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130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石刻
分类号: J314.3
页数: 5
页码: 617-621
摘要: “范蠡归湖处”石碑存于湖屯镇 西幽寺村范蠡祠内,明代石刻,县级保 护文物。
关键词: 石刻 石雕

内容

顶,黄色硫璃瓦。门上方横刻“泰山显灵宫”,落款“明万历肆拾贰年三月建”。正殿为“碧霞元君祠”,面阔3间,东西长9.6米,进深8.7米,砖石土木结构,前廊式,硬山顶,顶部为黄色硫璃瓦。东西山墙外侧上部镶有彩色陶塑,西山墙上塑有“十八罗汉斗悟空”,东山墙上为“八仙过海”、“鹭鹦戏荷花”、“鲤鱼跳龙门”等。正殿后门有穿廊通后面的后楼,平顶,东西墙上有拱门,两墙底部各镶有清代重修碑3通。后楼为石砌弧顶建筑。东西配房为对称式建筑,均为3开间,前廊式,硬山顶,黄色硫璃瓦。东配殿南有灵官殿,面阔2间,硬山顶,创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六月。另外还保留有多块创修重修碑。
  八卦楼位于潮泉镇辘轳道村北,山之阳1米高的土台上。明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高7米,砖石土木结构,建筑呈八面形,每面宽2.25米,攒角顶,重檐,内径3.1米,墙厚1米,顶部为黄色硫璃瓦,8条垂脊上均饰有龙纹,戗脊上塑有龙头。
  正南面有门,拱形,上刻浅浮雕双龙戏珠、天马、麒麟纹饰。檐下有瓷塑阳文“三宝云域”。东、西、南、北分别有瓷塑阳文“龙汉”、“延康”、“赤明”、“开皇”字样。字以下为二檐,二檐下楼体8面均塑有阳文八卦文字和符号。
  八卦楼属原寿星庵建筑。原寿星庵占地6700平方米,分东西两院,东院有钟楼,后有南极阁,即八卦楼。西院为寿星殿。寿星庵于1958年拆除,仅存八卦楼。
  第五节石刻
  “范蠡归湖处”石碑存于湖屯镇西幽寺村范蠡祠内,明代石刻,县级保护文物。
  碑高1.8米,宽0.7米,厚0.26米。正面楷书体阴刻“范蠡归湖处”,碑额横题“永垂不朽”,碑原立于陶山前大湖村边的高坡上,1958年移做桥面石,1993年撤下,运至范蠡祠院内,落款处字迹不清,但看出为明代万历年间所立。
  八仙洞石刻存于湖屯镇吕仙村东北的悬崖上,为明代至民国时期刻石,县级保护文物。
  刻石在洞口的东侧。壁上一石碑,宽1.5米,高1.4米,表面光亮,字迹清晰,为清代宣统三年重修山洞碑记。文曰:“……人山赏景,见陶花诸山,峦峰巍巍,直冲霄汉,峻岭峨峨,齐射斗牛,壁陡悬崖,有岩堂七二,山清水秀,真海阔天空,盘石高歌,山鸣谷应,松柏苍翠,百鸟喧鸣,奇花异草,满山芬芳,韶光缥缈,贬低氤气,虽不是胜景福地,蓬莱瀛州亦不过如是者也,不但范蠡隐此了道,即佛仙慕此清幽亦欲避静者也……修整山洞殿宇,塑王母南极天宫,八仙九天仙女并灵官,玉皇圣像也,功已告竣,有与清和坛理门共议,重修女娟太上观音、天仙、文昌、山神、土地神像焕然一新”。下面刻有184名捐资人名单。旁边还有民国十四年(1925年)碑1块。东侧石壁有明天启元年(1621年)书刻“小兜率”。另有民国十一年(1922年)清明节所刻“实业教育森林”,每字50厘米见方。
  老城风雨竹石刻现存玉都观院内,清代石刻,县级保护文物。
  为原老城城关关帝庙内石刻,后移至玉都观院内存放。石刻宽0.97米,高1米。传为三国时期关云长用青龙偃月刀在石板上刻下风雨竹画,内容含诗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以竹喻志,以画藏诗,委婉向曹操表明心意。后关帝庙在各地大量兴建,“风雨竹刻石也重复出现。
  孟成乙牌坊石雕存玉都观院内,明代雕刻,县级保护文物。
  石雕原为老城城内孟家牌坊中间的一块,长3.32米,高1米。中间正书深阴刻“户科都给事中孟成乙”,四周为深浮雕图案,上为龙,下为凤,两边葵花图案。孟成乙为明朝进士,先任知县,又任霸州道。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任户科都给事中,并在原肥城县署西南立谏议坊(俗称孟家牌坊)。后官至河南右参政(从三品)。死后葬于老城曹庄村南,墓前原有石人、石马、龟驮碑,现已毁。
