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126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教育
分类号: G40
页数: 17
页码: 616-632
摘要: 1988年后,全市坚持科教兴肥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1995年后,市财政每年教育拨款在亿元以上,在城区新建泰西中学,组建肥城六中,迁建实验小学、河西小学、长山街小学,组建职教中心,扩建市直中学。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3处,省级重点职业中专2处,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1处,8处学校建成校园网。1999年,肥城市被评为全国“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先进县。 至2002年,全市已有各级各类学校240处,在校生11.6万人,在职教职工10296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9.6%,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8.8%。农村小学173处,农村初中29处。城区组建国有公办民助性质的龙山中学。14处成人教育中心学校13处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61%、79%和98%。是年,高考本科一榜上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1212人,重点本科上线489人,录取总量达1614人;音体美特长生本科录取达276人,在泰安市实现了三连冠。泰西中学于凡夺得全省理科状元桂冠。在泰安市2002年教育工作综合评估中,肥城市位居各县市区之首。
关键词: 教育 教育学

内容

1988年后,全市坚持科教兴肥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1995年后,市财政每年教育拨款在亿元以上,在城区新建泰西中学,组建肥城六中,迁建实验小学、河西小学、长山街小学,组建职教中心,扩建市直中学。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3处,省级重点职业中专2处,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1处,8处学校建成校园网。1999年,肥城市被评为全国“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先进县。
  至2002年,全市已有各级各类学校240处,在校生11.6万人,在职教职工10296人。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9.6%,学前三年入园率达88.8%。农村小学173处,农村初中29处。城区组建国有公办民助性质的龙山中学。14处成人教育中心学校13处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61%、79%和98%。是年,高考本科一榜上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达1212人,重点本科上线489人,录取总量达1614人;音体美特长生本科录取达276人,在泰安市实现了三连冠。泰西中学于凡夺得全省理科状元桂冠。在泰安市2002年教育工作综合评估中,肥城市位居各县市区之首。
  第一节基础教育
  学前教育1988年,全县有幼儿园529处,在园幼儿29933人,入园率51%。有泰安市一类园所17处,肥城县一类园所55处。1992年,幼教工作由妇联移交教育局主管,各乡镇配备专职干部。之后,社会力量办园不断增力口,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类型创办幼儿园(所)格局。新城、安驾庄、桃园3个镇建成规模合理、园舍达标、设备齐全的中心幼儿园。1995年,安驾庄镇政府被评为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市机关幼儿园被验收为省级实验幼儿园。1997年,商业局幼儿园、王瓜店东大封幼儿园、新城办事处伊家沟幼儿园、石横南高余村幼儿园通过泰安市首批规范化幼儿园达标验收。
  1998年,农村实行“合点并园、规模发展,整顿幼师、乡镇统管”的管理体制,全市取消学前班,鼓励小学及其他社会力量举办完全幼儿园,乡镇统一制定布局调整规划,汶阳、石横、桃园、边院、孙伯等乡镇利用小学布局调整后腾出的优质校舍改建中心幼儿园。汶阳、桃园、石横、安驾庄4镇中心幼儿园先后被验收为泰安市规范化幼儿园。孙伯、边院中心幼儿园于2002年验收为肥城市规范化幼儿园。孙伯东程、汶阳砖舍两处村办幼儿园也分别于1998年、2001年验收为泰安市规范化幼儿园。在城区,市教育局于1999年、2000年分别审批实验小学、河西小学等4处单位办园,批准小博士、东方明星2处个体幼儿园。1999年10月,市机关幼儿园由行管局移交教育局管理,更名为“肥城市实验幼儿园”。2002年,先后有肥城百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建设的金起点双语幼儿园,河西小学教师集资入股260万元兴建的双语幼儿园,王瓜店镇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的中心幼儿园,安驾庄一个体户投资160万元建设的新世纪幼儿园投入使用。全市有泰安市规范化幼儿园12处,肥城市规范化幼儿园19处。
