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共肥城县委所属工作部门共9个: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村工作部、企业政治工作部、政法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直属机关委员会。属部门管理单位1个:县委老干部局,隶属县委组织部管理。1993年11月,市、乡机构改革,撤销农村工作部、企业政治工作部。市委设置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直属机关委员会、老干部局8个工作部门,定编144人。1995年7月,设立信访局,隶属办公室管理。1996年8月,设立研究室、机要保密局,为市委所属工作部门。1998年7月,市直属机关委员会易名为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2002年2月,市直机关机构改革, 市委仍设置7个工作部门,部门管理机构2个,核定编制147人。
第二节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肥城县第八次代表大会1990年5月16~19日,在县机关礼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352名,其中包括领导干部代表210名,占59.7%;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9名,占19.6%;工人、农民和先进模范代表72名,占20.4%;武警代表1名,占0.3%。代表中,妇女代表54名,占15.3%;离退休干部代表2名,占0.6%;少数民族代表5名,占1.4%。代表中,大专以上文化的81名,占23%;中学文化的241名;占68.5%;小学文化的30名,占8.5%。平均年龄50岁以下的代表293名,占83.2%。代表全市党员34779名。会议听取并通过了县委书记孔利民代表第七届委员会作的《振奋精神,团结一致,为我县政治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肥城县第八届委员会,共有委员31名、候补委员4名。选举产生中共肥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八届一次全委会议,选举产生县委常务委员会,委员11名,孔利民当选为书记,蔡衍柱、杜允盈、刘玉勤(女)当选为副书记,赵国旺当选为纪委书记。
中国共产党肥城市第九次代表大会1995年12月17~19日,在肥城人民会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382人,其中包括领导干部代表267名,占69.9%;专业技术人员代表79名,占20.5%;先进模范人物代表32名,占8.8%;解放军、武警代表4名,占1%。代表中,妇女代表40名,占10.4%;少数民族代表4名,占1%。代表全市党员38000名。会议听取并通过市委书记黄龙华代表八届市委作的《奋战“九五”,再创辉煌,为加快肥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中共肥城市第九届委员会,共有委员30人、候补委员5人。其中,新增委员、候补委员16人,占45.7%;平均年龄46.9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8人,占80%;妇女3人,占8.5%;少数民族1人,占2.9%。选举产生中共肥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九届一次全委会议选举产生市委常务委
员会,委员11名,黄龙华当选为书记,齐承芳、王兹英、陈全庚当选为副书记,刘长香(女)当选为纪委书记。
中国共产党肥城市第十次代表大会1998年12月20〜22日,在肥城人民会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383名,其中包括领导干部代表267名,占69%;专业技术人员代表86名,占22.2%;先进模范人物代表33名,占8.5%;武警代表1名,占0.3%。代表中,妇女代表44名,占11.4%;少数民族代表4名,占1%。大专以上文化的代表312名,占80.6%。平均年龄50岁以下的代表318名,占82.2%。代表全市党员41000名。会议通过市委书记齐承芳代表九届市委作的《迎接新世纪,开创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肥城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中共肥城市第十届委员会,共有委员30人、候补委员5人。其中,新增委员18名,占51.4%;平均年龄45.3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34名,占97.1%;妇女3名,占8.5%。选举产生中共肥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十届一次全委会议选举产生市委常务委员会,委员11名,齐承芳当选为书记,刘卫东、王兹英、刘长香(女)、陈刚当选为副书记,古乐生当选为纪委书记。
中国共产党肥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2003年2月10〜13日,在人民会堂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388名,其中包括领导干部代表248名,占63.9%;专业技术人员代表98名,占25.3%,;先模人物代表40名,占10.3%;解放军、武警代表2名,占0.5%。代表中,妇女代表52名,占13.4%;少数民族代表5名,占1.3%。大专以上文化的代表342名,占88.2%。平均年龄50岁以下的代表333名,占85.8%。代表全市45770名党员,会议通过张瑞东代表十届委员会作的《高扬发展大旗,求真务实拼搏,为加快肥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举产生中共肥城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30名,候补委员5名.委员平均年龄45.2岁。选举产生中共肥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一次全委会选举产生市委常务委员会,委员11名,张瑞东当选为书记,张期东、单传海、张茂珍、刘学保当选为副书记,刘学保当选为纪委书记。
中共肥城市(县)委历任领导人任职情况表
表14-1-1续表14-1 -1续表14-1-1续表14-1-1
市委领导慰问公安干警
第三节重要决策
中国共产党肥城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和“党必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实行民主、科学决策,制定、执行路线、方针、政策。1988~2002年,共制定发布决议、决定、规定、规划、细则、要点、方案、政策、办法、批复、意见、通知等重要决策文件649件。其中,1988~1992年,303件;1993-1997年,198件;1998-2002年,148件。
1988年,先后制定《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有关问题的具体规定》。《关于对在乡镇企业中做出显著贡献人员实行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关于鼓励科技人员机关企事业干部到农村承包领办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改善企业外部环境推动企业内部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试行规定》。1989年,制定印发《全县各级干部廉洁勤政规定》、《关于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十条规定》、《关于全县党政机关干部包村挂职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关于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和双增双节运动的报告》、《关于切实加强青少年工作的意见》等文件。
