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代散文
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
东汉•应劭
车驾正月二十八日发雒阳宫,二月九日到鲁,遣守谒者郭坚伯将徒五百人治泰山道。十日,鲁遣宗室诸刘及孔氏、瑕丘丁氏上寿受赐,皆诣孔氏宅,赐酒肉。十一日发,十二日宿奉高。是日遣虎贲郎将先上山,三案行。还,益治道徒千人。十五日,始斋。国家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诸卿、校尉、将军、大夫、黄门郎、百官及宋公、卫公,褒成侯、东方诸侯、雒中小侯斋城外汶水上。太尉、太常斋山虞。马第伯自云:某等七十人先之山虞,观祭山坛及故明堂宫郎官等郊四处。入其幕府,观治石。石二枚,状博平,圆九尺,此坛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时石也。时用五车不能上也,因置山下为屋,号五车石。四维距石长丈二,广二尺,厚尺半所,四枚。检石长三尺,广六寸,状如封箧。长检十枚。一纪号石,高丈二尺,广三尺,厚尺二寸,名曰立石。一枚刻文字,纪功德。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山肖,不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篠,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也,疑封禅具也。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阳名通。东上一里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维有距石,四面有阙。乡坛再拜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扫除。国家上见之,则诏书所谓酢梨酸枣狼籍, 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道是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跪拜,置梨枣钱于道以求福,即此也。东山名曰日观,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岀,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西。北有石室,坛以南有玉盘,中有玉龟。山南胁神泉,饮之极清美利人。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日观赋
元•唐肃
汉征和之四年,帝亲耕柜定返驾泰山,封禅既毕,还朝甘泉。于是东方大夫上千万寿,已而言曰:“臣等昨奉国家,告成岱宗,因得览观于岩之东。臣询其名,是曰日观。其高莫穷,上薄云汉。当宵分之未几,瞰沧溟之有烂,浴初日于咸池,诧人世之未旦,盖兹岳之华精,实天下之奇玩也。”帝曰:“嘻!若是则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子能抽秘思,骋妍辞,想象仿佛,为余赋之乎?”大夫乃置触肃衽,修辞而对曰:
“臣闻玄黄肇分,清浊殊位,元精峙结限隔风气。山惟岳尊,岩惟东最。矧斯岩之旁出,奠巽隅而特异。东介邱之近连,西石门之迥对。眺地坛之不遥,俯天关之犹坠。缘道之百盘,犹可仰而未至。其为体也,嵚崟=屴,嶻嶭岹峣,若铲五丁。若戴六鳌。矗乾运而莫极,镇坤维而不摇。亩,孰料其延广;仞,孰测其崇高。云烟在下,羲娥可招。宿星辰于廉隅,吐风雨于岩㠂。飞猱之臂不得而陟,巨鹏之翼不能以超。盖将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微九河其线,委小七泽之桮。盈彼王屋、太行、终南、五老、岷嶓、雁荡之秀拔.天台、会稽之奇峭。不啻塠阜之争雄,培=之呈巧。斯俊伟以绝伦,谅形容以莫表。若乃夜气正寂,阴魄既沦,万籁绝响,六合同昏。悄漏刻之既平,忽灵鸡之一鸣,睇东方之渐豁,窥赤曜之上腾。丹毂徽露,赪盘欲呈。=乌刷翮以习飞,烛龙衔光而迅征。走神丹于宝鼎,拥玉帐于金钲。尔其吐旸谷,拂扶桑,沸鲸波,荡洪荒。图规闪铄以上下,列采绚烂而周章。一沐而水府为之震摇,再颒而蛟龙为之遁藏。沦重光而益晃,澡五色而逾光。赫赩
璀粲,瞳胧昱煌。势将历九阿以朏明,越曾桑而载骧。当是时也,九州未明,万国犹晦,群动尚戢,众象莫会。非是山之独高,曷斯睹之为快。宜命名之有义,昭灵异于纪载。且臣闻,日者众阳之宗,大君之象,岀入以时,昕夕靡爽。故能烛万物而发生,齐天地而弥郎。况居至高者,见理于未形;据太上者,观下于至深。彼处=而混浊,孰先睹夫大明。故臣愿于国家陈焉。”
