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编 文化旅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1276
颗粒名称: 第二十编 文化旅游
分类号: F590.352
页数: 44
页码: 581-624
摘要: 文化旅游机构发展建设情况,2002年,肥城市文体局下 设人秘科、文化科、体育科、政策法规 科和财务科,编制16人。下属文艺机 构有文化馆、电影院、剧院、剧团留守处。
关键词: 肥城市 文化旅游

内容

机构2002年,肥城市文体局下设人秘科、文化科、体育科、政策法规科和财务科,编制16人。下属文艺机构有文化馆、电影院、剧院、剧团留守处。
  队伍1988~2002年,文化部门注重队伍建设及人才素质的提高,举办各类培训班培训艺术人才。举办幼儿教师培训班15期,培训幼儿教师750余人;舞蹈培训班40多期,培训文艺骨干3000多人。市文化馆每年暑假和业余时间举办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各类培训班,舞蹈班和电子琴班绝大部分学员通过上级组织的艺术晋级考试,取得较高层次的等级;各乡镇普遍成立业余文化演唱队、文艺创作组、民间故事班子等组织。全市专业及业余文艺作者400余人,各类会员104人。其中作家协会类全国级会员5人,省、市级会员20人;音乐类全国级会员3人,省市级会员15人;美术书法类全国级会员4人,省市级会员30人;摄影类全国级会员2人,省市级会员25人。全市文艺队伍共发展到2万余人。
  第二节文学艺术创作
  1990年7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设立“佛桃文艺创作奖”和“佛桃文艺创作基金会”。同年8月,文化馆成立文艺创作室。至2002年,文学、影视、曲艺、美术、摄影、音乐、舞蹈等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类演出获奖及报刊杂志上发表获奖1000多件。1989年,9件作品获“首届泰山文艺作品奖”,1992年,9件作品获“第二届泰山文艺作品奖”,共评出57件获奖作品,66名作品奖”。同年,设立“首届佛桃文艺作者受到表彰。
  1989年泰安市“首届泰山文艺作品奖”肥城市获奖作品一览表
  表20-1-1
  1992年泰安市“第二届泰山文艺作品奖”肥城市获奖作品一览表
  表20-1-2文学
  在全市的文学创作中,以李津生、荣承锦、马晓波、伊宪武、张晨义、孟凯等作品较多,并多次在全国及省市杂志及报纸上发表或在舞台演出,有的获得全国及省市优秀图书奖和“五个一文学精品奖”。
  小说1988年,专业业余小说创作队伍仅几人,至2002年发展到40多人。小说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出版和获奖。李津生的中篇小说《古道》1988年8月发表在《时代文学》上,并获泰安市“五个一”文学精品奖;长篇小说《荒漠追踪》1996年10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优秀图书奖和泰安市“五个一”文学精品奖;长篇小说《商圣范蠡》2002年在《泰安日报》连载。农民作者孙连远,1987年和1991年创作的《鼬神》和《徐向前的队伍从山前过》分别获泰安市第一、二届《岱岳文艺作品奖》二等奖。荣承锦的小说《荒坡》在《泰山文艺》上发表。1988年,张晨义的短篇小说《泥鍬》在《小说界》发表。1988年9月,《青年文学》发表张晨义中篇小说《苹果》,并以“新作家”专栏推出。2000年10月,《读者》发表张晨义短篇小说《爱的旅程》。
  散文1988~2002年,张晨义先后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散文》、《散文选刊》、《中华散文》、《读者》等刊物发表散文近百篇。其中,1997年2月发表于《人民文学》的散文《龙山秋月》收入中学语文阅读教材。2002年4月,张晨义散文集《钻石人生》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诗歌全市有诗歌创作者20多人,其中,伊宪武和张晨义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张晨义先后在 《人民文学》、《诗刊》、《星星》、《中国作家》、《诗林》、《绿风》等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诗歌200余首,其中组诗《咏叹》1999年7月在《诗刊》头题位置发表。2002年4月,张晨义诗集《一千年的目光》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伊宪武1988年出版《花卉诗一千二百首》,1992年至2002年又出版《桃乡情歌》、《泰山诗千首》、《泰山歌词集》、《歌诀集》、《泰山腊梅甲天下》等5部诗集。其中《泰山诗千首》被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画报社评为世界华人艺术作品金奖,作者被中国民族艺术总会评为“中国桂冠诗人”。
  报告文学1988年报告文学创作人员仅几人,到2002年发展到80多人,10多部作品出版或发表。李津生1988年至1990年创作的报告文学《汶河之子》、《儒将雄风》和《农行之歌》分别发表于《当代企业家》和《时代文学》杂志上;《为了神圣的使命》1991年在《中国土地报》上连载。
  民间文学1988年8月,文化局主持、李津生主编的《肥城民间文学三集成》出版。全书共40万字,收录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6大类456篇,是肥城民间文学上的重大成就。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县(市)卷本,并获文化部、省文联、文化厅表彰奖励。市委党校教师孟凯创作的民间故事《贤女庄》1988年获省文联举办的“锦秋杯大赛”三等奖,1991年还在《新聊斋》上发表了民间故事《庆丰大街直二直》。
  影视、曲艺
  至2002年,30部影视作品在中央、省市电视台播出和放映,有20多个曲艺小品作品在全国及省、市发表或获奖。1998年中央电视台播放李津生创作的《桃花盛开的地方》专题片,1990年他创作的第一部2集电视剧《桃乡情》搬上屏幕,之后连续创作电视剧《泰山儿女》、《献给这片沃土》、《大路作证》和《不平静的后方》等电视连续剧及《献爱心的人们》、《一切让人民满意》、《桃乡卫士》等30部电视专题片。
  1988~2002年,全市有20多个小品、曲艺作品在全国、省、市以上发表或演播。马晓波创作、宋丽等表演的小品《真疼假疼》、《定喜期》、《菜谱》参加泰安市组织的戏曲小品汇演比赛并获二等奖。荣承锦创作的小品《隔皮猜瓜》1998年获第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并在省、市刊物上发表,小品《路不转人转》、《汇款单》在省级刊物上发表。1989年荣承锦创作、王全荣、杨文龙、宋丽等表演的小品《丰收迪斯科》、《兴趣》、《就选你》等,参加泰安市国庆演出获一等奖。李德春创作小品《豆腐皮与花生仁》获1992年全国个体劳协小品调演优秀奖。杨文龙创作的小品《聚宝盆》发表在泰山文艺上。2002年8月由宋丽、孙荣荣、庄媛、杨文莉等表演的天津快板《一千一百一十一块一毛一》在泰安市“诚信杯”文艺晚会上获表演一等奖。
  音乐
  1988年2人获得泰安市十佳歌手称号,至2002年共有7名歌手在全国及省级比赛中获得金奖,5人在全省器乐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郑直作词、张德泉等作曲的女生独唱《桃甜人更甜》、《我爱你肥桃园》1988年在山东省电视台播放。展芳演唱的歌曲在全省文化馆业务考核比赛中获二等奖;1989年在泰安市举办的首届“莱土司”杯歌手比赛中获十佳歌手称号;1990年参加山东省幻灯汇演,演唱的《家书抵万金》、《幸福家》、《月光曲》获一等奖,并赴河南、安徽等地巡回演出,演唱的歌曲《唱灯》被灌制成唱片。高延华演唱的歌曲《在中国大地上》获山东省地矿系统庆国庆文艺汇演一等奖;2000年9月获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山东省十大企业联合会歌手演唱金奖;同年10月在泰安市首届农民艺术节声乐比赛中演唱的歌曲《白发亲娘》获一等奖;演唱的民歌《包楞调》在2002年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沂蒙民歌大赛中获三等奖。蒋化林作曲的《春满桃园》在山东省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获金奖;演奏的手风琴曲《拉德斯基进行曲》获山东省业务技能比赛二等奖,1995年在泰安市首届器乐大赛中,手风琴演奏获二等奖;2002年在泰安市公路系统文艺汇演中演唱的歌曲《豪迈的公路人》获一等奖。张颖演唱的歌曲《爱我中华》在泰安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在泰安市首届“岱岳杯”戏剧票友大赛中,杨淑贞获一等奖,宋丽、庄媛分获二等奖。庄媛在山东省“得利斯杯”青年歌手大赛和第三届“齐鲁风情”歌手大赛中分获三等奖和“十佳歌手”称号,在泰安市首届农民艺术节声乐比赛和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文艺汇演中演唱的歌曲均获得一等奖。侯志国的琵琶独奏《草原小姐妹》获山东省第二届“禧蕾杯”器乐比赛二等奖;琵琶独奏《春天的故事》和《春江花月夜》分别在泰安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首届农民艺术节器乐比赛中获一等奖;《十面埋伏》获山东省业务技能比赛三等奖。王冬燕演奏的二胡独奏曲《万马奔腾》在2000年泰安市首届农民艺术节民族器乐比赛中获一等奖。庄媛演奏的钢琴曲在泰安市第二届器乐大赛中获二等奖。在音乐创作上,姜元禄创作的《台湾民谣:儿童钢琴独奏曲》获1989年泰安市“首届岱岳文艺作品奖”二等奖。庄新民在泰安市《泰山杯》歌曲创作活动中荣获优秀奖。张勇在第六届全国音乐知识大赛中获三等奖,作曲的《泰山神豆腐》获泰安市优秀创作奖。
  舞蹈
  1988~2002年,全市舞蹈节目在全国大赛中获奖3次,全省获奖21次, 全市专业及业余舞蹈人才5000人。1988~1997年,郑直、陈洁创作的舞蹈《桃园乐》、《小小储金会》、《桃园美》和《春满桃园》获全省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并在山东电视台播放。陈洁创作并参加表演的舞蹈《娟花姑娘笑微微》、《桃乡情》、《快乐健身之韵》和 《柔力球舞》分别获泰安市文化局文艺汇演、泰安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泰安市老年舞蹈比赛两个一等奖和一个“十佳”。陈洁、展芳表演的舞蹈《扑蝶》获泰安市文化业务技能比赛优秀表演奖;宋丽、张颖等表演的舞蹈《再创辉煌》获山东省电力系统汇演三等奖;杨淑贞、宋丽、姜宏、张颖等表演的舞蹈《春满桃园》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大赛中获金奖;杨淑贞创作表演的舞蹈《桃花烂漫》在第十一届泰山国际登山节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宋丽创作的舞蹈《桃园乐》、《肥城少儿舞蹈表演586
  肥城市志
  之恋》、《一路上有你》均获泰安市舞蹈创作一等奖。1998-2002年,姜宏的舞蹈《绿了,母亲河》参加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获铜奖,舞蹈《红旗飘飘》参加全国首届大学生舞蹈大赛获三等奖。宋丽、张颖等表演的舞蹈《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欢庆》在泰安市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文艺汇演中均获表演一等奖。张军表演的舞蹈《跨越》、《恨别》分别在山东省第六届、第七届文化艺术节上获得二等奖,独舞《马铃》参加泰安市农民艺术节获一等奖,创作指导的幼儿舞蹈《红灯笼舞起来》参加泰安市少儿艺术电视大赛获二等奖。
  书法、美术
  1988~2002年,全市共举办各类书画作品展20多次,参观人数达到一万多人。
  武长家的书画作品在“第三届国际书画艺术展”和“第五届国际书画艺术展”中分获金、银奖,并在北京、加拿大、美国和泰国巡展;1995年8月获“三龙杯”中国书法五段位精品奖;2002年12月获首届“华夏杯”全国中老年书画艺术精品大赛精品奖。程兆奎的硬笔书法作品1994年参加“国际硬笔书法家精品展”获银奖;唐诗行书书法作品1994年参加《唐诗宋词书画印》赴日展览获铜奖;书法作品1998年参加“韩国98世界美术大展”,被韩国汉城碑林园刻碑并收藏;书法作品1998年参加“中华全国当代书画精品展”获三等奖。刘方元,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被北京“中南海”收藏,在日本展出后并被收藏。多幅作品参展获奖。
  刘建东创作的水彩画《静静的工地》,1991年参加“首届世界水彩画展”。丁宝刚的油画《春》入选“山东省七届美展”。陈彦松的国画《山水》入选“山东省百老画展”。武长家的油画《广陵散》选入《中韩书画名家大师精品大典》。史玉华美术作品《温孩娶妻》入选庆祝建国45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国画《艳秋》入选山东省首届中国画人物画展,新闻美术作品《桃乡大地展宏图》获山东省好新闻美术作品一等奖。李冰的油画《饮之思》参加“山东省首届农民画展”获优秀奖,油画《物语》参加庆“十六大”全省中青年美术作品大赛获二等奖。张化杰的工笔画《牡丹》参加泰安农民艺术节画展获三等奖。高峰的工笔人物画《雅韵冰心》1992年10月获首届中国书画大奖赛银奖。
