会新闻人物等。收录烈士名录2人。前志《肥城县志》收录立传人物列名录附之。
  一、人物传
  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40~前452)姓丘名明,因其世代为左史官,史称其为左丘明。石横镇衡鱼村人(春秋时期鲁国都君庄),春秋时著名史学家,儒学奠基人之一。
  左丘明为齐侯支孙,商末以功封营丘(今山东临淄),以地为姓,为丘氏。春秋时,其祖父倚相为楚国左史。其祖父知识渊博,刚正不阿,直言善谏,被楚国誉为良史国宝。左丘明在祖父的熏陶教诲下,养成广求博学,长于思索,谨言慎行,襟怀坦白的品行。
  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周率诸侯伐楚。楚军大败,昭王出逃。倚相为保护典籍,囊所籍,携子孙,举家离楚,辗转入鲁,定居于肥邑都君庄(即今石横镇衡鱼村)。
  不久,倚相为将新藏典籍得到妥善保存,流传后世,遂将《楚史记》等转交鲁国。其子丘成也因通晓史事,出任鲁国史官。后丘明袭父职。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鲁侯想让孔子当司徒,征求他的意见。左丘明极力推荐,使孔子得以任职。
  左丘明在任时,尽职尽责,且性情厚重,言语耿直,德才兼备,为时人崇拜。孔子亦视其为君子,谓之于其共好恶。《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还与左丘明一起人周观史修《春秋》,《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为表里。”
  孔子逝世后,左丘明为使孔子所著《春秋》流传后世,又不致其诸多弟子各按其意以致歪曲孔子本意,遂作传以释经。历尽艰辛,编著历史上著名的《春秋左氏传》,亦称《左传》、《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同时,左丘明还根据史料,口述子孙,汇集成卷,著成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史——《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载:“孔子因鲁史记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纂异同为《国语》。”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述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约前967~前453)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文献。《山东通史•先秦卷•〈左传〉》载:《国语》一书主要记录自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部分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国语》和《左传》以不同形式记录大体同时期的史事。相互之间有详略同异,二者可互相参证。所以后来的学者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约公元前452年,左丘明因病逝世。根据左丘明生前嘱托,遗体安葬于其所植银杏树“一箭之地”的都君庄东高地上。《汉书人表考》载:左丘明“葬泰安肥城县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清康熙十一年《肥城县志》载: “左丘明墓在城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正觉寺之西。”
  左丘明的品行和对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得到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后不久,人们即将他著述过的地方称作“左传精舍”,予以保护,并代有修葺。汉初,肥城置县伊始,即在县城兴建“左传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汉元始时(公元1~5年),《左传》初立学官。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左传》复立。《后汉书•郑兴、范升、陈元、贾逵、张霸列传》载:陛下知丘明至贤,亲守孔子,而《公羊传》、《谷梁传》闻于后世,故诏立《左氏》。
  唐贞观二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颁《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庙诏》,封左丘明为“经师”,从祀文庙。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赵恒,追封左丘明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孙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翌年,平阴县令王讽重修“左传精舍”并立碑详述追封之事。(宋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赵佶封左丘明为中都伯。
  元集贤大学士致仕李谦,翰林承旨张起岩,均曾为左丘明赋诗作赞,或曰其“文章史学之始”,或称其“盲於目而不盲目于心者。”明洪武四年(1371年),肥城知县丘明后裔丘思齐重修“左传精舍”。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为“先儒”,敕建墓门坊。并亲书“先儒之墓”。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思宗朱由检敕封左丘明为“先贤”。肥城知县王惟精与左丘明第六十四代孙丘云街辑订《左传精舍志》。清雍正三年(1725年),为避孔丘讳,凡丘均加“邑”部为“邱”,丘明及其后裔的丘姓均改写为“邱”。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礼部重新确认丘明之嫡孙为世袭奉祀生, 并赐祭田18亩。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编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我国历史经典之一。
  冉子
  冉子(前546~?)名耕,字伯牛。王瓜店镇冉家庄(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冉子故里在县西南冉家庄,有明知县王惟精书冉子故里碑。”冉家庄有冉子祠和冉子庙,距庙20里有冉子墓,石横镇隆庄有冉子先人墓。《东原志》载:
  “冉子父名在,母田氏,以周景王二十三年已卯冬十一月初八生冉子,敬王二十一年壬寅冉子父卒,葬陶山阳野村(石横镇隆庄村)。
  冉子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有很高的威望。《史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 冉伯牛,仲弓。”孔子对冉子十分器重, 其任鲁国司寇时,冉子曾为中都宰。后,冉子得了不治之症,孔子亲自前去探望。握着冉子的手,望天长叹,悲痛异常。
  冉子去世后,故乡冉家庄修祠修庙,以示纪念。唐元宗时从祀封郓侯, 宋封东平公,改封郓公。
  有子
  有子(前518~?)名若,字子若,肥城市(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有子故里在县西北八十里东故社有家庄,后裔聚族而居”。又载:“有子,若,鲁人,少孔子十三岁。……唐赠卞伯,宋追封平阴候。墓在肥城,乾隆五十年得宋时墓碣,五十一年学使赵佑会同巡抚奏闻,五十三年始以肥城七十二代孙承袭,今移居城内。”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他。因有子言行相貌像孔子,对他十分尊重。于是大家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尊敬他就象当年对待孔子一般。《史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但亦曾辩证地论述礼与和的关系。他说道: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史记》亦载:“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周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
  刘海东
  刘海东(1088-1125)石横镇前衡鱼村人。北宋抗金英雄。
  刘海东颇有谋略,处事谨慎。成年之时,正值金兵入侵,骚扰百姓,民无宁日。刘海东习练武术,被招聘为平阴都统(当时衡鱼村属平阴县辖)。就职之后,招兵买马,操演军队。他带兵赏罚严明,军纪井然。
  刘海东奉命带兵北上,与金兵遇于黄龙岗一带。他率将士奋勇杀敌,大破金兵。在抗金战场上,身经数战,屡建奇功。在宣和七年(1125年)一次激战中,杀敌数名。自己亦多处受伤。因敌众我寡,未能突围,牺牲于乱军之中。
  张起岩
  张起岩(生卒年不详)字梦臣,号华峰祖籍济南,后客居肥城县。元代著名学者,元延佑乙卯年状元。《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张起岩“博学能文,尤工篆隶。初以察举为福山县学教谕,一度慑县事,听断明允。仁宗延祐二年进士第一,除同知登州事。改集贤修撰,历国子监丞、监察御史。承相倒刺沙诬陷御史台臣,力争于泰定帝前,事乃得释。历待御史、燕南廉访使,搏击豪强,不少容贷。顺帝时诏修辽、金、宋三史,人翰林为承旨,充总裁官。以熟于金代掌故及宋儒道学原委,于史稿多所改正。史成致仕。有 《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