1990年,制定《关于治理整顿期间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总体方案》、《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党群关系的规定》、《关于今年要办的十个方面的实事》、《关于加强对农村干部正规化管理的意见》、《关于制止向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的通知》、《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暂行规定》、《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实施意见》。1991年,制定《关于对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严格领导责任、严格奖惩制度的规定》、《关于加快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意见》、《关于在全县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学习焦裕禄精神,争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决定》、《关于“八五”期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规划》、《关于深入开展村党支部和村级服务双达标升级的意见》、《关于开展创建计划生育先进乡镇村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清理农村集体财务整顿农村经济秩序的意见》、《关于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奋战四年绿化肥城大地的决定》、《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搞活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促进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1992年, 制定《肥城县实现小康目标发展规划》、《关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我县工业发展的几项规定》、《关于兴办老年福利企事业的暂行规定》、《关于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决定》、《关于引进人才的暂行规定》、《关于大力发展养牛生产的决定》。1993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在乡镇企业中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度的意见》、《党风廉政建设考评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1994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实行诫勉制度的意见》。
1996年,制定《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1997年,制定《关于鼓励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办法》、《关于在全市农村实行“三提五统”费一定二年不变的决定》、《关于严禁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施“连心工程”的意见》。1998年5月,制定《关于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规定》,共30条。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和“放开思想、放宽政策、放活管理、放胆发展”的方针和“先发展、后规范”和“不争论、不限制、不干预”的原则,发展个体经济。同月,制定《关于鼓励外来投资和引进资金、项目、人才的规定》。8月,制定 《关于对企业厂长(经理)实行年薪制和奖励的暂行规定》。
1999年,制定《关于争创“第五届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的意见》、《关于在市乡机关和机关干部中开展争创文明服务机关、争当优秀人民公仆活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严格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的奖惩规定》、《关于在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教育的实施意见》。5月,印发《关于在市乡机关和机关干部中开展争创“文明服务机关”争当“优秀人民公仆”活动的意见》,制定争创范围和评选条件。10月,印发《关于在全市农村集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意见》,制定抓教育、强素质、增合力、促发展的具体任务目标。2000年1月,印发《关于加快全市经济发展的意见》,确立“工业强市、重农兴商、外向带动、科教兴肥”的发展战略。5月,《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
而思进”教育活动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坚定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以两个文明建设的新成绩迎接新世纪。8月,制定《关于放开放活政策加快城镇开发建设的规定》,共20条。对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市场、住房二级市场的运作及农民进城进镇政策作出具体规定。11月,印发《关于在全市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12月,作出《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2001年2月,制定《关于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的规定》,共30条,要求简化审批制度,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9月,作岀《关于2001年乡镇民营经济工作考核奖励的决定》。11月,印发《关于全市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制定《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共12条,规定责任追究的目的、范围、及主要形式。2002年8月,印发《肥城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12月,印发《关于在全市城乡集中开展党的十六大精神教育活动的意见》。12月,制定《关于进一步优化金融环境大力发展金融业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意见》。
第四节组织工作
组织机构