帝闻之曰:“善哉大夫之辞,信览物足以知道,因寓目可以契心。故宣尼有小鲁之叹,孟轲示观澜之箴,苟惟游观之是乐,夫岂圣哲之所任。”乃喜而赋日观之诗曰:“日观穹窿泰山东兮。未曙而日览阳德。居高察插卑我其几兮,由暗处侧岂人极兮。”大夫乃赓歌曰:“帝出震兮东方,破曾阴兮奠玄苍,登日观兮民乐康,帝之德兮如陵如岗"。天颜悦怡,圣衷攸启,悟至道之昭晰,念前行之或昧。乃诏郡国,询政理,培一德以隆基,明四德以广视,收远讨之疲兵,罢求仙之淫祀,大开明堂,垂拱而治。
泰山日出
清•孔贞瑄
天地氛氲泬漻瀣
沆之气,以息相吹,野马耶,尘埃耶,茫茫无所止极矣。况于微风淡雾,密雨浓云,皆足障远,而欲穷千里之目,迎初日,观海水,其数往而不获一觏也。则宜秋深冬初,星皎云净.夜色空蒙如穀,天鸡鸣,微晕生,凝睇久待.苦日不至。才一转睫,倏露半体,若月弦就望,厥色殷红,韬光不曜,轮腾而上。
少顷,日中忽如一灯吐焰,次如炬,次如瓶,次如,次如罍樽葫芦,上黄白,下紫赤,类薄饰状。又次如葫芦罍瓶之倒置,最后如炬灯之烬。盖其初为海气所蒙,蝉退既尽,然后全体昭融,晖芒四射,趯踊前却,若危船簸浪震荡,心目神体为之不宁。日下积雾色正黑,俄而重雾之下,忽出白练,长可竟天,与客相顾错愕,惊叹曰,是非海水耶?古之人不予欺也。
秦松赋
清•蒲松龄
泰山之半,有古松焉。遥而望之,苍苍然,郁郁然,槎枒黄山之岭,轮囷曲盘之谷。俨五老之古装,恍四皓之伟步。骀背鹤发,龙翔凤翥,俯首类揖,曲躬似语,磬折伛偻,磅礴交互,不知此生,历经朝暮。云是秦时所封五大夫树,是未知其然也。乃其般根错节,雪饱霜经,繁针刺干,雾护云蒸。皴肤带瘿,败甲含腥。屈警鸟去,涩受猱登。当必瑶池之花数卸,蓬徕之水三清。始得此苍柯磊落,古鬣髼䯳;直枝百见,斜影千层。霞侵纹起,日焰斑生。貌与石而并古,色比黛而同青。
若乃春雨垂丝,春风成片,绿树牵人,红花似面。翠林栖凤之竹,锦水藏莺之线,萋萋金谷之园,泛泛武陵之岸。无不艳艳争媚,英英相间。当是时也,沉寂邱阿,萧森岩畔,意调高骞,仪容惨淡。坚冰合,冷霰飞,锦残芳歇,蕙折兰摧。洞庭波兮水下,羌摇落兮变衰。尔乃清标独耸,大盖孤垂。意挺挺而自若,似无喜而无悲。至如寄情诘曲,戆至妩媚,月来当昼,暾上疑帷。龙鳞蜿蜒.蛇影离披,因风时舞,得雨欲飞,虬枝半横,棘剌全低。夜则涛声沸涌,昼则烟雨凄迷,止容鼠窜,未许禽栖。游子休装,行人息辔,颠倒围量,流连坐憩,悬想当年,太息不止。
当夫翠华遥临.朱弦乍至,万骑云屯,千乘鼎沸,玉勒光天,金鞍耀地,冠盖旗旌,弥漫无际,阻风雨于二陵,借覆帱于五粒。因而喜动天颜,恩承上意,赐爵授官,恩奢宠异,可不谓遇合之隆,千载一日者哉。到于今,祖龙已亡,河山屡易,扛鼎雄君,歌风赤帝,玉帐妖姬,铁衣猛士,七叶金貂,千年带砺,一皆草腐烟消,香埋珠碎,独有大夫存昂藏之瘦骨,亘古今而不坠。
予登岱过其下,摩学而问之曰:“大夫乎,大夫乎!秦之封其有乎,无乎?君亦为荣乎,污乎?"徘徊良久,坐而假寐,梦一伟男告予曰:“世呼我牛也,牛之;马也,马之。秦虽以我为大夫,我未尝为秦大夫也。为鲁连之乡党,近田横之门人,高人烈士,义不帝秦。秦皇何君,而我为其臣?”山风谡谡,予忽警悟,拱立竦息,拜揖而去。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彳来如画,而半山居雾如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第二节碑志考记
秦泰山刻石跋
宋•欧阳修
右秦二世诏,李斯篆。天下之事,固有出于不幸者矣,苟有可以用于世者,不必皆圣贤之作也。蚩尤作五岳,纣作漆器,不以二人之恶而废万世之利也。篆字之法岀于秦李斯,斯之相秦,焚弃典籍,遂欲灭先王之法,而独以己之所作刻石而示万世何哉?按《史记》秦始皇帝行幸天下,凡六刻石,及二世立,又刻诏书于其旁,今皆亡矣,独泰山顶上二世诏仅在,所存数十字尔。今俗传峰山碑者,《史记》不载,又其字体差大,不类泰山存者,其本出于徐铉,又有别本,云岀于夏竦家者,以今市人所鬻校之无异。自唐封演已言峰山碑非真,而杜甫直谓枣本传刻尔,皆不足贵也。余友江邻几,谪官于奉符,尝自至泰山顶上,视秦所刻石处,云石顽不可镌凿,不知当时何以刻也?然而四面皆无草木,而野火不及,故能若此之久。然风雨所剥,其存者才此数十字而已。本邻几遗余也,比今俗传峄山碑本,特为真者尔。
秦泰山刻石考
宋•赵明诚
