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编 社会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1320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编 社会生活
分类号: C913
页数: 16
页码: 653-668
摘要: 1990年10月正式承担审批职工退休业务。企业养老保险1987年9月,全县城镇企业合同制工人基本养老保险金纳入县级统筹范围,实行个人和单位共同承担,分别承担固定的绝对数额。
关键词: 社会生活 社会保障

内容

第二十二编社会生活
  1988年,全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3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元,人均生活消费467元。企业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2年,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建立城乡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2002年,全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775元,比1988年增长7倍,年均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3239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13.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1元, 增长2.6倍,年均增长9.5%。
  第一章
  社会保障
  第一节社会保险
  机构沿革1986年12月成立肥城县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处,为二级事业单位,定编5人,经费从提取的管理费中自行解决。1990年10月正式承担审批职工退休业务。1991年7月,建立病伤职工医务技术鉴定小组。1999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处由人事局移交至处。2000年2月,公费医疗又由市卫生局移交至该处。
  翌年4月,易名为“肥城市社会保险事业处”,升格为一级事业单位,定编22人,由财政全额拨款。2001年4月,农村养老保险由民政局移交至该处,并移交编制5人。2002年底,成立市医疗保险中心,定编10人,为二级事业单位。至2002年,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处共设9个科室,在编28人。
  企业养老保险1987年9月,全县城镇企业合同制工人基本养老保险金纳入县级统筹范围,实行个人和单位共同承担,分别承担固定的绝对数额。是年12月,按照以支定筹、略有节余的原则,将县属企业中的固定工纳入统筹范围,比例为:国有企业职工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2%,集体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8%统筹。每年调整一次缴纳比例。199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纳入泰安市级统筹范围:即按照泰安市下达的缴纳任务的一定比例上缴养老保险金制度,上缴的保险金用于泰安市统筹。1992年12月~1993年12月,国有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7%,集体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1%缴纳。1994年1月~1995年10月,国有企业按工资总额与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之和的24%缴纳,职工个人则按本人工资的2%缴纳。县以下集体企业合同制职工,实行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8%、个人按本人工资2%的比例缴纳,共涉及职工35709人。1995年11月,按照《山东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实施办法》要求,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实行统账结合制度,即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肥城所属企业,不分性质和类别,均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按本人工资的2%缴纳养老保险金。1996年1月,参保职工建立个人帐户,将个人缴纳额的全部和单位缴纳额的一部分记入个人帐户,并每年调整一次帐面利率。1997年7月,城镇非国有企业及个体经济组织参加养老保险,12月,使用山东省社会保险信息管理软件,实现养老保险金管理工作自动化。