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13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民生活
分类号: C913.352
页数: 4
页码: 658-661
摘要: 198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63 元,支大于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7 元,占纯收入的83%,其中生活消费品 支出434元。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固 定职工年平均工资2161元;集体所有 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120. 5元。城 镇居民储蓄余额15783万元。
关键词: 人民 生活

内容

第一节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
  198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63元,支大于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7元,占纯收入的83%,其中生活消费品支出434元。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职工年平均工资2161元;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120.5元。城镇居民储蓄余额15783万元。
  199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90元,是1988年的3.18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48元,占纯收入的59%,比1988年提高1.24倍其中生活消费品支出659元。县及县以下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年工资4586元,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年平均工资4824元,企业人员年均工资4519元,城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工资2246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17471万元,比1988年提高12.78倍。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39元,是1995年的1.81倍;总支出2953元,是1995年的1.41倍。其中用于生活消费支出1671元,占纯收入的52%,消费支出比1995年提高0.61倍,其中生活消费品支出9888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9393元,比1995年提高1倍。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年均工资12039元,比1995年提高1.5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21600万元,比1995年提高1.4倍。
  第二节衣着
  1988年至1990年前后,人们彻底告别自己纺线织布做衣穿的历史,衣着面料以的卡、腈纶等化纤为主。衣着款式多样化。年龄在45岁以上的男士,多穿中山装,春秋两季多着夹克服,青年则穿西装、皮鞋,遇有走亲访友或聚会时,还要系领带。城区青年女士夏季多穿裙子,也有穿旗袍的。1988年,农村人衣着支出人均40元,占消费支出额的8.5%。1995年前后,城乡居民穿衣向成套、高档和名牌方向发展,尤以穿名牌服装为时尚。春秋多着西服,冬季以羽绒、太空棉服装为多。城区经济条件富裕者,则外穿西装,内套轻质保暖内衣,出门则外穿(披)细毛呢大衣。农村人亦多穿着从服装店购买的夹衣或棉衣,鲜有手工针线做衣穿者。夏季,男士上衣以着体恤衫为时尚,颜色不一,以蓝色、枣红色者居多。不论城市或乡村,极少见补丁衣服。尤其是城区及乡间经济条件优裕者,五成新的衣服即弃之或送与经济较困难者穿。1995年农民衣着支出人均增至97元,占消费支出的9.3%。进入21世纪城乡居民的衣着凸显多样化,高档化、名牌化,面料颜色更加时尚。冬季的贴身内衣和夏季的汗衫、背心,追求棉线纺织品的越来越多。被褥也逐渐向轻质、保暖方面发展。至2002年,农民衣着支出,人均提高到163元,占消费支出的9.8%。
  第三节饮食
  1988年后,城乡居民的主食,已经由玉米和地瓜为主,逐渐向以面粉为主发展。馒头、面条、水饺、蒸包是城乡居民的家常便饭。玉米面、地瓜面等粗粮食品偶尔用做改善生活、调节胃口和尝尝新鲜。大米干饭、稀饭也已进入城乡寻常百姓家。境内城乡居民自古有吃煎饼的习惯。1995年后,食者越来越少,偶有购买者,只为调剂饮食。卖煎饼者,有的从外地贩来,有的用作坊加工,农户鲜有自己加工的。城市里的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办食堂大部分萎缩或取消。即使保留,仅做蒸馒头之类饭食,干部职工多从食堂购主食,回家自烹菜肴用餐,在食堂用餐者多是未成家的青年职工。城镇、农村集贸市场及部分村驻地,各类规模和不同档次的饭馆大量增加,城里人和部分农村居民遇有结婚、老人祝寿、孩子升学、乔迁新居、提拔调动等喜庆事,去餐馆招待客人,极少有在家举办宴席招待客人。至2002年,城里人每逢中秋节、春节或节假日,举家到餐馆用餐者逐渐增多。
  1988年,农村年人均吃饭支出240元,占消费支出的51%,人均消费猪肉8.4公斤,牛羊肉0.57公斤、植物油3.6公斤、动物油2.5公斤、蔬菜128.6公斤,鱼虾1.1公斤、蛋类3.4公斤、食糖1公斤、酒8.5公斤、茶1.4公斤、糖果0.9公斤。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532元,占消费总支出50%。其中副食品支出294.8元,占食品支出的55%。人均消费猪肉8.4公斤、牛羊肉1公斤、植物油3.2公斤、动物油2.6公斤、家禽1.3公斤、鱼虾等水产品3.4公斤、蛋类2.4公斤、食糖1公斤、奶制品0.5公斤、蔬菜32.5公斤,酒10.5公斤、茶叶1公斤。至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746.0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45%。其中副食品支出290.06元。人均购买肉类、禽类支出101.01元、油脂类28.14元、蛋类30.3元、奶及其制品4.16元、鱼虾等水产品19.79元、调味品10.16元、蔬菜35.39元、酒类36.13元。
  第四节居住
  境内北中部农村居民住宅,历史上多为土石结构的平顶房,南部居民多为土石结构的草房或瓦房。檩梁及门窗均为木质。住房大都坐北向南,北屋为主房,一般为3~5间。大门一般设在住宅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大门附近设厨房,厕所、牲畜栏圈则设在宅内与大门相对称的地方。北中部山村也有随山势建房的,大门朝向不定。20世纪80年代末,大凡新建住房者皆为砖石结构,水泥檩梁,玻璃门窗。20世纪90年代中期,结合旧村改造,农村居民的住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凡新建住房者,皆为砖混结构的套房,不再用檩梁而改用楼板。经济条件好的居民,不少建二层楼、铝合金门窗、水冲式厕所、室内地板砖铺地、院子水泥硬化。因压煤而搬迁的老城村、栾庄、东大封、董庄铺、南中北三高余等几十个村,均住上高层楼房或独院二层楼房。
  1988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6平方米,新建房屋每平方米造价65元,人均居住消费支出72元。1995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3.6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12.9平方米,砖混结构7.5平方米,人均居住消费101元。2002年,农村人均居住消费175.69元,其中建材支出60.72元,装饰装修9.05元。1988~2002年,城区各单位扩建或改建住房,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相继建成龙山、河西、苹果园、桃花源、丰园等居民小区,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第五节家庭用品
  1988年,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151辆、缝纫机60台、收音机74台、手表175只、电风扇52台、电视机60台,收录机16台、大衣橱93件、沙发68个、写字台57张。1995年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110.5辆、缝纫机39台、电风扇66.5台、电视机53.8台(彩电6.8台)、收录机18台、洗衣机3台、电冰箱1.1台、照相机0.6架。2002年,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249辆、摩托车61台、电风扇208台、电冰箱14台、电视机141台(彩电89台)、电话机86部(移动电话11部)、收录机86台、家用电脑2台。80%的农村居民吃上自来水,70%的农户告别靠烧柴草做饭烧水的历史,液化气、蜂窝煤进入农民家中,个别农户用上沼气。
  至2002年,城市居民家庭绝大部分有彩电、VCD(DVD)、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空调、挂衣橱等耐用消费品。少部分家庭已有大屏幕彩电、电脑、自动洗衣机、照相机、电动自行车。个别家庭还有钢琴等高档用品。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地名

肥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