  1991年,汪介培征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著名书画家书画作品500多件,编辑出版《烛光颂》,为全国第一本专题颂扬教师的大型书画集。1993年,征集著名书画家书法作品823件,其中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法国及港澳台地区29件,编辑出版《海内外书画作品集•师魂颂》书法卷。1995年,征集冰心、臧克家、冯至等130位文学家、教育家、学者300多件书画作第二十编文化旅游
  587
  品,编辑出版《春蚕颂》。2001年,汪介培又将百余位教授、学者、作家、书画家赞扬“三颂”出版的书信、诗词、楹联等资料编辑出版《情系师魂》。
  摄影
  至2002年,全市有200多件摄影作品在全国及省、市摄影展览或报刊获奖或发表,举办各类摄影展6次,专业及业余摄影爱好者2万余人。1988年李德春摄影作品《找龙王》获山东农村摄影大赛三等奖。许兴毓与他人合作的摄影小说《现代的困惑》在全国摄影小说邀请赛中获优秀作品奖,并获山东省首届摄影小说大赛最佳探索奖。王存义的摄影作品《静物》获山东省广告摄影大赛三等奖;作品《洪康特曲》、《赛车》在山东省第二届广告摄影大赛中获优秀奖;作品《精测》在山东省书画摄影展览中入选展出;作品《少女人像》获泰安市文化业务技能比赛优秀奖。孙晓健的摄影作品《重任》获全国“工商杯”摄影大赛二等奖,作品《红盾风采》组照入选全国工商系统摄影展,作品《同心曲》和《小城新事》获山东开放二十年成就影展三等奖。王健生的新闻组照《绿染荒山人未老》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县市报好新闻作品一等奖,同年7月举办个人“建党八十周年新闻摄影作品展”,并有多幅作品在省、市摄影展中获奖。
  第三节文艺娱乐场所
  电影院和剧院及2处台球场。1991年县粮食局首家办起卡拉OK歌舞厅。1992年文化馆、金塔大酒店、供销社等相继办起歌舞厅。之后,相继建成龙山塔、龙山公园、泰西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音乐喷泉广场、泰西保龄球馆等娱乐场所,游乐场、旱冰场、少儿游艺场、电子游戏厅、美术摄影店等文化娱乐经营场所陆续进入市场。1996年电子游戏厅23处,保龄球馆1处,集休闲、洗浴、娱乐于一体的“夏威夷温泉度假村”1处,放映厅3处,台球场4处,卡拉OK餐厅(KTV包间)50处。2000~2002年,全市共有各类文艺娱乐场所307处,其中歌舞厅5处,卡拉OK餐厅(KTV包间)200处,书画装裱、美术作品经营8处,艺术摄影4处,游乐场5处,保龄球1处,网吧52处。
  第四节群众文娱活动
  机构设施
  1990年,全县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和“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的活动,制定3年建成社会文化先进县的奋斗目标。1992年3月,老城镇、湖屯镇被泰安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到1995年底,共建成泰安市级文化大院40处,县级文化大院130处。至2000年,170个文化大院通过山东省泰安市批准验收。
  1988年,全县娱乐场所仅有新城肥城市文化大院建设一览表肥城影剧院情况一览表
  表20-1-4
  单位:平方米、个
  文化活动
  1988年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建设村文化室、文化大院和乡镇文化中心设施为重点,开展看书读报、学习科技知识及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城区以文化馆、电影院、剧院、职工俱乐部、体育场等阵地,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尤其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更集中活跃。
  城区文化活动城区文化活动以春节、桃节规模较大。春节期间,各乡镇民间故事队争相进城献艺。2000年春节,城区组织全市乡镇企业职工文艺汇演、元宵节灯展、8个民间故事队进城表演、110多件书画精品收藏展、优秀影片汇映月、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6项活动。
  每年“三八”、“五四”、“七一”、“十一”等节日,城区也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1989年国庆节期间,组织青年歌手大赛和两场文艺晚会。
  1989~1990年,连续两年举办肥城桃笔会,邀请几十名省内外知名书画家,看桃、写桃、画桃,创作130多件书画作品。1990年“五四”青年节,在人民会堂举办全县首届舞蹈大赛,1990年举办大型专题文艺晚会和“七一书画摄影展”,同年9月首届中国肥城桃节期间,安排大型文化活动6项,田纪云副总理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等国家领导人还为肥城桃节题词。1992年第二届中国肥城桃节暨撤县建市庆典开幕式上举行由1200多名中小学生和解放军战士参加的大型文艺表演《世上桃园》,同时,还举办灯展、夜市一条街和民间故事队表演等项活动。1994年9月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同年12月,举办《纪检之歌》大型专题文艺晚会。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之夜,分别举力、“庆香港、澳门回归大型文艺晚会”,并举力、“迎回归书画摄影展”。2000年春节,邀请河南豫剧团来肥城演出。2001年元旦期间,又特邀河北吴桥杂技团来肥城献艺。2002年4月,首届桃花旅游节期间,举办泰安市首届戏曲电视大奖赛,300名专业、业余和戏曲爱好者参赛。同年9月,举力、“肥城市撤县建市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和“十年成就书画摄影展” 和“征文比赛”活动。
  城区各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经贸局、商贸局、石油公司、烟草公司、化肥厂、市医院等单位,每年举办文艺晚会、汇报演出、知识竞赛及棋类、球类比赛等活动,傲饰集团还成立业余时装表演队,每年举办一次企业艺术节。
  农村文化活动2002年,全市基层文化大院、文化室及各种文化活动场所600余处。农民群众在劳动之余开展时事政治学习、科技咨询、文化娱乐及各种体育活动。1988年新城办事处孙小庄排演的“抬芯子”参加第二届国际泰山登山节开幕式表演。1989年春节老城镇组织120多名文艺骨干排练演出的大型舞蹈《花轿舞》,在泰安市民间艺术大赛中获优秀表演奖。1992年春节期间,全市17个乡镇开展民间故事队汇演,9个乡镇举办花灯会,12个乡镇举办文艺演出,还有的乡镇举办书画展和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老城镇大石关村文化大院业余文艺宣传队常年坚持活动,1992年应邀参加全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演岀。安驾庄镇安刘村喷呐队在泰安市民族器乐汇演中获一等奖。桃园镇两名农民歌手在泰安市歌手大奖赛中获优秀歌手称号。
  民间文化艺术团
  乡镇企业业余文艺队伍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有3个节目参加泰安市组织的乡镇企业职工文艺汇演。1990年老城镇啤酒厂先后在肥城、泰安举办“千里冰之夏文艺晚会”,在北京举办“‘千里冰’——毛主席诗词演唱晚会”。
  第五节文艺教育与培训
  1988年,文艺教育与培训仅限于培训文化馆站干部和学校及幼儿园文艺骨干。1997年5月,市文化馆被确定为肥城市文化教育培训基地。至2002年,先后开办艺术幼儿园、东方英语学校,培训幼儿艺术和专业英语人才,并举办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培训班,长期培训文化站长、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和企业文艺骨干,共举办各类艺术教育培训班65期,培训艺术人才3万余人。文化馆舞蹈艺术培训中心还邀请山东省舞蹈家协会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舞蹈晋级考试。
  第六节文化市场稽查
  肥城市的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首先是个体书摊,继而音像制品经营、录像放映、电子游戏、台球等娱乐场所,但数量少、规模小。1991年,县供销社饭店开设第一家卡拉OK餐厅。1992年,市粮食局所属的龙山饭店第一家营业性歌舞厅挂牌营业。此后,文化娱乐经营场所有较大的发展。1994年城区电子游戏厅进行第一次整顿和集中。1996年7月按照泰安市政府《关于取缔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公告》规定,全市23家电子游戏厅全部关闭。1998年秋,重新放开电子游戏厅经营项目,开放市场。同年秋,济南市段店集团在肥城泰西宾馆投资建起全市第一家大型保龄球馆,在安驾庄镇东赵村建起第一个集休闲、洗浴、娱乐于一体的“夏威夷温泉度假村”。2000年全市文化娱乐经营场所总量超过460家, 新增歌舞娱乐经营场所90家,其中有
  练歌房、娱乐休闲屋、音乐茶(餐)座37家,电子游戏厅57家,游戏机超过1400台,音像制品经营80多家,年销售音像制品10万张(盒),出租3.4万张(盘)。营业性放像厅7家,年放映6000余场次,从业人员3000人。营业性演出近400场(主要是交流会演出),网吧7家。2000年7月,对城区电子游戏厅进行第二次清理整顿,实行集中经营;12月按照文化部取消58种博彩电子游戏机种和乡镇农村电子游戏厅的通知精神,除保留百大电子娱乐城1家外,其余56家全部关闭。2001年清理整顿歌舞娱乐经营场所,将37家练歌房、娱乐休闲屋、音乐茶(餐)座全部取缔。2002年2月清理整顿音像市场,关闭音像经营场所50多家,保留达标的30家;同年7月大规模清理整顿规范“网吧”市场,由原来的72家压减到52家。2002年12月27日取缔百大电子娱乐城,电子游戏娱乐项目退出肥城市场。全市共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307家,其中歌舞厅5家,卡拉OK餐厅(KTV包间)200家,书画装裱、美术品经营8家、艺术摄影4家,游乐场5家,保龄球1家,音像制品经营30家,录像放映厅2家,网吧52家。肥城市广播电视局(台)1993年,撤销广播电视局,1997年7月恢复。2002年2月更名为广播电视局(台),实行“局台合一”,为自收自支一级事业单位。局(台)有在编人员167人。局下设5个中心(广播中心、电视中心和网络传输中心为一级单位,广告中心、村村通广播电视维修服务中心为股级单位)、二室四科(总编室、办公室、政工科、社会科、技术科、财务科)。
  肥城市广播中心1988年,肥城县人民广播电台,为二级事业单位,1993年11月升格为一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5人。2002年2月更名为广播中心,在编人员29人,其中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内设新闻部、专题部、文艺部、广告部、技术播出部。
  肥城市电视中心1988年,肥城电视台为二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1人。1993年11月升格为一级事业单位。2002年2月更名为电视中心,在编人员47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23人。内设新闻部、专题部、技术播出部、技术制作总
  编室。
  肥城市网络传输中心1995年4月成立肥城市有线电视台,二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人。2002年2月更名为网络传输中心,为一级事业单位, 在编人员36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13人。内设工程安装部、用户服务部、网络开发部、编辑播出部。
  《肥城日报》社1994年成立,为一级事业单位,共有在编工作人员61人(印刷厂职工24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42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19人。报社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编辑部、广告部、财务科、微机室;印刷厂下设印刷业务部、发行投递部。
  第二节广播
  宣传业务1988年肥城广播电台利用有线传输和无线调频发射(频率为98.5兆赫)两个渠道向17个乡镇广播站传送信号。每天三次播音共计7个小时,除按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外,还有35分钟的自办节目,其中有《新闻节目》、《农村节目》、《听众园地》、《科技生活》等几个栏目,年采用稿5000篇左右。
  1993年4月,广播电台在山东省县市台中率先实行节目播放改革,招聘20多名业余主持人,节目由录播改为直播,共分《桃乡晨曲》、《985大世界》、《五彩晚霞》三大版块、60多个栏目,直播时间每天8个小时。1994年元旦,直播版块节目改版,共设《桃乡晨曲》、《1052直播室》、《五彩晚霞》、《共度今宵》、《空中大舞台》五大版块, 栏目设置由60多个增加到100多个,直播时间由8小时延长到12小时,形成早晨以新闻为主,中午以经济为主,晚上以娱乐为主的直播框架。此后又相继办起新闻台、经济台、文艺台三套节目全天播音,累计播出时间40小时。每年有近200名各界人士走进直播室做客座主持。