1999年3月,按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实行企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987年1月,机关事业单位中的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金实行统筹。1994年5月,发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职工退休金。至1995年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保险金缴纳比例为:单位固定工月工资总额的22%、合同工月工资总额的20%,个人月工资的2%。1996年,制定《肥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工作人员实行个人缴费制度,个人缴费按月工资的2%,单位按在职固定工作人员月工资总额的22%缴纳。合同制工人及聘任制干部按原缴纳比例缴纳,即用人单位按该类人员月工资总额的20%、个人按本人工资的2%缴纳。至2002年底,全市共有参保单位251个,参保人员19841人,享受养老保险金的离退休人员4644人,全年共支付养老保险金5804万元。
  医疗保险1953年,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至2002年底,机关事业单位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为22656人,年支出医疗费1402万元,超支682.1万元。是年,试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行医疗保险费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个人工资的2%与单位统筹部分的一定额相加,记入个人账户。首批参保单位101个,人员6314人。其中在职的干部职工5478人,退休的836人。参保人员诊病,须到定点医院诊断,取药可在定点医院药房取,也可到定点药店取,用微机刷卡的办法从个人账户中付款,若个人账户不足,则由个人另行现金付款。如遇重病住院治疗者,400元以下自负,400元以上3万元以下者,由医疗保险中心负责结算。未参保单位和企业,医疗办法各异,医疗费有随工资发至个人的,有按医疗费比例报销的,也有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病员诊断与治疗费完全自负的。
  生育保险1995年5月,在部分县属企业试行生育保险制度,按企业全部在职职工每人每月1.8元统筹。女职工生育时的接生费及产假期间的生活费每人共1800元,由分娩者一次或数次全部领取。至1998年,共有173个市直企业、37900名在职职工参保。之后,市直及乡镇企业,全部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缴纳,分娩女职工的接生费及生活费按其5个月的缴费工资发给,由分娩者一次或数次全部领取。至2002年,全市共有428个企业、52068人参保。年统筹生育保险金234万元,支付1364人、278万元。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992年3月全县农村实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参保农民根据个人经济情况自己决定缴纳数额,少则每人每月2元,多者不限。年届60岁时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数额大小以本人平时缴纳数额为依据,多缴者多领取,少缴者少领取。2002年4月,清查核对参保单位(村)709个和25.8万人的花名册、卡片、个人账户。全年享受养老保险的农民共3885人,共发放保险金30万元。
  失业保险1986年7月,全县建立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翌年,在县属企业中征收失业保险金73.65万元。1992年,为16家企业下岗职工和经济困难职工发放救济金71万元。1997年11月,城镇待业青年纳入失业人员管理,劳动服务公司职工待业保险科更名为失业保险科。1999年,共征收失业保险金650万元,为895名失业职工发放45.8万元。1987~2002年,累计征收企业失业保险金6281.77万元,年均征收392.6万元;累计为260家企业单位的94002人(次)发放失业救济金1261.55万元。年均5875人(次)、78.8万元。1988-2002年肥城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缴纳情况表
  表22-1-1单位:个、万元
  第二节、城乡社会最
  低生活保障
  1997年6月,实施《肥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和《肥城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7月,成立“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办公室”,为二级事业单位,编制5人。隶属民政局领导。