1988年,中共肥城县委组织部内设组织员办公室(一级行政单位,隶属组织部管理)、办公室、组织科、干部科、知工科、干训科。1991年3月,设立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二级事业单位,隶属组织部管理。1993年11月,撤销组织员办公室,职能并入组织部。内设秘书、党政干部管理、企业干部管理、组织、干部培训知识分子工作、干部审查信访、调研信息7个科室,定编25人。1997年7月,设立下派干部工作办公室,二级事业单位,隶属组织部管理。2002年2月,组织部设秘书科、干部科、调研信息科、组织科、干部教育监督科、组织员办公室(二级行政单位)、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下派干部工作办公室(二级事业单位),辖老干部局。
至2002年,全市副县级单位1个,正科(局)级单位109个,副科(局)级单位69个。市委工作部门7个,部门管理单位2个;政府序列部门27个。一级行政单位44个,二级行政单位4个,一级事业单位65个,二级事业单位65个。办事处1个,乡1个,镇12个。
干部队伍建设
选拔1988年,坚持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培养选拔干部,配备熟悉掌握经济、科技、外经外贸、政法知识的干部,选拔配备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颁布实施。2002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来,实行干部试用期、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离任审计等制度。
1993年,全市公开选拔海南海泰实业公司人员3人。1994年,采取考试、面试相结合的办法,为市法院、市检察院招考录用工作人员32人,为市报社补充工作人员10人。1997年,全市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和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同年,市直机关招考录用公务员6人,乡镇机关招考录用公务员4人。2000年,公开招考乡镇党政副职19人,女后备干部10人,市直中学校长助理10人。2002年,公开招考市纪委室主任6人,市龙山中学校长1人、副校长3人,市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工作人员5人。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各乡镇、办事处团委书记实行竞争上岗,广播电视局、卫生系统的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2002年乡镇领导班子换届选举后,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中配备30岁以下年轻干部10名,女干部15名,达到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女干部;4个乡镇配备党外干部4名,1个乡镇配备少数民族干部1名。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174人,党委领导班子总职数105职,政府领导班子总职数69人(不含交叉兼职的28人)。乡镇党委成员的平均年龄34.5岁,政府成员平均年龄34.7岁。大专以上学历的164人,其中大学学历的103人,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占80%。
至2002年,全市有各类干部21124人。干部职务构成:县级干部63人,科(局)级1378人;乡镇、办事处党、政、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232人,其他正副乡级干部76人;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655人,非领导职务112人,退二线305人。
1992-2002年,全市共接受省、市选调生67名,其中省委组织部选调生44名,占65.7%,泰安市委组织部选调生23名,占34.3%
培训1988~2002年,利用高等院校干部专修科、党校、干部院校以及各类函授、电大、夜大、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培训干部8000多人。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分期集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事政治、经济(工商)管理、外经外贸、市场经济等知识的培训和岗位培训,累计培训人数29000多人次。其中,选调学员870多人次参加省市级举办的各类班次。乡镇党校培训乡镇机关和农村党员干部30000多人次。
市委领导检查基层党建工作
1995年,3400多名年轻干部进行英语培训,组织2564名干部参加泰安市英语统考,合格率72.6%。1996年,1500多名干部进行英语培训,组织1543名干部参加泰安市英语统考。
审查1988~2002年,处理821名干部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落实政策25名,更改参加工作时间(连续工龄)796名。1995年,干部审查工作重点,由审查历史问题转变到现实表现。至2002年,对有问题的干部谈话、打招呼16人,发放提醒卡17人,组织函询11人,诫勉10人,待岗1人,延长待岗期1人。
知识分子队伍建设1988~2002年,全市共评选市(县)级拔尖人才5批,62人。其中,泰安市级拔尖人才23人,山东省级拔尖人才4人。选聘科技副镇长(乡长)5批,77人。选聘科技副市长6人。全市共评选乡村科技人才2批,表彰45人。评选肥城市农村科技明星9人。其中,泰安市农村十大科技明星2人。评选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人才52人。其中,泰安市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5人。
下派干部管理1988年8月,实行部门挂职包村(企业)、干部驻村(企业),一包三年,定期轮换,第一批133名机关下派干部到基层包村(企业)。1998年3月,第七批下派干部改为一包两年,中间不再轮换。1988~2002年,全市共选调下派机关干部九批、1418人(次),帮扶578个(次)行政村、42个(次)市属重点企业,累计无偿投入资金物资(折合)2800余万元。接收安排泰安市驻肥城下派干部15批、480人(次),帮扶80余个(次)行政村、16个(次)市属重点企业,累计无偿投入资金物资(折合)7200余万元。两级下派干部共为基层完成各类基本建设项目2100余项。
组织建设
领导班子建设1993年,全市市乡机构改革,市直党政机构由77个减少为42个,精简45%,工作人员由936人减少为705人,精简24.7%;乡镇、办事处党政群机构设置为6个,精简比例76%,工作人员由3119人减少为1618人,精简48%。2002年,全市市乡机构再次改革,市直机构由38个减少为34个,事业机构由17个减少为14个。1988~2002年,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宣传教育活动。市级党政领导班子进行4次换届,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进行5次换届。
基层党组织建设1988年,全县基层党委25个,乡镇党委17个,党总支145个,党支部1351个。落实乡镇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抓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1994年,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顿活动,选派工作组、落实领导干部联、市直部门包、驻村工作组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措施。至1997年,2个乡镇党委、63个后进村得到整顿1997年,开展“争创‘五好村’党支部,争创泰安市百强村,争创红旗村党支部”活动。1999年,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2000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2001年,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区)活动。考察农村党支部班子,分类排队。2001~2002年,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实行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员大会选举形式,使党支部、村委会交叉任职,村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的村达到81%。至2002年,全市基层党委48个,乡镇、办事处党委14个,党总支184个,党支部1720个。