右秦泰山刻石。大中祥符岁,真宗皇帝东封此山,兖州太守模本以献,凡四十余字。其后宋莒公模刻于石,欧阳修载于《集古录》者皆同。盖碑石为四面,其三面稍摩灭,故不传。世所见者,特二世诏书数十字而已。大观间,汶阳刘=斯立,亲至泰山绝顶,见碑四面有字,乃模以归。文虽残缺,然首尾完具,不可识者无几,于是秦篆完本复传世间矣。以《史记》本纪考之,颇多异同。史云:“亲巡远方黎民”,而碑作“亲=远黎”;史云“大义休明”,而碑作“著明”;史云“垂于后世”,而碑作“陲于后嗣”;史云“皇帝躬圣”,而碑作“躬听";史云“男女礼顺,”而碑作“体顺";史云“施于后嗣”,而碑作“昆嗣”;史云“具刻诏书刻石”,而碑作“金石刻”,皆足以证史氏之误。然则斯碑之可贵者,岂特玩其字画而已哉!碑既出,斯立模其文刻石,自为《后序》,谓之《泰山秦篆谱》云。
秦泰山刻石考
宋•刘=
《史记》载始皇帝及二世皆行幸郡县,立石刻辞。今世所传本可读者唯二世诏书五十余字,而始皇刻辞,皆谓已亡。余以大观二年春登山访之,徘徊碑下,其石埋土中,高不过四五尺,形制似方而非方,四面广狭皆不等。所谓五十余字者,在南面稍平处,故士大夫多得见之。其三面犹残缺蔽闻,人不措意。余刮摩垢蚀,试以纸墨,渐若可辨,然终意其未也。政和三年秋,复宿岳顶,亲以毡椎从事,始得完善。四面总二十二行,行十二字,从西面起,以北、东、南为次,西面六行,北面三行,东面六行,南面七行,其末有“制曰可”三字,复转在西南棱上。及知十二行是始皇辞,其十行是二世辞。以《史记》证之,文意皆具。字共二百二十有二,可读者百四十有六,其毁缺及漫灭者七十有六。李斯小篆,古今所师,经一千三百有余岁而复彰,兹可尚也。
泰山书院记
宋•石介
自周以上观之,贤人之达者,皋陶、傅说、伊尹、吕望、召公、毕公也。自周以下观之,贤人之穷者,孟子、扬子、文中子、吏部是也。然较其功业德行,穷不必易达。吏部后三百年,贤人之穷者,又有泰山先生。
孟子、扬子、文中子、吏部皆以其道授弟子。既授弟子,复传之于书,其书大行,其道大耀。先生亦以其道授弟子,亦将传之于书,将使其书大行,其道大耀。乃于泰山之阳起学舍,构堂,聚先圣之书满屋,与群弟子而居之。当时游从之贵者,孟子则有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之属;扬子则有刘歆、桓谭之属;文中子则有越公之属;吏部则有裴晋公、郑相国、张仆射之属。门人之高第者,孟则有万章、公孙丑、乐克之徒;杨则有侯芭、刘菜之徒;文中子则有董常、程元、薛收、李靖、杜如晦、房、魏之徒;吏部则有李观、李翱、李汉、张籍、皇甫湜之徒。今先生从游之贵者,故王沂公、蔡贰卿、李秦州、孔中丞,今李丞相、范经略、明子京、张安道、士熙道、祖择之。门人之高第者,石介、刘牧、姜潜、张泂、李緼。足以相望于千百年之间矣。孰谓先生穷乎?
大哉,圣贤之道无屯泰。孟子、扬子、文中子、吏部皆屯于无位与小官。而孟子泰于七篇,扬子泰于《法言》、《太玄》,文中子泰于《续经》、《中说》,吏部泰于《原道》、《论佛骨表》十余万言。先生尝以谓尽孔子之心者大《易》,尽孔子之用者《春秋》。是二大经,圣人之极笔也,治世之大法也。故作《易说》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疑四凶之不去,十六相之不举,故作《尧权》。防后世之篡夺,诸侯之僭偪
,故作《舜制》。辨注家之误,正世子之名,故作《正名解》。美出处之得,明传嗣之嫡,故作《四皓论》。先生述作,上宗周孔,下拟韩孟,是以为泰山先生,孰少之哉!
介乐先生之道,大先生之为,请以此说刊之石,陷于讲堂之西壁。康定元年七月十八日记。
鲁两先生祠记
金•党怀英
鲁两先生曰孙明复、石守道也。宋祥符、天圣间,以仁义忠孝之道发于文章,为诸儒倡。当世大儒如文忠欧阳公、文正王公皆尊礼之。故其没也,欧阳公为志其墓,盖比之孟轲、韩愈之流。其羽翼圣经,立朝行己,治行终始伟如也。
初,两先生筑室泰山下,以为学馆。属大辟岳祠,堧基甫迫,乃北徙山麓,而以旧馆为柏林地,岁分施钱,为养士之费,学者至今赖之。而乡人指以为上书院者,则其所徙地也。大定间岳祠火,越明年,有诏营建,乃命更新庙学。已而,诸生相与言曰:“昔两先生宦学汶上,汶学祀之不忘。吾侪居其乡,食其德,乃遂已乎! ”于是两先生诸孙闻其言,更出所有,作为祠堂于大门之左,以成学者之意。石先生之孙震,使其侄翊走京师,属其门婿党怀英书其本末,将刻诸石。
怀英曰:先生之道垂于后世,炳如日星,奚患无传?虽然,有一言焉:方孙先生以《春秋》之学教于鲁,石先生盖师事之。时给事孔公道辅闻其名,自兖来谒,孙先生既岀应客,而石先生执杖屦侍其左右,升降拜伏皆扶之,其往谢也亦然。由是鲁人始识师弟子之礼,士风为之一变。近世士尚剽窃,以从师亲友为耻,忠厚之道不著久矣。国家尊经养士,将使人人为邹鲁,固当师承鸿硕,因文以入道德之奥,而后游两先生祠下而食余庇,可以无愧矣。唐玄宗登封纪略
明•宋焘
立圆台于山上,广五丈,高九尺,土色各依其方。又于圆台起方坛,广一丈二尺,高九尺。其台、坛四面各为一阶。又积柴为燎坛, 为圆坛于山下,三成,十二阶,如圆丘之制。
玉册所以刻告文者,以金绳编连玉牒为之。每牒长一尺二寸,广一寸二分,厚三分,填金为字。少府监量文字多少造牒造册,而又为玉柜以藏玉册,为石䃭以藏玉柜,各缠以金绳,检以石检,封以金泥,五色土,为圆形。