  低保标准农村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年人均600元,600元以下不足600元的部分予以保障,保障由市、乡(镇)两级财政各负担40%,所在村负担20%,以现金形式按季直接发放到户。城市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线为:1997年6月~1999年6月,每户月人均100元;1999年7月~2002年,每户月人均140元。人均月收入不足部分,由市财政局全额拨款予以保障。
  2000年,山东省属驻肥企业最低
  生活保障工作纳入地方管理。
  繁荣的农村集贸市场1997 -2002年肥城市实施低保基本情况表
  表22-1-2 单位:户、人、万元第三节社区服务
  1992年,市政府投资300万元,在青龙桥以北的济兖公路东侧兴建一幢建筑面积106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楼,至1994年建成启用,社会福利医院、聋儿语训班相继迁入开业开班。1995年,市政府又对为社区服务的殡葬服务中心投资100多万元,新修和硬化道路,新置和更新馆内设施,打水井1眼。同年,肥城市被山东省民政厅确定为社区服务建设示范市,在全省推广“多渠道集资,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经验。1996年,市政府制定《肥城市社区服务三年规划》,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局,负责落实规划任务。城区内设龙山、桃花源、河西、滨海、丰园、苹果园、望岳、开发区等8个社区,划分每个社区管理范围。每个社区成立居民委员会群众性自治组织,负责管理社区内的事务。8个社区统归新城办事处指导和协调。社区居委会的职责是:向居民宣传国家的法律和各级政府的法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协助政府开展民事协调、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文体娱乐等。1997年,在市场路中段筹建社区服务指导中心,对社区商业、餐饮、维修、力口工、美容、网吧等服务项目,以及计划生育、民事调解、治安保卫等进行指导。至2002年,社区内设立婚姻服务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是年5月,河西社区被评为“山东省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
  第二章人民生活
  第一节城乡居民收入与支出
  198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63元,支大于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7元,占纯收入的83%,其中生活消费品支出434元。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职工年平均工资2161元;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1120.5元。城镇居民储蓄余额15783万元。
  199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90元,是1988年的3.18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48元,占纯收入的59%,比1988年提高1.24倍其中生活消费品支出659元。县及县以下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年工资4586元,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年平均工资4824元,企业人员年均工资4519元,城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年均工资2246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17471万元,比1988年提高12.78倍。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239元,是1995年的1.81倍;总支出2953元,是1995年的1.41倍。其中用于生活消费支出1671元,占纯收入的52%,消费支出比1995年提高0.61倍,其中生活消费品支出9888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9393元,比1995年提高1倍。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年均工资12039元,比1995年提高1.5倍。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21600万元,比1995年提高1.4倍。
  第二节衣着