发展党员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发展共产党员。2001年,实行确定发展对象两票制(党员、群众代表无记名投票推荐,支部委员会议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制)、发展对象预审制、发展党员公示制、党委委员列席支部党员大会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等9项制度,制定落实《关于处置不合格党员的规定》,界定不合格党员的具体表现、处置措施及程序。1988~2002年,全市(县)共发展共产党员15120人,其中妇女占24.7%,大中专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1.7%02002年,全市共有共产党员45772人,其中男性占87.7%,女性占12.3%;少数民族占0.6%;25岁以下的占3.2%,26~35岁的占17.6%,36~45岁的占26.5%,46~54岁的占24.8%,55~59岁的占10%,60岁以上的占17.9%;党政群机关占11.2%, 农林水系统占49.3%,工业、建筑业占14.5%,交通运输业占9.2%,商业流通及服务业占8.4%,邮电通信业占0.6%,金融保险业占0.8%,文教卫生占8.2%,其他占12.3%。
党员教育1988~2002年,先后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以及十六大精神,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思想,“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党章、守党纪、正党风”等教育活动。党员教育增加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以及WTO知识等内容。全市乡镇党委建有党校,市直党委建有业余党校,80%以上的党支部建有党员活动室。2000年,在农村设立“党员形象监督台”。
党员电化教育1991年3月,设立中共肥城县委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二级事业单位,定编3人,隶属组织部,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员电化教育,建设、管理党员电教网络。17个乡镇成立党员电教站,建立固定播放点102个,流动播放点153个,建成党员电教活动室29个,设专兼职人员164名。1994年,乡镇办事处电教站改为党员电教中心。至2002年,市电教中心设有演播室、片库、复制机房、办公室,建筑面积140平方米。配有广播级格式编辑系统、广播级创意21非线性编辑系统各1套,摄像机1台,WJ-MX500特技机1台,VHS一带十复制系统1套等设备。共摄制各类党员教育电视片43部,计520分钟;现场录制讲座30部,90小时;存片700盘,内容涉及政论、故事、专题、科教、知识讲座等。全市562个行政村建立固定播放点,45个行政村建立巡回播放点。
1997~2002年,先后有7部电教片在《山东党员电教》刊用,专题片《闪光的足迹》、科技片《蔬菜无土育苗新技术》在中央电视台播出。1992年,在肥城电视台开办《党建园地》、《党员电教片之窗》节目,每周末晚黄金时间播出。党员远程教育站1988-2002年肥城市党组织、党员基本情况表(一)1988〜2002肥城市党组织、党员基本情况表(二)表14-1-31988-2002肥城市党组织、党员基本情况表(三)第五节宣传工作
机构1988年,中共肥城市委宣传部内设办公室、新闻、理论、社会宣传、党员教育、文化教育、企业政治7个科室,工作人员18人。1993年,撤销精神文明办公室,职能并入宣传部。宣传部设人秘、社会宣传、理论、新闻、教育5个科室,辖广播电台、电视台,定编16人。1994年,设立新闻中心。1995年,设立新闻出版管理办公室、广播电视管理办公室。至2002年,宣传部内设人秘科、宣传科、教育科、理论科、新闻出版管理办公室,辖精神文明办公室、新闻中心,工作人员16人。
理论教育1988年,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概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文件,11名副县级干部作广播专题报告, 举办两期副局级干部学习班,培训干部298人,占总数的98.5%。举办理论学习班9期,培训县直机关干部411名。1989年,开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问题研讨活动,被评为泰安市正规化理论教育先进县。
1996年,开展强化两大意识(公仆意识、公民意识)和6种观念(发展、机遇、竞争、效益、开放、人才)教育活动。1997年,学习中央关于悼念邓小平同志的3篇文章、江泽民同志“5.29”重要讲话、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文件。是年,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党风党纪教育活动。1998年,开展“读六本书,倡树六种风气”活动,即:读《十五大文件汇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企业资本营运》、《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山东省“三五”普法法律法规选编》;倡树“学习研究、探索实践”的风气,“求真务实、严谨认真”的风气,“埋头实干、高效服务”的风气,“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风气,“严守纪律、顾全大局”的风气,“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风气。集中8个月时间,每月学习1本书,每学完1本书,组织1次考试。《瞭望》、《大众日报》等报刊做宣传推广。1999年,组织学习《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开展学习《为人民服务》、《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活动。2000年,组织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主要历史经验》一书。2001年,开展“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2年,开展学习江泽民同志“5.31”讲话、十六大报告活动。至2002年,先后组织市乡镇机关干部学习《社会主义若干问题学习纲要》,解决社会主义信念问题;学习党史党建、邓小平同志关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理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群众。100多名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进行涉外经济知识教育培训。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学习纲要》,举办“振华杯”学习邓小平特色理论知识竞赛活动。举办宣传干部刊授大学培训班。
