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开始进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至1989年12月1日,肥城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重新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共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其中,古遗址18处,古墓葬10处,古建筑29处,古刻石38处,革命遗址1处,烈士陵园、烈士墓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
2001年3月,泰安市文物局组织进行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肥城新发现文物点9处。其中,古刻石7处、革命遗址1处、古墓葬1处。2002年11月,山东省文物局开展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至2002年,全市湮没文物11处。
第二节遗址
古遗址
东焦商代遗址位于王庄镇东焦村东,为商周至汉代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高台地,长宽各300米,面积9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采集标本有商周时期的陶鬲足、陶豆柄、陶罐、陶纺轮等。1986年,又出土了汉代扁足铁鼎、铁釜、铁链、铁马蹬等。1993年,出土了战国时期盖、身满饰旋涡纹的青铜鼎,身饰绳络纹的提梁壶,以及高足盖豆、青铜盡、青铜匜、铜镜、铜戈等。
北坛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老城镇北坛村南,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县级文物(申报市级)保护单位。遗址西起济兖路,北至砖瓦厂,东至群英水库北端,南至护城河,南北约400米,东西约300米。文化层堆积约1~3米。1973年,在整地运动中,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及青铜器、铁器等。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另有白陶、黑陶和灰陶,以三足器、圈足器、平底器、袋足器较多。其中有夹砂红陶鼎、红陶罐、红陶壶,泥质红陶鼎、红陶鬻、红陶豆、双耳背壶夹砂白陶袋足鬻、白陶罐、白陶壶、白陶镂孔高足杯,泥质黑陶壶、黑陶口形杯、黑陶高足杯,泥质灰陶杯、灰陶豆等。石器多为磨制,有石铲、石斧、石凿、石镰、石刀、石纺轮等,通体光滑,形制规整。还有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灰陶鼎、杯、豆、青铜剑、铜镞、铜镜、铜戈、铁剑等,各种器物达300余件。遗址属大汶口文化晚期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
小王庄西周遗址位于潮泉镇小王庄村南100米,为西周遗址,属市级保护单位。此遗址为一高台地,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文化层堆积约0.5~1米。1965年,曾岀土一批青铜器,有壶二、鼎二、鬲二、簠二、盘一、匜一、穿带小壶一、勺二。其中有带13字铭文的陈侯壶、窃曲纹鼎、象首纹簠、18字铭文的睽土父鬲、鱼龙纹盘、象首纹匜等共13件,现存山东省博物馆。由铭文分析,是陈侯为其女儿陪嫁的媵器。
中固留遗址中固留遗址位于桃园镇中固留村北,为商周至汉代遗址,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处于村北的开阔地上,俗称“皇姑坟”。1973年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东西宽约100米,文化层堆积0.5~3米,中心位置保存长7米、宽3米的高台地,周围为耕地。高台地中采集到一些红陶鼎足,泥质灰陶豆柄、盘、罐、纺轮和饰有堆纹的缸片,此遗址现已被铲平改为农田。80年代末在此处挖井时,几米以下曾出土有灰陶罐、鹿角等,出土器物现保存在文物管理所内。
穆柯寨遗址位于王瓜店镇牛山主峰西南,为宋代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穆柯寨位于牛山主峰西南的一处山峰上。寨墙长近4000米,随山势蜿蜒而建。南侧和西侧各有一拱形石砌寨门,刻有“穆柯寨”等字。山寨内有演武场、点将台、栓马石、饮马池、跑马岭及残存屋基100多处。此寨传为北宋穆桂英及其父穆羽,因不堪忍受枢密使王强的迫害,挂冠归隐,构筑山寨,招兵买马,与官府对抗。寨内原有木结构阁楼,名为木头塔,故寨名“穆柯寨”。山上山下松柏茂密,悬崖峭壁,实为一重要景观。山前还有“擒将湖”、“火连沟”等古迹。
穆柯寨遗址
西幽寺战国遗址位于湖屯镇西幽寺村东北300米处,为战国时期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是一处较平坦的开阔地,路旁崖头暴露陶鼎、豆、壶、鬲等残片。出土有一件完整的陶鬲,咼16厘米;一件灰陶豆,咼18厘米;一件完整的灰陶罐,高21厘米;还有石斧、骨器、纺轮等。
福山寺遗址位于石横镇石横村西北福山东侧,建筑年代不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山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寺西为人工开凿后的石壁,寺东为悬崖绝壁,深10余米,寺南为一平台,南北宽9.5米,东西长21米。福山寺经战乱和年久失修,原建筑只剩残墙断壁,仅存遗迹。自南门而入为两道双层式石砌门楼,这两道门楼现都仅存第一层,门洞为拱形,门楼西侧有台阶可上二楼。第一道门楼二楼遗迹上还保留有佛像座台石,上刻牡丹、梅花鹿等纹饰。