  张起岩对肥城有深厚的感情,金牛山獐猴崖有起岩读书处故址,旧县城文庙瞻岱亭等处多有起岩撰书碑记。还写有《游金牛山三十韵》等诗篇,抒发对肥城秀丽山河的热爱。在《游金牛山三十韵》中写道:“回望故山云,逋客几汗颜。逖矣古肥城,岱麓空翠环。有山名郁葱,秀色青云端。中藏古招提,檐户擅林峦。”“山门胜雄视,殿宇凌高寒。阶级凿石骨,狮象锁铜环。斗拱镂珍木,金碧纷烂斑。老柏数十围,枝柯驳苍顽。石泉湛清冷,古洞秘神筌。境与心迹清,恍若遗人环。”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描绘了郁葱山(金牛山)如诗如画、绚丽多彩的自然风貌。
  张斌
  张斌(1402~1491)老城镇张家峪村人。明代民族英雄。
  张斌曾祖父张黑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自安徽省庆州府武为乡迁此。张黑建立军功,封五品官,于济南任职,其祖父与其父相继袭封。明洪熙元年(1425年),张斌复继其职。
  张斌自幼跟先人习武,因学习刻苦勤奋,武艺大进,刀枪剑戟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骑马射箭百发百中。张斌继父职后,塞外胡人骑兵时常骚扰边境,兵部奉旨组织训练骑兵,以抵御外族侵扰。张斌被编入骑兵队,任中级将领。明正统七年(1442年),参加京城比武,获得优胜,受到皇帝奖赏。后与都指挥沈冕、张义、石彪等镇守固安。
  明正统八年(1443年),胡人兴兵犯边,张斌奉命带兵赴雁门关,与敌军对垒。在雷公山激战中,张斌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兵士亦不畏生死,奋力拼杀,将胡兵击败,获战马、器械不计其数。不久,胡人又联合其他部落卷土重来。张斌在西莪山口暗设伏兵,然后诱敌深入。胡人骑兵中计被围,死伤大半,狼狈而逃。自此,张斌威镇三关,敌人不敢进犯,十几年边境太平无事。张斌因战功卓著,明景泰元年
  (1450年),被皇帝褒奖,并给予优厚赏赐。明天顺元年(1457年),张斌因病退归故里。他结交当时名流,东游岱岳,西游陶山,作书画,撰诗词以娱晚年。明弘治四年(1491年)逝世。
  宋煮
  宋煮(1572~1614)字岱倪,号绎田,又号青岩。汶阳镇宋家孝门村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泰山学者。泰山五贤之一。
  宋煮幼时父母双亡,由长兄抚养。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后改任御史,巡抚江南, 兼督学政。
  宋煮立朝,多次仗义直谏,无所顾忌。当时朝政废驰,宋煮对此十分不满,上疏斥责首辅朱赓。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秋,江西参政姜士昌因直言被贬,朝臣无敢言者,独宋煮上疏为姜氏鸣冤。神宗阅疏大怒,下诏将宋煮贬为平定州(今山西平定县)判官。宋煮不久便请假辞职,归隐故里。
  宋煮归隐泰山期间,十分重视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泰城灵芝街建书院青岩居讲学,培养了一批人才。著名学者泰安人王楫(后中进士,官至宁夏巡抚)即出自其门下。与此同时,顾宪成等人在无锡主讲东林书院,议论朝政,力主改良,宋焘极力拥护他们的政治主张。
  宋煮还搜寻岱故,考订史实,编著了《泰山纪事》、《岱下小史》、《州志补遗》等著述,其中《泰山纪事》在历史上颇有影响。全书共三卷,卷一分名宦政迹、人物纪略、流寓、仙释等,收入泰山历代名人及附近郡邑的传记43篇;卷二为泰山古迹、掌故、风俗的考证;卷三是泰山一带的神鬼异闻,对泰山民俗、民间文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明朝泰山知州江湛然在 《泰山纪事序》中称此书:“闲览名胜,探索幽奇,于泰山各逸史考详摭实,……无不备载,而总颜之曰《泰山纪事》。”
  宋煮是明代泰山杰出的诗人,著有诗集《青岩居草》和《落花全韵》,研究明代文学和重要文献的《明诗纪事》也收录了宋焘的诗歌。他的许多诗歌,或反映当时的民间疾苦,或抒发作者失意时的惆怅。《过孙石二先生读书处》、《泰山大水歌》,都是声情并茂的佳作。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旧历五月二十八日,宋煮因“背疽发作”而卒, 葬于泰安城西上旺村凤凰岭下。
  宋煮卒后数十年,明廷赠封其为光禄少卿。不久魏忠贤大兴党狱,被去削追赠,崇祯初年,方得以昭雪。
  萧大亨
  萧大亨(1532~1612)谱名应之,字夏卿,号岳峰。安驾庄镇南夏辉村人。明代后期重臣。
  幼年家贫,其父迁至泰安城里,以卖豆腐为生,萧大亨随父居住。6岁就读私塾,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进士,初授山西榆次知县。时值榆次连年灾荒,民众饥寒,流离失所。萧大亨张榜招抚流民,呈请发仓赈济。并力除时弊,改革赋税,百姓拥戴。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擢户部主事。翌年,升户部陕西司郎中。之后,历任河南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司佥事、山西布政司右参议。于边陲之地抚民备兵,参与督师出边,打败南侵的鞑靼敌军。并把握时机,达到“款贡”之礼,促成贡市。
  明隆庆六年(1572年),以其母年老上疏回籍终养。次年(明万历元年),获准返乡,兼程而归。距家五百里处,闻母病殁,散发跣足,徒步日行百余里奔丧。守丧三年,内外称孝。服除,历任山西按察副使、山西右参政。
  明万历八年(1580年),任宁夏巡抚。翌年改任宣府巡抚。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明廷为其加兵部右侍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擢升右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镇。次年,鞑靼发生“洮河之变”。萧大亨在朝廷力排众议,反对妄开边衅,召会鞑靼酋长,责其背德之罪,顺义谢罪请归,还所掠洗河人口。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将领勾结鞑靼反叛,为明军击破。萧大亨平叛有功,升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是年,明朝廷亦增其祖父萧胜、其父萧贤为兵部尚书,并在泰安建坊旌表。
  萧大亨戌边多年,跋涉塞外,编纂《夷俗记》一书,并于明万历二十二年 (1594年)刊行。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就任刑部尚书,掌天下刑狱。其时,日本侵犯朝鲜,朝廷对日本和战争执不决,遂引发御史曹学程、兵部尚书石星两大狱案,交刑部定罪。萧大亨为曹学程讼冤解救,为此而受处罚。萧虽与石星长期政见相左。亦能秉公处之,为明神宗所迁怒。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在刑部任上兼理兵部事务。在日军侵朝战争中,率军击溃日军。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授任兵部尚书,仍署刑部事务。倭寇南侵福建沿海,萧大亨严令闽省予以缉捕,擒斩甚众。后又多次平息西南边陲兵端,安定西南。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年),罢刑部兼署,专掌兵部。
  萧大亨任兵、刑两部尚书13年,时值明末,党争甚烈,内外矛盾迭起。他厌倦党争,多次上书请退。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卸任回归泰安故里。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泰安府第,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朝廷为其追赠太傅。
  萧大亨虽在外居官多年,但心系梓里,曾捐资创建泰安文庙尊经阁,供学人就读。亲自编订《今古文钞》、《文章正宗》等书,以授诸生。并捐资修整泰山名胜古迹。
  萧大亨不仅忠于君国,体恤百姓,而且教子从严。长子和中,历官后府都事、工部都水司郎中,累进太仆寺少卿。次子萧协中,初任上林苑监丞,后晋升为顺天府治中。是明末知名泰山学者,著有《泰山小史》、《酝檀集》等。
  萧大亨卒后,明神宗敕令在泰安城西南金牛山之阳,为其营建陵墓,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竣工,至今犹存。
  聂绞
  聂绞(生卒年不详)字剑光,安驾庄镇洼里村人,泰山学者。
  聂绞青年时期,曾任县中小吏,不久辞职,与士大夫交游。聂绞性嗜山水,又喜金石,遍历泰山、蒿里、云亭、徂彳来、灵岩、琨瑞诸山,探索名胜古迹,搜求金石文字。虽穷谷悬崖,亦必亲临其境。刻字在山崖高处瞭望不清者,则竖梯刮磨,手抚目验,务求真面。风雨严寒,历经三十余载,不惮烦劳,复访诸村乡老,且参考群籍,写成《泰山道里记》。该书以道里为纲,详细记载东岳之山水、路程、名胜、古迹,并做辨讹补缺工作。金石学者钱太昕称此书“其文质而不俚,简而不漏,洵志乘之佳者。”不少达官学者不远千里来泰造访。泰安、历城编修县志,都从聂绞处征集资料。
  聂绞晚年,刻印《明复先生小集》行世,还著有《泰山金石考》一书, 已佚。
  戒行
  戒行(1856~1937)原籍山东省平阴县薄头村人。原石横圣佛寺主持。
  戒行青年时代到圣佛寺出家为僧,潜心佛学。曾三次到五台山受戒, 在佛门中有一定威望,民初即为圣佛寺主持。
  圣佛寺周围有庙田数十亩,他带领众僧亲自劳作,以自食其力。除研究佛经外,尚认真习读中医医籍,研究经旨。经常到山上采中药,为群众治病,分文不取。一般内科疾病药到病除,治疗恶疮,更有独到之处。被其治愈者,无以核计。患者感其恩德,以礼相谢,皆被婉言谢绝。
  圣佛寺村及附近八道岭村,偏僻贫穷,无力办学,识字人寥寥无几。1932年春,两村欲办学育人,既无校舍又无经费。戒行闻讯,主动让出两间庙宇当教室,并献出10亩庙地,急办学之需,学校很快办起。两村适龄儿童如期入校读书。
  戒行和尚热心兴办教育,受到群众称赞。1935年,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亦赠予手书“热心教育”匾额。
  1937年6月,戒行圆寂。
  戒行生前,曾著《医疗礼记》、《百疮疗法》等医著,均佚于战乱。
  尹鹏武