2002年,全市设14处乡镇党校,19处企业业余党校。基层党员干部教育突出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发展欲望、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致富本领、组织纪律等方面的培训。1988年,基层党校举办培训班500期,培训党员4万人。《党建》第六期刊登肥城经验做法。1989年,组织开展双基知识学习竞赛活动和“牢记党的宗旨,争做合格党员”活动。北京政治风波后,组织学习《人民日报》“4.26社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告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国人民书》,全县党员干部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社会稳定。各乡镇举办党员培训班20期,培训党员31050人次。9月,中宣部在泰安召开的全国基层党校工作座谈会上,向全国推广肥城县《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基层党校办学质量》经验,省委宣传部把肥城列为党员教育联系点。1990~1992年,组织举办党员刊授班,学习《基层党校》月刊。1991年,开展学党建理论、学党史迎接建党70周年活动。1993年,组织农村党员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2000~2001年,全市实施党员素质工程,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2年,组织开展党课教育活动。
社会宣传1988年,县内设广播电台、电视台,乡镇设广播站、宣传室, 规模企业设有宣传科,开展社会宣传教育。1994年1月,《肥城日报》创刊。同年,成立新闻中心。1995年4月,设立有线电视台。2002年,新闻中心升为二级事业单位,定编6人。全市普遍开展形势任务、重大节日庆祝活动和纪念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专题宣传活动。每年年底组织一次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送下乡集中活动。1988年,组织开展中共十三大精神宣传活动,宣传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改革典型,宣传价格改革政策,稳定社会形势。开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纪念活动,举办肥城改革成就宣传教育活动。1990年,开展国内外形式教育活动。1991年,组织开展“奔小康”大讨论活动。1992年,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举办研讨班8期,下发辅导材料近万份。1993年,开展“已经敞开的大门究竟有多大”大讨论活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宣传活动。1991~1993年,连续举办三届中国肥城桃节。1995年,组织举办“话八五、迎九五”大型采访活动、开展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学孔繁森、王廷江、韩素云“三学活动”。1996年,开展纪念江泽民同志“向孔繁森同志学习”题词发表1周年、庆祝建党7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3大庆典教育活动。1997年,开展中共十五大精神集中教育活动、“迎香港回归祖国”宣传活动。11月,开展“连心工程”活动。1998年,组织开展建党77周年庆祝纪念宣传活动。1999年,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迎澳门回归系列宣传文化活动。2000年4月,开展农业科教电影千片进村活动。2001年,组织开展纪念建党80周年宣传活动,开展青少年“光辉的八十年”党史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及文艺晚会、电影放映、摄影展、赛诗会等文艺活动。2002年,组织开展中共十六大精神集中教育活动。每年在泰安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2000余件。
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90年11月~1991年2月,开展全县农村第一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县乡机关抽调1200人组成社教宣讲队,驻村包点,帮助工作。组织1000名离退休老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讲。1991年11月~1992年2月,开展全县第二次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县委成立领导小组,抽调11人组成办公室,县乡机关选派1191名干部重点进驻348个二、三类村。确定新城、老城两镇为试点,建立信息网络,编发教育简报30多期。全县乡镇村召开集中宣讲会2500多场次,派出跟踪宣讲小组150多个,人户宣讲率40%。开展“奔小康”大讨论活动。解决农村财务清理、农民负担过重、计划生育工作、村级组织建设等问题。1997年5月,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活动。1997年12月至1998年1月,开展党的十五大精神集中教育活动。1998年12月至1999年3月,开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活动。1999年、2000年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000年11月,肥城市作为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试点县,全面开展为期两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2年12月,在全市城乡开展党的十六大精神集中教育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1989年,设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一级行政单位,隶属宣传部,委员会成员由24个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1993年,机构撤销。1996年,恢复设立精神文明办公室,二级行政单位,定编3人。1998年,升为一级事业单位,定编6人。成员单位增至31个。2002年,定为一级行政单位,工作人员6人。乡镇办事处、市直各系统、各企事业单位设立精神文明办公室,设专职主任。1991年,制定《“八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1993年,制定《肥城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意见》。每两年举办一次“十佳文明市民”评选活动。1996年,制定《“九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2001年,制定《“十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单位和个人岗位工作目标责任制。市委常委会每季度专题研究一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例会,一季度一次调度会,半年一次检查,一年一次评估的跟踪管理制度。