正殿坐落在高1.5米的台基上,整座建筑用料石砌成。台基上建筑已毁,仅留有1米高的断墙。殿面阔3间,东西长10.1米,深5.8米,墙厚0.8米。正殿西由台阶而上为西院。西院为西大殿,建在一人工开凿的巨石上,面阔3间,长9.7米,深4.88米,现存屋高1米。
福山寺据传创建于唐代,原有石碑8通,现仅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修建福山寺石碑,由文林郎知肥城县事新野陶淑已撰文。碑后的石壁上有“七佛传灯”,落款为“崇祯丙子上元清郑位题”。
竹林寺遗址位于湖屯镇西幽寺村东北,宋代建筑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竹林大殿的残墙断壁。大殿遗址共3间,块石砌筑。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载:“《岱览》陶山西崎有竹林寺,俗呼无影寺,有石室三楹,在悬崖数仞间。”遗址西面的悬崖上,有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的竹林寺弥勒佛碑记和弥勒佛画像,佛像身着袈裟,身后刻有光环,上有文字“竹林寺摩崖一像修天工图供奉记”。现遗址处还保留有重修碑2通,1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1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还有一柱础,四周雕刻有花卉、罗汉、动物图案。
张侯精礼寺遗址位于安驾庄镇北张侯村东北,为唐代建筑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精礼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寺为二进院落,两重门,有东西跨院。正面大雄宝殿塑有铁身佛像,高丈余。后院有阁楼。寺在“文化大革命”时已毁,留有遗迹。据民国年间《泰安县志》记载:“玉女山有锁鲁城,西南十里,扈鲁山口有古刹精礼寺,侧出温凉二泉,南入汶”。又云: “精礼寺,现西南乡张侯村,玉女山之阳,创于唐贞观,宋祥符中奉敕重建, 元明又重修之,有碑记”。2000年,在原址挖出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修碑1通,盘龙碑帽,碑宽1.3米,高3米。另有明正德五年门枕石一块。
南尚任汉墓遗址位于王庄镇南尚任村北,为汉代墓葬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约0.3~2米。1986年,附近村民挖宅基时,发现墓葬1座。墓为井罩式,灰石结构,方形石盖背面刻有3条鲤鱼。墓进深7.5米,面宽4.5米,高4米。墓分5室,有前室、中室、后室、左右耳室。墓室顶部由六棱石柱支撑,柱上雕刻有龙鱼图案,雕刻精细。墓附近还有许多结构类似的墓葬出土,被命名为“南尚任汉墓群遗址”。
王晋龙山文化遗址位于仪阳乡王晋村西300米处,为龙山文化遗址,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南北宽约50米,东西长约60米。曾出土过蛋壳黑陶器及陶片,有鼎足、口沿,鬲足、口沿和一件较完整的黑陶匜,另外还有石凿、石斧等,具有龙山文化器物的典型特征。1975年农田基本建设时,遗址已被生土所覆盖,现已成粮田。
晒书城汉遗址位于桃园镇西里村东至龙阳村一带,北靠凤凰山,地势北高南低。为汉代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地面1~2米以下为0.5米厚的文化层堆积。土质上为黄沙土,下为黑沙土。
1966年,在整修农田时曾发现几座汉墓。出土的一块汉墓画像石,内容为楼阁和人物,上刻“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这一带还曾岀土有汉陶罐、铁刀、铜戈等文物。
齐长城齐长城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城之一。据《管子•轻重篇》载:城之阳鲁也,城之阴齐也。1993年《泰山志•齐长城》载:“始建于齐桓公元年,经齐灵公、齐威王不断增修,至齐宣王时已基本完成,后又加整修,先后历经400多年”。
齐长城西起今黄河东岸的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北,东至今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人海,全长约618.9公里,横跨18个县市区。
肥城境内的齐长城,西起于家庄西山、东南穿越老牛沟山、双山、五道岭、杨家山、羊角山、张家花峪北山,至长清、肥城交界的三岔沟结束,是一条长城复线,长9900米,经19座山头。北面长清境内的长城是从源头广里开始的主线至三岔沟与肥城境内的复线结合后,向东南沿两市区交界处,穿越狼顶寨、夹子山、莲花盆山进入岱岳区界,长7150米,经山头48座,遗址延绵不断。现境内齐长城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毁坏严重,但遗址清晰,部分尚存。
北大留汉代遗址北大留汉代遗址位于石横镇北大留村北,山坡前有封土,传为“霸王墓”。另有“城墙地”。断崖有灰层、灰坑、红色烧土,曾出土大量汉代筒瓦、大花纹空心方砖、黑陶豆、鬲、灰粗绳纹缸片及宋元代瓷器。已挖出的几座汉墓中有灰陶壶、红陶罐、虎猪动物俑、汉砖等。出土一画像石上刻有车马人物,题“君车”、“游檄”、“主簿”等字,是东汉画像石成熟时期代表作,现存肥城文物管理所。1978年送泰安地区博物馆保存的有狩猎图、五铢图、二龙穿环图、吉祥图、铺首衔环图、行猎射鸟图、二兽角抵图、三龙相戏图、持戟卫士图等。
革命遗址