  1999年11月,三个频道的三套节目整合为一套节目,从6点到22点全天播音。《肥城新闻》、《希望的田野》、《法制天地》、《桃乡纵横》、《禧蕾特快》、《心之桥》等成为广播电台名牌节目。2001年,优化组合广播节目,全天播音改为:第一次播音从5:50到13:30,第二次播音从17:30到22:00;开办1052新闻版块及大型专题节目《桃乡百年》、《东西南北肥城人》、《创业故事》。
  到2002年,肥城电台有180件作品在省、泰安市评比中获奖。其中《俺村也有公示制》、《希望的田野》、《禧蕾特快》等先后荣获“山东广播奖”和“山东新闻奖” ,24件作品获泰安市精品工程奖。
  设施建设至1989年,全县有线广播线路2460线公里,发展有线广播喇叭182100只,入户率91.2%,农村实现“村村通广播,户户喇叭响”的目标,获山东省“有线广播先进县”锦旗。1992年,安装三柱角钢结构发射铁塔一座,总高度96米,拉线5层。更换天线1副,新换300瓦发射机1台。1994年9月,马家埠广播转播台建成开播,配调频发射机1部,功率100瓦,频率99.9兆赫。1995年10月,桃园广播转播台建成开播,配置100瓦调频发射机一部,频率99.1兆赫,全市调频广播覆盖率达到105%。
  1994年,建起流动电台,购置采访车1辆。1995年,肥城广播电台经济台开播,频率95.7兆赫,新上300瓦发射机1台,天线1副。1996年,文艺台建成开播,频率101.6兆赫,新上300瓦发射机1台。1997年,实现与新华社联网。到2002年,广播电台配备MD采访机5台,磁带录音机3台,直播调音台1台,各种录音设备34台,发射机3部。
  第三节电视
  电视中心
  1987年12月,肥城电视台建成开播,使用3频道和23频道无线发射播出。其中3频道为自办节目,23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
  宣传1987年肥城电视台只有《肥城新闻》节目,每周1期,周六播出,每期20分钟。1988年7月改为每周2期,周二、五播出,每期15分钟。1990年1月改为每周3期,周一、三、五首播,每期15分钟。1995年7月改为每周5期,周一至周五首播,每期15分钟。2001年1月改为每周6期,周一至周六首播,每期15分钟。
  1991年7月开办《观众之友》专题节目,此后又先后创办《经济广角》、《科技之光》、《桃乡人》、《桃乡采风》等社教及经济类专题节目。2002年播出的有《桃乡风》、《经济生活》、《交通安全你我他》3个专题栏目。1992年3月创办《文艺大观园》文艺栏目,此后开办《广告文体大观》、《点歌台》等栏目。2002年播出的有《金曲欣赏》、《广告文体欣赏》、《娱乐休闲30分》等。影视剧、戏曲片的播出由建台初期每年800集,2002年增加到每年播出1800多集,常年办有《黄金电视剧场》、《电视剧场》、《周六影院》、《戏曲园地》等栏目。
  至2002年,共在中央台、山东省台和泰安市台播发各类稿件3200多条,其中在中央四套外宣频道和境外电视机构播出各类稿件20多条,获得泰安市以上的各类新闻、专题、栏目优秀作品奖126件。
  事业建台初期,两套节目发射均是单机运行,无备用发射机,自办节
  目境内覆盖率70%。1992年3月,3频道增加备用发射机;1996年10月,23频道增加发射机1台;1990年9月,安驾庄、边院各建成开播50瓦电视差转台;同年12月,桃园50瓦差转台建成开播;1993年8月,孙伯、东陆房两座50瓦差转台建成开播。电视台自办节目市境覆盖率97%,人口覆盖率99%,全部覆盖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
  1987年,肥城电视台仅有1台1820单管彩色摄像机和1台m5民用摄像机以及1条3/4对编编辑线。之后,逐步增加部分三管彩色摄像机和 m7民用彩色摄像机。1995年,增置Betacam一体摄像机和松下大1/2高带摄像机。1998年,增置数字摄像机及编辑配套设备。到2002年,共有各种型号摄像机12部,其中数字机5部;编辑线3条,均为数字、模拟混编线。
  网络传输中心
  1994年,肥城有线电视有城区两个区域网和几个村、企业小型网。之后,城区有线电视实行统一管理,两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合并为一个接收前端,电视干线重新进行了设计和改造,新架电缆20杆公里,设计改造电视干线,城区形成一个有线电视网络。1995年4月,肥城有线电视台成立。
  联网1998年,市委、市政府制定“村村通有线电视”计划,架通城区到各乡镇的光缆传输网,城区中心接收系统的有线电视信号传送到各乡镇广电站。2002年,与石横电厂、特钢厂、矿业集团实行联网。全市形成以城区网络中心为中心,连接14个乡镇、办事处和部分大中型企业的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有线电视用户6.64万户。
  设备共设置13个光接点,架设主干线1.5万米,数字卫星接收机8台,JROD调制器18台,微波传输设备1套,光缆传输设备1套,接收传输节目32套。每年新增用户1500至2000户。先后开办《有线综艺》、《点歌台》、《音乐星空》、《戏曲剧场》、《电视剧场》、《精品影院》等栏冃,每年制作播出文艺栏目350多期,影视剧1100多部集,戏曲50多台次。
  第四节电影
  1987年底,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实行经理承包责任制。1988年,公司下设经理室、企管办、财务科、行政科、农村电影发行片管科,共有干部职工89人,固定资产207万元,担负着全县17个乡镇的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业务,直接经营一家县城电影院。1990年,公司增设保卫科,另加广告公司、冷饮店、电器厂等14个多种经营项目。
  影片发行管理1987年9月,电影预收费纳入乡镇统筹,乡镇电影预收费人均每年0.80元,并逐渐形成制度化。同年,在全国六部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国家科委、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农村科教电影汇映月活动中,全县共放映科教影片2560场,收到科技实效125例,10个单位被六部委评为先进单位,有9人被评为先进个人。1990年,在全国举办的“人口与健康”科教电影汇映活动中,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汶阳镇电影管理站受到国家12部委表彰,1名同志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1991年、1992年全县科教电影放映连续突破万场大关,场次效益均居山东省、泰安市领先地位。仅1991年全县农村共放映故事片23569场,科教电影12176场。1992年,全县电影从业人员527人,放映单位225个,平均2.8个村有1部放映机,放映单位活动率保持在95%以上。农村电影普及率100%。农民人均年看电影30场以上。1993年,取消农民电影预收费。同年下半年,停止16毫米影片拷贝供应, 全市农村放映故事片5376场。1995年,乡镇电影管理站划归乡镇文化广播站管理,市电影公司改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1999年,农村按照中央“2131”电影工程要求放映电影,全市中小学生保证每人每年看电影8场,农村学生每场收费0.80元,城区学生每场收费1.50元。市政府划拨电影公司25万元专款,启动电影市场,购买放映设备。并决定每年由市财政拨付电影公司科技电影专项经费10万元,用于购买科技电影影片拷贝。2002年,全市乡镇放映队20个,乡镇、厂矿固定放映场所8个,正常使用5个。影片放映及幻灯宣传1986年4月,组织放映《少年犯》,1989年放映 《红高梁》,观众争相购票,影院场场爆满。1990年开展“我为亚运做贡献”,1991年开展“我为泰安添光彩”有奖放映活动。之后,电影市场滑坡严重,票房上座率急剧下降,最低时一场电影仅3~5人观看。影院组织献礼主旋律影片放映增加收入。其中1992年放映《周恩来》,1996年放映《孔繁森》时,观众数量短期回升。2001年6月,实施“奉献一片爱心,共建精神文明”送电影下乡放映活动。全市58个省、市、县三级文明单位出资赞助共放映电影755场,收入11.5万元。活动经验在《中国电影市场》杂志发表。
  1987年制作的幻灯《独生苗壮》获山东省二等奖,1989年制作的幻灯《老区新游》获省一等奖。2002年,电影幻灯图片宣传利用影企联姻,由企业出资,电影公司通过电脑刻字、复制产品图片为企业作形象宣传,幻灯片又有新的发展。
  第五节《肥城日报》
  《肥城日报》为中共肥城市委机关报。1994年1月1日创刊。为四开四版周一报,同年7月1日改为周三报,1996年1月1日改为周五报。1998年10月1日,改出《泰安日报肥城版》,为对开四版周三报,2000年1月1日改为周五报。2001年3月28日,编入国内统一刊号,为四开四版周六报,期发行量16000份。报纸头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综合新闻版,三版为专刊,四版为国际、国内要闻版;报纸常设栏目有“桃花源”、“校园内外”、“健康”、“社会传真”、“法制经纬”、“文体视野”等。至2002年,《肥城日报》共出版2027期,共有6件新闻作品获山东新闻奖,28件获中国县市报新闻奖,132件获山东省县市报新闻奖,其中一等奖35件,二等奖44件,三等奖53件。
  《肥城日报》社获山东新闻奖情况表第六节新闻出版管理
  1988~2002年,全市每年组织3~4次集中行动,查出解决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查收政治性非法出版物、黄色淫秽出版物和非法盗版出版物,打击处理非法经营户。1987年,进行报刊整顿和图书音像市场大检查。1988、1989年,集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1995年,清理整顿全市内部报刊。1999年,集中清理整顿全市印刷企业取缔无证经营户,被评为全省十佳出版物市场。2000年,集中检查学校使用教材情况,制止和惩处集体订购盗版教材、教辅读物现象。2001年,清理整顿图书报刊零售市场,推行进店进亭经营,取缔马路市场和流动摊点,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2002年,新闻出版管理办公室音像市场管理职能移市文化体育局。
  第三章图书档案
  第一节图书
  图书发行1998年,全县图书发行销售量294万元。2002年,图书发行销售量3018万元,比1988年增长9.3倍。
  1988年,一般图书发行实施联销计酬承包制。8个乡镇门市部配置仓库、宿舍、办公室等设施。先后为汶阳镇和老城镇书店建成三层楼房,为安驾庄镇书店建成二层楼房。1998年,山东省新华书店批销中心实行寄销、退货制度,库存量由180万元,2002年增加到260万元。2002年中心门市部图书品种达到(含音像制品)2万种,乡镇门市部的图书音像制品品种6000-8000种。1988年一般书发行额29.4万元,2002年增至630万元。
  1988年,新华书店建营业场所对外租赁经营,租赁面积1400平方米。1999年,租赁面积增加到6600平方米,年收入近百万元。
  图书阅览1988年2月建成肥城县图书馆,1993年9月开馆营业,馆舍面积为1320平方米。总藏书量达1万余册,期刊报纸130种。实行“开架借书、读书咨询、阅读辅导”等服务。1994年,藏书增至2万余册,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三级图书馆"。1996年,在开设7个半开架的基础上,开设全开架借书室,获山东省文化厅颁发的“1996图书馆服务宣传活动周”优秀组织工作奖。1997年,增设资料室,建立地方文献专栏。先后配置586康柏电脑主机1台,实达终端3台,打印机1台,ILAS编目、流通系统各1套,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将全开架1.2万册图书全部输入微机,编目上架。同时还辅导工会、石横电厂、一中、电信局、房地产等几十个单位建立了规范化图书室。1999年,新购进书架15组、1台微机终端和扫描仪。增设少儿阅览室,增订少儿图书报刊200种(册)。是年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二级图书馆”。2002年,市图书馆总藏书6.5万册,报刊杂志360多种,书架72组。年接待读者达10万多人次,图书年流通量达12万册次。
  1988年,全县共有图书馆、室217个,藏书51万册。其中,乡镇文化中心17个,藏书7万册;村文化大院图书室250个,藏书20万册;企业图书馆、室10个,藏书9万册;教育系统图书馆、室20余个,藏书15万册。藏书量大的企业有市化肥厂、焦化厂、酒厂、供电局等,存书均在1万余册;学校藏书量最大的是市第一中学,藏书达1.5万册。
  2002年,全市图书馆、室247个,藏书106.5万册。其中教育系统23个,藏书60余万册;乡镇、村184个,藏书20万册;企事业20余个,藏书20万册。其中存书多借阅量大的有市第一中学、泰西中学、第二中学、第六中学,存书都在10万册以上;企事业单位有人民医院、市工会、市轮胎厂,存书都在6万册以上。
  第二节档案
  机构设置1988年,肥城县档案局、馆合署办公,为一级事业单位,内设档案管理、编研、人秘3个科室。1989年,增设业务指导科。1993年,定编12人。1997年,档案局列政府序列。2002年,局馆设人秘、编研管理、业务指导、法制4个科室,工作人员10人。
