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碑志考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1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碑志考记
分类号: I207.625.2
页数: 6
页码: 744-749
摘要: 《泰安市志》中对泰安市碑志考记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泰安市 碑志考记

内容

秦泰山刻石跋
  宋•欧阳修
  右秦二世诏,李斯篆。天下之事,固有出于不幸者矣,苟有可以用于世者,不必皆圣贤之作也。蚩尤作五岳,纣作漆器,不以二人之恶而废万世之利也。篆字之法岀于秦李斯,斯之相秦,焚弃典籍,遂欲灭先王之法,而独以己之所作刻石而示万世何哉?按《史记》秦始皇帝行幸天下,凡六刻石,及二世立,又刻诏书于其旁,今皆亡矣,独泰山顶上二世诏仅在,所存数十字尔。今俗传峰山碑者,《史记》不载,又其字体差大,不类泰山存者,其本出于徐铉,又有别本,云岀于夏竦家者,以今市人所鬻校之无异。自唐封演已言峰山碑非真,而杜甫直谓枣本传刻尔,皆不足贵也。余友江邻几,谪官于奉符,尝自至泰山顶上,视秦所刻石处,云石顽不可镌凿,不知当时何以刻也?然而四面皆无草木,而野火不及,故能若此之久。然风雨所剥,其存者才此数十字而已。本邻几遗余也,比今俗传峄山碑本,特为真者尔。
  秦泰山刻石考
  宋•赵明诚
  右秦泰山刻石。大中祥符岁,真宗皇帝东封此山,兖州太守模本以献,凡四十余字。其后宋莒公模刻于石,欧阳修载于《集古录》者皆同。盖碑石为四面,其三面稍摩灭,故不传。世所见者,特二世诏书数十字而已。大观间,汶阳刘=斯立,亲至泰山绝顶,见碑四面有字,乃模以归。文虽残缺,然首尾完具,不可识者无几,于是秦篆完本复传世间矣。以《史记》本纪考之,颇多异同。史云:“亲巡远方黎民”,而碑作“亲=远黎”;史云“大义休明”,而碑作“著明”;史云“垂于后世”,而碑作“陲于后嗣”;史云“皇帝躬圣”,而碑作“躬听";史云“男女礼顺,”而碑作“体顺";史云“施于后嗣”,而碑作“昆嗣”;史云“具刻诏书刻石”,而碑作“金石刻”,皆足以证史氏之误。然则斯碑之可贵者,岂特玩其字画而已哉!碑既出,斯立模其文刻石,自为《后序》,谓之《泰山秦篆谱》云。
  秦泰山刻石考
  宋•刘=
  《史记》载始皇帝及二世皆行幸郡县,立石刻辞。今世所传本可读者唯二世诏书五十余字,而始皇刻辞,皆谓已亡。余以大观二年春登山访之,徘徊碑下,其石埋土中,高不过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广狭皆不等。所谓五十余字者,在南面稍平处,故士大夫多得见之。其三面犹残缺蔽闻,人不措意。余刮摩垢蚀,试以纸墨,渐若可辨,然终意其未也。政和三年秋,复宿岳顶,亲以毡椎从事,始得完善。四面总二十二行,行十二字,从西面起,以北、东、南为次,西面六行,北面三行,东面六行,南面七行,其末有“制曰可”三字,复转在西南棱上。及知十二行是始皇辞,其十行是二世辞。以《史记》证之,文意皆具。字共二百二十有二,可读者百四十有六,其毁缺及漫灭者七十有六。李斯小篆,古今所师,经一千三百有余岁而复彰,兹可尚也。
  泰山书院记
  宋•石介
  自周以上观之,贤人之达者,皋陶、傅说、伊尹、吕望、召公、毕公也。自周以下观之,贤人之穷者,孟子、扬子、文中子、吏部是也。然较其功业德行,穷不必易达。吏部后三百年,贤人之穷者,又有泰山先生。
  孟子、扬子、文中子、吏部皆以其道授弟子。既授弟子,复传之于书,其书大行,其道大耀。先生亦以其道授弟子,亦将传之于书,将使其书大行,其道大耀。乃于泰山之阳起学舍,构堂,聚先圣之书满屋,与群弟子而居之。当时游从之贵者,孟子则有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之属;扬子则有刘歆、桓谭之属;文中子则有越公之属;吏部则有裴晋公、郑相国、张仆射之属。门人之高第者,孟则有万章、公孙丑、乐克之徒;杨则有侯芭、刘菜之徒;文中子则有董常、程元、薛收、李靖、杜如晦、房、魏之徒;吏部则有李观、李翱、李汉、张籍、皇甫湜之徒。今先生从游之贵者,故王沂公、蔡贰卿、李秦州、孔中丞,今李丞相、范经略、明子京、张安道、士熙道、祖择之。门人之高第者,石介、刘牧、姜潜、张泂、李緼。足以相望于千百年之间矣。孰谓先生穷乎?