陆房战斗遗址位于安临站镇东陆房村东北500米凤凰山前,为抗日战争时期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9年初,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东进支队挺进山东。进军肥城后,曾在大董庄击溃700余日伪军进犯。4月底,驻山东日本侵华第十二军司令官尾高龟藏纠集近两个旅的日军主力,和济南、泰安、肥城、宁阳、东平、平阴、长清等十几个城镇的守备军共5000余人,配坦克、火炮、机枪等轻重武器,分9路向驻泰肥山区的东进支队合围。5月10日,合围圈缩至陆房山区,东进支队与地方党政机关3000余人被困。9时,日伪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将士浴血奋战进行顽强抗击。六八六团守卫的肥猪山、岈山、黄土岭一线,连续打退敌人十几次轮番进攻;坚守在凤凰山一线的津浦支队,顶住敌人猛烈炮火轰击,采取近战猛打的战术,使数百名敌人丧生在阵地前;冀鲁边七团和师直特务营,以刺刀和手榴弹与敌人搏斗,守卫鸠山、蛤蟆山一线。15时,东南山口一股日军向陆房逼近,师部预备队骑兵连奉命跃马出征,一鼓作气冲入安临站敌军中心,使东线日军惊慌万状,不敢轻举妄动。经过一天激战,敌人死伤千余人,东进支队伤亡150余人。
傍晚,东进支队与地方党政人员趁夜幕掩护胜利突围。为纪念这次战4,1971年在遗址建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堂和烈士事迹展览室。1977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西抗日武装起义旧址位于仪阳乡空杏寺村空杏寺内,为抗日战争
时期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空杏寺,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分东西两院,占地3500平方米。东院内原有大殿,现仅存遗址。现存建筑有穿堂屋和门楼。穿堂为砖石土木结构,卷棚顶,面阔3间,东西宽10.6米, 进深5.8米。穿堂前30米为山门,全石结构,方形建筑,东西宽3.6米,深3.12米,前后有拱形门,门高2.3米, 宽2.02米,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月。另外在寺址还保留有元代圣旨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修碑、清康熙年重修碑等6通石碑,均保存完整。
西跨院为泰西抗日武装起义旧址,有正房、西厢房和南屋各3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至年底,日军相继侵占济南、泰安等地。泰西共产党员及各界仁人志士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于1938年1月1日首先在夏张举行抗日武装起义。1月中旬,泰安、肥城等地数支起义队伍汇集空杏寺,宣布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公推张北华任主席、远静沧任政治部主任。自卫团辖3个大队,1个特务队,共150余人,100余支枪。17日拂晓,自卫团首克肥城,全歼维持会,首战告捷,揭开了泰西人民抗日的序幕。同年5月,泰西特委建立。11月,泰西各抗日武装在特委领导下统一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第三节墓葬
古墓葬
李忠信墓位于边院镇南庄村南100米处。宋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墓封土高约3米,直径5米,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碑及古柏。1958年古柏被砍,石碑被毁,现墓已被整平。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泰安县志》记载:“县西南东向庄旁宋赠兵部侍郎忠信,字景山,七世之祖尝家营丘,后以仕于兖,又为兖人。忠信通五经,尤长诗礼。四子穆历官尚书司勋郎中,忠信之赠官以穆贵也。”
李穆墓位于边院镇北军寨村西500米处,宋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泰安县志》记载:“墓在东向北军寨庄西半里许,土垄高起,翁仲石兽前列。李穆,军寨庄人,其裔自宋迄今聚族而居,祖茔在东向南庄前。”1958年,墓碑被毁,石人、石兽被推倒埋于地下,墓被整平。在距军寨4000米的南庄村南,李忠信墓西,出土两块李穆的墓志,一块长1.2米,宽1.15米,另一块略小。志书记载,李穆墓在北军寨庄西,而墓志却在相距4000米的南庄村南出土,确切墓址无法认定。
左丘明墓位于石横镇东衡鱼村东,墓地占地2公顷多。1999年6月,
在原址重新修复,由清华大学教授林峥设计,新加坡书法协会主席丘程光题字。墓台长60米,宽40米,墓地直径20米,墓高8米,左丘明墓碑高8米,前有供桌、香炉等,墓台下为10米宽的沥青路面,前有墓门坊,高10米, 有重修左丘明墓碑文。
左丘明,姓丘名明,著有《左传》、《国语》,是与孔子齐名的同时代文学家、史学家。《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君子,历代帝王先后封他为“经师”、“先儒”、“先贤”等。左丘明墓的记载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富城(今肥城)有左丘明冢。”唐朝《元和郡县志》载:“平阴东南有左丘明墓”(当时衡鱼属于平阴县)。宋祥符二年(1009年)平阴县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载:“县之东肥子国地即左子故里,古庙犹存,访其遗址,知此即为传《春秋》之处,故名左传精舍。洁奠下询其居守子孙,则后裔丘芳携其旧谱而至。”明天启二年肥城县知县王惟精《左传精舍志》载:“肥城为左子桑梓地,其墓亦存焉。”“先贤左子墓在肥城西南五十里正觉寺之西,墓右都君庄系左子故里。其后裔丘氏族众世居于此。”又 “今之肥城县有左子祠墓存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县志》载金朝名宦翟升《题左丘明墓》诗一首:“春秋好恶圣人同,闻说英雄葬此中。愚俗岂知贤者墓,荒村易作梵王宫。垄头藉藉人相践,泉下悠悠恨莫穷。前弊革除今可喜,尽归醇德作诗功。”由此可见金代也曾有人修缮左丘明墓。由于沧桑巨变,战乱灾荒,左丘明墓数次被毁,明代嘉靖敕建墓门坊一座,御书:“先儒之墓”。明天启年间肥城县令王惟精重修墓。明天顺五年(1461年)《大明一统志》中云:“左丘明墓在肥城县都君庄(今衡鱼古称,清朝以前为都君庄)。”曹县清进士徐继儒编撰 《曹南文献录》详载历代考古学者的文章《左丘明墓考》和《左丘明传》,文中均记载史圣左丘明姓丘名明,左为官名,其祖籍和墓葬地均在肥城县衡鱼村。另外在丘氏墓地挖掘出残碑一块“丘行健之墓”。文中载:“公讳行健,字贞公,世居肥邑之衡鱼村,系先祖左丘明六十八代孙世袭奉祀生员。”现存的丘氏家谱中都载先贤为丘氏开姓祖。新中国成立初期左丘明墓、石碑、牌坊、石兽、翁仲等附属物尚存。之后,墓毁坏严重,遗迹荡然无存。