  1988年至1990年前后,人们彻底告别自己纺线织布做衣穿的历史,衣着面料以的卡、腈纶等化纤为主。衣着款式多样化。年龄在45岁以上的男士,多穿中山装,春秋两季多着夹克服,青年则穿西装、皮鞋,遇有走亲访友或聚会时,还要系领带。城区青年女士夏季多穿裙子,也有穿旗袍的。1988年,农村人衣着支出人均40元,占消费支出额的8.5%。1995年前后,城乡居民穿衣向成套、高档和名牌方向发展,尤以穿名牌服装为时尚。春秋多着西服,冬季以羽绒、太空棉服装为多。城区经济条件富裕者,则外穿西装,内套轻质保暖内衣,出门则外穿(披)细毛呢大衣。农村人亦多穿着从服装店购买的夹衣或棉衣,鲜有手工针线做衣穿者。夏季,男士上衣以着体恤衫为时尚,颜色不一,以蓝色、枣红色者居多。不论城市或乡村,极少见补丁衣服。尤其是城区及乡间经济条件优裕者,五成新的衣服即弃之或送与经济较困难者穿。1995年农民衣着支出人均增至97元,占消费支出的9.3%。进入21世纪城乡居民的衣着凸显多样化,高档化、名牌化,面料颜色更加时尚。冬季的贴身内衣和夏季的汗衫、背心,追求棉线纺织品的越来越多。被褥也逐渐向轻质、保暖方面发展。至2002年,农民衣着支出,人均提高到163元,占消费支出的9.8%。
  第三节饮食
  1988年后,城乡居民的主食,已经由玉米和地瓜为主,逐渐向以面粉为主发展。馒头、面条、水饺、蒸包是城乡居民的家常便饭。玉米面、地瓜面等粗粮食品偶尔用做改善生活、调节胃口和尝尝新鲜。大米干饭、稀饭也已进入城乡寻常百姓家。境内城乡居民自古有吃煎饼的习惯。1995年后,食者越来越少,偶有购买者,只为调剂饮食。卖煎饼者,有的从外地贩来,有的用作坊加工,农户鲜有自己加工的。城市里的企业、机关、企事业单位自办食堂大部分萎缩或取消。即使保留,仅做蒸馒头之类饭食,干部职工多从食堂购主食,回家自烹菜肴用餐,在食堂用餐者多是未成家的青年职工。城镇、农村集贸市场及部分村驻地,各类规模和不同档次的饭馆大量增加,城里人和部分农村居民遇有结婚、老人祝寿、孩子升学、乔迁新居、提拔调动等喜庆事,去餐馆招待客人,极少有在家举办宴席招待客人。至2002年,城里人每逢中秋节、春节或节假日,举家到餐馆用餐者逐渐增多。
  1988年,农村年人均吃饭支出240元,占消费支出的51%,人均消费猪肉8.4公斤,牛羊肉0.57公斤、植物油3.6公斤、动物油2.5公斤、蔬菜128.6公斤,鱼虾1.1公斤、蛋类3.4公斤、食糖1公斤、酒8.5公斤、茶1.4公斤、糖果0.9公斤。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532元,占消费总支出50%。其中副食品支出294.8元,占食品支出的55%。人均消费猪肉8.4公斤、牛羊肉1公斤、植物油3.2公斤、动物油2.6公斤、家禽1.3公斤、鱼虾等水产品3.4公斤、蛋类2.4公斤、食糖1公斤、奶制品0.5公斤、蔬菜32.5公斤,酒10.5公斤、茶叶1公斤。至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746.08元,占消费总支出的45%。其中副食品支出290.06元。人均购买肉类、禽类支出101.01元、油脂类28.14元、蛋类30.3元、奶及其制品4.16元、鱼虾等水产品19.79元、调味品10.16元、蔬菜35.39元、酒类36.13元。
  第四节居住
  境内北中部农村居民住宅,历史
  上多为土石结构的平顶房,南部居民多为土石结构的草房或瓦房。檩梁及门窗均为木质。住房大都坐北向南,北屋为主房,一般为3~5间。大门一般设在住宅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大门附近设厨房,厕所、牲畜栏圈则设在宅内与大门相对称的地方。北中部山村也有随山势建房的,大门朝向不定。20世纪80年代末,大凡新建住房者皆为砖石结构,水泥檩梁,玻璃门窗。20世纪90年代中期,结合旧村改造,农村居民的住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凡新建住房者,皆为砖混结构的套房,不再用檩梁而改用楼板。经济条件好的居民,不少建二层楼、铝合金门窗、水冲式厕所、室内地板砖铺地、院子水泥硬化。因压煤而搬迁的老城村、栾庄、东大封、董庄铺、南中北三高余等几十个村,均住上高层楼房或独院二层楼房。
  1988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6平方米,新建房屋每平方米造价65元,人均居住消费支出72元。1995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23.6平方米。其中砖木结构12.9平方米,砖混结构7.5平方米,人均居住消费101元。2002年,农村人均居住消费175.69元,其中建材支出60.72元,装饰装修9.05元。1988~2002年,城区各单位扩建或改建住房,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相继建成龙山、河西、苹果园、桃花源、丰园等居民小区,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第五节家庭用品
  1988年,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151辆、缝纫机60台、收音机74台、手表175只、电风扇52台、电视机60台,收录机16台、大衣橱93件、沙发68个、写字台57张。1995年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110.5辆、缝纫机39台、电风扇66.5台、电视机53.8台(彩电6.8台)、收录机18台、洗衣机3台、电冰箱1.1台、照相机0.6架。2002年,农村每百户居民拥有自行车249辆、摩托车61台、电风扇208台、电冰箱14台、电视机141台(彩电89台)、电话机86部(移动电话11部)、收录机86台、家用电脑2台。80%的农村居民吃上自来水,70%的农户告别靠烧柴草做饭烧水的历史,液化气、蜂窝煤进入农民家中,个别农户用上沼气。至2002年,城市居民家庭绝大部分有彩电、VCD(DVD)、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空调、挂衣橱等耐用消费品。少部分家庭已有大屏幕彩电、电脑、自动洗衣机、照相机、电动自行车。个别家庭还有钢琴等高档用品。