玉牒,长一尺二寸,广五寸,厚五分,刻字以金填之,用金柜盛置配座。封禅还,以金柜纳太庙,藏于高祖神尧皇帝之右室。
重修岱庙履历记事
清•张所存
自皇清康熙八年春二月,蒙布政司施老爷委修岱庙。彼时周围城墙俱已坍塌,惟前面城上,仅存五凤楼三座。厚载门一座,止有梁柱。东华门、西华门并城上门楼,四角楼,仅存基址。大殿琉璃脊兽瓦片,上层下层,周围椽板,俱已毁坏。墙根俱已碎塌。檩枋俱坏大半,惟梁柱可用。后寝宫三座,钟鼓楼、御碑楼、仁安门、配天门、三灵侯殿、太尉殿十一处,瓦片墙垣俱已坍塌,椽板俱已残毁,其梁柱檩枋堪用者十分之三。廊房百间,止有二十三间仅存梁柱,其余七十七间仅存基址。炳灵殿一座,大门一座,延禧殿一座,大门一座,仅存基址。经堂五间,俱已塌坏。
余细估殿宇木料、琉璃瓦片并颜料等项,非向远方采买,无以应用。于八年三月二十日,亲赴南京上西河长江内,用价一千六百两,买杉木二千根。同店家包与排夫于五等,运至济宁,水脚运价七百五十两,买绳缆器具,将杉木扎成八排,交与排夫。予又到芜湖镇买桐油一万斤、银朱二百斤、铜绿四百斤、官粉四百斤、大绿二百斤、赤金二百箱、誉黄、烟子、黄香等料。雇舡装载,于七月初三日复回南京。择初八吉日,用猪羊排上祭江。留家人二名看守木排,予于本日开址先行,于八月十五日抵济宁。雇车运桐油等料回州。其木排于八年七月十五日自南京开排,用牵夫三百余名,至九年八月方到济宁。予又到济宁将木排卸至岸,雇车运送泰安,共载六百余车,用车价银一千余两方抵泰安。又在泰安四乡采买榆、杨树二千余株。又差人到山西阳城县,买铅四千斤。
西廊后立琉璃窑三座,烧造琉璃脊兽瓦片等项。
招集木作泥水近四百人,分工齐修。先派木作百人修廊房七十七间,木料砖瓦俱如新建。尚有二十三间仅存梁柱者,俱添换木料修葺。次拆卸大殿,将碎坏殿墙俱易为石;其檩枋坏烂者,俱换新料;至于椽子望板俱换,瓦片、脊兽尽另烧造。后寝宫三座、钟鼓楼、御碑楼、仁安门、配天门、五凤楼三座、厚载门一座,俱将瓦片木料并墙拆卸到地,俱换新者。东宫门、炳灵殿、西宫门、延禧殿、东华门并楼、西华门并楼,并四角楼,无根椽片瓦,俱如创建。又创建经堂五间,配殿二座。环咏亭、鲁班殿,=庙殿宇,俱用金朱彩画油漆。大殿内墙,两廊内墙,俱用画工书像。各殿神龛,俱创作者。其周围城墙,俱拆到地,创添石根脚五行,俱用新砖灌浆垒至墙顶。自大殿东西两边,俱铺新踊路至午门者。门前创建玲珑石碑坊一座。南京请皇路圣像六十轴,锁金法衣四身。北京铸铜香案一付,重三百斤。
午门内栽柏树八十五株,杨树四十株,槐树三十二株,白果树二株。仁安门前栽柏树五十三株,槐树十二株。大殿左右丹墀,栽柏树五十九株,松树四株,白果树二株,杨树五株, 槐树九株。后寝宫栽柏树三十一株,松树十八株,白果树二株,槐树五株,寝宫后栽榆树三百株。此皆东岳之灵,方伯之功,予所得艰苦经画于其间。今将所历时日,所费物力,所栽树植,所建殿楼墙宇,一一刻记于石,后亦以见重修之非易易也。
康熙十有七年,夏四月,岱下张所存谨志。
五贤祠记
清•徐宗干
泰山凌汉峰下三贤祠,崇祀泰山、徂徕及安定三先生,始末具载岱乘,迄今登讲书台,抚侍立石,临投书涧,未尝不憬然想见其为人。第孙子侨寓斯邦,胡子则吾乡人也。以岱岳灵淑之区,徂彳来而后,莫为之继,人往风微,欷歔曷极。然齐山鲁水间代有伟人,殁则已焉,抑未表而彰之者之咎也。昔陶山师主讲岱麓书院,于三贤祠敬奉宋绎田、赵仁圃两先生于侧,由是学者于孙石而下得所景从。今兹层崖幽谷,林密泉清,为三子所藏修而息游者,即为两先生所瞻依不忍去者也。两先生心源相接之处,即两先生与三子殁后栖身之所,亦即后之学者百世下闻风私淑之地也。己丑秋,重葺试院落成,将余资整治祠宇,属宋君兴帏、赵生育民、乔生钿、徐生择、刘生光典、贾生锡彤董其事,诹吉日恭奉绎田、仁圃两先生神主于内,改名五贤祠而之记。
泰安令毛君兴学记
清·陈荣昌
中国之山,以五岳为大,五岳以泰山为尊,故曰岱宗。之阳为鲁,其阴为齐。孔门高第多鲁人,汉大儒又多产于齐,承学者盛称齐鲁,有自来矣。今朝廷变法汲汲于设学。泰安之为邑,在岱之麓,山高而壤平,雄杰庞大之气,于是乎在,意其学必勃然以兴,葱然蔚然,以衍于无际,乃称其地之灵焉。予就而察之,有不尽如所期者,岂地之灵有不验欤?抑在人不在地欤?以泰安之士相与叹息而语余曰:毛令君者,真其人也,惜乎令君往矣,其于学可谓善作者,而后之人不善成,奈之何哉!当令君之时,初设学之时也,立高等小学二百余楹,有生徒百余人肄业其中;又立师范传习所,又立工艺教养局,又立初等小学及半日学堂若干所;凡谕乡民立小学,凡一百八十有五。令君既出廉俸为之倡,又为之清厘公产以济其用,不足则令中富以上捐资为之助,故款集而事举。巡抚周公封山至泰安,遂遍阅其校,称为省小学第一,盖彬彬乎学风之盛甲齐鲁矣,可不谓之勃然以兴耶?使后之为政者继长增高,有加而无已,安在不葱然蔚然以衍于无际也!