龙公墓位于安驾庄镇张家安村村内西北角,元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南北长9米,东西宽6米,封土高约2米。墓前石碑,高1.5米,宽0.8米,碑额刻有“龙公墓记”篆体字,碑文风化严重,内容不详。此墓与张家安村内东侧的张志纯庙相距仅300米唐仲冕母墓位于湖屯镇澗北村北500米处的陶山之阳的半山坡上,清代墓葬,县级(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占地1000多平方米,从南向北第一层有两根高2.9米的巨石望柱, 望柱基座0.8米见方,望柱已被推倒在地。第二层有石羊1对,第三层有石虎1对,第四层有石马1对,第五层有翁仲1对,身高2.6米,均手持笏板。墓前有墓碑,上刻隶书碑文“诰赠奉直大夫前山东昌邑县知县唐公继配谭太夫人墓”,落款“嘉庆八年夏五月”。碑阴为墓志铭。
墓左前方300米处有“神道碑”1通,碑高3.7米,碑阳刻“皇清诰赠夫人唐母谭太夫人之神道”。碑阴刻字记述唐仲冕在陶山修墓的过程,上题 “皇清诰赠夫人唐母谭太夫人神道碑铭并序”,碑文由3位进士合作完成, 分别是:孙玉庭撰文,常白英书丹,吴荣光撰额。
唐仲冕,湖南善化人,清乾隆甲午科举人,癸丑科进士,知荆溪县,累官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载:仲冕母墓在陶山阳,仲冕墓在陶山西,仲冕妻墓在陶山东。先是仲冕父焕令平阴时,仲冕母殁葬陶山,仲冕殁遗命踵葬焉,故仲冕自称肥城人。
范蠡墓位于陶山幽栖寺遗址西北约百米处。清代著名学者唐仲冕所著《岱览》中记:“越后(蠡)扁舟至齐,止于陶,号陶朱公,即今肥城陶山也……旧有祠,创于秦,在公之旧居处,名陶公幽栖寺。有篆碑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谁可比伦.....斯从上封泰山还,闻蠡墓在此,吊书。斯者,丞相李斯也。至汉,于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为‘幽栖寺即于寺内立祠祀公。一日,有老人自称青松子对冢三笑点三额,既而手指冢口诵八言曰:'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诵毕,化为香风不见,遂刻其语为‘汉赞隋时移祠于冢右,曰'忠智幽栖祠’,既今之遗址是也。然秦碑汉赞残断薄蚀,无复完好。至唐贞观元年(627年),有好事者重刻于石,并刻鸱夷歌于额,立之冢上。”此碑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已重新复制完好,立于冢前。
范蠡与越王勾践深谋20余年,灭吴雪会稽之耻,封为上将军。司马迁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 ……”这里的“陶”即今肥城的陶山。
李邦珍墓清光绪三十四年《肥城县乡土志》载:“邦珍墓在城北五里沙河西,谕祭诸碑及翁仲石马石羊俱存”。现位于老城镇大石关村西。墓修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新中国成立前尚有墓碑、翁仲、石兽等,后被砸毁。1967年从墓中挖出墓志,上书“明正奉大夫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墓志铭”。墓志84厘米见方,现存肥城市文物管理所。墓的结构为“T”字形,料石砌成,砖铺地,有的石板浮雕花纹,两道门,并排3口棺,墓中无贵重随葬品。
烈士墓
涧北烈士墓位于湖屯镇涧北村正北500米处陶山之阳,现代烈士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郑达伍、杨金文、杨丰太、张启林、邱金富、高忠、张洪法、何宝兴8位涧北村烈士墓组成。1979年,涧北村把分散在村周围的烈士墓迁到一起,集中安葬,并且树碑。
赵子英烈士墓位于汶阳镇西浊村西南,现代烈士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子英烈士,西浊村人,毕业于山东曲阜第二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队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指导员、教导员等职。1939年牺牲后葬于此,194。年在墓前立石碑。石碑有碑帽、碑身、碑座、供台等,碑帽刻有二龙戏珠。碑高3米、宽0.8米,碑身阳面竖刻:“赵公讳培杰字子英洎德配李孺人之墓”,为烈士同学杜效鹏的题字。背阴为赵子英墓表,滕大章撰,武树棻书。
第四节古建筑
宝金山泰山行宫位于边院镇兴隆村西北宝金山南面山腰,建筑时代不详,县级(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宝金山南麓沿石阶而上,约300石阶即到行宫,院为石砌四方土台,高2.6米,东西宽16米,南北长20米。土台南面有台阶,宽3米,长8米,共29级。泰山行宫大殿居中,砖石土木结构,面阔3间,东西宽9.32米,进深6.32米,通高7.5米,台基高65厘米。硬山单脊,重梁起架,前廊式,由四根明柱支撑檐面,前厦宽1.6米。大脊和戗脊均奇鸟异兽、二龙戏珠等纹饰。大脊两端有鸱吻,戗脊兽为龙头。殿内有彩绘壁画,正中供奉碧霞元君像,东侧为送子娘娘、眼光娘娘,西侧为斑疹娘娘等。院内中间设铁铸香炉一座。院西侧稍下有龙王庙和冰凌宫, 分别供奉专司下雨的龙王爷和专司冰雹的神灵。庙院东侧原有道房数间,现已毁。行宫存有碑刻9通,其中重修大殿碑记3通,香社碑记3通,分别为清乾隆、道光、光绪和民国年间所立。
