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9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2
页数: 8
页码: 146-153
摘要: 1988一2002年,肥城市人口的男女比例,一直是男性多于女性,没有出现过女性多于男性的年份。其中,性别比例为102以上(女性为100)103以下的年份有2年,为103以上104以下的有10年,104以上的有3年。1988年,在全县915357人中,男性为468053人,女性为447304人,分别占51.13%和48.87%,性别比例为104.64;1989年944181人中,男性481848人,女性462333人,分别占51.03%和48.97%,性别比例为104.22;1990年是15年中男女性别比例最高的一年,在985048人中,男性504331人,女性480717人,分别占51.20%和48.80%,性别比为104.91。性别比在102以上103以下的2年分别是1995年和2002年。其中,1995年的951788人中,男性481621人,女性470167人,分别占50.60%和49.40%,性别比为102.44;2002年,总人口为967214人,其中男性490715人,女性476499人,分别占50.73%和49.27%,性别比为102.98。性别比为103以上104以下的10年,分别是1991~1994年和1996-2001年。
关键词: 人口构成 人口

内容

第三章人口构成
  第一节性别构成
  1988一2002年,肥城市人口的男女比例,一直是男性多于女性,没有出现过女性多于男性的年份。其中,性别比例为102以上(女性为100)103以下的年份有2年,为103以上104以下的有10年,104以上的有3年。1988年,在全县915357人中,男性为468053人,女性为447304人,分别占51.13%和48.87%,性别比例为104.64;1989年944181人中,男性481848人,女性462333人,分别占51.03%和48.97%,性别比例为104.22;1990年是15年中男女性别比例最高的一年,在985048人中,男性504331人,女性480717人,分别占51.20%和48.80%,性别比为104.91。性别比在102以上103以下的2年分别是1995年和2002年。其中,1995年的951788人中,男性481621人,女性470167人,分别占50.60%和49.40%,性别比为102.44;2002年,总人口为967214人,其中男性490715人,女性476499人,分别占50.73%和49.27%,性别比为102.98。性别比为103以上104以下的10年,分别是1991~1994年和1996-2001年。
  1988-2002年肥城市人口性别构成情况表
  第二节年龄构成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査(标准时间为11月1日零时)统计,全市总人口为948602人。其中,0~14岁少年儿童为199639人,占21.05%;65岁以上老年人为68728人,占7.25%;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680235人,占71.71%;15~49岁人口再生产适龄人口551187人,占58.11%。老少人口比例(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与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之比)为34.43%;百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非劳动年龄人口系数为39.45%,其中负担少年儿童系数为29.35%,负担老年人系数为10.10%。
  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9.15个百分点,老年人人口比重上升2.55个百分点,老少人口之比上升了18.93个百分点,人口再生产适龄人口比重上升3.82个百分点,百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非劳动年龄人口系数下降13.95个百分点。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70岁以上的老人22879人,占总人口的2.72%;80岁以上的老人3892人,占总人口的0.4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70岁以上的老人42725人,占总人口的4.50%;80岁以上的老人8855人,占总人口的0.93%;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只有1位百岁寿星,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百岁以上的寿星却增加到了8位。全市人口逐步向老龄化过渡。
  集体婚礼
  肥城市第三、第五次人口普查几个重要年龄组人口对照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状况表
  第三节文化构成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全市人口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839759人,占88.53%;其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262609人,占27.6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444736人,占46.88%;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109772人,占11.57%;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2642人,占2.39%。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査显示,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为537558人,占总人口的63.80%;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294458人,占34.95%;初中文化程度的188041人,占22.32%;高中文化程度的53267人,占6.3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792人,占0.21%。文盲、半文盲人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185704人,占总人口的22.0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55684人,占总人口的5.87%,下降16.17个百分点。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肥城市人口各年龄组文化程度状况表
  第四节职业构成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全市“各行业人口的职业分布”中,16大行业总计56427人,占全市总人口948602人的5.95%。其中,农林牧渔业36668人,占在业人口的64.98%;工业部门(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9246人,占在业人口的16.39%;建筑、地质、交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金融保险、文教卫生及各种公益事业10513人,占在业人口的18.63%。
  在农林牧渔业在业人口中,农业人口为35879人,占在业人口的97.85%;在工业部门在业人口中,采掘业为3433人,占37.13%,制造业5249人,占56.77%;在其他行业在业人口中,建筑业3291人,占31.30%,交通运输、邮电业1138人,占10.82%,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教育、文艺、广播、影视业1793人,占17.06%。
  在7个职业大类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36402人,占总在业人口的64.51%;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1160人,占19.78%;商业服务业人员3879人,占6.87%;专业技术人员2941人,占5.2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220人,占2.16%;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822人,占1.46%。
  第五节民族构成
  1988年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明显的变化,“走出去寻找工作机会”成为人们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时尚。当地人走出去,外地人闯进来,形成人群流动的热潮。因此,不少少数民族随之来到肥城。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已增加到21个,少数民族人口也由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8088人增加到9205人,增加13.81%。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有汉、回、蒙古、彝、藏、苗、壮、布依、朝鲜、满、水等民族。在全市967359人,汉族人口958119人,占99.5%;少数民族人口9240人,占0.95%。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910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8.53%;其他少数民族共有136人,占1.47%。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全市人口948602人,汉族人口有939397人,占99.03%,少数民族人口占0.97%,上升0.02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达到8876人,占96.43%,其他20个少数民族人口只有329人,占3.57%。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仍以边院镇为最多,共有5503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59.78%;其中回族人口5488人,占全市回族总人口的61.83%。
  2000年,全市民族种类已达到22个,少数民族21个。少数民族在全市的分布基本比较均匀,每个乡镇都有少数民族种类;但有的乡镇少数民族种类比较多,有的比较少。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乡镇是安临站镇,共有11个,其次是桃园镇、王庄镇、马家埠镇、过村镇,各有9个,王瓜店镇、石横镇、安驾庄镇、边院镇各有8个;少数民族种类最少的是汶阳镇,只有1个。其他乡镇则3~7个不等。
  至2002年,全市总人口967214人,其中汉族人口956232人,占98.86%,少数民族人口10982人,占1.1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1067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1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309人,占2.81%。边院镇回族人口最多,为8189人,占全市回族人口的74.57%。
  人口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分乡镇各民族人口状况一览表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