  1988年,以职教培训中心和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基地,招收幼师离职培训班和在职函授班,进行幼师达标培训。至1996年,两校共培训幼师400多名。全市共有1095名幼儿教师取得任教资格证书。1998年,全市幼儿教师实行一年一聘、动态管理,统一建档备案。2002年,肥城市第二职业高中举办幼师学历进修班与在职函授班,各招收学员50名。共有160多名幼儿教师参加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习,30多名教师取得大专毕业证书,40多名教师参加本科自学考试。累计3000余人参加短期培训班。1996年,全市幼儿教师开展“两笔字、普通话、简笔画、弹唱、舞蹈”五项全能基本功达标训练活动。2001年,实施“歌舞、备课、绘画、手工制作”等专项技能达标系列工程,承担国家、省、市各级教科研课题,共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2项。教科研课题有1项在北京教学科研所立项,1项在山东省立项,4项在泰安市立项,22人获泰安市教学能手称号。
  实验幼儿园王宁小朋友的绘画作品《放风筝》,在全国中华世纪之光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商业局幼儿园的赵传鑫小朋友代表泰安市参加“畅想二十一世纪全省少儿绘画大赛”,荣获优秀奖,并在济南洪楼广场进行现场作画。1988-2002年肥城市幼儿教育情况表
  义务教育1987年,县乡开展九年义务教育规划和调查,撤销368处小学戴帽初中,全县设小学600处,在校生总数9696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7%。1988年,县乡制定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发展规划,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试行五、四(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学制。1989年,制定《肥城县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方案》。小学布局调整,全县设小学584处,在校生98129人。全县除过村外,全部实施小学阶段义务教育。
  1991年,制定《肥城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若干意见》。过村、湖屯、汶阳等乡镇初等教育实施水平达到良好标准。1992年,全县设小学560处,在校生74256人;设初中61处,在校生38455人。1992~1993年,部分乡镇初中改为四年制。1994年,全市初中均改为四年制,实行五、四学制的九年义务教育。1995年,肥城通过山东省政府“两基”工作验收。全市设小学548处,在校生108763人;设初中39处,在校生42275人。
  1996年,召开全市农村初中学校建设现场调度会,泰安市基础教育“两保”(保证投入、保障发展)现场会在肥城召开。实验小学新校落成。1997年,《山东教育报》以“保证投入,保障发展一一肥城依法拨足、征足、管好、用好教育收费纪实”为题,对肥城抓“两保”促“两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经验进行了系列报道。《中国教育报》对肥城“两保”经验作系列报道。是年,河西小学建立。长山街小学更名为肥城市师范附属小学。全市设小学384处,在校生116086人;设初中40处,在校生61371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5%;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5%。1999年,肥城市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
  2000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全市规划定点完全小学153处、简易小学52处; 定点初中29处。是年,全市设小学305处,在校生80917人;设初中58处,在校生79543人。肥城市职工子弟学校撤销。2001年,制定《肥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制改革意见》,决定从2001年新学年起,逐渐将“五四”学制改为“六三”学制。肥城市实验小学被确定为省级规范化学校。2002年,利用撤销的肥城师范校舍,全建制迁出泰西中学初中部,创建公办民助性质的龙山中学。至2002年,全市设小学177处,在校生45766人,设初中31处,在校生35154人。
  普通高中教育1988年,全县共有肥城一中、肥城二中、肥城三中、肥城四中、肥城五中、肥城六中和肥城九中7处普通高中。1989年,肥城六中改为肥城县实验中学(初级中学)。1990年,实验中学停招高中班。1991年肥城九中改为第三职业高中。1992年,高中学校全部通过山东省校改验收。
  1995年,5处普通高中共有98个班,在校生6330人,教师629人。1996年新建泰西中学,招收高中8个班、500人。1999年,在职教中心原址新建肥城六中,招生14个班、960人,全市7处高中共招生5022人。2000年全市高一新生招收83个班、6040人,比1999年增加1018人。2001年,创办肥城第一处私立中学一一文星中学,招生1个班、10人。是年,全市8处高中共招生107个班、8152人,比2000年扩招2112人,全市高中共有271个班,在校生19214人,教职工1354人,其中教师1010人。
