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人口与计划生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肥城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92
颗粒名称: 第三编 人口与计划生育
分类号: C923
页数: 18
摘要: 2002年,肥城市总人口96.72万人,比1987年增长8.87%,净增人口7.88万人;人口密度757人/平方公里,增加54人/平方公里,新城办事处人口密度达到2059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13.28%。,死亡率7.14%。,人口自然增长率6.14%。。总人口中男性49.07万人,女性47.65万人,性别比(女性为100)为102.98。全市共有2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982人, 占总人口的1.14%,其中回族10673人,占97.19%。 1988年,贯彻实施《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实行"提倡一孩"的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建立计划生育协会、乡村人口学校等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组织,促进生育观念转变。1996年,全市已婚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1.19。2001年,计划生育率、晚婚率达到99.8%和99.99%。2002年,肥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县(市)。
关键词: 人口 计划生育

内容

第三编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2年,肥城市总人口96.72万人,比1987年增长8.87%,净增人口7.88万人;人口密度757人/平方公里,增加54人/平方公里,新城办事处人口密度达到2059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13.28%。,死亡率7.14%。,人口自然增长率6.14%。。总人口中男性49.07万人,女性47.65万人,性别比(女性为100)为102.98。全市共有2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982人, 占总人口的1.14%,其中回族10673人,占97.19%。
  1988年,贯彻实施《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实行"提倡一孩"的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建立计划生育协会、乡村人口学校等计划生育群众自治组织,促进生育观念转变。1996年,全市已婚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1.19。2001年,计划生育率、晚婚率达到99.8%和99.99%。2002年,肥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县(市)。
  第一章人口规模
  第一节历年人口
  1988-2002年,肥城市人口处于全国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阶段,人口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达到人口数量的最高峰年份。1987年全市人口
  888412人,2002年达到967214人,15年净增78802人,增长8.87%,平均每年增加5253人。其间,1988年、1989年和1990年是剧增年份,分别比上年增加26945人、28827人和40867人。1991年,全市人口达到历史最高记录,为989896人。此后,人口增长出现连续几年的负增长,1996年降至最低点,为949477人。1997年后,全市人口增长开始呈现平稳上升的低生育水平趋势,至2002年,6年人口共增加17737人,平均每年增加2956人,比15年中平均每年人口增长数少2297人。
  1988-2002年肥城市人口统计表
  第二节人口分布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全市人口分布一直呈现“山区少、平原多,一般地区少、城镇厂矿驻地多,偏僻闭塞地区少、交通便利地区多”等特点。1988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市小城镇建设速度加快,交通状况得到迅速的改变,人口分布的以上特点更加突出。
  人口研讨会1988-2002年肥城市人口密度表
  2002年,全市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757.23人,比1987年的703.4人增加53.83人,平均每年增加3.59人。在各乡镇办事处的人口密度中,地处山区、交通相对偏僻的潮泉、桃园、王庄、仪阳、安临站、孙伯等6个乡镇人口都在600人以下,其中潮泉、孙伯两镇只有440人;地处厂矿驻地的老城、王瓜店、湖屯、石横4镇人口都在800人以上,其中老城1025人;地处汶阳平原的汶阳、边院、安驾庄3镇人口都在600人以上,其中汶阳达到1007人;城市的发展,使大量人口迁入城区,新城办事处总人口达到114039人,人口密度达到2059人,比1987年1101人增加近一倍。
  2002年肥城市各乡镇(办事处)人口密度表
  第二章人口变动
  第一节自然变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人口增长进入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个高峰期。由于人口基数大,虽加大贯彻执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措施的力度,全市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仍出现了一个过快的阶段。此后,人口总数在达到历史最高峰后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出现负增长。1996年后,全市人口自然增长出现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增长局面。至2002年,15年全市共出生人口205152人,死亡95884人,净增109268人,净增率为12.30%。
  1988-2002年肥城市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第二节机械变动
  1988一2002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劳动就业观念的逐步更新,全市人口呈现大进大出的流动趋势。15年中,全市迁出迁入总量达275427人,其中迁出152043人,迁入 (含长江三峡移民)123884人。在迁出人口中,落户在省内的119028人,迁出省外的33015人;迁入人口中,本省迁人的101506人,外省迁入的21878人。
  15年中,全市每年迁出迁入总量都在1万人以上,最低年份的1999年,总量为10874人,其中迁出5258人,迁入5616人。迁出迁入总量在2万人以下的有10年,2万人以上3万人以下的3年;总量在3万人以上的有2年,为1989年和1995年,分别达到34679人和31735人,分别占15年迁出迁入总量的12.59%和11.52%。
  2001年,肥城市接受长江三峡移民安置任务,市政府按照“相对集中安置到乡镇,分散安置到村”的要求,确定了王瓜店、湖屯、石横3个镇的新镇、朱庄、穆庄、东大封、东湖东、东湖西、曹庄、东穆河、石横四、汇北、后三、泉胜共12个村为移民安置点。此后,全市共调整划拨承包地8.33公顷、宅基地7560平方米;市财政列支66万元专项经费,为移民建造了高标准住房、配备了必需的生产生活用品。2002年8月6日,来自重庆开县厚坝镇茂林、群塘、珠宝、大安、厚坝村的37户164名(男79,女85)移民顺利入住至各村。其中,王瓜店镇12户,53人,湖屯镇12户,57人,石横镇13户,54人。15名学生也都随即安排入学。
  1988-2002年肥城市人口迁出迁入一览表第三章人口构成
  第一节性别构成