思想道德教育1988~2002年,市委先后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试行意见》、《关于刹住赌博和封建迷信歪风陋习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对企业职工进行基本国情与基本路线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开展“热爱家乡、热爱肥城”教育活动。村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火化率93%,婚丧事从简率90%。企业开展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职工“创一流业绩,塑主人形象”主题演讲比赛活动。机关开展“换位思考”活动,实施爱民、富民“连心工程”。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开展揭批“法轮功”邪教组织,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和民主法制教育活动。学校开展“我做合格小公民”“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评选表彰十佳道德教育示范学校、十佳青少年道德标兵。推行以德治市,开展“创四优、树形象”市民道德教育集中活动。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88~2002
年,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92年,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创活动,城区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单元、文明楼院、文明小区“四评创”活动,中小学生开展“争做文明小使者”活动。1997年,开展农村文明一条街创建活动。2002年,开展农村道德评议活动。全市十星级文明户比例36%,星级文明户挂牌率85%。开展行业“文明执法、优质服务”、“行风万人评”、“十大文明行业”创建活动。1988~2002年,全市评出文明单位337个。其中,省级文明单位7个、泰安市级文明单位49个、肥城市级文明单位281个。
第六节老干部工作
1981年7月,县委组织部设立老干部科,定编3人。1983年10月,成立中共肥城县委老干部局,一级行政单位,定编9人。1988年,17个乡镇、6个县直单位设立老干部办公室、老干部科,专兼职干部65人。1992年,增加到124人。1993年,老干部局定编6人,隶属组织部管理。2002年,内设秘书科、管理服务科,工作人员6人。乡镇、办事处设老干部办公室,市直部门、单位设老干部科。
落实政治待遇市委、市政府每半年向老干部通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重大问题随时通报。每年组织两次参观工农业生产,重大工业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组织一次副县级以上老干部到外地参观学习。至2002年,全市共建立老干部党支部49个、党小组138个,发展新党员2人,46人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党员。1990~2002年,共为480名满50年党龄的老干部颁发荣誉证书。
老年人晨练
落实生活待遇1992年,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离休干部离休费实行全市统筹,由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发放。1997~2002年,市乡财政共拨付资金800多万元,解决困难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问题。1990年,县人民医院建立老干部病房。每年组织市离休干部进行健康查体。549户、1236人离休干部家属子女办理“农转非”,156户老干部安排子女就业178人,63名老干部办理子女调动手续。安置外地来肥城市居住老干部137人,解决住房36套。2002年9月,全市725名离休干部发放护理费。开展为80岁以上老干部挂匾祝寿活动。
老干部活动中心1992年,建立老干部活动中心,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设20多个厅、室、场,可同时容纳400多人活动。至2002年,开展琴、棋、书、画、文艺演唱、拳、剑、球、操等10多类30余种文体活动。全市每年参加活动的老干部约6万人次。举办培训班40多期,培训骨干400多人次。举办比赛50次,参加人员2000多人次。全市共建老干部活动场所65处,总投资346万元,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成立老干部文体组织112个,开展拳、剑、健身操、文艺演唱、棋类、门球等文体健身活动。老干部文体代表队参加泰安市文体比赛,取得23个第一名,22个第二名,并多次代表泰安市参加山东省比赛。1989年4月,举办全县老干部“益寿杯”运动会,31个代表队、422名运动员参加13个项目表演比赛。
老年大学1991年6月,成立老年大学,一级事业单位,定编6人,隶属老干部局。设校务委员会,下设教务处、总务处。学员设学委会,开展各项活动。2000年,石横、湖屯等6个乡镇建立老年学校。至2002年,老年大学先后开设综合班和书法、绘画班,开设16个专业课程,毕业学员482名。
第七节统战工作
机构1939年6月,设立中共肥城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统战部)。1988年,统战部下设对台办公室,乡镇党委建立统战工作办公室。1990年,增设秘书、对外联络、理论宣传4个科室。1991年,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配统战委员42人(副科级)。1993年,撤销对台工作办公室、市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职能并入统战部。统战部内设人秘、理论宣传、台胞接待、民族宗教3个科室,定编13人。1995年,挂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牌子。1996年,加挂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牌子。2002年, 统战部与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合署, 内设秘书科、党外人士工作科、理论宣传科、经济联络科,定编11人。
落实统战政策1984年,推荐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肥城县委员会委员124人,其中党外人士75人,.占60.5%;1987年,第二届推荐政协委员186人,党外人士113人,占60%;1990年,第三届推荐政协委员243人, 党外人士128人,占52.7%;1993年,第四届推荐政协委员253人,党外人士152人,占60.1%;1998年,第五届推荐政协委员240人,党外人士144人,占60%。每年召开党外人士协商会、通报会、座谈会4~6次,协商通报市委重大政策、计划制定、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人事安排等。
1985~1987年,纠正冤假错案1851件。其中,纠正错划右派、落实知识分子政策838件,落实台属台胞政策326件,其他599件。为87名起义、投诚人员颁发《起义、投诚人员证明书》,按规定增加生活费,为其家属、子女落实农转非政策。
党外人士工作1988年,实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外人士制度,面对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30名党员领导干部与64名党外代表人士结成对子。1997年,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评优树标”活动,评出100名优秀党外知识分子、100名优秀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优秀中各评出标兵10名。1998年,实行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工作制度。1999年,30名市级党员领导干部与60名党外代表人士结成对子。2002年,36名市级党员领导干部与72名党外代表人士结成对子。1994年8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知名人士赵汉钟及夫人山东省政协委员张跃丽,为新城巧山村小学捐款6万元人民币。