  2002年,龙山中学招收高中特长班4个、170人。全市9处高中高一招生105个班、7400人,高中共有307个班,在校生21704人,教职工1576人,其中专任教师1191人。是年,泰西中学、肥城六中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
  普通高中学制全部实行三年制。课程开设与会考普通高中的课程开设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标准执行。1990年,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劳动技术共11科。选修课分两类,一种是单课性选修,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另一种
  是分科性选修,分文科、理科、外语、艺术、体育、职业技术六类课程,在高三年级开设。政治、语文、数学、体育、劳动技术五科在高中三个年级均为必修课。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科在高一、高二年级为必修课。单课性的选修课在高一每周3课时, 高二每周4课时。分科性选修课在高三开设。各类选修课的课时数可控制在以下范围内:物理4~6课时;化学3~5课时;生物2~4课时;历史4~6课时;地理4~6课时;外语3~5课时;体育2~3课时;职业技术4~6课时;艺术2~3课时。课外活动包括体育锻炼、知识讲座、科技活动、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和校班会时事教育等。1991年,高中一年级新生,实行会考制度。2000年,增加信息技术会考科目。
  舞蹈课普通高中教学计划表2002年肥城市普通高中情况统计表第二节职业教育
  职业高中(中专)1988年,肥城县职教培训中心成立。1991年,肥城县第二农技中学被批准为“肥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同年,农业技术中学、林业技术中学全部改为职业高中(中专)。至1992年底,全市共有5处职业学校,其中,职业中专1处,职教培训中心1处,职业高中3处。开设农学、林果、牧医、工业与民用建筑、电工、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安装、化工、机械、服装加工、企业管理、文档、中西医士等14个专业,在校学生67个班、3971人,占高中学段在校生总数的42.6%。1992年,肥城市职业中专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5年,肥城市职教培训中心亦被命名为省级重点职业中专。1991年,第三职业高中由演马庄搬迁到王瓜店镇驻地。1998年,第一职业高中并入第二职业高中。1999年,职教中心、技工学校、职业专修学院三校合一,在原技工学校校址组建新的职教中心。2000年,第一职业中专被首批评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2002年底,第二职业高中被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
  至2002年底,全市共有4处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1处,省级重点2处。主要开设电子、机电、服装、微机、物业管理、畜牧等24个专业,16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057人。教职工556人,其中,专任教师392人。
  教学改革1991年,根据国家教委《关于制定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全县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以专业办公室(科)为基本单位开展教学管理与研究。组建职教兼职教研网络,拟定和审核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使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的课时比例符合3:3:4的要求。1998年,肥城市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确定为“双元制”(一元在学校,一元在企业)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县,主要在电子、设备安装、建筑和服装4个专业推行“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年,职业中专的电子、设备安装专业和职教中心的建筑、服装专业被认定为泰安市重点专业。2000年,国家开通对口高职计划,各学校逐步组建了“高考升学部”和“中职技能部”,实行“双线”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模式。2001年,实施《关于加强和改革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同年,全市6个专业被认定为泰安市重点专业。2002年,职业中专的设备安装专业和职教中心的机电专业被评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多媒体教室教师队伍建设1996~2001年,职业教育组织开展“系列课型达标”活动,专任教师全部通过各个课型的达标验收。1996年,专业课(含实习指导)教师全部取得所教专业1个以上工种的高级工证书。至2002年底,共有252位教师获得高级工证书,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9.5%。