  尹鹏武(1902~1940)原名尹振祚,又名尹飞,石横镇石横三村人。早期中共党员。
  民国五年(1916年),尹鹏武就读于泰安第三中学。因参加学生运动, 被开除学籍。1919年,考入济南育英中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燕京大学,1926年毕业后,受党组织委派,到烟台创办地下党报 ——《时兆日报》。不久,该报被国民党当局査封,被捕入狱。后经保释出狱,到济南开展革命活动。
  1928年,尹鹏武回到家乡,以办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并成立肥城县第一个农民协会,与地主土豪劣绅进行斗争。1930年春,农会被国民党新一军强行解散,尹鹏武被通缉。后化名尹慎吾,先后到东平县立中学和平阴县华美小学任教,进行爱国宣传,并组织声讨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罪行。“七•七”事变后,回石横组织成立百余人的抗日游击队,后被山东第六抗日游击司令部批准,命名为山东第六抗日游击司令部本部第十七营,尹鹏武任营长。其父及兄弟等5人亦参加了抗日武装,并将积存的3万斤小麦交给部队,卖地18亩,购买物资接济部队。
  1938年6月,国民党肥城县长朱伯铭,欲将十七营改编为国民党县保安大队,被尹鹏武严词拒绝。随即改编为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十七大队,尹鹏武任大队长。
  1940年7月,在“肃托”中被错杀。1988年,中共山东省委为其平反。
  武冠英
  武冠英(1904~1996)又名武之魁、武一民、王太乙,边院镇柳林村人。早期中共党员,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原副书记、监委书记。
  1926年12月,武冠英在济南军需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夏,军需学校毕业,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同年7月任中共东向支部委员,后任中共泰安县委宣传委员、县委书记。1928年5月,泰安县委与上级失去联系,他以教学为掩护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成立后,被编入第十五大队,任大队教导员。之后,历任中共泰安县委书记,泰西地委统战部部长、民运部长等职。1948年9月至1966年7月,历任冀鲁豫人民革命干部学校副校长、总支部书记,华北财经学校校长、总支部书记,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教务长、党委副书记、监委书记、系主任等职。是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文化大革命”中曾停职受到错误批判。1979年恢复工作后,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顾问。
  1996年2月病逝。
  武蕴石
  武蕴石(1906~1989)又名武如璞,安驾庄镇前寨子村人,河南省郑州市原政协副主席。
  1938年10月,武蕴石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1942年,转到地方工作,历任区长、县长、县委书记。
  1950年后,曾任郑州市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常委、郑州市委常委、郑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张维之
  张维之(1907~1988)原名张振钢,老城镇胡家楼村人。早期中共党员。
  1931年,张维之考入青岛大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接受共产党的教育。曾任学生会主席,后因组织学生参加反帝斗争和抗日救国运动,被校方开除。1932年入上海大厦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教于肥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因在校排演由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风波》,被逐出县境。
  1937年9月,由巨野回到肥城,进行抗日救国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并组织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参与组织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的起义。同年6月,任肥城县抗日政府教育科长。1939年5月,任肥城县九区联合办事处主任兼抗日独立营营长。1941年后,在任冀鲁豫黄河北指挥部政委期间,克服重重困难,保证了部队的后勤供应和作战需要。1948年整风中,受到开除党籍的错误处理。
  1950年后,在国家林业部、农垦部和农业部,长期从事天然橡胶生产的领导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错误批判。1978年恢复党籍,彻底平反。
  1988年12月,在北京逝世。
  李浚
  李浚(1907~1978)又名李振河,王瓜店镇车庙人。全国总工会青岛疗养院原院长兼党委书记。
  1930年,李浚从肥城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37年“七•七” 事变后,投身抗日斗争。1938年1月,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三旅民运部长,负责培训抗日干部。1943年,调任冀鲁豫边区濮阳县抗联主任。带领群众开展 “双减双增”运动,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冀鲁豫第四分区武装部长。1949年后,任平原省中苏友好协会秘书长。抗美援朝期间,带领平原省慰问团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后,任国家二机部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青岛疗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李介人
  李介人(1907~1993)汶阳镇塔房村人。鞍山市原人大常委会委员、经济办公室副主任。
  1932年5月,李介人毕业于山东省曲阜第二师范学校。同年8月,因共产党嫌疑被捕。1934年7月,在益都县伪省第四监狱,经狱中共产党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出狱后,于1937年10月在泰安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5月,任中共泰安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委。之后,任八路军第六支队民运科长、鲁西区党委秘书长等职。1940年11月,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45年11月,任热河省热东地委委员、凌源县委书记。1948年10月,调任长春市工业局副局长。后历任鞍山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市基建交通部副部长等职。1964年1月,调任辽宁省委监委专职委员兼鞍山市委监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曾被下放到盘锦、营口劳动。1978年2月,任鞍山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5月,任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经济办公室副主任。1983年5月离职休养,1993年4月病逝。
  梁坚斋
  梁坚斋(1909~1989)又名梁立固,安驾庄镇安驾庄村人。山东省商业厅原副厅长。
  1926年,梁坚斋就读于泰安萃英中学,后到莱芜中学读书。1930年莱芜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安驾庄高等小学和泰安萃英中学任教。
  1937年“七•七”事变后,和胞兄梁杰三一起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协助中共山东省委派员远静沧,说服国民党泰安县十区区长武圣域,率领十区区队参加抗日。1938年2月18日,参加截击国民党谷良民部的战斗,缴获轻机关枪1挺、步枪50支。同年12月,参加北石沟战斗。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击退日军的进犯。1940年3月,奉命转移到黄河西做抗日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梁坚斋曾任山东省聊城专署专员、河南省新乡专署专员。之后又调北京财贸部工作。1960年,调山东省供销社,后任山东省商业厅副厅长。1989年7月病逝。
  赵瑞林
  赵瑞林(1910~1993)桃园镇人。原国家建工部综合勘察院华东分院
  (后改为上海勘察院)院长。
  1937年初冬,赵瑞林和本村青年组织抗日自卫团,进行抗日活动。后该团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三团,赵瑞林任团参谋。1939年8月,调任肥城县四区助理员、副区长等职。1941年6月,调任肥城县交通站站长、冀鲁豫交通局副局长。
  1947年3月至1950年10月,在邮政干校和华北局党校学习。1950年11月,调任平原省办公厅秘书科科长。1953年1月后,历任国家建工部设计局干部科科长,建工部综合勘察院人事室主任。1959年9月,调建工部综合勘察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上海勘察院),历任副院长、院长、党委副书记等职。