  1988一2002年,肥城市人口的男女比例,一直是男性多于女性,没有出现过女性多于男性的年份。其中,性别比例为102以上(女性为100)103以下的年份有2年,为103以上104以下的有10年,104以上的有3年。1988年,在全县915357人中,男性为468053人,女性为447304人,分别占51.13%和48.87%,性别比例为104.64;1989年944181人中,男性481848人,女性462333人,分别占51.03%和48.97%,性别比例为104.22;1990年是15年中男女性别比例最高的一年,在985048人中,男性504331人,女性480717人,分别占51.20%和48.80%,性别比为104.91。性别比在102以上103以下的2年分别是1995年和2002年。其中,1995年的951788人中,男性481621人,女性470167人,分别占50.60%和49.40%,性别比为102.44;2002年,总人口为967214人,其中男性490715人,女性476499人,分别占50.73%和49.27%,性别比为102.98。性别比为103以上104以下的10年,分别是1991~1994年和1996-2001年。1988-2002年肥城市人口性别构成情况表
  第二节年龄构成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査(标准时间为11月1日零时)统计,全市总人口为948602人。其中,0~14岁少年儿童为199639人,占21.05%;65岁以上老年人为68728人,占7.25%;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680235人,占71.71%;15~49岁人口再生产适龄人口551187人,占58.11%。老少人口比例(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与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之比)为34.43%;百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非劳动年龄人口系数为39.45%,其中负担少年儿童系数为29.35%,负担老年人系数为10.10%。
  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9.15个百分点,老年人人口比重上升2.55个百分点,老少人口之比上升了18.93个百分点,人口再生产适龄人口比重上升3.82个百分点,百名劳动适龄人口负担非劳动年龄人口系数下降13.95个百分点。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70岁以上的老人22879人,占总人口的2.72%;80岁以上的老人3892人,占总人口的0.4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70岁以上的老人42725人,占总人口的4.50%;80岁以上的老人8855人,占总人口的0.93%;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只有1位百岁寿星,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百岁以上的寿星却增加到了8位。全市人口逐步向老龄化过渡。
  集体婚礼
  肥城市第三、第五次人口普查几个重要年龄组人口对照表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状况表
  第三节文化构成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全市人口中,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839759人,占88.53%;其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262609人,占27.6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444736人,占46.88%;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109772人,占11.57%;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2642人,占2.39%。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査显示,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为537558人,占总人口的63.80%;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294458人,占34.95%;初中文化程度的188041人,占22.32%;高中文化程度的53267人,占6.3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792人,占0.21%。文盲、半文盲人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185704人,占总人口的22.0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55684人,占总人口的5.87%,下降16.17个百分点。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肥城市人口各年龄组文化程度状况表
  第四节职业构成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在全市“各行业人口的职业分布”中,16大行业总计56427人,占全市总人口948602人的5.95%。其中,农林牧渔业36668人,占在业人口的64.98%;工业部门(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9246人,占在业人口的16.39%;建筑、地质、交通运输、邮电、商业饮食、金融保险、文教卫生及各种公益事业10513人,占在业人口的18.63%。
  在农林牧渔业在业人口中,农业人口为35879人,占在业人口的97.85%;在工业部门在业人口中,采掘业为3433人,占37.13%,制造业5249人,占56.77%;在其他行业在业人口中,建筑业3291人,占31.30%,交通运输、邮电业1138人,占10.82%,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教育、文艺、广播、影视业1793人,占17.06%。
  在7个职业大类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36402人,占总在业人口的64.51%;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1160人,占19.78%;商业服务业人员3879人,占6.87%;专业技术人员2941人,占5.2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220人,占2.16%;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822人,占1.46%。
  第五节民族构成
  1988年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们就业观念发生明显的变化,“走出去寻找工作机会”成为人们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时尚。当地人走出去,外地人闯进来,形成人群流动的热潮。因此,不少少数民族随之来到肥城。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除汉族以外,少数民族已增加到21个,少数民族人口也由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8088人增加到9205人,增加13.81%。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有汉、回、蒙古、彝、藏、苗、壮、布依、朝鲜、满、水等民族。在全市967359人,汉族人口958119人,占99.5%;少数民族人口9240人,占0.95%。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910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8.53%;其他少数民族共有136人,占1.47%。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全市人口948602人,汉族人口有939397人,占99.03%,少数民族人口占0.97%,上升0.02个百分点;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达到8876人,占96.43%,其他20个少数民族人口只有329人,占3.57%。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仍以边院镇为最多,共有5503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59.78%;其中回族人口5488人,占全市回族总人口的61.83%。