行宫创建年代不详,据清道光元年“宝山重修大殿碑记”记载:“郡治西南宝金山者,岱岳之支山也。自天平诸峰蜿蜒数十里,蟠接于此。北接鬃髻,西边玉泉、布金诸山,岗陵起伏,气象峥嵘。汶水深涧,一望若带,洵属胜景。上有碧霞元君行宫,创建不知何时,闻自乾隆丙午以后,三月三日,士女云集,数日不绝……”
肖家祠堂位于安驾庄镇肖家店村内,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占地1500平方米,有正殿、东西厢房及过亭等建筑。正殿面阔3间,东西宽10.7米,进深7米,高7米,硬山单脊,前廊式,五椽二架梁,重梁起架,中间一间略高于两边两间。殿门两侧刻有楹联,上联为“祖功宗德贻后人燕翼”,下联为“子承孙继有前世龙光”。另外,西厢房墙壁上还镶有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五年(1916年)重修碑,以及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家谱碑。
鲍家塘子奶奶庙位于桃园镇鲍家塘子村西,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形式为硬山单脊,重梁起架。面阔5间,4架梁,东西宽13米, 进深6.5米。大脊陶塑龙纹,戗脊为浮雕花卉图案,垂脊为走兽荷花等,顶部为黄色和绿色琉璃瓦。殿内共有16根八棱石柱支撑。原墙面绘有壁画,内容多以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故事为题材,壁画有的脱落,有的用泥覆盖着。整座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纯阳宝殿位于湖屯镇吕仙村村内,明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纯阳宝殿亦称“吕祖团瓢”。建筑为全料石砌成,呈方形,3.85米见方,通高约5米。顶为锥形,由9层条石逐级缩合而成,高2.5米。顶部饰有石刻莲花,在莲花上竖一石葫芦。墙体四周各有10厘米的出檐,出檐石厚20厘米,底座至出檐高2.3米,8层条石砌筑。南墙正中开拱形门,高1.8米,宽0.55米,门上方有石碑一块,0.38米见方,上刻“纯阳宝殿”四字,落款为“大明崇祯五年刻”。殿内顶端有圆石浮雕,上刻花卉、飞禽图案。
纯阳宝殿明崇祯年间(1628年)建造,北墙和西墙各镶嵌石刻一方,均为崇祯五年(1632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修殿完工安座的题记。
纯阳宝殿左前方立石碑一块,为“崇祯七年创建吕祖团瓢碑记”,覆斗顶。题额“吕祖庙记”,双排竖题,正楷体。碑文上题“创建吕祖团瓢碑记”,落款为“大明崇祯七年岁次甲戌良月吉旦,本山观主参之右三才撰文,澹然子古超凡书丹”。碑文内容行楷体阴刻。
石坞洞位于仪阳乡石坞山,明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坞洞在石坞山半山腰处,坐南朝北。洞口高5米,宽6米,洞口外东边石壁上刻有“菩萨金身”,“神仙搏棋处”,“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等字。西边朝东的石壁上刻有圆首石碑形摩崖一块,字迹已模糊不清,仅余落款:“乾隆十四年三月立”。洞内高大宽敞,高约10米,南北长18米,东西宽22米。西南角有一溶洞,底深难测。洞外原有一小庙宇,内供观音菩萨一尊,周围立碑12块。现塑像已毁,石碑也残缺不全。据雍正八年重修石坞洞碑记载:“山东济南府肥城县东南石屋庄更东南有石屋洞内有观音菩萨一尊旁有童子花姐创自天启修自顺治迄今历有年“。同治九年重修石坞洞碑记载:“肥邑东南二十余里有石屋山山阴有洞洞中形如圆盖石壁峻噌冬则暖夏则凉诚人间之福地哉内有观音殿一座创立多年屡次重修自咸丰十年春南匪入境远近乡村避难此山皆保全无虞”。
旧时,农历二月十九日是石坞洞香火会。从石坞洞到山下,苍松翠柏, 约有五百余棵,均是两人合抱的参天柏树。石坞洞因洞形如屋,故称石屋洞,又因山下洞前湖水浩翰,似船坞,故将“屋”改为“坞”。
现石坞洞内有彩塑菩萨坐像,高约6米,历代石碑14块。洞口至山下石台阶重新铺砌,洞口下方约100米处,新建1座二层门楼,成观光休闲的人文景点。
玉都观位于新城市区长山街南首,民国时期建筑,县级(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都观原坐落在桃园镇南北王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因缺乏保护和维修,破坏严重。1994年,迁移至新城市区。
前大殿为吕祖殿,建在高1.6米、宽14米、进深17米的基台上,建筑面阔3间,砖石土木结构。歇山环廊式,九脊顶,四面出厦,有20根八棱石柱支撑四面檐面。石柱上面均刻有真、草、隶、篆书体楹联。
后殿为三教殿,硬山单脊,砖石土木结构,前出厦,有四根明柱支撑檐面,也刻有楹联,殿内有两根盘龙荷花透雕石柱,高约5米,下面是荷花,上部是卷云纹,中间有盘龙。雕刻工艺细腻,造形生动。
玉都观前殿刻有14对石刻书法楹联,后殿刻有3对楹联。
柱础、门框、台基周围的雕刻,布满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花草虫兽为内容的各种图案浮雕。
玉都观
吕祖殿内东西北三面山墙,是以吕洞宾生平故事、传说为情节绘制的大型壁画,主要有吕洞宾出世、赶考、戏牡丹、释师、邯郸梦、终南山学道、江淮斩蛟、三醉岳阳楼、八仙过海等,画面高2.8米,长20米,总面积56平方米。
三教殿内是将儒、道、佛主要人物绘于一室的综合壁画。高3米,长23米,总面积69平方米。正面上层为道教主神,中间为玉清原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下层中间为释迦牟尼,左右为文殊和普贤菩萨,两边为佛教众弟子。东山墙上层为孔子和众弟子,西山墙上层为孟子和众弟子,两山墙下层为佛教的风雨雷电之神和护法金刚。
