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统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104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统计
分类号: C812
页数: 5
页码: 195-199
摘要: 1988年,全县实行月报、季报、年报统计制度,编辑印刷统计月报、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发布国民经济统计公报。1989年开始编印《统计月报》,继续编印《统计摘要》和《统计年鉴》,提供专题资料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1991年,统计资料改编为肥城县统计年鉴。1996年,停发国民经济统计公报。1998年开始实施统计分析课题制,多数课题成果在市领导决策中采用或在国家、省、市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 1989年以来,统计服务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利用新闻媒体及时发布统计信息,与报社、信息科、研究室建立定期发布制度,每年除发布统计公报外,还定期发布月、季通报,在重大节日和重要的历史时刻,宣传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先后为民政局、农业局、水利局、保险事业处、人事局、市总工会、律师事务所、学校、企业、居民等单位和个人提供统计信息近4000次。 1996年开始,肥城市统计局主动为两会现场提供咨询服务,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咨询。2001年开始,定期调度全省30强县市的GDP总量、增长速度等重要指标,及时反映经济强市建设进程。
关键词: 统计 统计学

内容

第一节统计普查调查
  工业普查1995年,全市开展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査。至1997年6月结束。查清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的主要经济指标。1995年底,全市乡镇及乡镇以上工业单位211个,工业总产值 (当年价格计算)350823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70539万元,实交税金总额2365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价455175
  万元,从业人员工资48314万元,年末职工人数81663人。
  农业普查1996年,全市开展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全市选调720名普査指导员和3342名普查员,至1999年,普查结束。1996年12月31日,全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住户190893户,拥有耕地51895.2公顷,农村从业人员484788人;全市非农业乡镇企业单位886家。其中,工业669家,建筑业91家,交通运输业34家,批发零售贸易业78家,社会服务和其他行业14家。
  第三产业普查1993年9月,全市开展第一次行政区划内第三产业普查。普查的年度为1991年和1992年。1994年7月,完成普查资料计算机处理。全市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单位1132个,营业收入49858万元,营业支出40215万元,工资及福利费4052万元,销售税金2257万元,营业利润7386万元,年平均职工人数19668人,执行事业行政会计制度单位2446个,本年收入44300万元,本年支出42432万元,工资及补助工资6127万元,年平均职工人数31090人。
  基本单位普查1995年8月,开展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普查的标准时间为1995年12月31日,普查资料的调查年份为1995年。共普查出法人单位2143个,产业活动单位3060个。2001年12月开展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本次普查的标准时间为2001年12月31日,普查资料的调查年份为2001年,普查的登记时间为2001年11月1日至2002年1月10日。本次共普查出法人单位1874个,产业活动单位1668个,个体工商户11416户。
  第二节人口普查
  第四次人口普查1989年10月,全县开展第四次人口普查。选调普查指导员750人,普查员3420人。至1992年,普查结束。1990年7月1日0时全县共230630户,总人口976599人,其中男性196955人,占总人口的50.9%,女性479644人,占49.1%,男女性别比为103.65。1989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全县出生人口21080人,死亡9188人。1991年,按照普查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查,全县人口净差率、人口差错率、出生人口差错率0.41%。,年龄项目差错率0.86%。
  第五次人口普查1998年1月,全市开展第五次人口普查。本次普查划分普査区634个,调查小区3349个,绘制普査区图和调查小区图,选调普查指导员800人,普查员4200人,填写普查表32万张,采用光电录入对数据进行处理。2000年11月1日。时全市总人口94.86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共有家庭户27.33万户,家庭户人口92.22万人,占总人口的97.22%,平均家庭户规模3.37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09人下降了0.72人。全市人口中,男性47.60万人,占50.2%;女性47.26万人,占49.8%,性别比例为100.72;汉族人口93.94万人,占99.03%,少数民族人口9205人,占0.97%;0~14岁人口19.96万人,占21.04%,15~64岁人口68.02万人,占71.71%,65岁以上人口6.78万人,占7.24%。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7.77%,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5.75%,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0%。
  第三节统计报表
  1988年,统计局主要承担工交、商业、建筑业、农经(住户)、农业、投资、劳资等专业统计调查任务。1991年,统计局先后建立起农业(包括农业生产统计和农业综合统计)、工业、批零贸易餐饮业、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工资、国民经济核算、科技、对外经济贸易等多项统计调查制度。199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全市开始分步组织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年,根据国家和省统计局的部署,全市推行国家新统计报表制度。1993年正式编制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1998年正式编制资产负债表。至2002年,全市统计业务共分11类。
  农林牧副渔业综合统计包括非农户畜牧业生产、农业生产条件、主要农产品生产、茶叶水果生产、林业生产、畜牧业生产、渔业生产、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业中间消耗、农林非农业总产值、特色种植、特种养殖、规模户畜牧业生产、散养户畜牧业生产、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计算、农林牧副渔业中间消耗计算、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预计产量、肉蛋奶菜产销、农林牧副渔业总产
