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卫生行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131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卫生行政
分类号: D267.6
页数: 2
页码: 625-626
摘要: 肥城县卫生局设秘书、政工、业务、中医、财务5个科和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卫生局下设办公室和政工、医政、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政策法规、爱国卫生6个科室,医疗制度公费医疗1987年5月“公费医疗实行定点医院,统一使用公费医疗病历、处方笺、报销单和医疗证的办法,公费医疗按享受人员每人每年200元全额包干到定点医院管理使用,实行公费医疗经费包干到单位。
关键词: 卫生 卫生行政

内容

行政机构
  肥城市卫生局1988年,肥城县卫生局设秘书、政工、业务、中医、财务5个科和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配备干部16名。1993年11月,爱国卫生委员会办公室并入卫生局,增设办公室和爱国卫生科,定编15人。2002年,卫生局下设办公室和政工、医政、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政策法规、爱国卫生6个科室,编制16人,其中事业编2人。
  肥城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88年,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为一级行政单位,配专职干部4人。1993年11月,并入卫生局。
  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1987年5月,全县实行“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统一定额,超额分担”的公费医疗办法,每人每年定额36元。享受公费医疗人员10120人,年开支89.4万元,人均88.3元,超支58.3万元。
  1989年10月,公费医疗实行定点医院,建立专门保健科,统一使用公费医疗病历、处方笺、报销单和医疗证的办法。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13276人, 年开支201.6万元,人均151.85元,超支143.6万元。
  1992年10月,公费医疗按享受人员每人每年200元全额包干到定点医院管理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全年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13873人,年开支297万元,人均214.08元,超支206万元。其中:市直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7018人,年开支167万元,人均237.95元,超支158万元。
  1993年10月,实行公费医疗经费包干到单位,节余留用的办法。1994年,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设立离休干部门诊,离休干部、二等乙级以上残疾军人实行单独看病、单独记账。全年享受公费医疗人员14521人,年开支466万元,人均320.91元,超支310.2万元。其中:市直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为7181人,年开支265万元,人均369.02元,超支196.2万元。
  2002年2月,公费医疗管理工作由卫生部门移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全年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22656人,年开支1402万元,人均618.82元,超支682.1万元。其中:市直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8180人,年开支1067万元,人均1304.40元,超支389.3万元。12月,公费医疗管理制度过渡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合作医疗1967年,县内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85年,行政村卫生室实行承包制,合作医疗制度中断。1990年,全县恢复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桃园镇采取村民、集体各拿1元钱的
  办法,筹集资金12万元,在全县率先实行镇办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各乡镇相继采取集资、以粮顶钱等方式,筹集合作医疗资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到1992年,全市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2.35%,农业人口覆盖率80%。2002年,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65%,农业人口覆盖率43%。
  卫生事业经费1988年,县乡两级财政拨款324.7万元,其中县级187.9万元,乡镇136.8万元。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1327.9万元,其中县级783.9万元,乡镇544万元。2002年,市乡财政拨款1022.6万元,其中市级486.4万元,乡镇536.2万元。市乡医疗卫生机构固定资产20203.79万元,其中市级16543.58万元,乡镇3660.21万元。
  卫生技术队伍1988年,全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88人。1997年,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776人,其中医生573人。2000年,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17人。其中,医生1316人,护士1099人。1090名乡村医生全部达到中等专业水平。2002年,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408人,其中医生1116人。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