韩庄阴进士旧宅位于桃园镇前韩庄村内,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共有16幢,分为对称的东西两院,现仅存西院。正殿面阔3间,进深2间,卷棚顶,前出厦,顶部用黑布瓦铺就,垂脊雕刻缠枝花卉图案。东西厢房为对称式建筑,均为3开间,前廊式,卷棚顶。正殿和东西厢房前出厦两山墙均有拱形小门。正殿南为过堂,3开间,原为卷棚顶,现为平顶。过堂东南为大门,单脊顶,大脊和垂脊浮雕云纹和缠枝花卉图案。在阴氏后代阴元化家还发现“进士第”匾一块,长2.1米,宽0.78米,中间刻“进士第”三字,上题和落款都已经被刮掉,模糊不清。有“吏部文选司行走阴口润立“字样”。
阴进士,名阴秉渊,清代进士,累官至京城内外巡捕游击(位次于参将)。
张志纯庙位于安驾庄镇张家安村内东侧,元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志纯庙又称“颠仙祠”,坐北朝南,东西宽32米,南北长24米,由大殿、围墙、大门组成。大殿为硬山式建筑,前出厦,面宽11.5米,进深8.35米,高约9米。殿内塑张志纯座像及左右站班。大殿曾明清重修。1993年,张家安村再次对庙宇进行重修。张志纯志220~1316),字布山,号天倪子,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有“张练师”之称。据清乾隆年间《泰安县志》载:张志纯6岁能诵五经,12岁学道,精通道务,居会真空,道行超群。元世祖忽必烈赠号“崇真保德大师”、“天倪”,授紫服。中统三年(1262年),张志纯被授为东岳提点监修官,在修建泰山南天门中,张志纯亲自构图设计,率匠施工,至元三十一年(1264年)竣工。张志纯还酷爱诗词,为当时著名诗人。
张志纯庙
护鲁山口泰山行宫位于孙伯镇孙东村东约1000米处的护鲁山口,为清代建筑,县级(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护鲁山口泰山行宫又名“岱阳观”,民间俗称“碧霞元君祠”、“奶奶庙”等。行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分前中后3院,占地3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所有建筑中碧霞元君祠、送子娘娘殿为砖石土木结构,其余均为石质结构。
行宫门楼为两层,下层3间,宽13米,进深3米,中间有门洞,高2
米,宽1.5米。上层1间,位于中间,宽4米,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前院有东西配房,均为5间两层式建筑,硬山单脊,俗称“转楼”。东为“天罗楼”,西为“孝堂楼”。向北拾级而上为送子娘娘殿,面阔3间,宽9米,进深6米,砖石土木结构,硬山单脊,前出厦,保存完整。殿后为中院,正中为碧霞元君祠,现存屋基及断壁。从遗迹看,此大殿面阔3间,前出厦,宽12米,进深8米。祠东为东跨院,门口南墙外为文昌阁,院内北为道房、总务房各3间,东为磨房、碾房、伙房、餐厅共4间,南为作坊、织房各2间。祠西为王母楼遗址。祠后为后院,后院墙有后门,门东为书院房,门西为讲道堂、藏书楼。
泰山行宫
行宫创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五日,碑文记载“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西南孙伯集以东呼雷山口创修”。发起人有社首信女袁九江、赵氏等26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嘉庆八年(1804年)六月曾先后对行宫进行扩建和重修。田东史村田氏祠堂位于汶阳镇田东史村,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祠堂正房共有5间,中间3间硬山单脊,砖石土木结构,东西宽11.44米,进深6米,高7米,垂脊浮雕有缠枝花卉二方连续图案,大脊用布瓦扣合而成,顶部用黑色布瓦铺就,仰面朝上;两边两间为耳房,略低于正房,宽3.85米,深6米,高6米,卷棚顶,有垂脊和儀脊,垂脊用黑色布瓦扣合而成。正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3间。
正殿前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田氏续修谱碑,由3块宽54厘米,高1.7米的方形石板拼合而成,碑阳为续修谱碑序,碑阴为家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名列其中。正殿西侧还有清咸丰五年(1855年)家谱碑。
小泰山碧霞宫位于湖屯镇关王殿村北的小泰山极顶,明代建筑,县级 (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泰山碧霞宫旧志称“石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历代重修。建筑座北朝南,东西长5米,进深4.05米,前出厦,整体用块石砌成,出厦用8根石柱支撑。砖砌漫圆式顶,中央竖刻“小洞天”,东边横刻“三元一心”,西边横刻“五行一气”。8根抱厦石柱高2.3米,正面宽0.26米,分别刻有行书、隶书4幅楹联。
碧霞宫西壁嵌有石刻两方,南边一方刻有“永寿二年三月三日,集诸大会,保奏天仙玉女,生化吾身来小岱永镇,受权碧霞元君……弟子张自玉为感心愿,发心起修娘娘行宫,于万历十八年修起。”
碧霞宫南院墙外为悬崖绝壁,高数十米,西侧院墙有一山门,门上刻有“碧霞宫”,门外有仿泰山而建的“十八盘”,共有58级台阶。另外还有仿泰山而建的舍身崖、天街、望海石等。
娲皇殿位于湖屯镇吕仙村东北小泰山后的半山腰处,建筑年代不详,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娲皇庙,在陶山东小泰山北……”。旧志称“娟皇庙”。现存锥形顶建筑3间,全石结构,坐北朝南,东西宽11米,高3.1米,深4.4米,每间屋都单独有门,单独有锥形顶。殿顶用石块缩砌而成,外用沙灰抹平,内顶中石刻有花卉、鱼纹图案。中间一间门口上方刻“娲皇殿”,落款为大清同治拾壹年。右边一间刻“文昌”,左边刻“山神”。
娲皇殿创建年代无确切文字记载,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建疑为重修。