  第三章民俗
  第一节岁时习俗
  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年”。过春节又称过年。此节是民间、官方最重视的节日。农历腊月二十以后,人们就开始“忙年”。置办肉、鱼、鸡、酒、油、面、米,购买各类干鲜蔬菜、鞭炮、烟花、灯笼、蜡烛等年货,买(做)新衣。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居室、庭院打扫一遍,刷炊具、茶酒具、洗衣服、晒被褥、理发、洗澡等。有的农户还摊煎饼、做豆腐、蒸年糕、杀猪、羊、鸡。腊月二十六以后,在外地工作的人们开始返回老家,偎老人过年。因故不能回家者,要给老人寄送钱物,以表亲情,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赠送礼品,谓之“送年”。
  腊月最后一天,称作“年除”、“大年三十”。这天上午,城乡家家户户煮肉、炸鱼、烹饪菜肴、制作水饺馅等。下午,家庭主妇等和面包水饺,男人及儿童忙着贴春联。城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大门口亦贴春联,挂灯笼、插彩旗、悬挂红布横幅等,“欢度春节”。傍晚,大小灯笼齐亮,渐进除夕之夜,气氛由热闹转静谧。举家老小,欢聚一堂围桌而坐,吃年夜饭,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节目。零点时分,各家相继点燃鞭炮、烟花,庆祝新年到来。
  次日一早,即初一,俗称“大年初一”。全家人早起,家家吃水饺。饭后,梳洗打扮,穿新衣服,邻居街坊互相拜年,相互问候,有的单位举行团拜活动。大年初二至正月十五之前,走亲访友,招待来客。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1988~2002年,每年,市政府拨专款购烟火施放,城区主要街道两旁树上悬挂红灯笼、彩灯,单位制作各式彩车灯。农村自办故事班子表演队表演龙灯、舞狮、旱船、高跷等民间传统艺术,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民间也称“五旦五”,家家吃粽子、鸡蛋,门口插艾条。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节前亲朋好友相互送月饼、鲜鱼、活鸡、酒类等礼品。年轻人也给自己的父母或长者送礼品或钱物,称作送“十五”。晚上,家人团聚一起,饮酒、吃月饼、赏月。民间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俗说,还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丰欠”之说。
  除上述传统节日外,还有农历二月二、清明、三月三、四月初八、六月六、八月初一、九月初九、十月一、腊八等传统节日。
  新节日
  黄金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规定职工一年内共有7天法定假期,“五
  一”国际劳动节2天,国庆节、元旦各1天,春节3天。199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实行双休日工作制。1999年,实行“五一”,“十一”黄金周,国务院把法定假期规定为每年10天,即“五一”“十一”、春节各3天,元旦仍为1天。“五一”“十一”、法定假日与节前节后的两个双休日相加,共7天假,称为“黄金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家人,或探亲访友,或外出旅游,或逛公园遛休闲购物。
  妇女节公历3月8日为妇女节,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为女工放假1天,或组织女工看电影、购买纪念品、召开女工座谈会。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的单位组织女工外出旅游。
  植树节公历3月12日为全民义务植树节。农民历来有春季植树的习惯,植树节前后自发在房前屋后、荒山荒坡植树不计其数。
  儿童节公历6月1日为儿童节。城区及乡镇各幼儿园组织园内儿童跳舞、唱歌,排练节目,在园内演出,优秀节目则到人民会堂等公共场合演出。小学在校生由学校组织欢度,有的放假1天。
  建军节公历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肥城驻军及武装部的现役官兵放假1天。营区内官兵开展拔河、篮球赛、文艺演唱会、放电影等庆祝活动。