  档案馆肥城市档案馆建筑面积1223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560平方米。1994年,晋升为山东省一级先进档案馆。1997-2001年,累计投入资金72.6万元。4个库房安装39列257节电动、手摇密集架、资料架和15节展柜,建立库房自动化监控系统和计算机局域网,配置微机6台、空调8台、吸湿机4台,以及防磁柜、刻录仪、扫描仪、影碟机、摄像机、消毒柜、多功能打印机、彩色监视器、温湿度传感器、离子感烟探测器、超级红外探测器等设备。
  1988年,接收企业政治部、工业普査办公室、武装部等撤销单位档案702卷、资料763册、照片500余张。其中有中央、省、市领导和25个国家驻华使节来肥城参观、视察的照片,还有各种题词、家谱等。1990年,接收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档案2087卷,资料327册,照片128张,声像档案362盒。1989~1992年,接收十二个区镇1985年前文书档案4759卷。1998~2000年,110多个市直机关和一级事业单位1993年前档案进馆,共接收档案31091卷(册)。1988~2002年,累计接收市(县)直部门、事业单位」2个区、乡镇,撤销单位档案48688卷(册)、印章、荣誉、实物档案2234件、底图393张、照片2152张、声像档案415盒,资料11993册。到2002年底,馆藏档案共计135个全宗、62166卷(册)、印章、荣誉、实物档案2234件、底图393张、照片2355张、声像档案415盒,资料26360册。
  1988年,编制历史档案开放目录、档案存放地点索引。1989年,向社会开放1956年以前15个全宗、1550卷、19233条档案。1990年编印《肥城县档案馆指南》、《历届人代会简介》。1992年,编印《档案工作指导》、《肥城县大事记》(1949~1985年)。1994年编印《肥桃发展史概述》、《档案工作指导》、《土地征用指南》、《光荣史册》。1998年,按月整理编印《肥城市大事记》,年度大事编辑成册出版发行。1999年,被确定为肥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1957-1968年共42个全宗、2999卷、49002条档案。2002年,建立现行文件阅览室,收集14个乡镇、办事处,80多个市直部门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开放。至年底,共编制案卷目录790册,全引目录697册,各类专题目录薄44册、卡片144386张,输入案卷级、文件级目录近10万条。累计接待档案利用者7800余人次,提供档案资料2.9万卷次,为社会各界制发档案证明4000余件、1万余页。1999年、2001年、2002年,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肥城撤县建市10周年成就图片展,共接待参观者3万多人。
  档案室
  机关、事业档案室1992年,乡镇、办事处全部建立档案管理站,负责收集、保管、利用机关档案和监督指导辖区内档案工作。至2002年,全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乡镇、办事处均建立3~5人档案工作领导小组,69个机关、52个事业单位、14个乡镇办事处共建立档案室134个、城建档案馆1个。其中,山东省一级档案工作规范化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2个、二级先进单位55个、三级先进单位54个。档案专职人员45名、兼职人员115名。
  档案库房
  企业档案室2002年,全市市属企业建立综合档案室34个,配备专职档案人员61名,兼职人员27名,国家一级档案规范化目标管理标准1家、国家二级标准9家、省部级标准1家。
  农村档案室1992年,全市19.8万户农户建立村民档案。至2002年, 全市546个行政村建立档案室,占行政村总数的90%,251个行政村达到泰安市行政村档案工作合格村标准。乡镇企业建立综合档案室12个,达到省部级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标准1家,专兼职人员26名。
  法制教育学会1988年颁布实施《档案法》,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联合检查组对县档案馆、工商局、石横镇、轻工机械厂等12个单位进行重点执法检查。1988年、1992年、1995年分别开展《档案法》知识竞赛。1996年对乡镇办事处《档案法》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1997年对老城、潮泉、湖屯、仪阳4个乡镇的20个村进行执法检查。2002年对4个乡镇、8个村,16个部门、企业进行档案执法检查。
  1988年举办广播电视大学档案学
  专业大专班,招生36名。1993年开办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档案文秘专业肥城教学班,招生41人。1994年招生本科学员20人、专科学员8人。1996年招收专科学员23人。1997年招收本科学员8人、专科28人,成立肥城市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至2002年,共举办业务培训班30余期,培训1000多人次。全市具备档案专业技术职务的247人,其中档案管理员114人,助理馆员92人、馆员37人、副研究馆员5人。
  1996年成立肥城市档案学会,召开第一次学术交流会,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交流学术论文3篇。1998年召开第二次档案学术交流会, 收到论文36篇。
  第四章编史修志
  1988年,肥城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归政府序列。乡镇设立史志办公室,明确办公室主任1名,人员2~6人不等。1989年,定编10人。至2002年,各乡镇、办事处史志工作人员25人。1988~2002年,共点注出版4部清朝旧县志,编辑出版1部新县志、2部年鉴及《肥城春秋》(6辑)、《肥城风物》、《肥城人物志》、《肥城地理志》;《石横镇志》、《汶阳镇志》、《边院镇志》、《安临站、东陆房乡志》、《桃园镇志》、《仪阳乡志》已出版发行;《王瓜店镇志》已印刷;《安驾庄镇志》、《湖屯镇志》、《潮泉镇志》已审完定稿;《孙伯镇志》、《老城镇志》初稿已基本完成;《边院村志》、《武新村村志》、《北仪仙村志》、《孙家庄村志》已出版发行;《肥城县供销社志》、《肥城县水利志》、《肥城县共青团志》、《肥城市教育志》及《济南钢铁集团石横特殊钢厂志》、《肥城市建利水泥有限公司志》已出版发行。市情资料室存入全国各地志书1.12万册。县志
  《肥城县志》编纂出版 《肥城县志》是肥城编纂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新方志。志书记述上起清末,下至1987年肥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志书编纂始于1981年8月,至1990年12月定稿,历时9载,经历四个阶段。1981~1985年,为广泛征集、整理、考证资料阶段。1981年,县委、县政府成立《肥城县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组成编辑班子。1985年,县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决定”。1986~1987年,为初稿纂写阶段。1988~1989年,为总纂合成阶段。同年11月22-26日,由泰安市地方史志编委会主持召开《肥城县志》稿评审会。1990年,为深加工阶段。志稿评审会后,办公室即组织编辑人员梳理意见,制定修改方案。1990年12月,完成加工修改任务。1991年1月,报泰安市人民政府审批。1992年7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全书104.1万字。1994年,《肥城县志》获全国优秀志书展评二等奖。
  旧县志点注编纂出版1994年,对清朝3部《肥城县志》、1部《肥城县乡土志》进行整理,加上标点,对部分生僻的字词、典故作注解,繁体字改为简化字,一些错讹之处,加以校正。《肥城县志(康熙十一年版本)》、《肥城县志(嘉庆二十年版本)》编为上册,1995年8月,内部出版,50万字;《肥城县志(光绪十七年版本)》、《肥城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版本)》编为下册,1996年8月,内部出版,60万字。
  志类书籍
  《肥城人物志》编纂出版 《肥城人物志》记述上至春秋,下至1994年的已故人物。收录宦官、名医、能工巧匠等各类社会名人(含旧县志曾记载的部分人物);在肥城任副县(市)级及以上职务,肥城籍在外地任副地(师)级及以上职务的党政机关干部、战斗英雄、省劳动模范、革命烈士等,在境内有影响的人物297人。1995年8月,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共36万字,32开本。
  《肥城风物》编纂出版记述肥城的城镇概况及著名村庄、名胜古迹、文化名人、主要矿产、土特名产、名优产品、名菜名点、传统文艺体育、乡风民俗、交通旅游服务设施等内容。1998年8月,由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
  《肥城地理志》编纂出版以山、水、平原、乡镇等点为单元,详细介绍其形成、归属、资源、利用、景点、文献文物、重大事件、轶闻传说等。2002年12月,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24.5万字。
  《左丘明史料选辑》编纂出版收录《左传精舍志》(影印件)、《左传精舍志》(点校件)、左丘明故里、墓所、左丘明姓氏、左丘明及《左传》《国语》、历代丘氏名人录。2000年7月,内部出版,8.1万字。
  第二节年鉴
  《肥城年鉴》(1988~1992卷)1992年4月,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作出“关于编辑出版《肥城年鉴》的决议”,决定一届政府编辑出版一部年鉴。1992年5月12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和驻肥厂矿等有关人员会议,部署编辑任务。10月,进入编写阶段。1993年7月完成总纂汇编、送印。同年9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全书100万字。年鉴记载1988~1992年肥城各行各业的历史进程。设21个类目:文献特载、大事记、全市概况、乡镇(办事处)概况、政治、军事、政法、综合经济管理、工业、农村经济、贸易、财政•金融•审计、交通邮电、城乡建设与环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人物、附录。
  《肥城年鉴》(1993~1997卷)此由市政府主办的第二部综合性地方五年鉴。年鉴记述和反映1993~1997年间,肥城政治、经济、社会、特别是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设有文献特载、大事记、全市概况、乡镇(办事处)概况、政治、军事、政法、综合经济管理、工业、农村经济、商业贸易、财政•金融、交通•邮电、城建•环保、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人物、单位选介。1999年3月,由齐鲁书社出版,全书80万字。
  第三节供稿
  《山东年鉴》供稿《山东年鉴》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年鉴,每年出版1卷,设有县(市、区)篇,内容涉及当年境内的大事记、全市概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数据、各种资料。至2002年,共供稿15篇,20余万字。
  《泰安年鉴》供稿1992年,《泰安年鉴》创刊,每年出版1卷,设有县 (市、区)概况篇,涉及各县(市、区)的组织机构及负责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特色专条。至2002年,共供稿20余万字。
  《泰安市情丛书》供稿至2002年,先后为《泰安乡镇》、《泰安风物》、《泰安五千年大事记》、《泰安三千年人物传》、《泰安民营经济》、《泰安土特产大全》供稿30余万字。1988-2002年肥城市史志成果一览表
  出版的部分史志书籍第五章文物名胜
  第一节文物普查
  1980年开始进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至1989年12月1日,肥城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重新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共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1处。其中,古遗址18处,古墓葬10处,古建筑29处,古刻石38处,革命遗址1处,烈士陵园、烈士墓5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
  2001年3月,泰安市文物局组织进行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肥城新发现文物点9处。其中,古刻石7处、革命遗址1处、古墓葬1处。2002年11月,山东省文物局开展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至2002年,全市湮没文物11处。
  第二节遗址
  古遗址