  大哉,圣贤之道无屯泰。孟子、扬子、文中子、吏部皆屯于无位与小官。而孟子泰于七篇,扬子泰于《法言》、《太玄》,文中子泰于《续经》、《中说》,吏部泰于《原道》、《论佛骨表》十余万言。先生尝以谓尽孔子之心者大《易》,尽孔子之用者《春秋》。是二大经,圣人之极笔也,治世之大法也。故作《易说》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疑四凶之不去,十六相之不举,故作《尧权》。防后世之篡夺,诸侯之僭偪
  ,故作《舜制》。辨注家之误,正世子之名,故作《正名解》。美出处之得,明传嗣之嫡,故作《四皓论》。先生述作,上宗周孔,下拟韩孟,是以为泰山先生,孰少之哉!
  介乐先生之道,大先生之为,请以此说刊之石,陷于讲堂之西壁。康定元年七月十八日记。
  鲁两先生祠记
  金•党怀英
  鲁两先生曰孙明复、石守道也。宋祥符、天圣间,以仁义忠孝之道发于文章,为诸儒倡。当世大儒如文忠欧阳公、文正王公皆尊礼之。故其没也,欧阳公为志其墓,盖比之孟轲、韩愈之流。其羽翼圣经,立朝行己,治行终始伟如也。
  初,两先生筑室泰山下,以为学馆。属大辟岳祠,堧基甫迫,乃北徙山麓,而以旧馆为柏林地,岁分施钱,为养士之费,学者至今赖之。而乡人指以为上书院者,则其所徙地也。大定间岳祠火,越明年,有诏营建,乃命更新庙学。已而,诸生相与言曰:“昔两先生宦学汶上,汶学祀之不忘。吾侪居其乡,食其德,乃遂已乎! ”于是两先生诸孙闻其言,更出所有,作为祠堂于大门之左,以成学者之意。石先生之孙震,使其侄翊走京师,属其门婿党怀英书其本末,将刻诸石。
  怀英曰:先生之道垂于后世,炳如日星,奚患无传?虽然,有一言焉:方孙先生以《春秋》之学教于鲁,石先生盖师事之。时给事孔公道辅闻其名,自兖来谒,孙先生既岀应客,而石先生执杖屦侍其左右,升降拜伏皆扶之,其往谢也亦然。由是鲁人始识师弟子之礼,士风为之一变。近世士尚剽窃,以从师亲友为耻,忠厚之道不著久矣。国家尊经养士,将使人人为邹鲁,固当师承鸿硕,因文以入道德之奥,而后游两先生祠下而食余庇,可以无愧矣。唐玄宗登封纪略
  明•宋焘
  立圆台于山上,广五丈,高九尺,土色各依其方。又于圆台起方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台、坛四面各为一阶。又积柴为燎坛, 为圆坛于山下,三成,十二阶,如圆丘之制。
  玉册所以刻告文者,以金绳编连玉牒为之。每牒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填金为字。少府监量文字多少造牒造册,而又为玉柜以藏玉册,为石䃭以藏玉柜,各缠以金绳,检以石检,封以金泥,五色土,为圆形。
  玉牒,长一尺二寸,广五寸,厚五分,刻字以金填之,用金柜盛置配座。封禅还,以金柜纳太庙,藏于高祖神尧皇帝之右室。
  重修岱庙履历记事
  清•张所存