  就业安置至2002年,全市先后投资1700多万元,在各学校建设校园网络系统、电化教学系统和多媒体教室,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起134间实验实训室和车间,实验实习开出率达95%以上,学生中级工合格率达90%以上。毕业生主要被青岛海尔、澳柯玛、双星、北京松下等大型企业集团录用,就业率达100%。2001年,肥城市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重点院校
  山东职业专修学院(原民办山东职业学院)1994年由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省民盟主席、山东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吴富恒倡导,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民盟与肥城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一所高等职业技能学院。学院占地9.08公顷,校舍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建有金相、电子电拖、材料力学等实验室15个,车、钳、焊等实习车间30个,建有建安公司、服装厂、兴肥公司等实习基地,并配备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教学设施。先后开设机电一体化工程、化工工程、建筑经营管理工程、市场营销、法律、律师、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8个专业。
  至2002年,学院共有教职工240人,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200余人。1998年,首批跨入全省14所高等教学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行列。
  肥城市乡镇企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8年5月,设立山东省乡镇企业职工函授中专肥城分校。9月,成立肥城县乡镇企业培训中心,“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2月,升为二级事业单位,编制15人。1993年9月,撤销山东省乡镇企业职工中专肥城分校,成立肥城市乡镇企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肥城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75年,设立肥城县卫生学校。1988年,招收职工中专班。1993年10月,撤销肥城市卫生学校,建立肥城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占地0.44公顷,建有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室、解剖室、学生宿舍、食堂餐厅,总建筑面积3277.36平方米,固定资产172万元,配备幻灯机、显微镜、光电比色计、尸体标本、微机和电教仪器等设备,设有教务科、学生科、财务科、总务科、保卫科等职能科室,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和10处乡镇卫生院为学生实习基地。开设医士、中医士、护理、药剂专业,学制脱产三年。1997年4月,确定为肥城市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共有专兼职教职员工28人,其中在职职工15人,开展医疗、护理、药剂等专业的学历教育26届,培养农村卫生专业人员3240名。1999年,学校停止招生,转变为在职培训和乡村医生规范化、系统化(简称“两化”)教育基地。至2002年,先后举办在职人员培训班13期,培训人员2500多人次。2000年,对乡村医生“两化”教育进行考核,有459名学员取得中等专业证书。
  肥城市实验小学
  肥城师范1991年5月,肥城师范下放到肥城县管理。1992年,投资1000多万元,扩建和改造校舍。新征土地2.4公顷,新建办公、实验、音美、电教于一体的综合楼1座,建筑面积6734平方米;新建420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楼2栋和19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1栋。增设语音室、微机室、琴房等教学设施。1993年1月,投资850万元,新征土地2公顷,新建综合实验楼1栋、6700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新扩建操场1.99万平方米。1997年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1988~1998年共招生64班、2560人。1999年,教师进修学校并入。2000年6月,肥城师范被撤销。
  第三节成人教育