  东焦商代遗址位于王庄镇东焦村东,为商周至汉代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高台地,长宽各300米,面积9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采集标本有商周时期的陶鬲足、陶豆柄、陶罐、陶纺轮等。1986年,又出土了汉代扁足铁鼎、铁釜、铁链、铁马蹬等。1993年,出土了战国时期盖、身满饰旋涡纹的青铜鼎,身饰绳络纹的提梁壶,以及高足盖豆、青铜盡、青铜匜、铜镜、铜戈等。
  北坛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老城镇北坛村南,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县级文物(申报市级)保护单位。遗址西起济兖路,北至砖瓦厂,东至群英水库北端,南至护城河,南北约400米,东西约300米。文化层堆积约1~3米。1973年,在整地运动中,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及青铜器、铁器等。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另有白陶、黑陶和灰陶,以三足器、圈足器、平底器、袋足器较多。其中有夹砂红陶鼎、红陶罐、红陶壶,泥质红陶鼎、红陶鬻、红陶豆、双耳背壶夹砂白陶袋足鬻、白陶罐、白陶壶、白陶镂孔高足杯,泥质黑陶壶、黑陶口形杯、黑陶高足杯,泥质灰陶杯、灰陶豆等。石器多为磨制,有石铲、石斧、石凿、石镰、石刀、石纺轮等,通体光滑,形制规整。还有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灰陶鼎、杯、豆、青铜剑、铜镞、铜镜、铜戈、铁剑等,各种器物达300余件。遗址属大汶口文化晚期至西汉时期文化遗址。
  小王庄西周遗址位于潮泉镇小王庄村南100米,为西周遗址,属市级保护单位。此遗址为一高台地,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文化层堆积约0.5~1米。1965年,曾岀土一批青铜器,有壶二、鼎二、鬲二、簠二、盘一、匜一、穿带小壶一、勺二。其中有带13字铭文的陈侯壶、窃曲纹鼎、象首纹簠、18字铭文的睽土父鬲、鱼龙纹盘、象首纹匜等共13件,现存山东省博物馆。由铭文分析,是陈侯为其女儿陪嫁的媵器。
  中固留遗址中固留遗址位于桃园镇中固留村北,为商周至汉代遗址,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处于村北的开阔地上,俗称“皇姑坟”。1973年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东西宽约100米,文化层堆积0.5~3米,中心位置保存长7米、宽3米的高台地,周围为耕地。高台地中采集到一些红陶鼎足,泥质灰陶豆柄、盘、罐、纺轮和饰有堆纹的缸片,此遗址现已被铲平改为农田。80年代末在此处挖井时,几米以下曾出土有灰陶罐、鹿角等,出土器物现保存在文物管理所内。
  穆柯寨遗址位于王瓜店镇牛山主峰西南,为宋代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穆柯寨位于牛山主峰西南的一处山峰上。寨墙长近4000米,随山势蜿蜒而建。南侧和西侧各有一拱形石砌寨门,刻有“穆柯寨”等字。山寨内有演武场、点将台、栓马石、饮马池、跑马岭及残存屋基100多处。此寨传为北宋穆桂英及其父穆羽,因不堪忍受枢密使王强的迫害,挂冠归隐,构筑山寨,招兵买马,与官府对抗。寨内原有木结构阁楼,名为木头塔,故寨名“穆柯寨”。山上山下松柏茂密,悬崖峭壁,实为一重要景观。山前还有“擒将湖”、“火连沟”等古迹。
  穆柯寨遗址
  西幽寺战国遗址位于湖屯镇西幽寺村东北300米处,为战国时期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是一处较平坦的开阔地,路旁崖头暴露陶鼎、豆、壶、鬲等残片。出土有一件完整的陶鬲,咼16厘米;一件灰陶豆,咼18厘米;一件完整的灰陶罐,高21厘米;还有石斧、骨器、纺轮等。
  福山寺遗址位于石横镇石横村西北福山东侧,建筑年代不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山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寺西为人工开凿后的石壁,寺东为悬崖绝壁,深10余米,寺南为一平台,南北宽9.5米,东西长21米。福山寺经战乱和年久失修,原建筑只剩残墙断壁,仅存遗迹。自南门而入为两道双层式石砌门楼,这两道门楼现都仅存第一层,门洞为拱形,门楼西侧有台阶可上二楼。第一道门楼二楼遗迹上还保留有佛像座台石,上刻牡丹、梅花鹿等纹饰。
  正殿坐落在高1.5米的台基上,整座建筑用料石砌成。台基上建筑已毁,仅留有1米高的断墙。殿面阔3间,东西长10.1米,深5.8米,墙厚0.8米。正殿西由台阶而上为西院。西院为西大殿,建在一人工开凿的巨石上,面阔3间,长9.7米,深4.88米,现存屋高1米。
  福山寺据传创建于唐代,原有石碑8通,现仅存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修建福山寺石碑,由文林郎知肥城县事新野陶淑已撰文。碑后的石壁上有“七佛传灯”,落款为“崇祯丙子上元清郑位题”。
  竹林寺遗址位于湖屯镇西幽寺村东北,宋代建筑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竹林大殿的残墙断壁。大殿遗址共3间,块石砌筑。清光绪十七年(1891)《肥城县志》载:“《岱览》陶山西崎有竹林寺,俗呼无影寺,有石室三楹,在悬崖数仞间。”遗址西面的悬崖上,有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的竹林寺弥勒佛碑记和弥勒佛画像,佛像身着袈裟,身后刻有光环,上有文字“竹林寺摩崖一像修天工图供奉记”。现遗址处还保留有重修碑2通,1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1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还有一柱础,四周雕刻有花卉、罗汉、动物图案。
  张侯精礼寺遗址位于安驾庄镇北张侯村东北,为唐代建筑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精礼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寺为二进院落,两重门,有东西跨院。正面大雄宝殿塑有铁身佛像,高丈余。后院有阁楼。寺在“文化大革命”时已毁,留有遗迹。据民国年间《泰安县志》记载:“玉女山有锁鲁城,西南十里,扈鲁山口有古刹精礼寺,侧出温凉二泉,南入汶”。又云: “精礼寺,现西南乡张侯村,玉女山之阳,创于唐贞观,宋祥符中奉敕重建, 元明又重修之,有碑记”。2000年,在原址挖出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修碑1通,盘龙碑帽,碑宽1.3米,高3米。另有明正德五年门枕石一块。
  南尚任汉墓遗址位于王庄镇南尚任村北,为汉代墓葬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约0.3~2米。1986年,附近村民挖宅基时,发现墓葬1座。墓为井罩式,灰石结构,方形石盖背面刻有3条鲤鱼。墓进深7.5米,面宽4.5米,高4米。墓分5室,有前室、中室、后室、左右耳室。墓室顶部由六棱石柱支撑,柱上雕刻有龙鱼图案,雕刻精细。墓附近还有许多结构类似的墓葬出土,被命名为“南尚任汉墓群遗址”。
  王晋龙山文化遗址位于仪阳乡王晋村西300米处,为龙山文化遗址,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南北宽约50米,东西长约60米。曾出土过蛋壳黑陶器及陶片,有鼎足、口沿,鬲足、口沿和一件较完整的黑陶匜,另外还有石凿、石斧等,具有龙山文化器物的典型特征。1975年农田基本建设时,遗址已被生土所覆盖,现已成粮田。
  晒书城汉遗址位于桃园镇西里村东至龙阳村一带,北靠凤凰山,地势北高南低。为汉代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000米,地面1~2米以下为0.5米厚的文化层堆积。土质上为黄沙土,下为黑沙土。
  1966年,在整修农田时曾发现几座汉墓。出土的一块汉墓画像石,内容为楼阁和人物,上刻“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这一带还曾岀土有汉陶罐、铁刀、铜戈等文物。
  齐长城齐长城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长城之一。据《管子•轻重篇》载:城之阳鲁也,城之阴齐也。1993年《泰山志•齐长城》载:“始建于齐桓公元年,经齐灵公、齐威王不断增修,至齐宣王时已基本完成,后又加整修,先后历经400多年”。
  齐长城西起今黄河东岸的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北,东至今青岛市黄岛区东于家河村东北人海,全长约618.9公里,横跨18个县市区。
  肥城境内的齐长城,西起于家庄西山、东南穿越老牛沟山、双山、五道岭、杨家山、羊角山、张家花峪北山,至长清、肥城交界的三岔沟结束,是一条长城复线,长9900米,经19座山头。北面长清境内的长城是从源头广里开始的主线至三岔沟与肥城境内的复线结合后,向东南沿两市区交界处,穿越狼顶寨、夹子山、莲花盆山进入岱岳区界,长7150米,经山头48座,遗址延绵不断。现境内齐长城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毁坏严重,但遗址清晰,部分尚存。
  北大留汉代遗址北大留汉代遗址位于石横镇北大留村北,山坡前有封土,传为“霸王墓”。另有“城墙地”。断崖有灰层、灰坑、红色烧土,曾出土大量汉代筒瓦、大花纹空心方砖、黑陶豆、鬲、灰粗绳纹缸片及宋元代瓷器。已挖出的几座汉墓中有灰陶壶、红陶罐、虎猪动物俑、汉砖等。出土一画像石上刻有车马人物,题“君车”、“游檄”、“主簿”等字,是东汉画像石成熟时期代表作,现存肥城文物管理所。1978年送泰安地区博物馆保存的有狩猎图、五铢图、二龙穿环图、吉祥图、铺首衔环图、行猎射鸟图、二兽角抵图、三龙相戏图、持戟卫士图等。
  革命遗址
  陆房战斗遗址位于安临站镇东陆房村东北500米凤凰山前,为抗日战争时期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9年初,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东进支队挺进山东。进军肥城后,曾在大董庄击溃700余日伪军进犯。4月底,驻山东日本侵华第十二军司令官尾高龟藏纠集近两个旅的日军主力,和济南、泰安、肥城、宁阳、东平、平阴、长清等十几个城镇的守备军共5000余人,配坦克、火炮、机枪等轻重武器,分9路向驻泰肥山区的东进支队合围。5月10日,合围圈缩至陆房山区,东进支队与地方党政机关3000余人被困。9时,日伪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全面进攻,八路军将士浴血奋战进行顽强抗击。六八六团守卫的肥猪山、岈山、黄土岭一线,连续打退敌人十几次轮番进攻;坚守在凤凰山一线的津浦支队,顶住敌人猛烈炮火轰击,采取近战猛打的战术,使数百名敌人丧生在阵地前;冀鲁边七团和师直特务营,以刺刀和手榴弹与敌人搏斗,守卫鸠山、蛤蟆山一线。15时,东南山口一股日军向陆房逼近,师部预备队骑兵连奉命跃马出征,一鼓作气冲入安临站敌军中心,使东线日军惊慌万状,不敢轻举妄动。经过一天激战,敌人死伤千余人,东进支队伤亡150余人。
  傍晚,东进支队与地方党政人员趁夜幕掩护胜利突围。为纪念这次战4,1971年在遗址建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堂和烈士事迹展览室。1977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西抗日武装起义旧址位于仪阳乡空杏寺村空杏寺内,为抗日战争
  时期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空杏寺,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分东西两院,占地3500平方米。东院内原有大殿,现仅存遗址。现存建筑有穿堂屋和门楼。穿堂为砖石土木结构,卷棚顶,面阔3间,东西宽10.6米, 进深5.8米。穿堂前30米为山门,全石结构,方形建筑,东西宽3.6米,深3.12米,前后有拱形门,门高2.3米, 宽2.02米,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月。另外在寺址还保留有元代圣旨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修碑、清康熙年重修碑等6通石碑,均保存完整。
  西跨院为泰西抗日武装起义旧址,有正房、西厢房和南屋各3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至年底,日军相继侵占济南、泰安等地。泰西共产党员及各界仁人志士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于1938年1月1日首先在夏张举行抗日武装起义。1月中旬,泰安、肥城等地数支起义队伍汇集空杏寺,宣布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公推张北华任主席、远静沧任政治部主任。自卫团辖3个大队,1个特务队,共150余人,100余支枪。17日拂晓,自卫团首克肥城,全歼维持会,首战告捷,揭开了泰西人民抗日的序幕。同年5月,泰西特委建立。11月,泰西各抗日武装在特委领导下统一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第三节墓葬
  古墓葬