  自皇清康熙八年春二月,蒙布政司施老爷委修岱庙。彼时周围城墙俱已坍塌,惟前面城上,仅存五凤楼三座。厚载门一座,止有梁柱。东华门、西华门并城上门楼,四角楼,仅存基址。大殿琉璃脊兽瓦片,上层下层,周围椽板,俱已毁坏。墙根俱已碎塌。檩枋俱坏大半,惟梁柱可用。后寝宫三座,钟鼓楼、御碑楼、仁安门、配天门、三灵侯殿、太尉殿十一处,瓦片墙垣俱已坍塌,椽板俱已残毁,其梁柱檩枋堪用者十分之三。廊房百间,止有二十三间仅存梁柱,其余七十七间仅存基址。炳灵殿一座,大门一座,延禧殿一座,大门一座,仅存基址。经堂五间,俱已塌坏。
  余细估殿宇木料、琉璃瓦片并颜料等项,非向远方采买,无以应用。于八年三月二十日,亲赴南京上西河长江内,用价一千六百两,买杉木二千根。同店家包与排夫于五等,运至济宁,水脚运价七百五十两,买绳缆器具,将杉木扎成八排,交与排夫。予又到芜湖镇买桐油一万斤、银朱二百斤、铜绿四百斤、官粉四百斤、大绿二百斤、赤金二百箱、誉黄、烟子、黄香等料。雇舡装载,于七月初三日复回南京。择初八吉日,用猪羊排上祭江。留家人二名看守木排,予于本日开址先行,于八月十五日抵济宁。雇车运桐油等料回州。其木排于八年七月十五日自南京开排,用牵夫三百余名,至九年八月方到济宁。予又到济宁将木排卸至岸,雇车运送泰安,共载六百余车,用车价银一千余两方抵泰安。又在泰安四乡采买榆、杨树二千余株。又差人到山西阳城县,买铅四千斤。
  西廊后立琉璃窑三座,烧造琉璃脊兽瓦片等项。
  招集木作泥水近四百人,分工齐修。先派木作百人修廊房七十七间,木料砖瓦俱如新建。尚有二十三间仅存梁柱者,俱添换木料修葺。次拆卸大殿,将碎坏殿墙俱易为石;其檩枋坏烂者,俱换新料;至于椽子望板俱换,瓦片、脊兽尽另烧造。后寝宫三座、钟鼓楼、御碑楼、仁安门、配天门、五凤楼三座、厚载门一座,俱将瓦片木料并墙拆卸到地,俱换新者。东宫门、炳灵殿、西宫门、延禧殿、东华门并楼、西华门并楼,并四角楼,无根椽片瓦,俱如创建。又创建经堂五间,配殿二座。环咏亭、鲁班殿,=庙殿宇,俱用金朱彩画油漆。大殿内墙,两廊内墙,俱用画工书像。各殿神龛,俱创作者。其周围城墙,俱拆到地,创添石根脚五行,俱用新砖灌浆垒至墙顶。自大殿东西两边,俱铺新踊路至午门者。门前创建玲珑石碑坊一座。南京请皇路圣像六十轴,锁金法衣四身。北京铸铜香案一付,重三百斤。
  午门内栽柏树八十五株,杨树四十株,槐树三十二株,白果树二株。仁安门前栽柏树五十三株,槐树十二株。大殿左右丹墀,栽柏树五十九株,松树四株,白果树二株,杨树五株, 槐树九株。后寝宫栽柏树三十一株,松树十八株,白果树二株,槐树五株,寝宫后栽榆树三百株。此皆东岳之灵,方伯之功,予所得艰苦经画于其间。今将所历时日,所费物力,所栽树植,所建殿楼墙宇,一一刻记于石,后亦以见重修之非易易也。
  康熙十有七年,夏四月,岱下张所存谨志。
  五贤祠记
  清•徐宗干
  泰山凌汉峰下三贤祠,崇祀泰山、徂徕及安定三先生,始末具载岱乘,迄今登讲书台,抚侍立石,临投书涧,未尝不憬然想见其为人。第孙子侨寓斯邦,胡子则吾乡人也。以岱岳灵淑之区,徂彳来而后,莫为之继,人往风微,欷歔曷极。然齐山鲁水间代有伟人,殁则已焉,抑未表而彰之者之咎也。昔陶山师主讲岱麓书院,于三贤祠敬奉宋绎田、赵仁圃两先生于侧,由是学者于孙石而下得所景从。今兹层崖幽谷,林密泉清,为三子所藏修而息游者,即为两先生所瞻依不忍去者也。两先生心源相接之处,即两先生与三子殁后栖身之所,亦即后之学者百世下闻风私淑之地也。己丑秋,重葺试院落成,将余资整治祠宇,属宋君兴帏、赵生育民、乔生钿、徐生择、刘生光典、贾生锡彤董其事,诹吉日恭奉绎田、仁圃两先生神主于内,改名五贤祠而之记。