鸣呼,自令君去而继之者更数任矣,未闻吾邑之学有进于前,且岁减其数焉。今乡之小学不满百矣,若蹶而不振,更待数年,其颓废尚堪言耶!觇学者推安邱、潍、黄三县为冠,无及泰安者,向所称东省第一,今竟退居人后,不敢起而与之争,有司者固当执其咎,抑亦吾邑人士之耻也,其负令君实甚。令君尝三权吾邑,方其去犹冀其复来,以观吾邑之学之成也,不意去不复来,今距其殁且七年,而吾邑之学乃愈坏,于是愈思令君不置,将勒其事于碣,设其位而尸祝之,为吾邑劝学者风也,愿有文焉以纪其事。予固有学责者,无所辞,遂为之记。
令君讳澂,字蜀云,四川仁寿人,以名下士入翰林,改官山左,为牧令二十余年,不治家人生产,悉出所入以治民事,故所至多异绩,张勤果公谓其才堪疆寄,典学其政一耳。予职司所在,是故尤慕其人而乐道之也,为青词以遗泰人,俾歌以祀之。其词曰:泰山之石兮,以铭令公之绩兮。汶文之流兮,吾以拟令君之泽兮。令君来兮,吾有子弟得所依兮。令君去兮,吾有子弟谁与归兮。今之人能扩而大兮,固令君之遗爱兮。其或堕以巅兮,惟令君有斐谁其谊兮。令君虽死,死而神兮。尚阴相我泰人兮,我子我孙率为谨兮。自今报祀,永以弗泯兮。
致阎锡山书
赵新儒
百川先生足下:阅报载对国事言论,并悉缉令取销,行将发抒伟抱,重与国人相见,从此一洗内战之羞,共同力执挥日之戈,甚盛甚盛!十五年革命军克汉口,先生派员南下合作,仆在武昌,亦为与议之一人。及十六七年,仆居沪上,承电报往复,示意馈赆,虽此后疏往还,而厚情不敢忘。今将出山,理应献曝。仆鲁人质直,不尚虚浮,有最痛心之言,与先生平生历史民族德性有关,敢为陈之:
今世之可畏者,不过握十万毛瑟耳,亦知以议论可否,荣辱天下者,尚有人乎?去年督兵莅鲁,大军南下,曲阜、泰安惨遭兵祸。地方供应之浩繁,人民损失之钜烈,痛定思痛,何所取偿!鲁人已忍而受之矣。晋军攻曲阜,发炮至八千余发,守城之八百余士兵,结果无甚损伤。而事后调查,周公庙颜庙全灭,孟庙毁;孔庙大成殿受炮最多,启圣祠毁,宫墙美富,变为瓦砾;孔林围墙炮毁三百余处,历代坟墓炸毁极多,林木焚烧无数。泰安晋军守城,并分兵守至泰山绝顶,孔子庙拆用木材,秦观、月观、南天门、十八盘,满山修筑战壕埠垒,毁坏古迹石刻风景庙宇不可胜计,结果一无可用;城中宋天贶殿故迹,内系宋朝壁画,饱受炮弹,殿毁多处,壁画从此破坏,此皆致力内战之所赐也。稽考历代用兵,泰安除明崇祯十七年四月,李自成部将伪防御使郭姓,由兖攻泰一役,无屯驻者。以四隅有小山,为天然炮台,水粮薪皆缺,不可以守。且自宋代设城岳祠,为登祀泰山而设,非为兵事而设,故十五年之役,以绿林岀身褚玉璞之不知兵,尚退守界首,而不守泰安。至曲阜则历代用兵以孔子故乡,皆谨避之。援齐人伐鲁令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无赦之例,以示尊崇圣道,俯从人心,此无烦缕述者。至战役之胜败是非,无足深论,胜者王侯败者贼,尚可援以解嘲。而至圣林庙,名山胜迹,民族道德之宗仰,历史文化之关系,以张宗昌之不肖,尚且筹款兴修。一怒用兵,所指当不在此,胡为大兵一到,同罹浩劫?今之治者,侈称欧西,彼方于名山古迹,保护若何?耶稣降地之耶路撒冷,尊为圣地,各国尊奉崇拜,信仰从民。外人观光东方,各既登泰山,必过曲阜,视吾国之于名山古迹,孔子降地,内战纷纭,玉石俱焚,宁不为天下笑也?先生退兵回晋,闻屡派人至各战区调查死事兵士,列册议恤,加惠部曲,激扬士气,至足感人。然则言念名迹圣地之损伤,当较战死兵士之事大。先生幼读儒书,发扬文化,应必有以昭示国人,忏悔补过。如长作租界寓公,吾无责焉,今者重回珂里,有志国事,追怀前车,能无遗憾!,所望慨发钜款,倡导国民,兴复孔子林庙,保存泰山古迹,表示从前内战之错误,光大历史民族之精神,天下想望风采,将从而崇拜之,祝祷之,更何仇敌之言!非然者,泰山之古迹,由先生破坏,西会村之风景,岂能常存;孔子之故乡,由先生不保,晋阳城之坚固,亦何足恃!天理循环,至可反省,若谓人言不足恤,圣人不足法,先生即东山再岀,亦弄兵自卫耳,于天下人心风俗,国势强弱,皆无关也。有过将来编内战痛史,应大书特书,山西总司令阎锡山,于十九年某月日,率大军十万入鲁,炮毁孔子林庙、泰山古迹,以志先生用兵之武威,国人永不敢忘。但使人心不死,中国不亡,孔子之道不绝,必有伟人,发扬光大此古迹林庙,为文明古国之光也。顾以二十年治晋之成绩,尚美誉在人,虽世谓诸葛大才,短于兵略,而人称伯玉五十,知其前非,或为中国尚有希望之人也。故冒昧陈言,惟先生图之。