  1983年12月离休,1993年11月病逝。
  王正南
  王正南(1911~1965)仪阳乡大柱子村人。南京军事学院原行政部副部长。
  1935年,王正南就读于王晋高级小学。该校由共产党员赵宝衡任校长,尚有一批进步教师,王正南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之后,怀着抗日救国之夙愿,考入黄埔军官学校。
  1936年,黄埔军官学校毕业后,在国民党部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正南赞同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1939年毅然脱离国民党部队,回到家乡组织二区游击大队,任大队长。同年7月,被改编为肥城县独立营,任营长。活动于泰肥山区,曾参加魏家坊等战斗。
  1940年,王正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县独立营升级到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任旅政训股股长。1942年,任冀鲁豫第八分区教导大队长。翌年参加“9.17”和“10.12”反扫荡。1944年,任第八分区七团参谋长,1945年任第八分区参谋长。参加解放东平、巨野等战斗。攻打阳谷时,他一人一枪,封锁住敌人6处射击孔,使部队顺利攻克阵地。1946年,任冀鲁豫七纵九旅参谋长,参加解放聊城的战斗。1947年,参加定陶西台集战役、豫皖边区战役和解放安阳的战斗。同年9月,任晋察冀军政大学副大队长。1949年任华北军政大学干训队大队长。
  1950年,王正南调任南京军事学院行政部(军级)副部长。1952年,因“经济”等问题被错判刑15年。1959年遣回原籍。1984年,经南京军事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直属队军事法院复查平反。
  许梅村
  许梅村(1911~2002)孙伯镇大石桥村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原党委书记。
  1937年8月,许梅村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自卫团教导连连长。1939年10月任泰安县十区副区长,后任新三区区长。期间,发动群众,争取敌伪,开展锄奸,积极进行抗日斗争。1945年2月后,任泰西县武委会主任、交通局局长。
  1948年1月任肥城县邮电局局长,同年秋调任淄川任邮电局局长。1949年2月随军南下,曾任南京市邮电局运输处长。1956年5月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历任伊梨、乌鲁木齐市邮电局党委书记,新疆自治区邮电管理局党委书记等职。
  1976年离休,2002年8月病逝。
  武静安
  武静安(1912~1977)原名武肇寅,汶阳镇武家新村人。山东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中共山东省第二届代表大会代表。
  1933年,武静安考入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6年毕业后到高唐县任教。1937年“七•七”事变后,辞教回家乡参加抗日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中共泰安(西)县第十区东五分区区委书记,泰西县独立团政治部主任兼副政委,中共泰安(西)县委委员、组织部长,中共泰西地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其间,他动员母亲、妻子、两个妹妹和11岁的女儿都参加了革命工作。1942年1月,中共泰安县委书记邹靖国被捕叛变,县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同年3月,他临危受命任县委书记,继续坚持对敌斗争。
  1946年11月,调任中共泰西地委委员、社会工作部部长。1948年7月,调任中央组织部组织处科长。1954年调任中央农村工作干部处副处长。1958年调回山东,历任曲阜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山东医学院党委书记、曲阜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
  翟文涛
  翟文涛(1912~1989)安临站镇翟家杭村人,云南省原农委副主任。
  1939年5月,翟文涛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支书、区委宣传委员、区委副书记、书记、县委组织部长等职。其间,曾于1940年参与领导除掉罪大恶极的日本翻译官,威震敌胆。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以一个旅的兵力反复清剿肥城。他带领干部群众就地坚持斗争,进行土改复查,巩固革命根据地。
  1949年7月,参加西南服务团任中队支委。1950年3月后,任中共晋宁县委书记、中共玉溪县委书记。1952年6月至1965年11月,先后任云南省文山地委组织部长、文山地委副书记、书记兼文山军分区政委。带领群众清匪反霸,发展生产,繁荣边疆经济,稳定边疆形势。
  1965年11月,调任云南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72年2月,任云南省农业局革委副主任。1977年后,历任云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云南省农委副主任等职。
  1981年离休,1989年4月在昆明病逝。
  石元荣
  石元荣(1912-1988)安驾庄镇岳庄村人,肥城水暖安装业的领路人。
  石元荣,出身贫苦农家。1932年逃荒大连、沈阳一带,在日军驻沈阳胜本商会当水暖工,受尽日军的打骂污辱,历尽千辛万苦,学到一手熟练的水暖安装技术。1940年在北京和工友承包日本大使馆水暖扩建工程,在机具简陋的情况下,靠熟练的技术使铆制铸铁锅炉一次试压成功,一时轰动北京城。之后,安驾庄一带的农民纷纷投奔石元荣到北京、张家口、沈阳等地从事水暖安装。
  1951年宣化炮兵学校从苏联进口6台K4型水暖锅炉,当时河北没人敢承担这项工程。石元荣自告奋勇,率一支80人的安装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这一工程。1952年被张家口人民政府命名为二级水暖安装技术员。1953年元旦6台锅炉正常运行。1月3日聂荣臻元帅到炮校视察时接见了石元荣并给予高度赞扬。1962年石元荣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65年他在安驾庄公社建起19人水暖安装队,把水暖安装技术传给一代又一代的青年。1968年底,水暖安装队展到400余人。1984年,在此基础上成立肥城县安装设备工程公司。这支队伍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创出不少优质工程,曾在内蒙古包头乌拉山发电厂组装410吨大型锅炉被主管部门和专家检验评为优质工程。1984年,石元荣退休,1988年2月病逝。
  马继孔
  马继孔(1914~2001)孙伯镇红山村人。江西省原人大常委会主任。
  1937年,马继孔就读于清华大学, 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七 •七”事变后,毅然投笔从戎,回乡组织抗日游击队。曾两次出任宁阳县抗日县长,被延安《新华日报》誉为“山东好县长”。1938年,游击队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同年马继孔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支队参谋长。1941年至1943年,先后任鲁西区一专署秘书主任、冀鲁豫区濮阳县县长。
  1944年4月,任冀鲁豫二专署昆张办事处主任。同年,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灭蝗活动。彻底消灭蝗灾,受到毛主席的赞誉。1946年,任七专署专员兼济宁市市长。同年秋,调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留任中央局政策研究室专职秘书。
  1948年3月,随军南下,任豫皖苏
  中央分局办公室主任。翌年春,任新成立的安徽省委办公厅主任,后任南京市军管会办公厅主任、南京市委办公厅副主任。1949年6月,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马继孔任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政委。1950年3月后,历任昆明市军管会秘书长兼工业接管部主任、云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兼工业厅厅长、中共昆明市委书记。1955年4月,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副书记。
  1965年9月,调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被停职批斗。1972年10月恢复工作后,任甘肃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1977年,参加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8月,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1978年,调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其间,认真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促进了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受到党中央的表扬。1982年,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86年离休后,和其他同志一起撰写出版了5本历史专著和3本理论文集,并把自己的稿费和奖金全部捐献给云南省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民族地区的模范教师和希望小学。
