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煤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110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煤田
分类号: P618.11
页数: 4
页码: 261-264
摘要: 肥城煤田因位于肥城境内而得名。距今约6~25亿年的远古代,该区处于宁静状态。受风化剥蚀作用, 地形由高峰逐渐变为低平。亿年的早古生代,地壳开始下降,变为浅海,沉积厚1500米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构成煤系基盘。中奥陶系后,地壳上升隆起。地壳时升时降,时海时陆,小震荡频繁,气候温湿。沼泽低洼地带,植物堆积,形成海陆交替的上石灰岩太原群较稳定、薄而多的煤层。又经过长期的地壳变动,形成了今天的肥城煤田。
关键词: 煤田 煤炭工业

内容

肥城煤田因位于肥城境内而得名。距今约6~25亿年的远古代,该区处于宁静状态。受风化剥蚀作用, 地形由高峰逐渐变为低平。距今约6
  亿年的早古生代,地壳开始下降,变为浅海,沉积厚1500米的寒武系、奥陶系灰岩构成煤系基盘。中奥陶系后,地壳上升隆起。受长期风化剥蚀,地形又变为准平原状态。到中石炭纪,地壳又开始普遍下降,接受沉积。地壳时升时降,时海时陆,小震荡频繁,气候温湿。陆时,植物繁茂,鳞木、古老羊齿植物遍布。沼泽低洼地带,植物堆积,形成海陆交替的上石灰岩太原群较稳定、薄而多的煤层。又经过长期的地壳变动,形成了今天的肥城煤田。该煤田位于肥城市北部的老城、王瓜店、湖屯、石横4镇境内,东起老城镇罗窑村西,西止石横镇中高余村东。北依牛山、陶山山脉,南临康王河。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98平方公里。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且东高西低。地质储量为105105.5万吨。至2002年末,经开采、损失、储量重算、井界变动等减少38296.1万吨,尚余地质储量66809.4万吨,其中可采量为15412.6万吨。煤层总厚度:西部为12-50米,中部为30~60米,东部为50-80米,南部为40米,北部为120米。
  1988-2002年肥城矿业集团三量情况表
  表8-1-1
  单位:万吨第八编煤炭
  263
  第二节地质结构
  煤田地质属华北型地质沉积。位于肥城断层(F1)的南侧。煤田内有探明或基本探明的落差大于100米的断层17条,大于30米、小于100米的断层12条。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群)和二迭系山西组。其中,上石炭统 (太原群)厚约170米,以灰至灰黑色粉砂岩、泥岩为主,间夹4层灰岩和4层不稳定灰岩。含煤13层,有8层可采;二迭系山西组厚约0~110米,以灰白色砂石为主,含煤4层,2~3层可采。地质结构中还有粘土、铝土、黄铁、建筑石材等伴生资源。其中,粘土层最厚处在5~10煤层底板,厚达1~4米,在8~10层煤中,夹透镜状、扁豆状和结核状的黄铁,可用以制造硫黄或硫酸;建筑石材分布于煤田外围的山区,主要为太古代花岗片麻岩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灰岩两种,中奥陶统灰岩质纯,还可制作水泥。
  瓦斯相对涌出量为0~6.62立方米/小时;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为1.3~18.46立方米/小时。瓦斯涌出特征均匀缓慢,各煤矿历年生产中,从未见瓦斯大量涌出现象。地下温度:1966年,66-2号钻孔、636.35米深处温度为24°C,66-3号钻孔814.0米深处,
  温度为25°C.1974年7月,由中科院地质所用热敏电阻测温仪,对东四、五井田、中二井田、中一井田6个钻孔进行测量,测得115.5米深处温度为16.6℃ ,236米深处为21.45°C。
  第三节煤层煤质
  煤层埋藏标高约在+30米~ -1100米。可采煤层由东而西逐渐增多。可采而稳定的煤层是3]、7、8、9、10(11)层;较稳定或不稳定的可采煤层是2、5、6、10层。第31层为最厚煤层,厚度为0.74~6.80米,平均厚度4米。煤种主要为气肥煤和气煤,发热量均在5500大卡以上。太原群煤为气肥煤,具富~高硫分、中~高灰分、高发热量、强粘结性,煤中磷分较大,个别高达0.066%,总平均值为低~中磷煤;山西组煤为气煤,具低硫分,中~高灰分,高发热量,中等粘结性。各煤层煤质指标一般值表
  表8-1-2
  第二章煤矿
  第一节省属煤矿
  大封煤矿位于煤田中部、肥城市西北部的王瓜店镇东大封村东侧。由上海煤矿设计院设计,山东省煤炭管理局基建局第二建井工程处施工。设计生产能力为45万吨/年,服务年限41年。1961年,正式生产,由于储量枯竭,于199。年,经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批准,注销生产能力。为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于1993年和1998年两次将陶阳煤矿井田东部的部分储量,划给大封煤矿作延伸开采。
  杨庄煤矿位于煤田东部、肥城市老城镇杨庄东北侧。先后由3对矿井建成投产。经调整合并,只留1对矿井生产。3号井(东6井)于1958年11月始建,翌年11月,基本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5万吨/年,立井开发。施工到达井筒大门时发现地质变化大,经山东省煤炭管理局同意,改为勘探性小井。2号井(东5井),1958年始建,1961年12月8日,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21万吨/年。由于“三量”(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不足和生产系统不完善,于1964年进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