  教师节公历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设定。节日期间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城乡主要街道悬挂“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致敬”、“热烈庆祝教师节”等过街联,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表彰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教育工作者教师放假1天。
  老人节农历九月初九为老人节,旧时为重阳节。节日期间,组织老年人开展门球、太极拳(剑)等文体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走访慰问离退休人员,农村为60岁以上老人赠送礼物。
  建党节公历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习惯称党的生日)。全市各级党组织召开党内生活会,上党课。市委在人民会堂集体上党课, 表彰先进党组,优秀共产党员,走访慰问老党员。
  另外,还有情人节(2月14日)、愚人节(4月1日)、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护士节(5月12日)、父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聋人节(9月26日)等新节日以及诸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世界气象日、国际扫盲日、世界爱牙日、世界粮食日等纪念日。
  宗教节日
  开斋节伊斯兰教历1。月1日为开斋节。此时,回族人刚刚结束斋月,家家户户互相赠送“油香”,男女老少沐浴,长者做礼拜、青年人探亲访友,互相祝福、问候。
  此外,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的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和纪念穆罕默德的圣纪节,教徒们亦很重视。
  圣诞节与复活节公历12月25日为圣诞节,即耶稣降生纪念日。农历“春分”后第一个月圆日为复活节,即耶稣复活纪念日。两个节日,期间教徒们自发排练节目,主要是诵唱《圣经》里的圣歌及按经文的意思排练舞蹈。基督教各活动场所之间还互相赠演节目。同时教徒们自发凑钱买馒头、烧菜汤,在教堂或活动场所会餐。至20世纪末,城区各大商店制作圣诞树、圣诞老人,招彳来顾客。
  此外,公历8月15日瞻礼节(即圣母升天纪念日),湖屯、石横两镇内的部分天主教徒还自发到平阴境内的胡庄教堂过。
  第二节礼仪习俗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男女结婚已革除旧时的换帖、换柬等陈规陋习。男女双方因同学、同事相互认识,确定恋爱关系,感情成熟后再托人从中做媒,而后择日定婚、结婚。
  定婚男女双方恋爱一段时间后,认为可以定婚,则通过媒人(亦称介绍人)与双方家庭商定吉日定婚。定婚一律选在白天。女方在其父母、哥、嫂、弟、妹等家人或族家人陪同下到男方家中,男方设宴招待,赠送女方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等礼品,另加礼金。男女照定婚像。定婚之日起,男女互称对方的父母为爸、妈,对各自的其他家庭成员作对等称呼。
  结婚男女双方本人须亲自到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经审查批准,发给结婚证,方为合法夫妻。然后择吉祥日子,举行结婚仪式。所谓吉祥日子,一般选在农历的双日,如二、四、六、八、十,俗称“双头日子”,也有选“九”的,其意为“永久”。20世纪90年代后,城里人结婚,还要选在星期六或星期日。新郎准备彩车,由伴郎及助忙人陪同,到接新娘家接新娘。新娘由伴娘及送亲的家人陪同,乘车到男方门外。新娘下车时要红地毯铺地(没有红地毯者,用大红纸代替),婆婆给新娘下轿钱,由新郎抱或背新娘进家。结婚仪式俗称“拜堂”,由司仪主持,新郎、新娘共同鞠躬,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为夫妻对拜。拜堂的时辰,多选在上午的10时10分,寓“十全十美”之意。农村人结婚一般仍选在卯时。拜堂结束后,新娘入洞房,由新郎揭开红盖头,然后喝“宽心面”。举行结婚喜宴,新郎新娘及其男方父母家人,依次向送亲的客人及前来祝贺的亲朋、敬酒,表示谢意。喜宴多在饭店、宾馆举办;距城镇较远的农村,多请厨师在家做菜,招待客人。
  认亲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在亲友或族人陪同下,带着活鸡、鲜鱼以及酒、肉等礼物回娘家,俗称“认亲”,又称“回门”。女方家庭安排宴席招待新郎及陪同人员,并招待女方的亲朋、族家等“添箱”及助忙人。宴席间,女方家中的同辈或小辈人向新郎等敬酒,新郎厨师等助忙人付赏钱及喜烟、喜糖。认亲返回,须在日落之前,不可太晚。
  会亲家结婚后,选适当时机,女方父母带礼物到男方家与亲家见面,俗称“会亲家”,男方设宴款待。
  吃面妇女生孩子,称“坐月子”,孩子必须在婆家生。婴儿出生的第八天或第十二天,男女双方的亲朋多带鸡蛋、米面和小儿衣服及礼金看望、祝贺,俗称“吃面”。
  此外,60岁以上老人的生日为 “寿诞”,其子女、族家人及亲朋祝贺,俗称“上寿”;乔迁新居亲朋好友祝贺,俗称“温居”;病愈出院后,亲朋好友看望,俗称“起病”;遇有不幸,亲朋好友看望,俗称“解恼”;外出回家,亲朋好友看望,俗称“接风洗尘”;离家外出或调任,亲朋好友看望,俗称“送行(发脚)”。20世纪90年代兴起学生升大学或有人被提拔升迁等,亲朋好友祝贺,多送礼金。