至2002年,全市共有党外干部14208人,占干部队伍的60.56%,县级实职党外领导干部6名,科级党外干部11名,建立百名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全市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1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2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人。
民族工作1985年,命名7处回民小学,回族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996年,市财政安排少数民族补助费3万元、少数民族教育经费2万元。1997年,分别增加到20万元和4万元。在实施少数民族村“帮扶工程”、“鲁羊扶贫工程”、“致富示范工程”,农业、林业、水利、供电、科技等部门同少数民族村结成帮扶对子,为发展民族经济服务。注重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2002年,全市县级少数民族干部1人、科级少数民族干部3人。
宗教工作境内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1990年,成立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委员会,1995年3月,重新启用安驾庄基督教堂。1997年,成立伊斯兰教协会。1998年,归还李楼、小中泉、桥头天主教堂。1999年12月,成立天主教爱国小组。至2002年,全市信教群众15470人。其中,天主教760人、基督教4450人、伊斯兰教10260人。设立宗教活动场所39处。其中,天主教4处、基督教25处、伊斯兰教10处,分布12个乡镇办事处。
台胞工作据统计,全市去台人员共360余人,连同二、三代在台肥城籍台胞3200余人。2002年,全市共有台属300余户。1987年10月,成立台胞台属联谊会。1988~2002年,先后有韩健民、李森基、张少如、尹子美、尹树普、张金钟等6位台胞来肥城定居。每年接待台胞台商60多人次。1994年,开展台属写一封家信、提供一条信息、介绍一个项目、吸引一笔资金“四个一”活动。全市共发展台资企业11家,总投资2103万美元。其中,引进台商独资企业家有台湾超盟(肥城)酿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深桓、山东绿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淑芬、泰安台扬钢珠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弘章等。台属中有1名被选为市政协常委,2名为市政协委员。台胞台属为学校、敬老院等捐款300万元。台胞张长温3次为家乡捐款5万余元,并出资为本村老城镇大石关村修桥1座,名曰“连心桥”。
第八节信访工作
1988年,县委、县政府信访办公室设接访、查力、、文书信息3个科,编制12人。1989年,撤销信访办公室,成立信访局,一级行政单位,仍隶属县委、县政府。1993年,撤销信访局,职能并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办公室设信访科。1995年7月,恢复设立信访局,一级行政单位,定编7人,隶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以市委办公室管理为主。2002年,信访局内设人秘科、接访科、办信科(加挂督促查办科牌子),编制12人。
全市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工领导靠上抓,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与“一岗双责”相结合的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1996年,建立坚持书记办公会、常委会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制度、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阅批群众来信和每人每月至少处理一件群众最关心的信访问题制度、包案处理重要信访问题制度以及信访工作“一票否决”制度。1998年7月,推行领导公开集中接待日制度,市领导每月25日、乡镇(办事处)每月20日、市直大系统每月15日、政法部门每月5日,受理、处理信访问题。199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的意见》,2000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意见》,健全完善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实行千分考核、分级检讨、责任追究、“一票否决”、保证金制度。2002年4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2002年度信访工作管理考核的意见》。
1988~2002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9602件起,其中,来信12583件、来访7019起。来访中集体访658起,占来访总次数的9.37%。应办12933起,报结12388起,报结率95.8%。1996~2002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3318件起,其中来信7330件,占55%,来访5988起,占45%。来访中集体访589起,12579人次。
第九节党校
1988年9月,中共肥城县委党校校长由县委副书记兼任,党总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内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理论教研室,文化教研室,函授站6个科室。1990年3月,肥城县委党校校长由县委书记兼任。1992年8月,列为中等专业学校体制。同年,建成1栋建筑面积2980平方米教学楼。1993年4月,撤销肥城市委党校党总支,建立党委。1995年7月,内设党委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函授站、教研室、联络科,均为副科级单位。2001年,购置摄影机、视频展台、录像机、微机、接收系统以及多媒体集中控制系统等,建成C级站,实现远程教学。2002年,购置台式电脑10台、笔记本电脑2台,建成信息中心。撤销校党委,改为校务委员会。内设6个副科级科室。
1985年7月,开展正规化教育培训业务,开办在职青年党员干部中专全科班和专修班,全科班脱产学习2年,专修班脱产学习1年。1986年,设立中共中央党校附设函授学院肥城辅导站。1987年,招收学员67人。至1989年,共举办5届在职青年党员干部中专全科班和专修班,毕业学员312人。至1993年,共举办7届中共中央党校函授班,毕业学员1026人。1994年,停招中央党校函授学员,开办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业余教育本专科班,招收经济管理专业本专科学员1500余人。至2002年,共招收学员3600人。