泰山显灵宫位于石横镇石横村内,明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山显灵宫俗称“西行宫”或“行宫庙”,现正殿、东西配殿、前过殿保存完整,占地面积2815.2平方米.前过殿为穿堂式,面阔3间,硬山顶,黄色硫璃瓦。门上方横刻“泰山显灵宫”,落款“明万历肆拾贰年三月建”。正殿为“碧霞元君祠”,面阔3间,东西长9.6米,进深8.7米,砖石土木结构,前廊式,硬山顶,顶部为黄色硫璃瓦。东西山墙外侧上部镶有彩色陶塑,西山墙上塑有“十八罗汉斗悟空”,东山墙上为“八仙过海”、“鹭鹦戏荷花”、“鲤鱼跳龙门”等。正殿后门有穿廊通后面的后楼,平顶,东西墙上有拱门,两墙底部各镶有清代重修碑3通。后楼为石砌弧顶建筑。东西配房为对称式建筑,均为3开间,前廊式,硬山顶,黄色硫璃瓦。东配殿南有灵官殿,面阔2间,硬山顶,创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六月。另外还保留有多块创修重修碑。
八卦楼位于潮泉镇辘轳道村北,山之阳1米高的土台上。明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高7米,砖石土木结构,建筑呈八面形,每面宽2.25米,攒角顶,重檐,内径3.1米,墙厚1米,顶部为黄色硫璃瓦,8条垂脊上均饰有龙纹,戗脊上塑有龙头。
正南面有门,拱形,上刻浅浮雕双龙戏珠、天马、麒麟纹饰。檐下有瓷塑阳文“三宝云域”。东、西、南、北分别有瓷塑阳文“龙汉”、“延康”、“赤明”、“开皇”字样。字以下为二檐,二檐下楼体8面均塑有阳文八卦文字和符号。
八卦楼属原寿星庵建筑。原寿星庵占地6700平方米,分东西两院,东院有钟楼,后有南极阁,即八卦楼。西院为寿星殿。寿星庵于1958年拆除,仅存八卦楼。
第五节石刻
“范蠡归湖处”石碑存于湖屯镇西幽寺村范蠡祠内,明代石刻,县级保护文物。
碑高1.8米,宽0.7米,厚0.26米。正面楷书体阴刻“范蠡归湖处”,碑额横题“永垂不朽”,碑原立于陶山前大湖村边的高坡上,1958年移做桥面石,1993年撤下,运至范蠡祠院内,落款处字迹不清,但看出为明代万历年间所立。
八仙洞石刻存于湖屯镇吕仙村东北的悬崖上,为明代至民国时期刻石,县级保护文物。
刻石在洞口的东侧。壁上一石碑,宽1.5米,高1.4米,表面光亮,字迹清晰,为清代宣统三年重修山洞碑记。文曰:“……人山赏景,见陶花诸山,峦峰巍巍,直冲霄汉,峻岭峨峨,齐射斗牛,壁陡悬崖,有岩堂七二,山清水秀,真海阔天空,盘石高歌,山鸣谷应,松柏苍翠,百鸟喧鸣,奇花异草,满山芬芳,韶光缥缈,贬低氤气,虽不是胜景福地,蓬莱瀛州亦不过如是者也,不但范蠡隐此了道,即佛仙慕此清幽亦欲避静者也……修整山洞殿宇,塑王母南极天宫,八仙九天仙女并灵官,玉皇圣像也,功已告竣,有与清和坛理门共议,重修女娟太上观音、天仙、文昌、山神、土地神像焕然一新”。下面刻有184名捐资人名单。旁边还有民国十四年(1925年)碑1块。东侧石壁有明天启元年(1621年)书刻“小兜率”。另有民国十一年(1922年)清明节所刻“实业教育森林”,每字50厘米见方。
老城风雨竹石刻现存玉都观院内,清代石刻,县级保护文物。
为原老城城关关帝庙内石刻,后移至玉都观院内存放。石刻宽0.97米,高1米。传为三国时期关云长用青龙偃月刀在石板上刻下风雨竹画,内容含诗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以竹喻志,以画藏诗,委婉向曹操表明心意。后关帝庙在各地大量兴建,“风雨竹刻石也重复出现。
孟成乙牌坊石雕存玉都观院内,明代雕刻,县级保护文物。
石雕原为老城城内孟家牌坊中间的一块,长3.32米,高1米。中间正书深阴刻“户科都给事中孟成乙”,四周为深浮雕图案,上为龙,下为凤,两边葵花图案。孟成乙为明朝进士,先任知县,又任霸州道。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任户科都给事中,并在原肥城县署西南立谏议坊(俗称孟家牌坊)。后官至河南右参政(从三品)。死后葬于老城曹庄村南,墓前原有石人、石马、龟驮碑,现已毁。
曹庄李氏谱碑位于老城镇曹庄村西南,清道光三十二年(1832年)立, 县级保护文物。
谱碑通高2米,宽2米。由碑身、帽、边条石、底座4部分组成,碑前有供台。谱碑楣心刻“木本水源”,两边刻对联“世序昭穆逮耳孙,本报春秋追鼻祖”。碑阴上方正中刻“李氏家谱”,对联是“蠡斯振振祖功宗德,瓜瓞绵绵子孝孙贤"。李氏家谱序为:“盖闻根深叶茂源远者,子孙之众多,祖宗之培植也。始祖讳禄自山西洪桐县迁于肥邑卜居于兹土,百年间生齿繁衍,非培植之深何以致此?然瓜瓞之绪日绵则昭穆之序或紊,使无谱之联之……同族恐蹈此弊,议立谱碑以序,昭穆庶支分派别九族一本之亲,俾后世有所稽孝云是为序。”谱碑保存完整。
凿井记石碑位于新城办事处东尚里村北的白云山下,清代碑刻,县级保护文物。
石碑立于群力放水洞的南洞口外,高1.3米、宽0.6米、厚0.16米。上刻“尚里自古缺水,众人皆以为忧” 的楷体字,落款为:“大清咸丰九年春当事李恩亮李日厚等会集合庄公议捐钱输夫凿井于庄西供庄人饮水”。
松柏贞操碑位于孙伯镇孙西村内,清代碑刻,县级保护文物。
“松柏贞操”碑碑高1.88米,宽0.83米,厚0.31米。立于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正面竖写“松柏贞操”,上题“钦命提督山东全省督学部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载为雷照熙之妻继配节孝赵氏”,落款为“恩赐文林郎七品寿官郡庠生妹愚丈梁履占敬书。大清宣统贰年岁次庚戌桐月上浣立石”。
西里村汉画像石存于文物管理所内,汉代石刻,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画像石出土于桃园镇西里村,宽1.5米,高0.9米,阴线刻。画面左半部分风化严重,右半部可看出为楼阁式建筑。画面上层两个正面半身女性,双手放在胸前,头发打结,正襟危坐;中层为半身男性,头戴高冠,畅怀对饮;下层3个劳动者侧面像。下部边沿为飞马拉车连续图案。楼阁竖柱上刻隶书“永平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过中时诵梁皇洞池去循马议日”等字。
朝阳洞石佛造像位于湖屯镇陶山主峰西北侧的山崖上,洞口朝南,为陶山72洞之首。
朝阳洞由外至内有洞口、前室、二台、后室4部分组成。