  李忠信墓位于边院镇南庄村南100米处。宋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墓封土高约3米,直径5米,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碑及古柏。1958年古柏被砍,石碑被毁,现墓已被整平。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泰安县志》记载:“县西南东向庄旁宋赠兵部侍郎忠信,字景山,七世之祖尝家营丘,后以仕于兖,又为兖人。忠信通五经,尤长诗礼。四子穆历官尚书司勋郎中,忠信之赠官以穆贵也。”
  李穆墓位于边院镇北军寨村西500米处,宋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民国十八年(1929年)《泰安县志》记载:“墓在东向北军寨庄西半里许,土垄高起,翁仲石兽前列。李穆,军寨庄人,其裔自宋迄今聚族而居,祖茔在东向南庄前。”1958年,墓碑被毁,石人、石兽被推倒埋于地下,墓被整平。在距军寨4000米的南庄村南,李忠信墓西,出土两块李穆的墓志,一块长1.2米,宽1.15米,另一块略小。志书记载,李穆墓在北军寨庄西,而墓志却在相距4000米的南庄村南出土,确切墓址无法认定。
  左丘明墓位于石横镇东衡鱼村东,墓地占地2公顷多。1999年6月,
  在原址重新修复,由清华大学教授林峥设计,新加坡书法协会主席丘程光题字。墓台长60米,宽40米,墓地直径20米,墓高8米,左丘明墓碑高8米,前有供桌、香炉等,墓台下为10米宽的沥青路面,前有墓门坊,高10米, 有重修左丘明墓碑文。
  左丘明,姓丘名明,著有《左传》、《国语》,是与孔子齐名的同时代文学家、史学家。《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君子,历代帝王先后封他为“经师”、“先儒”、“先贤”等。左丘明墓的记载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富城(今肥城)有左丘明冢。”唐朝《元和郡县志》载:“平阴东南有左丘明墓”(当时衡鱼属于平阴县)。宋祥符二年(1009年)平阴县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载:“县之东肥子国地即左子故里,古庙犹存,访其遗址,知此即为传《春秋》之处,故名左传精舍。洁奠下询其居守子孙,则后裔丘芳携其旧谱而至。”明天启二年肥城县知县王惟精《左传精舍志》载:“肥城为左子桑梓地,其墓亦存焉。”“先贤左子墓在肥城西南五十里正觉寺之西,墓右都君庄系左子故里。其后裔丘氏族众世居于此。”又 “今之肥城县有左子祠墓存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县志》载金朝名宦翟升《题左丘明墓》诗一首:“春秋好恶圣人同,闻说英雄葬此中。愚俗岂知贤者墓,荒村易作梵王宫。垄头藉藉人相践,泉下悠悠恨莫穷。前弊革除今可喜,尽归醇德作诗功。”由此可见金代也曾有人修缮左丘明墓。由于沧桑巨变,战乱灾荒,左丘明墓数次被毁,明代嘉靖敕建墓门坊一座,御书:“先儒之墓”。明天启年间肥城县令王惟精重修墓。明天顺五年(1461年)《大明一统志》中云:“左丘明墓在肥城县都君庄(今衡鱼古称,清朝以前为都君庄)。”曹县清进士徐继儒编撰 《曹南文献录》详载历代考古学者的文章《左丘明墓考》和《左丘明传》,文中均记载史圣左丘明姓丘名明,左为官名,其祖籍和墓葬地均在肥城县衡鱼村。另外在丘氏墓地挖掘出残碑一块“丘行健之墓”。文中载:“公讳行健,字贞公,世居肥邑之衡鱼村,系先祖左丘明六十八代孙世袭奉祀生员。”现存的丘氏家谱中都载先贤为丘氏开姓祖。新中国成立初期左丘明墓、石碑、牌坊、石兽、翁仲等附属物尚存。之后,墓毁坏严重,遗迹荡然无存。
  龙公墓位于安驾庄镇张家安村村内西北角,元代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南北长9米,东西宽6米,封土高约2米。墓前石碑,高1.5米,宽0.8米,碑额刻有“龙公墓记”篆体字,碑文风化严重,内容不详。此墓与张家安村内东侧的张志纯庙相距仅300米唐仲冕母墓位于湖屯镇澗北村北500米处的陶山之阳的半山坡上,清代墓葬,县级(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占地1000多平方米,从南向北第一层有两根高2.9米的巨石望柱, 望柱基座0.8米见方,望柱已被推倒在地。第二层有石羊1对,第三层有石虎1对,第四层有石马1对,第五层有翁仲1对,身高2.6米,均手持笏板。墓前有墓碑,上刻隶书碑文“诰赠奉直大夫前山东昌邑县知县唐公继配谭太夫人墓”,落款“嘉庆八年夏五月”。碑阴为墓志铭。
  墓左前方300米处有“神道碑”1通,碑高3.7米,碑阳刻“皇清诰赠夫人唐母谭太夫人之神道”。碑阴刻字记述唐仲冕在陶山修墓的过程,上题 “皇清诰赠夫人唐母谭太夫人神道碑铭并序”,碑文由3位进士合作完成, 分别是:孙玉庭撰文,常白英书丹,吴荣光撰额。
  唐仲冕,湖南善化人,清乾隆甲午科举人,癸丑科进士,知荆溪县,累官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肥城县志》载:仲冕母墓在陶山阳,仲冕墓在陶山西,仲冕妻墓在陶山东。先是仲冕父焕令平阴时,仲冕母殁葬陶山,仲冕殁遗命踵葬焉,故仲冕自称肥城人。
  范蠡墓位于陶山幽栖寺遗址西北约百米处。清代著名学者唐仲冕所著《岱览》中记:“越后(蠡)扁舟至齐,止于陶,号陶朱公,即今肥城陶山也……旧有祠,创于秦,在公之旧居处,名陶公幽栖寺。有篆碑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谁可比伦.....斯从上封泰山还,闻蠡墓在此,吊书。斯者,丞相李斯也。至汉,于祠前建佛殿,去‘陶公'二字,改为‘幽栖寺即于寺内立祠祀公。一日,有老人自称青松子对冢三笑点三额,既而手指冢口诵八言曰:'霸业朽,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万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诵毕,化为香风不见,遂刻其语为‘汉赞隋时移祠于冢右,曰'忠智幽栖祠’,既今之遗址是也。然秦碑汉赞残断薄蚀,无复完好。至唐贞观元年(627年),有好事者重刻于石,并刻鸱夷歌于额,立之冢上。”此碑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已重新复制完好,立于冢前。
  范蠡与越王勾践深谋20余年,灭吴雪会稽之耻,封为上将军。司马迁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闲行以去,止于陶 ……”这里的“陶”即今肥城的陶山。
  李邦珍墓清光绪三十四年《肥城县乡土志》载:“邦珍墓在城北五里沙河西,谕祭诸碑及翁仲石马石羊俱存”。现位于老城镇大石关村西。墓修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新中国成立前尚有墓碑、翁仲、石兽等,后被砸毁。1967年从墓中挖出墓志,上书“明正奉大夫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墓志铭”。墓志84厘米见方,现存肥城市文物管理所。墓的结构为“T”字形,料石砌成,砖铺地,有的石板浮雕花纹,两道门,并排3口棺,墓中无贵重随葬品。
  烈士墓
  涧北烈士墓位于湖屯镇涧北村正北500米处陶山之阳,现代烈士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郑达伍、杨金文、杨丰太、张启林、邱金富、高忠、张洪法、何宝兴8位涧北村烈士墓组成。1979年,涧北村把分散在村周围的烈士墓迁到一起,集中安葬,并且树碑。
  赵子英烈士墓位于汶阳镇西浊村西南,现代烈士墓葬,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赵子英烈士,西浊村人,毕业于山东曲阜第二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队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指导员、教导员等职。1939年牺牲后葬于此,194。年在墓前立石碑。石碑有碑帽、碑身、碑座、供台等,碑帽刻有二龙戏珠。碑高3米、宽0.8米,碑身阳面竖刻:“赵公讳培杰字子英洎德配李孺人之墓”,为烈士同学杜效鹏的题字。背阴为赵子英墓表,滕大章撰,武树棻书。
  第四节古建筑
  宝金山泰山行宫位于边院镇兴隆村西北宝金山南面山腰,建筑时代不详,县级(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宝金山南麓沿石阶而上,约300石阶即到行宫,院为石砌四方土台,高2.6米,东西宽16米,南北长20米。土台南面有台阶,宽3米,长8米,共29级。泰山行宫大殿居中,砖石土木结构,面阔3间,东西宽9.32米,进深6.32米,通高7.5米,台基高65厘米。硬山单脊,重梁起架,前廊式,由四根明柱支撑檐面,前厦宽1.6米。大脊和戗脊均奇鸟异兽、二龙戏珠等纹饰。大脊两端有鸱吻,戗脊兽为龙头。殿内有彩绘壁画,正中供奉碧霞元君像,东侧为送子娘娘、眼光娘娘,西侧为斑疹娘娘等。院内中间设铁铸香炉一座。院西侧稍下有龙王庙和冰凌宫, 分别供奉专司下雨的龙王爷和专司冰雹的神灵。庙院东侧原有道房数间,现已毁。行宫存有碑刻9通,其中重修大殿碑记3通,香社碑记3通,分别为清乾隆、道光、光绪和民国年间所立。
  行宫创建年代不详,据清道光元年“宝山重修大殿碑记”记载:“郡治西南宝金山者,岱岳之支山也。自天平诸峰蜿蜒数十里,蟠接于此。北接鬃髻,西边玉泉、布金诸山,岗陵起伏,气象峥嵘。汶水深涧,一望若带,洵属胜景。上有碧霞元君行宫,创建不知何时,闻自乾隆丙午以后,三月三日,士女云集,数日不绝……”
  肖家祠堂位于安驾庄镇肖家店村内,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占地1500平方米,有正殿、东西厢房及过亭等建筑。正殿面阔3间,东西宽10.7米,进深7米,高7米,硬山单脊,前廊式,五椽二架梁,重梁起架,中间一间略高于两边两间。殿门两侧刻有楹联,上联为“祖功宗德贻后人燕翼”,下联为“子承孙继有前世龙光”。另外,西厢房墙壁上还镶有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五年(1916年)重修碑,以及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家谱碑。
  鲍家塘子奶奶庙位于桃园镇鲍家塘子村西,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形式为硬山单脊,重梁起架。面阔5间,4架梁,东西宽13米, 进深6.5米。大脊陶塑龙纹,戗脊为浮雕花卉图案,垂脊为走兽荷花等,顶部为黄色和绿色琉璃瓦。殿内共有16根八棱石柱支撑。原墙面绘有壁画,内容多以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故事为题材,壁画有的脱落,有的用泥覆盖着。整座建筑保存基本完整。
  纯阳宝殿位于湖屯镇吕仙村村内,明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纯阳宝殿亦称“吕祖团瓢”。建筑为全料石砌成,呈方形,3.85米见方,通高约5米。顶为锥形,由9层条石逐级缩合而成,高2.5米。顶部饰有石刻莲花,在莲花上竖一石葫芦。墙体四周各有10厘米的出檐,出檐石厚20厘米,底座至出檐高2.3米,8层条石砌筑。南墙正中开拱形门,高1.8米,宽0.55米,门上方有石碑一块,0.38米见方,上刻“纯阳宝殿”四字,落款为“大明崇祯五年刻”。殿内顶端有圆石浮雕,上刻花卉、飞禽图案。
  纯阳宝殿明崇祯年间(1628年)建造,北墙和西墙各镶嵌石刻一方,均为崇祯五年(1632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修殿完工安座的题记。
  纯阳宝殿左前方立石碑一块,为“崇祯七年创建吕祖团瓢碑记”,覆斗顶。题额“吕祖庙记”,双排竖题,正楷体。碑文上题“创建吕祖团瓢碑记”,落款为“大明崇祯七年岁次甲戌良月吉旦,本山观主参之右三才撰文,澹然子古超凡书丹”。碑文内容行楷体阴刻。
  石坞洞位于仪阳乡石坞山,明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坞洞在石坞山半山腰处,坐南朝北。洞口高5米,宽6米,洞口外东边石壁上刻有“菩萨金身”,“神仙搏棋处”,“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等字。西边朝东的石壁上刻有圆首石碑形摩崖一块,字迹已模糊不清,仅余落款:“乾隆十四年三月立”。洞内高大宽敞,高约10米,南北长18米,东西宽22米。西南角有一溶洞,底深难测。洞外原有一小庙宇,内供观音菩萨一尊,周围立碑12块。现塑像已毁,石碑也残缺不全。据雍正八年重修石坞洞碑记载:“山东济南府肥城县东南石屋庄更东南有石屋洞内有观音菩萨一尊旁有童子花姐创自天启修自顺治迄今历有年“。同治九年重修石坞洞碑记载:“肥邑东南二十余里有石屋山山阴有洞洞中形如圆盖石壁峻噌冬则暖夏则凉诚人间之福地哉内有观音殿一座创立多年屡次重修自咸丰十年春南匪入境远近乡村避难此山皆保全无虞”。
  旧时,农历二月十九日是石坞洞香火会。从石坞洞到山下,苍松翠柏, 约有五百余棵,均是两人合抱的参天柏树。石坞洞因洞形如屋,故称石屋洞,又因山下洞前湖水浩翰,似船坞,故将“屋”改为“坞”。
  现石坞洞内有彩塑菩萨坐像,高约6米,历代石碑14块。洞口至山下石台阶重新铺砌,洞口下方约100米处,新建1座二层门楼,成观光休闲的人文景点。
  玉都观位于新城市区长山街南首,民国时期建筑,县级(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都观原坐落在桃园镇南北王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因缺乏保护和维修,破坏严重。1994年,迁移至新城市区。