  2001年2月在昆明病逝。
  徐麟村
  徐麟村(1914~1996)王瓜店镇马庄村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1932年,徐麟村读书时参加北平(北京)反帝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从事交通、发行和印刷工作。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北平市西城区委书记,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0月被捕入狱。1937年8月,经组织营救出狱,回乡进行抗日斗争。
  1938年1月,参加抗日武装起义,任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总务部长兼第十七大队教导员。1938年6月,任中共肥城县委第一任书记。之后,历任泰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冀鲁豫抗日联合总会宣传部长,中共杞县县委书记,一地委书记,商丘市委书记等职。
  1949年4月,随军南下。历任中南局驻武汉军管会干部工作组组长,广州市委企业党委书记,广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人事局局长等职。1952年10月后,历任广西农林厅长,省委委员,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部长,区党委调查研究室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批判。1979年3月后,历任自治区农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自治区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等职。曾被聘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1987年10月离休,1996年3月病逝。
  赵惠卿
  赵惠卿(1914~1987)老城镇尚
  质村人。中央第五机械工业部原办公
  室主任。
  1936年,赵惠卿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在老城一带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争取肥城伪县政府保安队起义,加入抗日行列。1938年,率游击队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被编入第十大队,转战泰西。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第十一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肥城县委组织部长、冀鲁豫抗联秘书长,经常深入敌占区,从事党的组织、抗日政权和抗日武装等建设工作。
  1945年后,历任冀鲁豫边区第六专署财经主任、副专员兼战勤指挥长、边区工商税务局局长等职。组织财政收入,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和城市工业,支援济南和聊城的解放。
  1949年,任平原省财政厅副厅长、税务局局长。翌年曾受到中央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表扬。1952年后,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行政司司长,第一、二、三、五机械工业部办公厅主任等职。
  1984年离休后,仍关心和参加兵器工业的生产,1985年受到国务院领导的表扬。1987年3月16日病逝。
  王仲范
  王仲范(1914~1991)边院镇河西村人。早期中共地方负责人。
  1932年3月,王仲范在曲阜明德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因党组织暴露,同年回乡开展工作。根据中共泰安县委指示,帮助建立中共泰安县第九区委员会。1933年12月,因叛徒出卖入狱,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获释出狱。即与党组织联系,回乡建立宋王庄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并组建起4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1938年1月,与肥城、泰安、夏张等地游击队会师空杏寺,建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王仲范任自卫团除奸科长兼特务队长。同年5月,任泰西地委保卫部部长。1940年后,任聊城行署警备大队长、东阿县副县长等职。1947年,随刘邓大军南下开辟新区。
  1948年后,任河南省商水县副县长、县长。1951年7月,调河南省检察署,先后任检察署办公室主任、科长、处长等职。1960年3月,调任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办公室主任,后又调任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等职。
  1983年10月离职,1991年8月病逝。
  张泊源
  张泊源(1914~1995)原名张会河,安驾庄镇北双村人。许昌地区铁路局原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1938年4月,张泊源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弃学回家组织抗日游击队。历任山东西区抗敌自卫团第十六大队副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民运科长、泰西农民抗日自卫军总司令。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河南省豫东地区睢太县、睢县、郵城县委书记,河南省工会副主席,许昌铁路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职。
  韩毅民
  韩毅民(1915~1978)原名韩吉甫,石横镇隆庄村人。中共西宁市委原副书记。
  1933年,韩毅民考入济南正谊中学,后转入渤海中学。1936年长清师范毕业后,回本村小学任教。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从事抗日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任中共隆庄村支部书记、七区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1941年12月,赴湖西抗大二分校学习,任分队长。毕业后曾任冀鲁豫尚和县三区副区长、昆吾县四区区长。1944年任八路军一纵20旅59团营长。之后,历任中共河南省白雀县余华区委书记,商河县长,中共淮宾县委书记兼县长。
  新中国成立后,韩毅民调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劳动工资处处长。1956年8月后,历任成都量具刃具厂厂长、青海第一机床厂党委书记兼厂长。中共西宁市委副书记、顾问等职。
  苑重新
  苑重新(1915~1994)原名袁崇新,又名黎光,边院镇东向村人。贵州省原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
  1938年5月,苑重新参加抗日活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泰安(西)县第九区区委书记,泰安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鲁西日报》社印刷部部长、报社管委会副主任。之后。历任冀鲁豫书店副经理、冀鲁豫濮阳市委委员兼城关区委书记、冀鲁豫荷泽市委宣传部长、冀鲁豫区委政策研究室组长、冀鲁豫区党委民运部副科长等职。战争年代,苑重新宣传发动群众,团结各界人士抗日,发展党的组织,建立人民武装,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贵州省军管会二矿处副处长,中共兴义地委委员,兴义行署副专员兼地委统战部长,贵州省运输公司副经理、经理,贵州省交通企业党委书记,贵州省劳动局副局长、代理局长,贵州省二处办公室党组副书记,贵州省经委副主任,贵州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等职。1994年11月在贵阳病逝。
  吴卓如
  吴卓如(1915~1995)安驾庄镇
  安驾庄村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1938年,吴卓如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泰西抗日独立团宣传干事、中共泰西地委教育干事、鲁西区委文书科长、平原分局秘书主任、冀鲁豫区委办公室主任、聊城地委组织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菏泽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兼专员、书记,中共山东省立医院党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监委会副书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顾问,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山东省委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吴卓如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刘子重