1990年,分期分批培训全县局级干部,至1992年,共举办6期,培训720人。同期举办4期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培训650多人,2期企业政工干部培训班,培训240人。1993~1996年,举办第二轮局级干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培训班,共举办8期,培训960人。同期举办2期村党支部书记班,培训650人,厂矿企业政工干部班2期,培训250人,中青年后备干部班1期,培训40人。
1997~2002年,每年举办2~3期局级干部培训班,培训人员1500人。举办8期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培训1300余人;村主任培训班3期,培训400余人;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期,培训75人;农村后备干部培训班1期,培训80人;企业后备干部培训班2期,培训120人;乡镇副职领导干部培训班2期,培训90人;新提拔乡镇领导干部培训班1期,培训32人;招商引资研讨班1期,培训110人;经济强村培训班2期,培训80人;理论骨干培训班1期,培训60人;妇女干部培训班2期,培训150人;党外民主人士培训班2期,培训80人。
第十节机关党务
1952年初,建立中共肥城县机关党总支。1958年,改称中共肥城县直属机关委员会,简称机关党委。1988年,共有工作人员7人。1993年,包括机关武装部,定编6人。1998年,改称中共肥城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简称机关党工委。2002年11月,改称中共肥城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简称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定编8人。
1988~2002年,组织上大型党课29次;举办党支部(总支)成员和纳新对象培训班共42期,培训学员1680多人次;开展“争创先进党支部(总支)、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换位思考”、“创文明机关、做勤政公仆”、“党员干部非规范行为追究制”、“优化发展环境大讨论”、“争创招商引资优秀成果”等大型系列活动13个。
新党员举行入党宣誓1988~2002年,发展党员2872名,处理违纪党员63名。
第十一节调研信息
1988年,县委研究室为一级行政单位,工作人员8人。1993年,撤销机构,职能并入市委办公室。1996年,恢复设立市委研究室,一级行政单位,定编10人。2002年,为市委办公室内设机构,工作人员9人。1988-2002年,组织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起草各类文稿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市(县)委的决策和工作部署。1996年,组织开展对100个村、100个企业“双百”调查,提出“一手打基础、一手抓发展”的工作方针,“工业强市、重农兴商、外向带动、科技兴肥”的总体发展战略和“三年三步走”的总体发展目标,被确立为全市总体工作战略。1997年,开展农村干部作风调查,提出让群众“放心、顺心、安心、舒心”干部“连心工程”。2001年,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调查,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提出要干事、要民主、要公道、要廉洁、要守纪“五个要”的要求。至2002年,共开展专题性调研55次,形成调查报告58篇;编发《领导参阅》73期、《肥城通讯》329期;起草政策性文件60个,市委工作报告、领导讲话、工作汇报、典型材料和领导署名文章等各类文稿2400多篇,在中央、省、市报刊发表67篇。
1984年1月,创办《今日信息》,刊登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各乡镇、部分工作动态经验,全县重要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及其他有关信息。1989年6月,创力、《肥城信息》,刊登向上级党委综合反映的各类重要信息和情况。1989年7月,《今日信息》改为《信息交流》。1990年,停刊,并入《肥城信息》。1988~2002年,共编印《今日信息》523期、《信息交流》37期、《肥城信息》8303期。
第十二节党史征编
1988年,中共肥城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内设党史征集科、县志编纂科、秘书科。1989年,党史、县志办公室均为一级事业单位,定编19人。2002年,两个办公室仍设3个科室,定编12人。14个乡镇办事处设立史志办公室。
1988~2002年,先后编辑出版《中共肥城党史大事记》2册,《中共山东省肥城县组织史资料》2册,《肥城党史资料》15册,《肥城抗日斗争故事》,《光照千秋》等11种,计238.9万字。征集、整理回忆资料、历史档案资料1800多万字,立档360卷,录制磁带150盘,录像带8盘,光盘108个,收集革命历史文物26件,文献资料76件,照片5260张。各乡镇办事处出版党史大事记、组织史资料,共48种、464万字。党史陈列室存入全国各地党史书籍1万余册。
市委领导陪同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调研《中共肥城党史大事记》(1922~1949)1982年编纂。1987年8~9
月,先后在肥城、北京召开部分老干部座谈会,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200条。1989年7月,完成送审稿。1990年5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大32开本全书,10.5万字,记述中共肥城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经济、文化和农、青、妇等群众团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和重大事件。获泰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优秀党史成果二等奖。
《中共肥城党史大事记》(1949~1994)1995年9月,齐鲁书社出版发行,大32开本,29.1万字。记述1949~1994年中共肥城地方组织建设及党领导下的政权建设和群团组织建设情况,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市(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活动和重大事件,突出记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肥城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
《肥城党史资料》(1~15辑)党史资料丛书,至1999年,共出版15辑, 开设文献资料、专题研究、纪念文章、回忆文章、党史人物、党史文苑、党史信息、党史论坛、今日肥城等烂目,共计80万字。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肥城县组织史资料》(1925~1987)1985年编纂,1988年10月山东省出版总社泰安分社出版发行。16开本,35万字,收录任职干部2026名,7876人次。
《中共山东省肥城市组织史资料 (续编)》(1988~1992)1992年10
月编纂,1995年12月内部出版,16开本,26万字,收录1988~1992年肥城乡镇以上党组织及同级政权、军事、群团等系统的组织机构沿革和领导人名录。
《难忘的历程》原肥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阴毅民同志回忆录。1998年1月,内部出版发行,32开本,6.8万字。
《光照千秋》(党史教育电视片)1991年12月,与肥城电视台联合拍制,共2集、90分钟。
党史史志办出版的部分书籍表14-1-51988~2002年肥城市党史成果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