又谣传一时,先生由大连回晋时,有密约,将为阜昌之续,此亦为应时之产物,果尔,则愚言为多事矣。以先生之人格,何至日暮图穷,倒行而逆施之若此!当为无稽之谈,亦望先生为国御侮,有以雪此言为快。敬颁勋绥。山东赵新儒。民国二十年十月。
第三节旧志序言
岱史序
于慎行
岱史者何?志岱宗也。志何以为史?岱者,万物始生,五岳之长,古帝王之所受命告成,而东诸侯主焉,志之而言史,以尊岱也。岱固无志乎?有而系诸州,且不备也。侍御岭南谭公,巡行考览,谋诸监政大夫查公,以为州不得有乎岱,故别而为史也。为史奈何?革旧而为新,因略以致详,旁搜遐考,以备人文而标名胜,作者之志也。夫图经者,观察之符契也,恢而弁之,以为纲纪,故作图考。天之精曰星,地之精曰山,岳其大者也,降娄玄枵之次,岁星位焉,其应广矣,作星野考。岱者中条之所底也,河济不得无以障,青兖不得无以镇,畿辅不得无以屏,故曰齐得十二焉,作形胜考。记曰:“岱宗周回三千里”,东方之山皆其裔也,然而绵亘二州,不可胜识,惟是七十二峰岩壑泉石,神怪倏诡,化工备矣,作山水表。在古锡鲁,其后隶齐,更姓易制,画野分疆,纆纷绮错,名实相参,而岱犹故岱也,作疆域表。省方之后,乃修玉帛,暨乎明堂,王政攸布,安所云七十二家之封,而以奉秦皇汉武为乎?其失至我明然后一洒之,此亦古今得失之林也,作狩典纪。然自圣祖开基,厘正岳号,国有大庆,使使奉璧告焉,亦柴望之遗矣,作望典纪。介邱之胜久矣,城邑坛墠,,或为墟莽,探奇怀古之士,有所感慨而踟蹰,焉,作遗迹纪。夫山之守为神,三宫空洞之天,百灵之府也,神房阿阁可谓侈丽矣,作灵宇记。游屐之所登临,星轺之所陟降,有庐舍焉,作宫室志。夫岱君子于是观土德也,芝草玉石,冥栖之侣耽焉,作物产志。夫自燕秦河洛之间,奔走奉祠,络,绎殷赈,其丽不亿,洋洋乎神之为德也,有司稽其名数,以备不常,又以当他赋焉,作香税志。夫岱者一州之镇也,然而吉凶之应,于国有关焉,作灾祥志。操觚之伦,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于游得之,沨沨乎可以观也,作登览志。总之十有七卷,旁该寥廓,苞举珍瑰,缤纷浩侈,洞心溢目,宏哉博矣。故曰革旧而为新,因略以致详,旁搜遐考,以备人文而名胜,作者之志也。
于戏!天下之以山名者众矣,至于=削刻画之趣嵚崟,窈窕之观,或具体于穹崇,若钟技于妙巧,亦皆标奇史牒,侈美声诗矣。况夫秩视三公,功侔造化,风云之所吐纳,万品之所育成者哉,何其宜有史而久未有也。岱得侍御公与大夫而后尊于史,岱尊于史而公与大夫之名得以不朽于岱,此宜金检玉策之藏,而县宇之钜观矣,不亦盛哉!大夫博雅有文,故为武林世家,以丙戌季夏月受画于侍御公,纂述钩校,不数月而告成事,斯亦勤矣。不佞家于岱畎,尝有意斯举而力不能及,今也嘉侍御公与大夫之志,而幸岳之有以尊也,为叙诸简端如此。
时万厉丁亥正月上浣之吉,赐进士岀身嘉议大夫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士读学士经筵日讲官光会典副总裁直起居注石闾主人东阿于慎行撰文。
岱览序
洪亮吉
岱宗为五岳之首,然嵩华恒诸岳,前人皆有记述,而岱岳反无专书。唐以来如晏谟、伏琛,宋以来如于钦、宋焘等,虽皆曾泛滥及之,然语焉不详,且亦非专为岱作也。近日虽然有,《岱宗小史》、《泰山图志》等书,而去取不甚得当。若泰安聂布衣鈫,之《道里》、仪征阮侍郎元之《金石》,又皆各述一门,非岱岳之全矣。此吾友唐陶山刺史《岱览》之所由作欤。陶山未第时,主泰安书院者有年,其学既博击而精,其搜采又简而核,精心苦志之暇,又加之以目验身试而后成焉。首之以总览,继之以分览、附览、博览、叙览,而皆冠以图绘,附以金石艺文,凡若干卷。盖自有此山,即应有此书,而书至今日甫就,吾知自登封以来,三千余年,七十二君之灵,望此书之成也久矣。虽然,《岱览》之作,又岂仅为览岱而作乎!