  2000年,全市民族种类已达到22个,少数民族21个。少数民族在全市的分布基本比较均匀,每个乡镇都有少数民族种类;但有的乡镇少数民族种类比较多,有的比较少。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乡镇是安临站镇,共有11个,其次是桃园镇、王庄镇、马家埠镇、过村镇,各有9个,王瓜店镇、石横镇、安驾庄镇、边院镇各有8个;少数民族种类最少的是汶阳镇,只有1个。其他乡镇则3~7个不等。
  至2002年,全市总人口967214人,其中汉族人口956232人,占98.86%,少数民族人口10982人,占1.1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10673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1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309人,占2.81%。边院镇回族人口最多,为8189人,占全市回族人口的74.57%。
  人口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分乡镇各民族人口状况一览表第四章计划生育
  第一节计划生育机构
  肥城市计划生育委员会1988年,肥城县计划生育委员会设人秘、宣传、财务、统计4个科室,编制10人。1990年,增设城镇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科技科。1993年,设5个科室,定编22人。2001年,改称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02年,改称计划生育局,设人秘科、政策法规科、规划统计科、宣传教育科(科学技术科)4个科室,行政编制15人,工勤编制1人。
  肥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站1984年,设立计划生育指导站,股级事业单位。1999年7月,升为二级事业单位。2002年。共有工作人员46人。
  肥城市计划生育协会1988年成立。1993年,定为一级事业单位,定编5人。2002年,共有工作人员6人。
  肥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1996年8月成立,二级事业单位,定编3人。2002年,共有工作人员5人。
  肥城市计划生育宣教中心1999年7月成立,二级事业单位,定编8人。2002年,共有工作人员3人。
  第二节生育状况
  1988~1990年,全县进入建国后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实行"提倡一孩”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年均出生23416人。1991年,全县人口出生率9.62%。 晚婚率70.9%,晚育率83.7%,符合政策生育率63.3%,人口增长得到控制。1992~1995年,全市人口出现负增长,独生子女报名领证率25.66%。1996年,全市已婚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1.19,人口生产进入低生育水平期。至2001年,年均出生9945人,年均出生率10.38%。,自然增长率4%。左右,出生人口缺陷率3%。以下,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8以内,计划生育率、晚婚率、节育措施落实率分别达到99.8%、99.99%和99.5%以上,独生子女报名领证率31.77%。是年,全市结婚年龄男25周岁调整为22周岁,女23周岁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3.81%。。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增至7.25%。
  第三节管理服务
  政策法规1980年,县革命委员会制定《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鼓励青年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实行"准生证"制度。1986年,实行"提倡一孩"的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1988年7月,颁布实施《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1989年5月,县政府制定《关于贯彻实施〈山东省计划生育条例〉的有关规定》,对计划生育工作作出50条具体规定。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十条规定》。8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全县开展" 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文明单位达标活动。1991年3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对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严格领导责任、严格奖惩制度的规定》,实行"追踪奖惩、一票否决”制度。1994年4月,市政府制定《肥城市城市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把城市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各系统、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目标责任制之中。2000年12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的意见》,推进人口综合治理,依靠政策,调动、保护群众计划生育的积极性。2001年12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意见》。
  宣传教育1988年,全县利用广播喇叭、宣传车等形式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育龄群众计划生育基础知识。1991年,乡村人口学校开展青春期、新婚期、孕产期、育儿期、中老年期"五期"基础知识培训教育活动。1994年,人口理论知识列入市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市委党校干部培训班学习培训内容。电视台、广播电台、肥城日报社分别开办《计生传真》、《人口与计划生育》、《计生园地》等专题栏目,开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社会公益性宣传活动。1996年3月,潮泉镇百福图村建成全国第一个农村人口文化大院,此后,在全市推广。1999年,全市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2001年,成立人口文化促进会、计划生育幸福文工团。至2002年,全市面向农村开展结婚新风、文艺演出、典型演讲、优生优育优教展览、专项服务"五进村”,婚前教育做到家、基础知识教到家、典型事例讲到家、科技图书送到家、排忧解难帮到家、优惠待遇发到家为主要内容的婚育新风"六到家"活动,建成农村人口文化大院396个。2002年7月,肥城市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确定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县(市)。