  刘子重(1916~1992)王瓜店镇王东村人。云南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为中共云南省第二届省委委员。
  1939年2月,刘子重参加抗日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肥城第五区区委书记,泰西地委宣传部教育科科长,中共肥城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副书记、书记等职。在战争年代,发动群众,出生人死,坚持对敌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西省景德镇市总工会主席,贵阳市总工会主席,市委常委、市政协副主席,西南有色金属局安装公司经理、党委书记,中共东川市委第二书记、代理第一书记,云南省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等职。在中共云南省第二届党代会上被选为省委委员。其间,在条件十分艰苦的东川市,为开发矿业、建设水电站等重点工程,深入现场,兢兢业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1982年10月,刘子重离休。1992年6月病逝。
  赵仲一
  赵仲一(1917~2002)孙伯镇刘庄村人。中共浙江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浙江省顾问委员会委员。
  1942年7月,赵仲一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日村长、泰西县区公所助理员、泰西县武委会政工股长等职。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带领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多次受到党组织的表彰。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泰西县四区武委会主任、六区区长、五区区委书记,泰西县公安局局长。
  1949年2月随军南下,任中队支部委员,后任浙江省建德县公安局长。建国后历任浙江省淳安县县长,中共武义县、义乌县、金华县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错误批判。1971年后,历任中共兰溪县委书记,中共金华地委书记、革委会主任,中共浙江省省委委员、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 浙江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1988年12月离休,2002年3月病逝。
  傅毅远
  傅毅远(1917~1986)又名傅家全、傅秀吾,王瓜店镇金槐村人。沈阳机电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兼院长。
  1931年,傅毅远考入肥城书院学习。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33年毕业后,在本区任教。经常带领学生查禁日货,在集市上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春,弃教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肥城县第五区区委书记。
  1939年春先后任中共东阿县委宣传部长、阳谷县代县长。1945年调任湖北省荆州区区长、书记。
  1950年后,历任冶金部钢铁局科长,沈阳机电学院教务处长、系党总支书记,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等职。
  1986年9月病逝。
  赵阳
  赵阳(1918~1994)老城镇赵家河洼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委员。
  1938年1月,赵阳参加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特务营二连指导员、三团政治处特派员,第八军分区七团一营政治委员兼营长、七团政治处主任。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为粉碎日伪军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蚕食和“扫荡”,第八军分区组成敌后武工队,赵阳任政委兼队长。率领武工队员深入敌人心脏地区,除奸镇伪,使日伪军闻风丧胆。至今,郓城、梁山等地还流传着敌后武工队的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赵阳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一旅二团政治处主任,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十六军四十八师政治部主任等职。率部参加了邯郸战役,又挺进冀热辽,参加了保卫承德、张家口等战役。1947年1月,奉命参加第三次出击陇海战役、豫北战役、鲁西南战役。随即参加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并参加了高山铺战役和李家集等战斗。渡江战役中,任136团团长,担任由安庆城西强渡长江先锋突击团的主攻任务。他率团首先歼灭江南岸守敌,完成掩护后续部队渡江的任务。任四十八师政治部主任时,参加进军大西南、解放贵州、川南、东山和成都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赵阳率部参加了四川泸洲地区的剿匪、征粮和地方政权的建设工作。1951年后,历任军委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组织部长,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副政治委员,防原子防化学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政治委员。同年晋升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后,历任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国防科委三十一基地副政委兼政治部副主任、政治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委员等职。其间,领导了三十二、三十三基地的创建等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事科研工作。1985年,赵阳离休,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病逝。
  吴克让
  吴克让(1918~1965)安临站镇葛家台村人。辽宁省原建筑厅厅长兼党组书记。
  1937年12月,吴克让参加抗日游击队。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肥城县第三区工委会组织委员,为三区区委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39年后,任中共肥城县委组织部长、中共泰西实验区区委书记。1941年任中共肥城县委书记。其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他带领群众积极开展除奸、改造伪政权等斗争。之后,任中共在平、聊城县委书记。
  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后,吴克让任平原省人事厅副厅长兼副书记。1952年,调任国家建筑工程部设计局办公室主任。1958年任东北设计院党委书记,1962年调任辽宁省建筑厅厅长兼党组书记。崔德祥
  崔德祥(1918~1981)安临站镇东张庄村人。湖南大学原校长兼党委副书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崔德祥参加抗日工作,任村支部书记。以木匠为掩护,积极开展抗日活动。1942年调范县等地工作。多次机敏地躲过敌人的围追和搜捕,坚持对敌斗争。
  1974年任湖南航空学校校长,1979年调任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为了歌颂泰肥山区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工作之余坚持创作。在湖南大学期间,对小说《金戈铁马》进行修改加工。1981年6月,在病榻上仍继续未竟之作。临终前终于定稿,1984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房震
  房震(1921~1993)安驾庄镇安驾庄村人。南京市原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39年,房震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鲁西抗敌自卫团六支队独立团干事、齐禹县大队总支部书记、冀鲁豫军区泰西军分区基干团二营政委等职。在鲁西历次战斗中,英勇顽强,冲锋陷阵,曾两次负伤。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泰西县大队政委,山东军分区警备十九团、十六团政治处主任、团党委书记。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激烈的斗争,保卫土改成果。