夫东方万物发生,其灵耀奋发,易动人反本追元之思,陶山之为此,意固有在矣。今试登山而东望,则太公驻节之方,去思遗爱之所在也;由山而眺其西,则太夫人归墟在焉。栖神定魄于此,盖已久矣。山之支麓四出,又皆童年侍游之地,诵读之所,访碑碣,搜简牒,感今吊古之所寓也。诗不云乎:“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云:“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呜乎!陶山殆以此泰山岩岩者,寄诗人屺岵之思乎!不然陶山之家,亦在南岳之麓矣。诗云:“惟桑与梓,必恭敬止。”陶山何不南岳之览,而岱是览乎?则读是书者,又非可仅赏其闻见之确,采录之勤,与编次之有法,论断之得体己也。夫肤寸而合,触石而起,不崇朝而雨天下者,泰山之云也。昔狄梁公望太行之云,尚云吾亲在其下,久立不忍去,况以陶山之纯孝,而父母之存殁,又与梁公迥殊,吾知其升天阙之崇隆,望浮云之去住,其寓感有百倍于梁公者,是其感而泣,泣而不止者,又将何如乎?若亮吉与陶山友,其孤露之痛,更甚于陶山,是又独其书而不觉其涕之无从者矣。
嘉庆十二年岁在丁卯秋仲,上书房旧史阳湖洪亮吉序。
泰山志序
阮元
昔管子举封禅之典以告齐桓公,盖以上古质朴,未有史策之文,朝觐之礼,故七十二代之兴,咸合诸侯于泰山下,以定大位,刻石其上,以纪有于下之号,如后世之修史也。然则刻石之制,先于漆书,七十二代先于诰典,又何论于诸史乎?山经地志,史家之书也,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山之必当有志,重于天下山经地志远矣。况以我朝列圣,御跸时巡,登祭之典,天章之富,照耀山岳,垂示万祀哉。前明歙汪子卿作志,既诠序混淆,而查志隆之重修《岱史》,宋焘之《泰山纪事》,肖协中之《泰山小史》,以及国朝林杭学之《泰山辑瑞集》,皆疏略浅陋,不足以纪岱宗。
余于乾隆五十九年奉命视学山左,试泰安毕,登岱览其胜,又编拓其金石文字为《金石录》,而岱志之举,尚望诸鸿通博览之君子。休宁金太守来守泰安。讼简民和,岁时丰稔,遂乃穷图经之幽邃,悯旧志之残缺,实始为修志之举,本聂鈫《泰山道里记》、《金石记》、朱孝纯《图志》,而广征典礼,博采贞珉,作纪三卷、图一卷、志十卷、记五卷、叙录一卷,总为二十卷。经始于乾隆乙卯,告成于嘉庆戊午。余喜得其书而尽观之,序述赅备,体例谨严,兼史家之三长,考地理于千古,善乎,何异以古今为经纬,为岱宗勒成一史乎?元以愚妄之识,旧为《封泰山论》一篇,今太守亦刊于卷中,武断之论,不足以质当世,然为泰山志发凡原始,或有取焉。
嘉庆六年冬至日。
新修泰安州志序
萧大亨
昔周官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图,其要主于知九州地域广轮之数与辨五地之物,然不始于周官也。神禹之于山于海,率有经焉。自汉而下,则有风土人物之志,先贤耆旧之传,摭拾一方,盖以范风俗,存典型,不止于侈山川之胜、土物之饶已也。世既钦其典则,而复便其简要,于是乎郡县之志,日盛月新,几充栋矣。若吾鲁之泰岱,其神则七十二君之所有事,其形胜则参云造天,南观越,西望秦,不假目谋。其遗迹则秦松汉柏,金床玉几,薄海内外所注。以故子墨客卿之徒,标奇采异,有《泰山志》,有《岱史》,而复有《搜玉》之集。乃州志顾独缺焉。如是者,于览盛纪游得矣,非所以载政迹,备故实,彰往训来,纳民于轨物者也。余每欲稽之载籍,询之老成,以竟斯志,束于职事,未遑综辑。乃者州守任侯,辱莅兹土,政成民和,鸣琴多暇,慨然叹曰:“夫是叢尔一隅,奠于岳麓,古所称时迈斯觐之地;且一方文献,是信是征,阙而不书,谁执其咎?”爰始考述,勒为一志。事竣,谋叙于余。
余惟志成而有感于创始之难也。是非纰缪则起而议其偏;人品混淆则起而非其识;记载乖讹则起而病其陋。夫非人为心之刻于创也,始于一人,而欲以厌众心;成于一时,而令千百世之下,考其世传而衷其义例,其事岂易哉?矧吾州以岱岳故,奔走四方,冠盖车书,辐辏靡间,志一出,而域内人士争愿得寓目焉,其雌黄月旦,宁可胜道?非与夫遐陬僻邑之书,不尽传于世者等也。且又有进于是者,今之时事浸非昔矣,借令长民者而无李固之恩信,韩韶之赈恤,何以称循良?为兹志重生兹土者,而清操不如羊续,励志不如胡母辅之,亦何以绳先达,昭后嗣,为州乘光乎?然则侯之创为斯志也,宁讵修故事、资览观而已夫?亦以示劝惩之义,兴绍述之思,范俗维风,将于是在,侯其大有造于此帮者哉。抑汉人称天下之安若泰山,而四维之,我国家以泰安名州,不为无意。维是赫赫巨灵,实长群岳,泰岳安则四岳之神举安。五岳奠安,斯海内无弗安者,且当自吾州始,而斯志之作,又岂区区一方文献所系尔也。余故为之论次如此。若夫雄奇峻绝之观,环玮钜灵之采,海内业侈言之,要足使山灵生色,而未足为民社增重,鲁邦所瞻,或者更有在焉。后之君子,尚考镜于是编可也。
赐进士第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刑部尚书前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兼理粮饷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郡人萧大亨识。(明万历三十一年)
泰安府志序
颜希深