  发展概况1988年后,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燎原计划”,开展教育阵地达标和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建成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1995年,通过山东省政府扫盲验收。1998年,通过国家教育部扫盲复查验收。到1999年,肥城市成人中专、乡镇企业中专、商业职工学校、卫生学校、劳动技校等县办成人中专扩大办学规模。全市17个乡镇、办事处有成教中心,16处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全市607个行政村(居委会)全部建起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办学率达100%。
  到2002年,全市14处成教中心校,校舍总面积12863.9平方米,设备总价值167.5万元,教职工176人。非文盲率99.84%,巩固率100%。每年举办服装、刺绣、摩托车维修等长期培训班20期以上,短期培训400多期,年培训能力达2万多人次。
  职工教育1988~2002年,参力口各级各类岗位培训的职工达7万多人,其中培训中级工人2万多人。在企业青工政治轮训中,有1.2万余人参加党的基本路线和国情教育学习。全市取得专业证书、毕业、结业的干部职工1500多人。全市供销职工学校、电校、农业机械化学校等培训基地发展到13个、7个专业,在校人数8700多人。1991年5月,成立肥城县技工学校,占地5.6公顷,教职工56人,开设商品经营、建筑、管道、钳工4个专业,年招生20()多人。1994年以来,技工教育开创“一企一班一专业”办学模式,率先进行“委托培养”的办学路子和“长、中、短,高、中、低,计划内、计划外相结合”的培训路子,每年向社会输送中等技术人才500多人,短期培训4000多人。
  第四节农民教育
  学历教育1988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肥城分校新增企业管理、水产两个专业,累计招生达到2054人。1989一2001年,先后新增设农产品加工、财会、市场营销、农村机电、现代乡村综合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计算机、桑蚕8个专业。至2002年底,农业广播学校中专教育层次累计招生4746人,毕业3456人,毕业率72.82%。
  1990一2002年,农业广播学校先后与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泰安分校、山东农业大学、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合作,开设大专以上教育层次的农学、果树、农技推广、农业经济管理、农田水利工程、会计、畜牧7个专业,共招生641人,毕业560人,毕业率为87.36%。其中本科招生123人,毕业121人,毕业率为98.37%。
  “绿色证书”工程教育1992年,实施国家农业部“绿色证书”工程,即农民技术资格证书。1993年,肥城市被列为山东省绿色证书试点县(市)。市人民政府对从事园艺、农学两个专业的农民1200人颁发首批“农民技术资格证书”。1994年、1995年,分别培训发证1800人和3000人。1995年,肥城市被列为全国绿色证书工程试点县 (市)。
  到2002年,全市共设置园艺、农学、会计、畜牧、农机5个专业,共颁发证书14196人。
  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组织实施的。肥城市被列为1999一2000年度国家级试点县。培训分为果树、蔬菜、畜牧、食用菌4个专业。其间共培训青年农民4000人,其中市级班600人,乡镇班3400人。
  2000一2001年,肥城市被山东省农业厅、财政厅、团省委列为山东省跨世纪青年科技培训试点县,培训分果树、畜牧、蔬菜3个专业。其间共培训青年农民3000人,其中市级班300人,乡镇班2700人,同时向省级长期脱产班输送学员13名。2001年培训工程结束。
  第五节特殊教育
  1985年4月,建成肥城县聋哑学校,隶属新城镇管理。校址暂设在马连小学,时有教室、宿舍、伙房、仓库共7间。有教导主任1人,教师2人,保育员2人。学生共11人,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2岁。
  1988年,在向阳街南首路西征地1.3公顷,先后投资170多万元,新建聋哑学校。学校建筑面积2162平方米,有教学楼1栋,宿舍、伙房等46间。教学楼内设有语言训练室、律动室等专用教室。学校操场设有200米环道和60米直道,并相应配套其他体育设施。是年,学校有学生12人,教职工3人。2002年5月,成立肥城市聋儿语训中心,肥城市聋童学校更名为肥城市特殊教育学校。学校共有各类教学设施31万余元,图书4000余册,教学仪器1000余件、体育器械160余件,建筑面积5368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373平方米,教职工宿舍2100平方米。1996-2002年,累计得到社会捐助款34.91余万元,其中旅美侨胞杨悦孝、王海霞夫妇捐助12.77万元。
  学校招收8~12岁聋哑儿童,1990年招生1个班、12人;1991年招生1个班、14人。此后,每年招收新生1个班或2个班。到1995年,累计招生8个班,5个年级(1~5年级),共96人。至2002年,学校有11个教学班,在校生142人。
  1995年,学校有教职工30人,其中男教职工17人,女教职工13人。中师(含高中)以上学历29人。中级以上职称11人,初级职称14人。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特师毕业及经过短期培训的教师14人,平均年龄29岁。
  2002年,学校有教职工32人,学历达标率100%。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7人。有泰安市教学能手3人,泰安市优秀教师2人,另有2人获泰安市优质课二等奖,57篇论文获市(地)以上奖励。