  解放后,历任南京市金融贸易党委书记,市财贸部部长,市委办公厅主任,市委常委、秘书长,市政府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房震多次负责南京的防汛工作。在1991年的特大水灾中,不顾年迈体弱和身患绝症,在风雨中指挥抗洪抢险,日夜战斗在第一线。主持财贸工作其间,亲自到市郊蹲点,解决全市蔬菜短缺问题,被市民誉为实干家。离休后,仍担负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管委会主任,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等职。
  于经清
  于经清(1923~1991)山东省文登县于家埠村人。原中共肥城县委书记,后任山东省人大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41年6月,于经清参加抗日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昆崳县葛家、管山分区区委宣传委员。积极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支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昆崳县葛家、管山分区区委书记。淮海战役时,任昆崳担架营教导员,带领民工踊跃支前,荣立三等功。
  建国后,历任中共威海市委书记兼市长、警备区政委,济南市委党校副校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泰安地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共肥城县委书记,山东省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山东省人大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为山东省第五、六、七届人大代表,七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陈明达
  陈明达(1926~1988)石横镇道口村人。浙江省金华市原人大常委会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明达参加抗日工作。1943年春,任肥城县第六区抗日区队通讯员。1944年被编入正规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调到地方工作。1947年8月,他带领区队在东平一带活动,被国民党部队逮捕,拘押在东平县城。不久,解放军攻克东平,他获救出狱。
  1949年,随军南下浙江。历任区长,金华县委组织部长、县长,金华地委组织部长等职。后调任贵州省遵义市副市长。1982年2月,调任浙江省金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贵鑫
  李贵鑫(1926~1997)边院镇海子村人,贵州省军区原顾问。
  1944年5月入伍,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
  指导员、教导员、特派员、团政委、分区政委、师政委、师党委书记、军副政委、军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省军区顾问等职。
  李贵鑫在泰西县大队任班长时,因作战勇敢,被评为县大队战斗英雄。在冀鲁豫军区特务营任指导员时,因教育巩固部队有方,连队建设有成绩,荣立军区一等功。任副教导员时,因工作有创造性,胜利完成淮海战役中的参战和部队建设等任务,荣立军区一等功。随部队渡江后,进军江西上饶,又进军大西南贵州。先后任五兵团卫生部政治处特派员、兼任贵筑县清岩区区长,完成了民主运动、“三反”、清匪反霸等任务。返回部队后,任贵州省军区后勤部干部科副科长、军区干部任免科科长等职。调任四十九师一四五团政委后,参加完成云南战备施工任务。
  “文化大革命”中,参加“三支两军”任铜仁地区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后调军工厂任军宣队负责人,兼任花溪机械厂党委书记,组织领导工人完成生产建设任务。任水城军分区副政委和兴义军分区政委时,完成部队和民兵建设工作。调任十四军四十一师政委时,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完成反击作战和部队建设任务。
  调回贵州省军区后,参加组织编写《贵州民兵》一书工作,完成了《贵州民兵》的出版工作。李贵鑫离休后,任干休所党委委员兼老干部支部书记。曾多次被成都军区评为“先进离休干部”。
  周传贵
  周传贵(1932~1998)仪阳乡人,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五届、六届人大代表。
  1950年1月,周传贵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2月,参加工作,任肥城县十三区委组织干事,组织委员。1955年8月任肥城县委组织部干事, 后任副部长、部长。1966年5月,任肥城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70年10月,任肥城县革委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8月调任新汶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1975年6月至1984年3月,任新泰县委副书记,县革委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兼县长。期间曾于1983年1月至1984年3月主持新泰县工作。1984年3月任泰安地区供销联社主任、党委书记。1991年3月,当选为泰安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8年3月,因病逝世。
  田健
  田健(1932~2000)汶阳镇田东史村人,原山东省第七届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1947年2月,田健就读于泰西公学。同年秋,被分配到东阿县九区工
  作。
  1949年1月,被冀鲁豫军区随营学校选调到部队学习机要工作。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初,调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机要处工作。之后,任第五兵团司令部机训队文书,并随军解放贵州。任贵州省军区司令部译电员。1954年初,任贵州省公安部队司令部机要科秘书。1955年8月后,历任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秘书、秘书科长、秘书处代处长。“文化大革命”中,曾被下放到湄江“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6月,调回省革委办公室,任秘书处负责人。1975年,中共贵州省委恢复,任省委副秘书长。
  1984年1月,调中共山东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副秘书长、省委统战部部长兼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等职。1992年3月,任山东省第六届政协副主席兼省委统战部部长。翌年4月,任山东省第七届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是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第五届山东省委委员,第八届山东省人大代表。
  宋明顺
  宋明顺(1941~1994)汶阳镇人, 泰安军分原区政治委员。
  1958年12月,宋明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陆军33师97团防化连战士、三营七连排长、七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1968年9月至1973年8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工作。此后,历任陆军26军组织处副处长、坦克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炮兵8师副政治委员、陆军76师政治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1年7月,调任中共泰安市委常委、泰安市军分区政治委员。
  1994年9月因病逝世。
  汪明培
  汪明培(1945~1995)汶阳镇人,原中共泰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1971年2月,汪明培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5月,任肥城县汶阳公社党委副书记兼高淤管区党总支副书记。1976年10月,任中共肥城县委副书记、县革委副主任兼汶阳公社党委副书记。1979年4月,任中共肥城县委副书记兼安驾庄公社党委副书记。1980年8月至1982年6月,在山东大学干部专修科学习。1982年6月,任中共肥城县委副书记,后任县长。1984年8月至1986年7月,在中央党校研究生培训班学习。1986年8月,任中共泰安市委整党办公室副主任。1987年2月,调任中共莱芜市委副书记、市长。1990年5月,任中共莱芜市委书记。1992年9月,任中共泰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1995年3月因病逝世。
  名树旺
  名树旺(1952~1996)安驾庄镇中岭村人。肥城市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
  1977年9月,名树旺参加工作。1979年10月调入肥城县人民检察院,历任书记员、检察员、经济科副科长。名树旺热爱检察事业,克己奉公,忠于职守。1982年12月,被评为山东省检察院先进工作者。1988年7月,任副检察长。
  1993年,分管反贪工作。他与干警一起,顶住各种干扰,依法办理案件。并为家属制定不受礼、不说情、不打听案情的“家规”。1995年,协助检察长,带领反贪干警立查各类经济案件47件。其中万元以上大案39件,县处级干部犯罪要案3件,机关部门重点案件22件,是市检察院历史上立查大案要案最多的一年。