  曹庄李氏谱碑位于老城镇曹庄村西南,清道光三十二年(1832年)立, 县级保护文物。
  谱碑通高2米,宽2米。由碑身、帽、边条石、底座4部分组成,碑前有供台。谱碑楣心刻“木本水源”,两边刻对联“世序昭穆逮耳孙,本报春秋追鼻祖”。碑阴上方正中刻“李氏家谱”,对联是“蠡斯振振祖功宗德,瓜瓞绵绵子孝孙贤"。李氏家谱序为:“盖闻根深叶茂源远者,子孙之众多,祖宗之培植也。始祖讳禄自山西洪桐县迁于肥邑卜居于兹土,百年间生齿繁衍,非培植之深何以致此?然瓜瓞之绪日绵则昭穆之序或紊,使无谱之联之……同族恐蹈此弊,议立谱碑以序,昭穆庶支分派别九族一本之亲,俾后世有所稽孝云是为序。”谱碑保存完整。
  凿井记石碑位于新城办事处东尚里村北的白云山下,清代碑刻,县级保护文物。
  石碑立于群力放水洞的南洞口外,高1.3米、宽0.6米、厚0.16米。上刻“尚里自古缺水,众人皆以为忧” 的楷体字,落款为:“大清咸丰九年春当事李恩亮李日厚等会集合庄公议捐钱输夫凿井于庄西供庄人饮水”。
  松柏贞操碑位于孙伯镇孙西村内,清代碑刻,县级保护文物。
  “松柏贞操”碑碑高1.88米,宽0.83米,厚0.31米。立于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正面竖写“松柏贞操”,上题“钦命提督山东全省督学部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载为雷照熙之妻继配节孝赵氏”,落款为“恩赐文林郎七品寿官郡庠生妹愚丈梁履占敬书。大清宣统贰年岁次庚戌桐月上浣立石”。
  西里村汉画像石存于文物管理所内,汉代石刻,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画像石出土于桃园镇西里村,宽1.5米,高0.9米,阴线刻。画面左半部分风化严重,右半部可看出为楼阁式建筑。画面上层两个正面半身女性,双手放在胸前,头发打结,正襟危坐;中层为半身男性,头戴高冠,畅怀对饮;下层3个劳动者侧面像。下部边沿为飞马拉车连续图案。楼阁竖柱上刻隶书“永平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过中时诵梁皇洞池去循马议日”等字。
  朝阳洞石佛造像位于湖屯镇陶山主峰西北侧的山崖上,洞口朝南,为陶山72洞之首。
  朝阳洞由外至内有洞口、前室、二台、后室4部分组成。
  洞口以上刻有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刘侄题“朝阳洞”,刻石高0.6米、宽1.6米,正楷体。落款为“沙庄刘佳僧人浩乐”。接近洞口西壁刻有“快哉洞”。
  前室深14.5米,宽8米,高8米。东壁上刻有1.5米高的佛像1尊。其他高1米以下石佛像1组,其中弥勒佛像1尊。靠近门口东壁有菩萨像1尊,高0.5米。靠南是关公、周仓、关平之像。在东壁上有清末赵广湖用“南无阿弥陀佛”组成的石刻阴纹竹画,画上方刻“弥陀竹”。刻石高1.3米,宽0.7米。另外有题刻“潜修”,落款为“仙坡徐茂莘题,民国初甲子年间同志人郭明涵”。在西壁,有赵广湖一笔写成的“佛”字,高1.3米,落款为“大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桂月上旬"。右有赵广湖诗刻一首“潜迹避世装愚蒙,修成丹焰作哑聋,高尚其志归山住,隐名独立不求功”。刻石高0.5米,宽0.7米。还有望雪鸿书刻“小有天”3字,题于民国乙丑年冬。西壁上部还有徐茂莘书刻的“三藏”。
  紧接前室的二台,比前室高约2米,由西侧台阶攀登而上。进深4米,宽4米。东壁有0.6米高的石佛8尊,其中一尊手拿宝葫芦和佛珠,头顶有光环。佛像上方刻有“理道始祖杨来如之像”,下方有赵广湖草体书刻“南道无量寿佛”。石像两侧有对联一幅,上联“戒酒禁烟诸恶莫作”,下联“明理达道众善奉行”,横批“园光普照”。偏南壁上有刻石一方,宽1米,高0.5米,为清宣统元年徐茂莘、张怀瑾、纪庆芳书刻的正楷体“三教渊源”。在西壁有石刻“退藏”。