  丧葬20世纪80年代后,境内仍沿袭报丧、入殓、戴孝、送殡等习俗,实行火葬。人死后先穿寿衣,停尸正房屋内,供亲朋好友祭奠告别,子女及孙辈守灵,有吊丧者,守灵人磕头致谢,三天内火化送葬。上有老人健在者故后,当天或次日即发丧。发丧时,由死者的长子抱骨灰盒到公共墓地祖上旧墓地深埋或。境内南部乡镇有的要雇6~8名“吹手”助丧。城里人故后,在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人死后第三天,由其子女摆供、烧纸香,俗称“复三”。之后,一七、三七、五七、百日,其子女祭奠凭吊,三年内每到祭日,其子女亦上坟祭奠。三年后,只在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上坟祭奠。回民故后,丧葬仍沿袭其民族习俗。天主教、基督教徒故后,则先由教内有身份者做“弥撒”,然后火化遗体, 安葬骨灰。
  第三节精神文明
  机构1988年5月,县“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办公室改称“肥城县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委员会”,简称“文明委”,下设办公室。1996年9月,改称“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文明力、”,为二级行政单位,定编3人。1997年,升格为一级事业单位,定编6人。2002年2月,“文明办”改为一级行政单位,编制6人。
  荣誉1991年,全市开展争创“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活动,每2年为一届,肥城市第二届、第四届、第五届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荣誉称号。百货大楼(2000年改制为山东百大商贸股份有限公司)1995-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市地税局1998~2002年连续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新城办事处所属孙庄村、山东傲饰集团、市中医院、国家税务局,分别连续获得1996~1998年、1998~2000年、2000-2002年山东省文明单位称号。市人民医院、肥城一中、焦化厂、燃气公司等8个单位,亦获得1~2次山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文明创建活动1991年,全县开展“学、讲、树”(学雷锋、讲奉献、树新风)及“扫黄(黄色淫秽物品)、打非”(非法出版物)活动,评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1020个,评出文明市民、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个人386名。1994年,肥城市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规定》,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八五”建功竞赛活动,在企业职工中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在农民中开展致富竞赛活动,在团员青年中开展“青春立功”竞赛活动,在知识分子中开展科技攻关竞赛活动,在老干部和老年人中开展为“两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献余热活动。2001年,中共中央发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道德规范,全市掀起学习落实“纲要”高潮,是年,评选出文明家庭498户、文明市民和文明小使者(中小学在校生)各100名。2002年,开展创“四优”(优美环境、优雅言行、优质服务、优良秩序)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是年,老城镇栾庄村被山东省文明委表彰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肥城市百货大楼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省文明办等7个省直部门表彰为“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点;新城办事处、老城镇、石横镇等6个镇和潮泉镇百福图村、王瓜店镇穆庄村、仪阳乡仪阳村等10个村,以及安驾庄镇设备安装工程公司、市教育局、市人民医院、市阿斯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33个单位被表彰为泰安市文明单位;孙伯镇敬老院院长辛民被表彰为泰安市“十大文明市民标兵”;赵建华、翟远新等11人被表彰为泰安市“百佳文明市民”。河西小区被表彰为泰安市绿色社区。4个镇被评为肥城市精神文明先进镇,260个村(镇直单位)被评为肥城市文明单位、77个行政村被评为肥城市文明示范点,全市评出十大文明行业、十佳服务标兵,表彰83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689个文明家庭、100名文明市民、80个文明示范点。
