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变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9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变动
分类号: P285.2
页数: 3
页码: 144-146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人口增长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个高峰期。由于人口基数大,虽加大贯彻执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措施的力度,全市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仍出现了一个过快的阶段。此后,人口总数在达到历史最高峰后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出现负增长。1996年后,全市人口自然增长出现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增长局面。至2002年,15年全市共出生人口205152人,死亡95884人,净增109268人,净增率为12.30%。
关键词: 人口变动 人口

内容

第一节自然变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人口增长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个高峰期。由于人口基数大,虽加大贯彻执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措施的力度,全市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仍出现了一个过快的阶段。此后,人口总数在达到历史最高峰后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出现负增长。1996年后,全市人口自然增长出现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增长局面。至2002年,15年全市共出生人口205152人,死亡95884人,净增109268人,净增率为12.30%。
  1988-2002年肥城市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第二节机械变动
  1988一2002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劳动就业观念的逐步更新,全市人口呈现大进大出的流动趋势。15年中,全市迁出迁入总量达275427人,其中迁出152043人,迁入 (含长江三峡移民)123884人。在迁出人口中,落户在省内的119028人,迁出省外的33015人;迁入人口中,本省迁人的101506人,外省迁入的21878人。
  15年中,全市每年迁出迁入总量都在1万人以上,最低年份的1999年,总量为10874人,其中迁出5258人,迁入5616人。迁出迁入总量在2万人以下的有10年,2万人以上3万人以下的3年;总量在3万人以上的有2年,为1989年和1995年,分别达到34679人和31735人,分别占15年迁出迁入总量的12.59%和11.52%。
  2001年,肥城市接受长江三峡移民安置任务,市政府按照“相对集中安置到乡镇,分散安置到村”的要求,确定了王瓜店、湖屯、石横3个镇的新镇、朱庄、穆庄、东大封、东湖东、东湖西、曹庄、东穆河、石横四、汇北、后三、泉胜共12个村为移民安置点。此后,全市共调整划拨承包地8.33公顷、宅基地7560平方米;市财政列支66万元专项经费,为移民建造了高标准住房、配备了必需的生产生活用品。2002年8月6日,来自重庆开县厚坝镇茂林、群塘、珠宝、大安、厚坝村的37户164名(男79,女85)移民顺利入住至各村。其中,王瓜店镇12户,53人,湖屯镇12户,57人,石横镇13户,54人。15名学生也都随即安排入学。
  1988-2002年肥城市人口迁出迁入一览表第三章人口构成
  第一节性别构成
  1988一2002年,肥城市人口的男女比例,一直是男性多于女性,没有出现过女性多于男性的年份。其中,性别比例为102以上(女性为100)103以下的年份有2年,为103以上104以下的有10年,104以上的有3年。1988年,在全县915357人中,男性为468053人,女性为447304人,分别占51.13%和48.87%,性别比例为104.64;1989年944181人中,男性481848人,女性462333人,分别占51.03%和48.97%,性别比例为104.22;1990年是15年中男女性别比例最高的一年,在985048人中,男性504331人,女性480717人,分别占51.20%和48.80%,性别比为104.91。性别比在102以上103以下的2年分别是1995年和2002年。其中,1995年的951788人中,男性481621人,女性470167人,分别占50.60%和49.40%,性别比为102.44;2002年,总人口为967214人,其中男性490715人,女性476499人,分别占50.73%和49.27%,性别比为102.98。性别比为103以上104以下的10年,分别是1991~1994年和1996-2001年。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地名

肥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