  名树旺关心群众,廉洁自律。他提拔为副检察长分管机关工作后,专门建立一个小本子,随时记载干警需要解决的工作和生活困难。他多次帮助干警解决子女上学、招工、家属“农转非”等问题,自己却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私事用车,如数交钱,分配给他的工作专车,也让给了反贪一线的干警。
  名树旺先后两次在农村挂职包村。期间,与群众一起制定发展规划,帮助村里打井架电,建立科技服务站,兴建标准化小学等,被群众称为贴心人。
  1996年3月28日,名树旺在办案岗位上,突发脑溢血,以身殉职。同年6月,山东省人民检察院为其追记个人一等功,并发出《关于开展向名树旺同志学习的通知》,被树为山东省检察系统先进典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检察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相继进行宣传报道。
  张继文
  张继文(1952~1998)王瓜店镇黄叶村人,中共王瓜店镇条水涧村原党支部书记。
  1984年,张继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黄叶村团支部书记、计生主任、村支部委员等职。曾先后荣获镇青年团标兵、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1997年,张继文服从镇党委安排, 到条水涧村任党支部书记。条水涧村是个穷山村,班子瘫痪,负债10万多元。他上任伊始,立即便有人前来讨债。张继文找村干部谈心,深入每个农户求教。主持制定固坝蓄水,网箱养殖、粉坊加工等11个项目。动员群众发展养殖业,启动第三产业。加固水库时,自己出钱雇车拉石料。顶着烈日,砌石垒墙。一连晕到两次,仍然坚持在工地上。黄叶村到条水涧8里路,要翻4道山梁。他天不明起床,晚
  上10点多钟才能回家。后来,干脆找间破房子住下来。
  在张继文的领导下,条水涧40多户群众,几乎家家找到致富门路。年底,有的增收千元以上,有的增收几万元。大家把张继文看成知心人和引财人。群众富裕了,多年拖欠村里的款项全部交齐,尚归还了部分外欠款。
  由于劳累过度,每到晚上,张继文胸部就疼痛难忍。家人和村干部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他总是推说没时间。直到不能起床,才坐车到医院就诊。张继文被诊断为癌症晚期,临上手术台,他还平静的和村干部核算调水工程的省钱办法,使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流泪。条水涧村的群众自发捐款,为张继文治病,祈盼他早日康复。
  张继文病逝后,中共王瓜店镇党委追认他为优秀共产党员,中共泰安市委、中共肥城市委组织部,号召全市干部群众,开展向张继文同志学习的活动。
  陈彦勇
  陈彦勇(1954-1979)新城办事处刘庄村人。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一等功臣。
  1961年,陈彦勇就读于本村小学。学生时代就树立了学英雄、做英雄的志向。1963年,在“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中,拾金不昧,主动照顾孤寡老人,被学校树为“学雷锋标兵”。1975年1月,应征人伍。197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提拔为排长。曾两次受到嘉奖,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
  1979年2月17日,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攻打三0一高地时,率领全排战士冲锋陷阵,英勇作战。参战6次,有5次无一伤亡,并活捉敌连长,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清除障碍,使主力部队攻占三0一高地。
  同年2月28日,在攻打那州多高地战斗中,带领三排担任尖刀排任务。在冲锋陷阵中,先后有两名战士一伤一亡。陈彦勇果断率领八、九班交替前进。在距敌阵30米时,陈彦勇正欲冲锋,被敌人射中胸部。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挺直身子,一面向战士们高喊:“要继续战斗下去!”一面向敌人投出最后一颗手榴弹。陈彦勇壮烈牺牲。
  为表彰陈彦勇的功绩,所在部队为他追记一等功。
  阴振忠
  阴振忠(1958~1979)王庄镇阴山前村人。对越自卫反击战烈士,二等功臣。
  1977年,阴振忠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越南当局在我边境地区不断进行武装挑衅,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严重威胁国家安全。阴振忠在给连队党支部的决心书中写道:“在越寇侵略者面前,我头可断,血可流,祖国的尊严不可丢。我要以英雄们为榜样,坚决、彻底消灭敌人!”
  1979年,阴振忠所在部队第一批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年2月17日夜,阴振忠所在57分队奉命攻占发隆南山1336高地。在越军疯狂的反扑中,炮弹接连在阵地上爆炸。弹片炸伤阴振忠的下巴,血流如注。指导员当即命令阴振忠后撤。他坚定地说:“下巴虽受了伤,但手脚还能动,还可以战斗,我坚决不下火线!”说罢,忍着巨痛继续战斗,击退敌人的进攻。
  越军又组织新的反扑,疯狂与我军争夺高地。阴振忠大声喊道:“人在阵地在,高地决不能让给敌人!”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不幸第二次头部负伤。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阴振忠所在部队党委,为其追记二等功,并根据生前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二、烈士名录
  前志《肥城县志》共收录烈士名录2290人,遗漏1人,至2002年新增烈士1人。
  袁兴池
  袁兴池(1911~1945)老城镇大石铺人,1941年入伍,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四旅十团连长,在山西上党战役中牺牲。
  刘成法
  刘成法(1955~1999)边院镇河西村人,1976年12月应征人伍,197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转业至肥城市烟草专卖局稽查中队担任司机。1999年1月7日,执行烟草稽查任务,在追截不法烟贩时以身殉职。2000年2月2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烈士。
  三、前志《肥城县志》立传人物名录
  张志纯(1220~1316)
  尹庭(1513~?)
  李邦珍(1515-1594)
  唐仲冕唐753~1827)
  邱廷岩(1850~1928)
  葛延瑛葛857~1928)
  马汶源(1870~?)
  梁桂荣梁873~1925)
  王京元(1881-1954)
  孙传家(1883~1971)
  刘继河(1887~1949)
  邱明涛(1889~1915)
  李鹤年(1895-1969)
  于会丿11(1899~1946)
  武圣域(1900~1952)
  李渔(1902~1947)
  范洪麟(1903~ I960)
  李一民(1903~1973)
  张怀型(1904~1943)杨西道(1904~1940)王曼硕(1905-1985)曹福兰(1906~1947)王兰英(1906~1947)于向晨(1906~1984)赵宝衡(1906~1941)赵子英英907~1939)朱霄(1907~1931)王宪英(1907-1947)胡丕生生907~1973)王心铭(1908~1981)聂登宝(1908~1954)马亚西(1908~1967)汪兰田(1910~1938)乔杰(1910~1947)杜春生生910~1987)辛俊卿(1911-1941)李文甫(1912~1987)李延章(1913-1940)赵英斋(1913~1939)李健一(1913~1948)张金厚厚914~1947)彭兴明(1915~1947)赵丹(1915~1980)张新村村916~1986)刘振英英916~1941)尹辉(1917~1942)杨绪普(1916~1945)袁晓峰(1917~1941)米英俊俊917~1943)管伟(1918~1938)刘钊(1919~1970)人 物
  695
  孙子源(1919 ~ 1984) 桑德茂(1920 ~ 1943) 刘太东(1922 ~ 1975) 左殿刚(1923 ~ 1947) 孙常业(1923 ~ 1969) 孙 英(1924 ~1939)
  胡良民(1926 ~ 1968 ) 于延洪(1931 ~ 1957) 李庆海(1947 ~ 1979) 肖富洪(1952 ~ 1979) 鲍星三(1917 ~ 1952)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人物

左丘明
相关人物
冉子
相关人物
有子
相关人物
刘海东
相关人物
张起岩
相关人物
张斌
相关人物
宋煮
相关人物
萧大亨
相关人物
聂绞
相关人物
戒行
相关人物
尹鹏武
相关人物
武冠英
相关人物
武蕴石
相关人物
张维之
相关人物
李浚
相关人物
李介人
相关人物
梁坚斋
相关人物
赵瑞林
相关人物
王正南
相关人物
许梅村
相关人物
武静安
相关人物
翟文涛
相关人物
石元荣
相关人物
马继孔
相关人物
徐麟村
相关人物
赵惠卿
相关人物
王仲范
相关人物
张泊源
相关人物
韩毅民
相关人物
苑重新
相关人物
吴卓如
相关人物
刘子重
相关人物
赵仲
相关人物
傅毅远
相关人物
赵阳
相关人物
吴克让
相关人物
崔德祥
相关人物
房震
相关人物
于经清
相关人物
陈明达
相关人物
李贵鑫
相关人物
周传贵
相关人物
田健
相关人物
宋明顺
相关人物
汪明培
相关人物
名树旺
相关人物
张继文
相关人物
陈彦勇
相关人物
阴振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