  前大殿为吕祖殿,建在高1.6米、宽14米、进深17米的基台上,建筑面阔3间,砖石土木结构。歇山环廊式,九脊顶,四面出厦,有20根八棱石柱支撑四面檐面。石柱上面均刻有真、草、隶、篆书体楹联。
  后殿为三教殿,硬山单脊,砖石土木结构,前出厦,有四根明柱支撑檐面,也刻有楹联,殿内有两根盘龙荷花透雕石柱,高约5米,下面是荷花,上部是卷云纹,中间有盘龙。雕刻工艺细腻,造形生动。
  玉都观前殿刻有14对石刻书法楹联,后殿刻有3对楹联。
  柱础、门框、台基周围的雕刻,布满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花草虫兽为内容的各种图案浮雕。
  玉都观
  吕祖殿内东西北三面山墙,是以吕洞宾生平故事、传说为情节绘制的大型壁画,主要有吕洞宾出世、赶考、戏牡丹、释师、邯郸梦、终南山学道、江淮斩蛟、三醉岳阳楼、八仙过海等,画面高2.8米,长20米,总面积56平方米。
  三教殿内是将儒、道、佛主要人物绘于一室的综合壁画。高3米,长23米,总面积69平方米。正面上层为道教主神,中间为玉清原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下层中间为释迦牟尼,左右为文殊和普贤菩萨,两边为佛教众弟子。东山墙上层为孔子和众弟子,西山墙上层为孟子和众弟子,两山墙下层为佛教的风雨雷电之神和护法金刚。
  韩庄阴进士旧宅位于桃园镇前韩庄村内,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共有16幢,分为对称的东西两院,现仅存西院。正殿面阔3间,进深2间,卷棚顶,前出厦,顶部用黑布瓦铺就,垂脊雕刻缠枝花卉图案。东西厢房为对称式建筑,均为3开间,前廊式,卷棚顶。正殿和东西厢房前出厦两山墙均有拱形小门。正殿南为过堂,3开间,原为卷棚顶,现为平顶。过堂东南为大门,单脊顶,大脊和垂脊浮雕云纹和缠枝花卉图案。在阴氏后代阴元化家还发现“进士第”匾一块,长2.1米,宽0.78米,中间刻“进士第”三字,上题和落款都已经被刮掉,模糊不清。有“吏部文选司行走阴口润立“字样”。
  阴进士,名阴秉渊,清代进士,累官至京城内外巡捕游击(位次于参将)。
  张志纯庙位于安驾庄镇张家安村内东侧,元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志纯庙又称“颠仙祠”,坐北朝南,东西宽32米,南北长24米,由大殿、围墙、大门组成。大殿为硬山式建筑,前出厦,面宽11.5米,进深8.35米,高约9米。殿内塑张志纯座像及左右站班。大殿曾明清重修。1993年,张家安村再次对庙宇进行重修。张志纯志220~1316),字布山,号天倪子,宋末元初著名道士,有“张练师”之称。据清乾隆年间《泰安县志》载:张志纯6岁能诵五经,12岁学道,精通道务,居会真空,道行超群。元世祖忽必烈赠号“崇真保德大师”、“天倪”,授紫服。中统三年(1262年),张志纯被授为东岳提点监修官,在修建泰山南天门中,张志纯亲自构图设计,率匠施工,至元三十一年(1264年)竣工。张志纯还酷爱诗词,为当时著名诗人。
  张志纯庙
  护鲁山口泰山行宫位于孙伯镇孙东村东约1000米处的护鲁山口,为清代建筑,县级(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护鲁山口泰山行宫又名“岱阳观”,民间俗称“碧霞元君祠”、“奶奶庙”等。行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分前中后3院,占地3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所有建筑中碧霞元君祠、送子娘娘殿为砖石土木结构,其余均为石质结构。
  行宫门楼为两层,下层3间,宽13米,进深3米,中间有门洞,高2
  米,宽1.5米。上层1间,位于中间,宽4米,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前院有东西配房,均为5间两层式建筑,硬山单脊,俗称“转楼”。东为“天罗楼”,西为“孝堂楼”。向北拾级而上为送子娘娘殿,面阔3间,宽9米,进深6米,砖石土木结构,硬山单脊,前出厦,保存完整。殿后为中院,正中为碧霞元君祠,现存屋基及断壁。从遗迹看,此大殿面阔3间,前出厦,宽12米,进深8米。祠东为东跨院,门口南墙外为文昌阁,院内北为道房、总务房各3间,东为磨房、碾房、伙房、餐厅共4间,南为作坊、织房各2间。祠西为王母楼遗址。祠后为后院,后院墙有后门,门东为书院房,门西为讲道堂、藏书楼。
  泰山行宫
  行宫创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五日,碑文记载“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西南孙伯集以东呼雷山口创修”。发起人有社首信女袁九江、赵氏等26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嘉庆八年(1804年)六月曾先后对行宫进行扩建和重修。田东史村田氏祠堂位于汶阳镇田东史村,清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祠堂正房共有5间,中间3间硬山单脊,砖石土木结构,东西宽11.44米,进深6米,高7米,垂脊浮雕有缠枝花卉二方连续图案,大脊用布瓦扣合而成,顶部用黑色布瓦铺就,仰面朝上;两边两间为耳房,略低于正房,宽3.85米,深6米,高6米,卷棚顶,有垂脊和儀脊,垂脊用黑色布瓦扣合而成。正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3间。
  正殿前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田氏续修谱碑,由3块宽54厘米,高1.7米的方形石板拼合而成,碑阳为续修谱碑序,碑阴为家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名列其中。正殿西侧还有清咸丰五年(1855年)家谱碑。
  小泰山碧霞宫位于湖屯镇关王殿村北的小泰山极顶,明代建筑,县级 (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泰山碧霞宫旧志称“石庙”,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历代重修。建筑座北朝南,东西长5米,进深4.05米,前出厦,整体用块石砌成,出厦用8根石柱支撑。砖砌漫圆式顶,中央竖刻“小洞天”,东边横刻“三元一心”,西边横刻“五行一气”。8根抱厦石柱高2.3米,正面宽0.26米,分别刻有行书、隶书4幅楹联。
  碧霞宫西壁嵌有石刻两方,南边一方刻有“永寿二年三月三日,集诸大会,保奏天仙玉女,生化吾身来小岱永镇,受权碧霞元君……弟子张自玉为感心愿,发心起修娘娘行宫,于万历十八年修起。”
  碧霞宫南院墙外为悬崖绝壁,高数十米,西侧院墙有一山门,门上刻有“碧霞宫”,门外有仿泰山而建的“十八盘”,共有58级台阶。另外还有仿泰山而建的舍身崖、天街、望海石等。
  娲皇殿位于湖屯镇吕仙村东北小泰山后的半山腰处,建筑年代不详,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娲皇庙,在陶山东小泰山北……”。旧志称“娟皇庙”。现存锥形顶建筑3间,全石结构,坐北朝南,东西宽11米,高3.1米,深4.4米,每间屋都单独有门,单独有锥形顶。殿顶用石块缩砌而成,外用沙灰抹平,内顶中石刻有花卉、鱼纹图案。中间一间门口上方刻“娲皇殿”,落款为大清同治拾壹年。右边一间刻“文昌”,左边刻“山神”。
  娲皇殿创建年代无确切文字记载,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建疑为重修。
  泰山显灵宫位于石横镇石横村内,明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泰山显灵宫俗称“西行宫”或“行宫庙”,现正殿、东西配殿、前过殿保存完整,占地面积2815.2平方米.前过殿为穿堂式,面阔3间,硬山顶,黄色硫璃瓦。门上方横刻“泰山显灵宫”,落款“明万历肆拾贰年三月建”。正殿为“碧霞元君祠”,面阔3间,东西长9.6米,进深8.7米,砖石土木结构,前廊式,硬山顶,顶部为黄色硫璃瓦。东西山墙外侧上部镶有彩色陶塑,西山墙上塑有“十八罗汉斗悟空”,东山墙上为“八仙过海”、“鹭鹦戏荷花”、“鲤鱼跳龙门”等。正殿后门有穿廊通后面的后楼,平顶,东西墙上有拱门,两墙底部各镶有清代重修碑3通。后楼为石砌弧顶建筑。东西配房为对称式建筑,均为3开间,前廊式,硬山顶,黄色硫璃瓦。东配殿南有灵官殿,面阔2间,硬山顶,创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六月。另外还保留有多块创修重修碑。
  八卦楼位于潮泉镇辘轳道村北,山之阳1米高的土台上。明代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高7米,砖石土木结构,建筑呈八面形,每面宽2.25米,攒角顶,重檐,内径3.1米,墙厚1米,顶部为黄色硫璃瓦,8条垂脊上均饰有龙纹,戗脊上塑有龙头。
  正南面有门,拱形,上刻浅浮雕双龙戏珠、天马、麒麟纹饰。檐下有瓷塑阳文“三宝云域”。东、西、南、北分别有瓷塑阳文“龙汉”、“延康”、“赤明”、“开皇”字样。字以下为二檐,二檐下楼体8面均塑有阳文八卦文字和符号。
  八卦楼属原寿星庵建筑。原寿星庵占地6700平方米,分东西两院,东院有钟楼,后有南极阁,即八卦楼。西院为寿星殿。寿星庵于1958年拆除,仅存八卦楼。
  第五节石刻
  “范蠡归湖处”石碑存于湖屯镇西幽寺村范蠡祠内,明代石刻,县级保护文物。
  碑高1.8米,宽0.7米,厚0.26米。正面楷书体阴刻“范蠡归湖处”,碑额横题“永垂不朽”,碑原立于陶山前大湖村边的高坡上,1958年移做桥面石,1993年撤下,运至范蠡祠院内,落款处字迹不清,但看出为明代万历年间所立。
  八仙洞石刻存于湖屯镇吕仙村东北的悬崖上,为明代至民国时期刻石,县级保护文物。
  刻石在洞口的东侧。壁上一石碑,宽1.5米,高1.4米,表面光亮,字迹清晰,为清代宣统三年重修山洞碑记。文曰:“……人山赏景,见陶花诸山,峦峰巍巍,直冲霄汉,峻岭峨峨,齐射斗牛,壁陡悬崖,有岩堂七二,山清水秀,真海阔天空,盘石高歌,山鸣谷应,松柏苍翠,百鸟喧鸣,奇花异草,满山芬芳,韶光缥缈,贬低氤气,虽不是胜景福地,蓬莱瀛州亦不过如是者也,不但范蠡隐此了道,即佛仙慕此清幽亦欲避静者也……修整山洞殿宇,塑王母南极天宫,八仙九天仙女并灵官,玉皇圣像也,功已告竣,有与清和坛理门共议,重修女娟太上观音、天仙、文昌、山神、土地神像焕然一新”。下面刻有184名捐资人名单。旁边还有民国十四年(1925年)碑1块。东侧石壁有明天启元年(1621年)书刻“小兜率”。另有民国十一年(1922年)清明节所刻“实业教育森林”,每字50厘米见方。
  老城风雨竹石刻现存玉都观院内,清代石刻,县级保护文物。
  为原老城城关关帝庙内石刻,后移至玉都观院内存放。石刻宽0.97米,高1米。传为三国时期关云长用青龙偃月刀在石板上刻下风雨竹画,内容含诗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以竹喻志,以画藏诗,委婉向曹操表明心意。后关帝庙在各地大量兴建,“风雨竹刻石也重复出现。
  孟成乙牌坊石雕存玉都观院内,明代雕刻,县级保护文物。
  石雕原为老城城内孟家牌坊中间的一块,长3.32米,高1米。中间正书深阴刻“户科都给事中孟成乙”,四周为深浮雕图案,上为龙,下为凤,两边葵花图案。孟成乙为明朝进士,先任知县,又任霸州道。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任户科都给事中,并在原肥城县署西南立谏议坊(俗称孟家牌坊)。后官至河南右参政(从三品)。死后葬于老城曹庄村南,墓前原有石人、石马、龟驮碑,现已毁。
  曹庄李氏谱碑位于老城镇曹庄村西南,清道光三十二年(1832年)立, 县级保护文物。
  谱碑通高2米,宽2米。由碑身、帽、边条石、底座4部分组成,碑前有供台。谱碑楣心刻“木本水源”,两边刻对联“世序昭穆逮耳孙,本报春秋追鼻祖”。碑阴上方正中刻“李氏家谱”,对联是“蠡斯振振祖功宗德,瓜瓞绵绵子孝孙贤"。李氏家谱序为:“盖闻根深叶茂源远者,子孙之众多,祖宗之培植也。始祖讳禄自山西洪桐县迁于肥邑卜居于兹土,百年间生齿繁衍,非培植之深何以致此?然瓜瓞之绪日绵则昭穆之序或紊,使无谱之联之……同族恐蹈此弊,议立谱碑以序,昭穆庶支分派别九族一本之亲,俾后世有所稽孝云是为序。”谱碑保存完整。
  凿井记石碑位于新城办事处东尚里村北的白云山下,清代碑刻,县级保护文物。
  石碑立于群力放水洞的南洞口外,高1.3米、宽0.6米、厚0.16米。上刻“尚里自古缺水,众人皆以为忧” 的楷体字,落款为:“大清咸丰九年春当事李恩亮李日厚等会集合庄公议捐钱输夫凿井于庄西供庄人饮水”。
  松柏贞操碑位于孙伯镇孙西村内,清代碑刻,县级保护文物。
  “松柏贞操”碑碑高1.88米,宽0.83米,厚0.31米。立于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正面竖写“松柏贞操”,上题“钦命提督山东全省督学部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载为雷照熙之妻继配节孝赵氏”,落款为“恩赐文林郎七品寿官郡庠生妹愚丈梁履占敬书。大清宣统贰年岁次庚戌桐月上浣立石”。
  西里村汉画像石存于文物管理所内,汉代石刻,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画像石出土于桃园镇西里村,宽1.5米,高0.9米,阴线刻。画面左半部分风化严重,右半部可看出为楼阁式建筑。画面上层两个正面半身女性,双手放在胸前,头发打结,正襟危坐;中层为半身男性,头戴高冠,畅怀对饮;下层3个劳动者侧面像。下部边沿为飞马拉车连续图案。楼阁竖柱上刻隶书“永平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过中时诵梁皇洞池去循马议日”等字。
  朝阳洞石佛造像位于湖屯镇陶山主峰西北侧的山崖上,洞口朝南,为陶山72洞之首。