  泰安令毛君兴学记
  清·陈荣昌
  中国之山,以五岳为大,五岳以泰山为尊,故曰岱宗。之阳为鲁,其阴为齐。孔门高第多鲁人,汉大儒又多产于齐,承学者盛称齐鲁,有自来矣。今朝廷变法汲汲于设学。泰安之为邑,在岱之麓,山高而壤平,雄杰庞大之气,于是乎在,意其学必勃然以兴,葱然蔚然,以衍于无际,乃称其地之灵焉。予就而察之,有不尽如所期者,岂地之灵有不验欤?抑在人不在地欤?以泰安之士相与叹息而语余曰:毛令君者,真其人也,惜乎令君往矣,其于学可谓善作者,而后之人不善成,奈之何哉!当令君之时,初设学之时也,立高等小学二百余楹,有生徒百余人肄业其中;又立师范传习所,又立工艺教养局,又立初等小学及半日学堂若干所;凡谕乡民立小学,凡一百八十有五。令君既出廉俸为之倡,又为之清厘公产以济其用,不足则令中富以上捐资为之助,故款集而事举。巡抚周公封山至泰安,遂遍阅其校,称为省小学第一,盖彬彬乎学风之盛甲齐鲁矣,可不谓之勃然以兴耶?使后之为政者继长增高,有加而无已,安在不葱然蔚然以衍于无际也!
  鸣呼,自令君去而继之者更数任矣,未闻吾邑之学有进于前,且岁减其数焉。今乡之小学不满百矣,若蹶而不振,更待数年,其颓废尚堪言耶!觇学者推安邱、潍、黄三县为冠,无及泰安者,向所称东省第一,今竟退居人后,不敢起而与之争,有司者固当执其咎,抑亦吾邑人士之耻也,其负令君实甚。令君尝三权吾邑,方其去犹冀其复来,以观吾邑之学之成也,不意去不复来,今距其殁且七年,而吾邑之学乃愈坏,于是愈思令君不置,将勒其事于碣,设其位而尸祝之,为吾邑劝学者风也,愿有文焉以纪其事。予固有学责者,无所辞,遂为之记。
  令君讳澂,字蜀云,四川仁寿人,以名下士入翰林,改官山左,为牧令二十余年,不治家人生产,悉出所入以治民事,故所至多异绩,张勤果公谓其才堪疆寄,典学其政一耳。予职司所在,是故尤慕其人而乐道之也,为青词以遗泰人,俾歌以祀之。其词曰:泰山之石兮,以铭令公之绩兮。汶文之流兮,吾以拟令君之泽兮。令君来兮,吾有子弟得所依兮。令君去兮,吾有子弟谁与归兮。今之人能扩而大兮,固令君之遗爱兮。其或堕以巅兮,惟令君有斐谁其谊兮。令君虽死,死而神兮。尚阴相我泰人兮,我子我孙率为谨兮。自今报祀,永以弗泯兮。
  致阎锡山书
  赵新儒
  百川先生足下:阅报载对国事言论,并悉缉令取销,行将发抒伟抱,重与国人相见,从此一洗内战之羞,共同力执挥日之戈,甚盛甚盛!十五年革命军克汉口,先生派员南下合作,仆在武昌,亦为与议之一人。及十六七年,仆居沪上,承电报往复,示意馈赆,虽此后疏往还,而厚情不敢忘。今将出山,理应献曝。仆鲁人质直,不尚虚浮,有最痛心之言,与先生平生历史民族德性有关,敢为陈之:
  今世之可畏者,不过握十万毛瑟耳,亦知以议论可否,荣辱天下者,尚有人乎?去年督兵莅鲁,大军南下,曲阜、泰安惨遭兵祸。地方供应之浩繁,人民损失之钜烈,痛定思痛,何所取偿!鲁人已忍而受之矣。晋军攻曲阜,发炮至八千余发,守城之八百余士兵,结果无甚损伤。而事后调查,周公庙颜庙全灭,孟庙毁;孔庙大成殿受炮最多,启圣祠毁,宫墙美富,变为瓦砾;孔林围墙炮毁三百余处,历代坟墓炸毁极多,林木焚烧无数。泰安晋军守城,并分兵守至泰山绝顶,孔子庙拆用木材,秦观、月观、南天门、十八盘,满山修筑战壕埠垒,毁坏古迹石刻风景庙宇不可胜计,结果一无可用;城中宋天贶殿故迹,内系宋朝壁画,饱受炮弹,殿毁多处,壁画从此破坏,此皆致力内战之所赐也。稽考历代用兵,泰安除明崇祯十七年四月,李自成部将伪防御使郭姓,由兖攻泰一役,无屯驻者。以四隅有小山,为天然炮台,水粮薪皆缺,不可以守。且自宋代设城岳祠,为登祀泰山而设,非为兵事而设,故十五年之役,以绿林岀身褚玉璞之不知兵,尚退守界首,而不守泰安。至曲阜则历代用兵以孔子故乡,皆谨避之。援齐人伐鲁令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无赦之例,以示尊崇圣道,俯从人心,此无烦缕述者。至战役之胜败是非,无足深论,胜者王侯败者贼,尚可援以解嘲。而至圣林庙,名山胜迹,民族道德之宗仰,历史文化之关系,以张宗昌之不肖,尚且筹款兴修。一怒用兵,所指当不在此,胡为大兵一到,同罹浩劫?今之治者,侈称欧西,彼方于名山古迹,保护若何?耶稣降地之耶路撒冷,尊为圣地,各国尊奉崇拜,信仰从民。外人观光东方,各既登泰山,必过曲阜,视吾国之于名山古迹,孔子降地,内战纷纭,玉石俱焚,宁不为天下笑也?先生退兵回晋,闻屡派人至各战区调查死事兵士,列册议恤,加惠部曲,激扬士气,至足感人。然则言念名迹圣地之损伤,当较战死兵士之事大。先生幼读儒书,发扬文化,应必有以昭示国人,忏悔补过。如长作租界寓公,吾无责焉,今者重回珂里,有志国事,追怀前车,能无遗憾!,所望慨发钜款,倡导国民,兴复孔子林庙,保存泰山古迹,表示从前内战之错误,光大历史民族之精神,天下想望风采,将从而崇拜之,祝祷之,更何仇敌之言!非然者,泰山之古迹,由先生破坏,西会村之风景,岂能常存;孔子之故乡,由先生不保,晋阳城之坚固,亦何足恃!天理循环,至可反省,若谓人言不足恤,圣人不足法,先生即东山再岀,亦弄兵自卫耳,于天下人心风俗,国势强弱,皆无关也。有过将来编内战痛史,应大书特书,山西总司令阎锡山,于十九年某月日,率大军十万入鲁,炮毁孔子林庙、泰山古迹,以志先生用兵之武威,国人永不敢忘。但使人心不死,中国不亡,孔子之道不绝,必有伟人,发扬光大此古迹林庙,为文明古国之光也。顾以二十年治晋之成绩,尚美誉在人,虽世谓诸葛大才,短于兵略,而人称伯玉五十,知其前非,或为中国尚有希望之人也。故冒昧陈言,惟先生图之。
  又谣传一时,先生由大连回晋时,有密约,将为阜昌之续,此亦为应时之产物,果尔,则愚言为多事矣。以先生之人格,何至日暮图穷,倒行而逆施之若此!当为无稽之谈,亦望先生为国御侮,有以雪此言为快。敬颁勋绥。山东赵新儒。民国二十年十月。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作品

秦泰山刻石跋
相关作品
秦泰山刻石考
相关作品
泰山书院记
相关作品
鲁两先生祠记
相关作品
唐玄宗登封纪略
相关作品
五贤祠记
相关作品
致阎锡山书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