  学校开设语文、数学、思品、自然常识、社会常识、美工、劳动、体育、劳技、律动、家政、康复训练、信息技术等课程。累计周学科330课时,周活动总量363节。1993年,学校编排演出的舞蹈《桃乡情》,获山东省举办的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文艺演出泰安市一等奖。到2002年,毕业学生共4届、56人,全部通过劳动部门安置就业,其中8人考入济南康复中专。
  第六节教育管理
  管理机构1988年,教育局设秘书科、政工科、教育科、计财科、老干部科、自学考试招生办公室。1990年3月,设立农民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教研室。1992年4月,设立教育督导室。1993年11月,市教育局改称市教育委员会。2000年2月,教育督导室改称肥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2001年,肥城市教育委员会改称肥城市教育局。设秘书科、政工科、计财科、普教科、成职教科、审计科、幼教科7个科室,教研室、招生办公室、勤工俭学办公室、体卫艺办公室4个室,电大函授站、电教仪器站2个站和工会、团委。机关工作人员121人。
  教职工队伍管理1988年,全县教职工9072人,其中教师7667人,教师中公办教师3930人,民办教师3737人。1994年,全市2896名合格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工资待遇一步到位,实现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至2002年,全市教职工7912人,其中教师7256人。
  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体制。城区小学和初中由县举办和主管;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由乡镇举办和主管;小学由村主力、乡镇主管,村协助乡镇管理。2002年,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管理体制转变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市政府对教育的统筹权限,负责中小学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
  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训考核等管理职能。高中和完全中学校长由教育行政部门提名,参与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和聘任,其他中小学校长由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
  每学年初,人事、教育部门对全市中小学核定编制,核查各学校具体学科教师余缺情况,增设编制,将报到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按学历层次及学科需求充实到缺编中、小学校。
  1991年,肥城一中等学校实行“三定一聘”,即定编、定岗、定责,教职工聘任制。1999年,推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四制改革”,即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2002年,老城、潮泉、桃园、王庄4个乡镇,肥城六中、职业中专、河西小学、师范附小等市直学校改革取得成功。同年,全市中小学实行以校内职称聘任制度,实行“评聘分开”。
  2000年,采取“一推双考、异地任职”的方式,公开选拔17个乡镇教育工作站站长、30名乡镇定点中学校长,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定点小学校长均实行公开选拔制度。
  教职工培训1988年,县委、县政府每年从县、乡筹措的教育资金中提取5%作为专项培训经费,每年培训初中以上师资200人左右。
  1988~1992年,共有556人考取高等师范函授进修,其中本科206人, 专科350人。到1992年,参加委培、电大、自考、函授的中小学教师3744人, 其中本科159人,专科1045人。全市小学、初中、高中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9.02%、40.63%、24.90%。1993~1995年,累计有在校的高等师范函授生488人,已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154人,取得专科毕业证书的2。4人。1988一1992年,举办不同层次的非学历教育证书培训班,共培训6610人。1993-1995年,参加山东省统一举办的新教材培训班3期,240多人。1995年,全市有1070名中学教师参加“三沟通”(电大、函授、自考)全员培训,其中已领取“三沟通”毕业证书的887人。有300名幼儿教师取得中师学历,中小学教师参加中师函授的人数累计4356人,参加各类高师函授和自考辅导的3382人。小学专任教师4342人,达中师及以上程度的4289人,占教师总数的98.8%。初中专任教师2893人,达专科及以上程度的1577人,占54.5%。高中专任教师(含各类中等专业学校)1127人,达本科及以上程度的363人,占32.2%。