洞口以上刻有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刘侄题“朝阳洞”,刻石高0.6米、宽1.6米,正楷体。落款为“沙庄刘佳僧人浩乐”。接近洞口西壁刻有“快哉洞”。
前室深14.5米,宽8米,高8米。东壁上刻有1.5米高的佛像1尊。其他高1米以下石佛像1组,其中弥勒佛像1尊。靠近门口东壁有菩萨像1尊,高0.5米。靠南是关公、周仓、关平之像。在东壁上有清末赵广湖用“南无阿弥陀佛”组成的石刻阴纹竹画,画上方刻“弥陀竹”。刻石高1.3米,宽0.7米。另外有题刻“潜修”,落款为“仙坡徐茂莘题,民国初甲子年间同志人郭明涵”。在西壁,有赵广湖一笔写成的“佛”字,高1.3米,落款为“大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桂月上旬"。右有赵广湖诗刻一首“潜迹避世装愚蒙,修成丹焰作哑聋,高尚其志归山住,隐名独立不求功”。刻石高0.5米,宽0.7米。还有望雪鸿书刻“小有天”3字,题于民国乙丑年冬。西壁上部还有徐茂莘书刻的“三藏”。
紧接前室的二台,比前室高约2米,由西侧台阶攀登而上。进深4米,宽4米。东壁有0.6米高的石佛8尊,其中一尊手拿宝葫芦和佛珠,头顶有光环。佛像上方刻有“理道始祖杨来如之像”,下方有赵广湖草体书刻“南道无量寿佛”。石像两侧有对联一幅,上联“戒酒禁烟诸恶莫作”,下联“明理达道众善奉行”,横批“园光普照”。偏南壁上有刻石一方,宽1米,高0.5米,为清宣统元年徐茂莘、张怀瑾、纪庆芳书刻的正楷体“三教渊源”。在西壁有石刻“退藏”。
后室深7米,宽14.5米,高15米。西壁和北壁布满石佛像,北壁最底部有高约2米左右的坐像5尊,第二层高约1米左右的坐像3尊,再向上第三层有3个佛龛,有高1米左右的坐像7尊。再向上有佛龛两个,有1米左右的佛像6尊,还有0.3米的佛像两尊。西壁底部有高约2米的佛像7尊,第二层有高约1米的坐像4尊。后室共有大小佛像34尊。
洞口外西侧石壁上有高1.2米、宽1米的石刻,其刻文“嘉庆八年夏六月八日,长沙唐仲冕由人观远至陶山焚黄树真炎喷中一清凉世界也爰命徒者展昆源书于壁主持人通禧徒心常”。另有一方,是修复朝阳洞时发起人姓名和捐资者。
关于朝阳洞石佛造像的年代,无确切文字记载,据洞口西壁刻字云“大明国山东肥城西四十里陶山幽棲寺上有竹林寺古佛洞1座,自古无人住此,今有本府齐东县僧人……一同进山修行宣道。无甚酬报诸佛圣恩,谨发虔心,启造圣像,引领各庄村镇善众人供造像三十尊……”据此推断,明代造像30尊,原洞称古佛洞,其他佛像年代更为久远.。
“洞灵观”石刻位于湖屯镇陶山东麓。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洞灵观在城西三十里陶山东麓庙额石刻为隋王通题”。现庙已不存,在遗址处一块高3米的巨石上刻“洞灵观”3个大字,正楷体,每字30厘米见方,阴线双勾平底刻,落款“隋王通书”。
王通,字仲淹,谥曰文仲子,幼笃学,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著名学者。
在王通书“洞灵观”石刻以东10米的一块巨石上,有民国壬戌年双阴线刻的“洞灵观”,每字20厘米见方,无落款。旁边还有明朝澹然子(茅瑞徵)的草书刻石“岩岩”。
“群力放水洞”石刻位于新城办事处东尚里村北白云山下,20世纪60年代石刻,县级保护文物。
群力放水洞南端洞口为拱形,由刻着各种图案的石块砌成,高2.2米, 宽2.6米,“群力放水洞”刻于洞口正上方,时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亲书“群力放水洞”,肥城著名石刻艺人杜春生雕刻。洞口东西两边的石墙上,分别刻有“群力赞”和“英雄赞”石碑。“群力放水洞”引水工程于1960年1月15日动工,历时4个月,打通贯穿白云山的南北隧道,实现将康王河水穿越白云山隧道引到白云山前灌溉桃园的规划。
观音洞石刻位于湖屯镇陶山悬崖处,洞口朝西隐蔽难寻,主洞宽约15米,深20余米,高10余米,是陶山诸洞中最大者。洞口有佛像3尊,风化严重,鼻眼模糊。此外尚有多处模糊佛像痕迹。石壁上有明正德二年(1507年)文字记载,洞内原有石佛像17尊,现已不存在。另清同治年间碑文记载:“太平军过肥城,群众避难于此...”
大云寺石刻位于安驾庄镇小龙岗石村北布山之阳。唐武则天时初创大云经,据此推断大云寺当创建于唐。建筑初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49年又毁,1967年全毁。寺遗址前后有墓志僧塔两座。前一座高2.7米,6层,莲花座,石鼓,四狮出头,锥形顶。后面一座刻“霞禅师塔”4字。寺前有全公律师纩状碑,碑冠为盘龙戏珠浮雕,背面为和尚续谱。竹林逸民毕甫周书,兖州节度使张进撰文,明正德三年(1508年)立。民国十八年(1929年)《泰安县志》所记元至正年碑、清雍正年间碑皆毁无存。
第六节馆藏文物肥城市文物管理所现有馆藏文物1300余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16件,三级文物340件。主要文物有:大汶口文化石器37件,大汶口文化陶器98件,其他各时代陶器96件,古玉器36件,古瓷器68件,青铜器62件,铁器37件,骨器4件,石刻15件,古代钱币50枚,漆木器1件,丝织品1套4件, 印章32枚,古书画8幅,碑帖48件,古籍30本,银质纪念章1枚,动植物化石6件,其它标本与资料20件。
第七节文物保护
1986年,成立肥城县文物管理委
员会。1992年3月,成立肥城县文物管理所。2001年11月,改建博物馆,2002年5月开馆。野外文物保护,建立健全市、乡、村、人“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完善“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设定保护界桩,制作保护标志。
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1998~2002年,先后两次对库存文物进行清查,对1000多件文物逐件登记、测量、标重、立卡、照相、分类、分级,建立档案。文物存放的库房和展室,采用双层防撬门,增加铁橱、保险柜和通风设施,安装防火、防盗和电子监控设施,建立健全安全岗位责任制。
东尚村出土汉代酒器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