  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等项数据统计。
  工业综合统计包括工业企业生产、销售总值、工业企业财务状况、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主要工业经济指标、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大型工业企业按产品销售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主要工业产品销售量与库存量、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源购进、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主要能源按工业行业分组消费量、主要工业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大型工业企业按产品部门划分的工业总产值、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集体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外商投资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地区能源平衡。
  建筑业统计包括建筑企业生产、财务状况、建筑材料消耗、房屋建筑工程生产。
  运输邮电业综合统计包括公路运输企业运营情况、财务状况、独立核算交通运输产业生产情况和主要财务指标、民用车辆拥有量、全社会客运运输量、分地邮电业务总量、独立核算业务单位的主要财务指标。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综合统计包括: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批发零售贸易业统计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购进、销售库存;限额以上餐饮业销售,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财务状况、限额以上餐饮业财务状况、批发零售贸易业样本单位基本情况、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库存、限额以上餐饮业商品销售、限额以下贸易业商品销售情况调查、限额以下餐饮业样本单位销售情况调查、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单位主要经济指标、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经统计,外商投资500万美元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各类开发区经济指标。旅馆业抽样调查。
  服务业综合统计包括服务业综合统计财务状况、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专项监测,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监测统计基本情况、山东省妇女发展纲要监测评估、县级儿童发展纲要监测统计情况、城市基本情况、市县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基层标准、房地产开发统计基层标准、房地产开发经营情况、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完成情况、城镇私人建房情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情况、更新改造投资完成情况、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劳动综合统计包括劳动情况、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
  科技综合统计包括科技活动人员情况、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及使用情况、研究与实验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情况、科技活动机构情况、综合科技活动年快报、分市地科技进步基本情况、县以上政府部门属自然科学院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情况、技术贸易机构人员情况、各类技术合同签定及执行情况、各级计划项目进入技术时常情况。
  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统计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总产出按当年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构成项目、按可比价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按行业划分的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居民生活水平;金融机构部门资产负债表、政府部门资产负债,住户部门资产负债表。
  农村住户调查包括农村住户所有村基本情况。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农村居民居住情况调查、农村住户人口与就业情况、农业生产结构及技术应用情况、农村居民家庭收支日记账、农村居民家庭实物支出帐、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与总支出、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农村居民主要农产品销售情况、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情况;农村小康监测评价。农产品价格中间消耗调查、农产品交给调查表、农产品集市贸易和中间消耗调查、农产品价格调查表、农产品集市贸易和中间消耗调查、农产品集市贸易中批发和零售市场价格调查、农林牧副渔中间消耗。
  乡村社会经济调查包括农村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小城镇建设监测。
  第四节统计服务
  1988年,全县实行月报、季报、年报统计制度,编辑印刷统计月报、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发布国民经济统计公报。1989年开始编印《统计月报》,继续编印《统计摘要》和《统计年鉴》,提供专题资料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1991年,统计资料改编为肥城县统计年鉴。1996年,停发国民经济统计公报。1998年开始实施统计分析课题制,多数课题成果在市领导决策中采用或在国家、省、市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
  1989年以来,统计服务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利用新闻媒体及时发布统计信息,与报社、信息科、研究室建立定期发布制度,每年除发布统计公报外,还定期发布月、季通报,在重大节日和重要的历史时刻,宣传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先后为民政局、农业局、水利局、保险事业处、人事局、市总工会、律师事务所、学校、企业、居民等单位和个人提供统计信息近4000次。
  1996年开始,肥城市统计局主动为两会现场提供咨询服务,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咨询。2001年开始,定期调度全省30强县市的GDP总量、增长速度等重要指标,及时反映经济强市建设进程。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