  1996年,组织408名小学教师参加小学教师大专学历培训,毕业率54%。1997年,组织教育管理专业本科段自考助学班,学员216人,毕业率39%。1998年,举办中小学计算机师资第二学历专科培训(学制3年),毕业学员36人。879名(本科631人,专科247人)中学教师参加山东省中学教师助学自考各专业学历达标及学历提高培训,毕业率本科69.2%,专科19%。1996~1998年组织第一轮3期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共培训2582人。
  1991~2002年,举办9期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培训648人。
  1996~2001年,举办小学新教师试作培训6期、581人。1996一2002年,举办初中新教师试作期培训7期(级)、1459人。1998~2002年,举办小学五科骨干教师培训4期、661人。
  1999年,组织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改革、新大纲和新教材使用第二轮小学教师岗位培训,至2002年,共举办4期(每期1年),培训2296人。2001-2002年,举办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8期,培训298人。2002年,举办初中骨干教师县级培训,培训175人。
  全市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80%和62%。先后有12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48位教师被评为泰安市教学能手。
  教育督导1992年4月,设立教育督导室,工作人员5人。2000年2月,更名为肥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为一级事业单位。每年对辖区内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教育及其有关工作进行过程性督察和终结性评估。1988~2002年肥城市教职工基本情况表
  2002年肥城市各类学校教职工统计表1999-2002年肥城市中小学教师助理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表
  第七节校舍设备
  楼舍危房改造2001年,再次对学校大规模建设改造。
  市直学校,共投资5800多万元,铺工建设30个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在城区投资5500万元建成教师住宅小区——教师村,面积7万平方米;农村学校,投资4300余万元,铺工建设35个重点项目(31栋楼房,4栋楼板平房),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迁址新建新城沙沟小学、潮泉中心小学、仪阳石坞小学、桃园伏庄小学、老城大石关小学、王瓜店罗庄小学、湖屯冯庄小学等13处,扩建汶阳中心小学、孙伯东坞小学、石横红庙小学、桃园里留小学等6处,改造边院一中、安驾庄二中、王庄一中、仪阳二中、安临站二中等中学12处。至2002年,全市撤并25处初中,80处小学。改造定点初中12处。迁址新建小学12处,扩建定点小学6处。完成C级危房维修加固和D级危房的拆除封用任务。
  内设配备1988年,全县实施“小学标准化”和“初中正规化”工程。至1990年,实现县属学校和乡镇中心初中、小学均有实验室、电教室,乡镇中心中学和市属学校,校校有卫星地面接收站,配备教学仪器器材,把乡镇中心中学和中心小学建成一个乡镇的教研中心、实验中心和教学资料中心,建成一中、二中、三中、进修学校、职教培训中心、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实验楼。乡镇中心中小学配有实验室和电教室,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29座,自制教具1000多件,充实教学仪器总价值60万元。
  1991年,实施山东省《中小学职业学校教学设施配套和实验室建设验收暂行标准》。至1995年,全市学校仪器、器材、图书累计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重点中小学开设学生分组实验课,一般中小学开设演示实验和部分分组实验课。全市图书总量达到85万册,生均图书,重点高中达到15册以上.初中10册以上,小学5册以上。肥城一中、职业中专、培训中心及部分乡镇中小学建成微机室和语音室,并配备投影仪。建成肥城教育电视台,电台功率100瓦,覆盖半径15公里。开辟学前教育、教学辅导、科普宣传、教学参考、校园文艺、肥城教育信息等7个栏目。
  1996年,建设“实验教学普及县”。至2002年,全市建成校园网12个,多媒体教室42个,微机室165个,微机总量4000台。定点学校配备实验室、仪器室,实行分组实验教学。市属重点中学及边院、新城、潮泉、石横、王庄、王瓜店、老城等乡镇中心中学建成“双套”实验室(理、化、生实验室各2间); 乡镇中心小学配备一类标准实验室。泰西中学、一中、六中、实验中学、龙山中学、职业中专、职教培训中心以及乡镇中心中学教学仪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其他学校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小学仪器配备率60%以上。图书配备高中生均25册、初中生均20册、小学生均15册。普及投影仪、录音机等电教器材,并配备投影教材,录像带、录音带等音像教材。全市仪器、器材、图书总值3000万元。
  肥城市残疾人学校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