  技术服务1986年,17个乡镇设立计划生育服务站。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开展已婚育龄妇女环情及孕情检查、避孕药具发放等避孕节育技术工作。全县已婚育龄夫妇主要采用放置避孕环、使用避孕药具、男性输精管结扎、女性输卵管结扎等避孕节育措施,综合避孕率达26.54%。1989年达41.98%01991年,95%的行政村设立计划生育服务室,配备服务器材,对已婚育龄妇女实行月走访、季透查制度。全县清查漏管育龄妇女,清理出假证明、节育措施不落实2万余例。1994年,完善市乡服务站宣传、技术、药具、培训四项功能,对节育对象实行挂账消号和跟踪随访制度,节育手术实行服务站服务项目许可、技术人员技术操作许可"两证许可"制度,建立健全药具管理队伍和管理制度。1997年,潮泉镇、仪阳乡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试点工作。1999年,全市确立"以人为本、按需服务"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理念。市政府印发《关于落实山东省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制定《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有奖举报办法》。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89.45%。放环、使用避孕药具成为育龄群众使用的主要避孕节育措施。2000年,全市开展育龄妇女需求信息调查采集活动,开通服务热线咨询电话、配置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优生优育指导、不孕不育诊治、生殖健康保健等服务工作。2001年10月1日,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免费为农村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至2002年,市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均取得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证》。全市607个行政村全部实行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达89.56%。
  流动人口管理1988年后,县内流动人员和外来人员数量逐年上升,至1995年,全市跨乡镇、办事处流动人口9521人。2000年,18436人,平均每年增加1783人。1988年、1990年、1991年,县政府先后三次组织计生、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集中清理新城农贸市场流入人口,主要进行了节育措施落实和收缴计划外生育费。1996年,市委、市政府发布施行《肥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实行办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和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制度。1998年,建立市、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微机管理系统。1999年,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合办公制度。2000年,全市换发《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跨乡镇、办事处流动人口18436人,平均每年增加1783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持证率、发证率、建档率、验证率均达到100%。
  城市计划生育管理199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计划生育属地管理的实施意见》,新城办事处计划生育办公室升为一级事业单位,管理城市计划生育。实行"单位负责、条条保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双重管理、双重考核"的管理体制,各乡镇、办事处与辖区内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分级分别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履行属地管理责任,市直系统与各主管部门、下属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部门负责制,履行条条管理责任。各乡镇、办事处与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签订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实行单位法人代表负责制。2000年,新城办事处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调整为8个居委会,各乡镇驻地逐步建立社区居委会。
  第四节计划生育协会
  1988年,建立肥城县计划生育协会。此后,乡镇、村级协会相继建立。1989年,县计生协会计生保险代办站建立,开始办理独生子女户双全保险、独生子女父母年金保险。在1989年和1991年全市计划生育工作扭转被动局面的集中活动中,村级计生协会会员主动做计划生育宣传发动、入户动员工作。1992年,开始创办帮助妇女发展生产、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相结合的“三结合”项目。1995年,市计生协会、市财政每年拨款20万元,各乡镇通过计划生育统筹、社会捐资等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市、乡镇少生快富幸福工程基金。1996年,市计划生育协会在百福图、小柱子等5个村开展参与村民自治试点工作,1998年在全市推广。此后,各级计划生育协会参与制定修改《村民自治章程》、《计划生育公约》。潮泉镇百福图村张珍等10名独女户会员带头终生只要一个孩子,在《泰安日报》上向全市育龄妇女发出倡议。至2002年,市计生协会共选举产生四届理事会,乡镇产生五届理事会,村产生六届理事会。基层协会组织633个,会员小组3857个,选举产生理事8211人,协会专职工作人员1123人。市乡少生快富幸福工程基金已达到485万元,帮助扶持妇女发展生产项目213个,扶持13858个计划生育户上了致富项目。累计办理计划生育系列保险1000余万元。1995年和2000年,肥城市计划生育协会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协会先进集体。
  计划生育宣传潮泉镇柳沟村计划生育协会换届选举会场

知识出处

肥城市志

《肥城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部《肥城市志》记载了跨入二十一世纪门槛前后15年肥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史料,是展现肥城盛世风貌的重要文化成果。1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对于肥城和肥城人民来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5年来,勤劳智慧的桃乡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励精图治,团结拼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软硬环境明显改善;科教兴肥成绩斐然,社会事业协调进步;可持续发展得到重视和加强,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将肥城人民创造的巨大成就载入史册,以励后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阅读

相关地名

肥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