  朝阳洞由外至内有洞口、前室、二台、后室4部分组成。
  洞口以上刻有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刘侄题“朝阳洞”,刻石高0.6米、宽1.6米,正楷体。落款为“沙庄刘佳僧人浩乐”。接近洞口西壁刻有“快哉洞”。
  前室深14.5米,宽8米,高8米。东壁上刻有1.5米高的佛像1尊。其他高1米以下石佛像1组,其中弥勒佛像1尊。靠近门口东壁有菩萨像1尊,高0.5米。靠南是关公、周仓、关平之像。在东壁上有清末赵广湖用“南无阿弥陀佛”组成的石刻阴纹竹画,画上方刻“弥陀竹”。刻石高1.3米,宽0.7米。另外有题刻“潜修”,落款为“仙坡徐茂莘题,民国初甲子年间同志人郭明涵”。在西壁,有赵广湖一笔写成的“佛”字,高1.3米,落款为“大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桂月上旬"。右有赵广湖诗刻一首“潜迹避世装愚蒙,修成丹焰作哑聋,高尚其志归山住,隐名独立不求功”。刻石高0.5米,宽0.7米。还有望雪鸿书刻“小有天”3字,题于民国乙丑年冬。西壁上部还有徐茂莘书刻的“三藏”。
  紧接前室的二台,比前室高约2米,由西侧台阶攀登而上。进深4米,宽4米。东壁有0.6米高的石佛8尊,其中一尊手拿宝葫芦和佛珠,头顶有光环。佛像上方刻有“理道始祖杨来如之像”,下方有赵广湖草体书刻“南道无量寿佛”。石像两侧有对联一幅,上联“戒酒禁烟诸恶莫作”,下联“明理达道众善奉行”,横批“园光普照”。偏南壁上有刻石一方,宽1米,高0.5米,为清宣统元年徐茂莘、张怀瑾、纪庆芳书刻的正楷体“三教渊源”。在西壁有石刻“退藏”。
  后室深7米,宽14.5米,高15米。西壁和北壁布满石佛像,北壁最底部有高约2米左右的坐像5尊,第二层高约1米左右的坐像3尊,再向上第三层有3个佛龛,有高1米左右的坐像7尊。再向上有佛龛两个,有1米左右的佛像6尊,还有0.3米的佛像两尊。西壁底部有高约2米的佛像7尊,第二层有高约1米的坐像4尊。后室共有大小佛像34尊。
  洞口外西侧石壁上有高1.2米、宽1米的石刻,其刻文“嘉庆八年夏六月八日,长沙唐仲冕由人观远至陶山焚黄树真炎喷中一清凉世界也爰命徒者展昆源书于壁主持人通禧徒心常”。另有一方,是修复朝阳洞时发起人姓名和捐资者。
  关于朝阳洞石佛造像的年代,无确切文字记载,据洞口西壁刻字云“大明国山东肥城西四十里陶山幽棲寺上有竹林寺古佛洞1座,自古无人住此,今有本府齐东县僧人……一同进山修行宣道。无甚酬报诸佛圣恩,谨发虔心,启造圣像,引领各庄村镇善众人供造像三十尊……”据此推断,明代造像30尊,原洞称古佛洞,其他佛像年代更为久远.。
  “洞灵观”石刻位于湖屯镇陶山东麓。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洞灵观在城西三十里陶山东麓庙额石刻为隋王通题”。现庙已不存,在遗址处一块高3米的巨石上刻“洞灵观”3个大字,正楷体,每字30厘米见方,阴线双勾平底刻,落款“隋王通书”。
  王通,字仲淹,谥曰文仲子,幼笃学,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著名学者。
  在王通书“洞灵观”石刻以东10米的一块巨石上,有民国壬戌年双阴线刻的“洞灵观”,每字20厘米见方,无落款。旁边还有明朝澹然子(茅瑞徵)的草书刻石“岩岩”。
  “群力放水洞”石刻位于新城办事处东尚里村北白云山下,20世纪60年代石刻,县级保护文物。
  群力放水洞南端洞口为拱形,由刻着各种图案的石块砌成,高2.2米, 宽2.6米,“群力放水洞”刻于洞口正上方,时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亲书“群力放水洞”,肥城著名石刻艺人杜春生雕刻。洞口东西两边的石墙上,分别刻有“群力赞”和“英雄赞”石碑。“群力放水洞”引水工程于1960年1月15日动工,历时4个月,打通贯穿白云山的南北隧道,实现将康王河水穿越白云山隧道引到白云山前灌溉桃园的规划。
  观音洞石刻位于湖屯镇陶山悬崖处,洞口朝西隐蔽难寻,主洞宽约15米,深20余米,高10余米,是陶山诸洞中最大者。洞口有佛像3尊,风化严重,鼻眼模糊。此外尚有多处模糊佛像痕迹。石壁上有明正德二年(1507年)文字记载,洞内原有石佛像17尊,现已不存在。另清同治年间碑文记载:“太平军过肥城,群众避难于此...”
  大云寺石刻位于安驾庄镇小龙岗石村北布山之阳。唐武则天时初创大云经,据此推断大云寺当创建于唐。建筑初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49年又毁,1967年全毁。寺遗址前后有墓志僧塔两座。前一座高2.7米,6层,莲花座,石鼓,四狮出头,锥形顶。后面一座刻“霞禅师塔”4字。寺前有全公律师纩状碑,碑冠为盘龙戏珠浮雕,背面为和尚续谱。竹林逸民毕甫周书,兖州节度使张进撰文,明正德三年(1508年)立。民国十八年(1929年)《泰安县志》所记元至正年碑、清雍正年间碑皆毁无存。
  第六节馆藏文物肥城市文物管理所现有馆藏文物1300余件,其中国家二级文物16件, 三级文物340件。主要文物有:大汶口文化石器37件,大汶口文化陶器98件,其他各时代陶器96件,古玉器36件,古瓷器68件,青铜器62件,铁器37件,骨器4件,石刻15件,古代钱币50枚,漆木器1件,丝织品1套4件, 印章32枚,古书画8幅,碑帖48件,古籍30本,银质纪念章1枚,动植物化石6件,其它标本与资料20件。
  第七节文物保护
  1986年,成立肥城县文物管理委
  员会。1992年3月,成立肥城县文物管理所。2001年11月,改建博物馆,2002年5月开馆。野外文物保护,建立健全市、乡、村、人“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完善“四有”工作,即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设定保护界桩,制作保护标志。
  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1998~2002年,先后两次对库存文物进行清查,对1000多件文物逐件登记、测量、标重、立卡、照相、分类、分级,建立档案。文物存放的库房和展室,采用双层防撬门,增加铁橱、保险柜和通风设施,安装防火、防盗和电子监控设施,建立健全安全岗位责任制。
  东尚村出土汉代酒器一组第六章旅游
  第一节旅游资源
  肥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有可供游览的牛山、陶山、小泰山、夹子山、云蒙山、望鲁山等山峰,有大汶河、康王河等秀美的水域风光,有十万亩桃园、牛山国家森林公园、护鲁山林场、布山林场、大汶河岸堤林带、全国最大的农田林网;文物古迹中,有可供参观的遗址28处,古建筑22处、古造像、石刻37处。
  十万亩桃花园肥城被誉为“肥桃之乡”,肥桃已有千年的栽种历史, 现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之多,已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大桃园”的称号。每年春天万亩桃花成为肥城旅游风景线。
  陶山陶山可供游览的景点主要有范蠡墓、范蠡祠、幽栖寺、朝阳洞、小泰山、观音洞等。
  穆柯寨金牛山森林公园金牛山位于城区北约7.5公里,总面积1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3%以上,是一处集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1993年1月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2年底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公园中有旧县志八景之中的“牛山叠翠”和“龙沼春霖”两景。金牛山主峰西南为穆柯寨,传为北宋名将穆桂英练兵习武的地方,占地25多公顷,现仍有寨墙几千米。牛山寺,始建于唐代,供奉观音、王母。主殿长11.9米,宽7.2米,高7米,建筑形式为硬山式,前有抱厦,内有大理石石柱8根,浮雕有各种龙、凤、鸟、人物及多种书体楹联,梁栋上彩绘有龙、麒麟、人物、金鸡富贵图。东西墙壁上各绘有4幅山水壁画。寺内古树参天,位于其间的银杏、古柏,据传植于宋朝,现仍枝繁叶茂。另外金牛山还有同川书院、文昌阁、“圭山”石刻、资圣院、八角琉璃井等景点。
  地热温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济(南)微(山)公路西侧,涉及安驾庄、新城、孙伯、王庄、安临站5个乡镇。据山东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勘探院于1994年和1998年对安驾庄、新城地热资源调查:地热资源,潜处埋藏深度在340米左右,出水口温度60.2°C,在全省温度最高;出水量60立方米/小时;地热田已探明C级可采储量1.9亿万千卡,相当于优质煤110.57万吨,D级可采储量7.63亿万千卡,相当于优质煤443.77万吨,E级可采储量13.07亿万千卡,相当于优质煤760.40万吨。C+D+E级可采总量22.61亿万千卡,按地热田规模划分,属中型地热田。
  安驾庄温泉经国家鉴定,水中富含偏硅酸、偏硼酸、氟、锶、锂等57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水温最高、矿物质含量最丰富的温矿泉。
  上庄炉水库位于市境南部,为中型水库,总容量2800多万立方米,面积330公顷。西岸望鲁山苍松翠柏,幽谷峻岭,仍存有观音堂、点将台、军寨等遗迹。
  云蒙山云蒙山又名琵琶山,位于孙伯镇东北部,为泰山支脉,海拔343米,东西长约6公里,植被覆盖率95%以上,据传孙膑、庞涓曾在此斗智斗勇,存有孙伯陵、索鲁城、蝎子城等遗址;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曾在此驻扎,存有古寨门、寨墙(古寨墙蜿蜒盘旋在山峰上,约5公里长)、兵马场等遗址。
  云蒙山景观,有观日峰、览月峰、望鲁台、燎星峰、落风岭5大峰。有白衣庵,“超群绝伦”古碑刻,有千年“青檀”、“紫檀”树等。
  夹子山又名黄山,位于市境东北部,海拔600米。北与长清区接壤,东与岱岳区为邻,有大小山头13个。山林面积400多公顷,其中果林20多公顷,主要有板栗、山楂、核桃、苹果、木瓜等。有各种鸟类100多种,野生动物如狼、狐狸、野兔等数量较多,野生药材种类丰富。
  有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齐长城遗
  址、黄巢寨、移门寺、擂鼓台、将军墓、跑马岭、刀山、风动石、蛤蟆石等,近40处。
  第二节旅游规划
  2000年8月至2002年6月,政府委托山东大学旅游系完成《肥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02年7月6日,《总体规划》通过由山东省旅游局组织的专家评审。9月12日,《总体规划》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9月28日,市政府公布实施。
  《总体规划》确定的8大旅游开发重点为:“飞鸟计划”——桃文化旅游开发规划、陶山幽栖寺旅游区一一“中华商圣文化园”开发规划、温泉资源开发、牛山旅游区开发规划、汶河长滩生态农业园、左丘明文化旅游开发、望鲁山——望鲁湖休闲度假区开发、夹子山乡村休闲旅游景区开发规划。
  第三节旅游开发与管理
  2000年4月,肥城市旅游局成立。同年12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2001年,市财政列支资金建立旅游发展基金,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旅游开发。
  1995年后,穆柯寨金牛山国家森林公园先后投资160多万元,新建1.5公里的旅游路,贯通各景点通道和登山盘624
  肥城市志
  道近千米,修建9.5万立方米小型水库 1座,重建肥城八景之一的“龙沼春霖” (龙神庙),开发雄鹰石等一批景点。
  1998年,山东段店集团在安驾庄 镇投资开发“夏威夷温泉度假村”,内 设大、小泳池、浴池及各种档次的房间 等设施。
  2000年,开发和建设十万亩桃花精 品园——仪阳刘台桃花源景区。投资 100多万元完成多处景点的建设,整修 抗战地道3000多米,修建库容3万立方 米的桃花潭等。景区被评为“国家AA 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还被国家旅游局 确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0年5月,石横镇聘请北京清 华大学建筑学院林峥教授,规划“左丘 明陵园”,投资60多万元修建陵墓、神 道、古坊、石碑、人工河等。
  2001年,中华商圣文化园景区修 建完成景区旅游路25多公里,整修朝 阳洞、观音洞、西施洞等景点。2002
  年,在原幽栖寺遗址上恢复幽栖寺大 殿。同时,景区内吕仙村生态旅游区 投资100多万元,修建水库1座,在山 下建成规模生态经济林。
  2002年,南方一客商投资100多 万元,开发仪阳乡石坞洞景区,修复山 门、整修石坞洞,重塑观音菩萨。一名 个体老板投资60多万元,规划建设潮 泉镇夹子山柳泉山庄。
  孙伯云蒙山生态旅游景区投资10 万多元,修建景区大门,修复白衣庵、 孙膑墓、山门等景点,贯通山上旅游 路。引资200多万元恢复岱阳观东西 廊房、泰山行宫、药王庙、玉皇庙等景 点,2002年5月举办首届岱阳观庙会。
  2001年4月,建立肥城市第一家 旅行社——桃源旅行社。4家桃木工 艺品厂,开发设计出桃木剑、桃木如意 等桃木工艺品40多个品种,2002年中 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桃木 剑获得两枚铜奖。
  环境优美的龙山公园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