  第四章宗教
  1988~2002年,境内有负责人、有活动场所、有信徒的宗教组织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共有活动场所39处、信徒17250人。
  第一节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又称回教、天方教、清真教,1952年统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于境内的边院、安驾庄、汶阳、王庄等镇。伊斯兰教的信众称为穆斯林。至1991年,境内有穆斯林9000余人,其活动场所为清真寺。1994年5月,在边院镇凤凰村原清真寺附近新建清真寺1坊。1996年7月,依国务院《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将边院镇辖区的前黄、后黄、凤凰、北仇、宋庄、大王、岔河店等清真寺及安驾庄镇辖区内的升庄清真寺登记注册。1997年2月,在边院镇召开“肥城市伊斯兰教协会第一次代表会议”,审议通过伊斯兰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工作报告及《肥城市伊斯兰教协会教程》,选举产生第一届领导班子,协会驻后黄庄清真寺。1998年,伊斯兰教协会进行社团登记注册。安驾庄镇辖区的陈家埠、肖家埠二村的清真寺登记注册。至2002年末,境内共有清真寺10坊,穆斯林10528人,住寺阿匍10人。各清真寺规模和参加活动的人数不等,后黄庄清真寺最大,占地0.13公顷余,院内有北屋、大殿、南、北讲堂等房屋20余间,日常参加活动的穆斯林有10~20人或30~50人。每到开斋节、古尔帮节、圣纪节时,周围村庄的穆斯林500~600人齐集于此处进行宗教活动。平时参加活动的多为的老人,也称乡老。
  第二节天主教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由德国传教士传入,在石横镇新胜(隆庄)建教堂,教徒逐渐增多。分布于境内湖屯镇辖区内的小中泉、桥头、湖屯及石横辖区内的新胜、北大留、高余等村。1990年,成立肥城市天主教爱国小组,由天主教信徒马玉志任组长。1991年,小中泉、桥头、新胜3处教堂归还教会。这年共有天主教信徒670人。1996年7月和1998年9月,先后有桥头、新胜、北大留、小中泉4处教堂登记注册。至2002年,境内共有天主教徒(教内称教友)796人,教堂4处。小中泉教堂建于1910年,占地面积0.2公顷。2000年,教内自筹资金17~18万元,对教堂进行维修。
  第三节基督教
  基督教又称耶稣教。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美国传教士刘海澜•沃偕中国传教人员陈大勇来安驾庄传教。1908年,美国和英国传教士到境内创建教会,发展教徒104名。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教徒分布于老城、王瓜店、安驾庄、边院、汶阳、安临站、仪阳、新城、湖屯、石横、桃园、王庄等12个镇(乡、处)的25个村庄。1990年12月26日,成立肥城县基督教“三自”(自治、自传、自养)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由崔运勤担任,副主任由欧阳宝伟、邵洪文担任。1991年,李楼、安驾庄2处教堂归还教会。此时,境内共有基督教徒1500余人。1992年5月,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登记注册,办公地点设于李楼教堂。1996年7月,老城镇辖区内的曹庄、较场屯以及南仪仙、穆庄、安驾庄、边院、李楼等7处活动场所登记注册。1997年9月,南尚里、陶阳、西湖、张店、南大留、红庙、中西、后鲁、桑杭、王庄、赵庄、贺庄、牛庄、东虎门、肖店、雨前、塔房、西徐等18处活动场所登记注册。至2002年,境内共有基督教徒5926人,牧师1人,长老3人,神学生3人。教徒集中活动的时间为礼拜日。届时,教徒们自觉到活动场所活动。较大的活动场所为穆庄、曹庄、较场屯、安驾庄。穆庄礼拜参加活动的教徒在400人,每年复活节、圣诞节,本村及附近村庄来此活动的教徒达800多人。
  第四节道教佛教
  道教境内原有的道教,因其骨干分子在日本侵入中国后投靠日伪军,于1951年5月被人民政府取缔,道 ±、道姑逐渐还俗或病故,至2002年, 未见教徒活动。原有的道院如陶山洞灵观、孙伯的泰山行宫、北仇村云里观等皆已破败。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仲秋节等节日,仍残留有烧火纸、上香、置供品供奉上天(玉皇大帝)的旧习俗。家中偶有病人,或遇天灾(主要是旱灾)者,仍有年龄大的妇人烧纸、上香、置供,祈福去灾。
  佛教新中国成立后,境内佛教活动逐渐萎缩消失。至2002年,原有的旧寺院、房屋已少有存留,只剩残碑断柱。2001年,由仁才(1998年出家)师傅操办,在陶山原栖幽寺旧址,设计重建佛教“韦驮殿”,吸收四方教徒,并筹款由缅甸购买玉身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菩萨、药师等佛像,为恢复佛教活动做准备,所需经费,由佛教信徒自愿捐献。
  陶山栖幽寺韦驮殿。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