  后室深7米,宽14.5米,高15米。西壁和北壁布满石佛像,北壁最底部有高约2米左右的坐像5尊,第二层高约1米左右的坐像3尊,再向上第三层有3个佛龛,有高1米左右的坐像7尊。再向上有佛龛两个,有1米左右的佛像6尊,还有0.3米的佛像两尊。西壁底部有高约2米的佛像7尊,第二层有高约1米的坐像4尊。后室共有大小佛像34尊。
  洞口外西侧石壁上有高1.2米、宽1米的石刻,其刻文“嘉庆八年夏六月八日,长沙唐仲冕由人观远至陶山焚黄树真炎喷中一清凉世界也爰命徒者展昆源书于壁主持人通禧徒心常”。另有一方,是修复朝阳洞时发起人姓名和捐资者。
  关于朝阳洞石佛造像的年代,无确切文字记载,据洞口西壁刻字云“大明国山东肥城西四十里陶山幽棲寺上有竹林寺古佛洞1座,自古无人住此,今有本府齐东县僧人……一同进山修行宣道。无甚酬报诸佛圣恩,谨发虔心,启造圣像,引领各庄村镇善众人供造像三十尊……”据此推断,明代造像30尊,原洞称古佛洞,其他佛像年代更为久远.。
  “洞灵观”石刻位于湖屯镇陶山东麓。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洞灵观在城西三十里陶山东麓庙额石刻为隋王通题”。现庙已不存,在遗址处一块高3米的巨石上刻“洞灵观”3个大字,正楷体,每字30厘米见方,阴线双勾平底刻,落款“隋王通书”。
  王通,字仲淹,谥曰文仲子,幼笃学,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著名学者。
  在王通书“洞灵观”石刻以东10米的一块巨石上,有民国壬戌年双阴线刻的“洞灵观”,每字20厘米见方,无落款。旁边还有明朝澹然子(茅瑞徵)的草书刻石“岩岩”。
  “群力放水洞”石刻位于新城办事处东尚里村北白云山下,20世纪60年代石刻,县级保护文物。
  群力放水洞南端洞口为拱形,由刻着各种图案的石块砌成,高2.2米, 宽2.6米,“群力放水洞”刻于洞口正上方,时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亲书“群力放水洞”,肥城著名石刻艺人杜春生雕刻。洞口东西两边的石墙上,分别刻有“群力赞”和“英雄赞”石碑。“群力放水洞”引水工程于1960年1月15日动工,历时4个月,打通贯穿白云山的南北隧道,实现将康王河水穿越白云山隧道引到白云山前灌溉桃园的规划。
  观音洞石刻位于湖屯镇陶山悬崖处,洞口朝西隐蔽难寻,主洞宽约15米,深20余米,高10余米,是陶山诸洞中最大者。洞口有佛像3尊,风化严重,鼻眼模糊。此外尚有多处模糊佛像痕迹。石壁上有明正德二年(1507年)文字记载,洞内原有石佛像17尊,现已不存在。另清同治年间碑文记载:“太平军过肥城,群众避难于此...”
  大云寺石刻位于安驾庄镇小龙岗石村北布山之阳。唐武则天时初创大云经,据此推断大云寺当创建于唐。建筑初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49年又毁,1967年全毁。寺遗址前后有墓志僧塔两座。前一座高2.7米,6层,莲花座,石鼓,四狮出头,锥形顶。后面一座刻“霞禅师塔”4字。寺前有全公律师纩状碑,碑冠为盘龙戏珠浮雕,背面为和尚续谱。竹林逸民毕甫周书,兖州节度使张进撰文,明正德三年(1508年)立。民国十八年(1929年)《泰安县志》所记元至正年碑、清雍正年间碑皆毁无存。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作品

八仙洞石刻
相关作品
老城风雨竹石刻
相关作品
孟成乙牌坊石雕
相关作品
曹庄李氏谱碑
相关作品
凿井记石碑
相关作品
松柏贞操碑
相关作品
西里村汉画像石
相关作品
朝阳洞石佛造像
相关作品
“洞灵观”石刻
相关作品
观音洞石刻
相关作品
大云寺石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