希深守泰安郡七年,自惟食国家厚糈,兢兢惟不克负荷是惧。窃谓有一郡之责,则凡疆里沿革之故,政治得失之由,与夫土宜民风,人文盛衰之变,皆当周知而切究,顾与其藏之胸中,不如载诸简册之尤著明也。且泰安自改府后历二十四年,司牧之官凡几易而志乘阙如,使非及今编辑,何以扬圣朝雅化而资考镜于方来?于是乃延仁和成君成山及海宁王君屺望、益都李君茞畹、历城周君书昌、慈溪邵君桂海,相与共理厥事。阅十一月而告成,举其大纲凡十有六,为卷三十有二。
夫修志之难,自古言之,在此邦则尤甚。府属七邑,前皆隶于他郡,旧牍大半无征。乡之士大夫或远仕、或伏处山,讵易造庐而咨访?至州县诸志,率多谬悠,不足为据,惘惘然持三寸之管,日从事于断碑蠹简之中,其为书也不亦难乎!虽然,希深窃有乐于此。盖昔之为志者处荒陋之区,务掞藻飞文,以补其所不足。今府境于古兼齐鲁宋,其山水人物雄杰之概,往往为天下所仰重,第即境直书,而规模自异,其可乐者一。昔之为志者,袭前人之绪论,拘牵附会,鲜能岀其范围,今则事方谋始,网罗放失旧闻,断以己意,固不必强异于昔人,亦何庸尽同于=籍,其可乐者二。抑闻之,是是非非者,三代直道之公也。昔范石湖作吴郡志,有求载某事不获者,诋为伪书。康对山作武功志,褒贬较然,至今传为第一志。彼二子者,皆良史才,惟无所私系于其中,故能自遂其笔墨之性。今与诸君子杜门却扫,无宾客之杂,请托之缘,其于纪人纪事,如鉴空衡平,悉称其实,而己无所与斯,不有至乐者存乎?以其所乐,易其所难,夫如是,而才识未能过人,而仿史为志,庶几留此一编,为异日稿本焉,亦所以尽吾一日之责尔矣。若谓重劝戒、厉风俗,即借手为报称之资,非希深之所敢自信也,是为序。
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仲春上浣之吉。中宪大夫知泰安府事连平颜希深谨序。
泰安县志序
程志隆
己卯夏五,郡伯颜公锐意肇修府志,檄属征掌故,访遗文,用备采择,诚旷举哉。余莅任甫载余,谨于簿书鞅掌中缮录旧编,复增以近代事实,汇帙以进。乃邑人士殷然请曰:“泰安之有志也,缘始未考,其可记者,一修于明万历三十年州守任公,再修于国朝康熙九年邹公,迄今几九十年,阙焉未举,公以新安世德,经术湛深,今者其有侍于公乎!”余逊谢不敏,既念泰自改府而后为附郭首邑,泰山雄峙域内,翠华屡幸,叠霈
恩膏,宸章璀璨,夐
绝千古,尤史臣所当大书特书者也。旧志历年既久,帝虎鲁鱼,讹舛不一,虽形胜如故,其间建置沿革,皆有月异而岁不同者,不及今辑之,后有作者,其将寻坠绪之茫茫乎?爰先割俸若干,复鼓诸绅士佽襄于后,集邑中二三好古君子,相与商榷校雠,合通志、岱史、搜玉、辑瑞等书,博观约取,荟萃无遗,其数十年来诸大典礼、大制作,垂诸琬琰,颁为章程者,必详稽而备录之,即有所见异辞,所闻异辞,亦必穷源竟委,折衷而归于一是。为纲凡十有六,目八十有五,都为一函。经始于己卯冬,越期年而告竣授梓,虽卷帙倍昔,而文不诡随,义不诬矫。庶几哉,非貌言耳食致贻买菜佣之诮乎!
夫古者太史采风,凡土地之治芜,风俗之淳浇,人物之隆替,悉登于朝,以待黜陟,示激劝,志之所关綦重也。矧岱宗为群岳长,地当南北冲要,星轺往来者,骙骙绎绎,高山仰止之下,莫不欲详考图经而知古今异同得失,得是编而阅之,不啻如指上螺文,灿然在目,俯仰=衡,于以征信,异日为国史之据依者,是泰乘更非他邑可比,岂徒铺张盛美,夸示赅博已哉?顾余猥以窳材,备员兹土,获承诸宪司提命,夙兴夜寐,竭蹶黾皇,期勉副圣天子慎简有司之圣意,亦借是可稍鉴厥衷矣。因不辞媕陋而为之序。
知泰安县事新安程志隆撰。(乾隆二十五年)
泰安县志序
黄钤
汉以来志岱者无虑数十家,州志则自前明牧伯任君始。我朝康熙初,邹君继之,又八十年所。既改附郡邑,邑尹程君乃创纂邑志,盖稽访綦备矣。顾尝考泰邑与他邑异,而邑志又与岱志异。夫志邑者必先详其沿革,而后名绩典故风土人物可核也。他邑沿革易明耳,兹则自成周盛时巡狩朝觐,东诸侯皆有汤沐之邑。左氏云:“邑曰筑”。是固有城池疆界矣。汉郡国志载泰山郡属县二十四,治奉高,治之云者,其即今之附郭者乎?考奉高乃分嬴、博二邑,置以奉岱宗之祀,其时邑制大不过数十里,故设官则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也。北魏改治博平,即博县,而隋唐所称为博城者,唐高宗改为乾封,于是梁父、嬴、岱诸邑悉省入矣。宋祥符后称奉符,所隶或为府或为军或为州,皆以奉符为治。自明省县入州,又割泗水北界益之,广袤倍他邑境,而人始号为州。夫嬴、博见于春秋,为齐鲁所争,而省志谓汉嬴、博二县非周故地,则今嬴城、博城,未知其为周欤汉欤?若钜平、梁父、柴、式、蛇邱、汶阳、龙乡,准以形势,皆有城基可指,岂果尽在一邑哉?又广以泗北、徂阳,则东平阳、华、费诸县,亦当在绣错中矣。国朝既升为直隶州,旋改府设县,以复郡治,而仍旧域,上下数千年,徒取地志水经以为左验,不亦难乎?说者曰,界画经时,辄更山川,终古不易,邑有岱有汶可为依据。然即以汶论,而支派纷纭,挟往册以求之,已=背不合矣。且纪岱者,出其瑰词闳论,标显胜概已耳。若志邑而略于岱,则邱壑之奇,犹将侈为美谈,岂名岳也而反置之?若失之详,则覙缕无=,是志以岱而又益一难也。旧州志于有关泰山者曰,具见岱史,县志乃重录岱史原文。噫!详略虽殊,其为零俜孑屑钧也。
余以辛丑春奉简命自寿良迁宰是邑,睹镇浸之钜,风气之钟,都会之殷蕃,土俗人文之朴茂,甲于他邑。而循行周览,抚遗迹,稽旧乘,颇疑其多枘凿,窃思有以考订之而未遑也。欣逢万乘南巡,怀柔周挟,获供奔走之役。因念廿年来省方时迈,陟乔岳而敷闿泽者,奎章日丽,旷典时昭,虽金匮所藏,固自辉光万祀,然扬厉以志一邑之荣幸,乌容以萤爝自惭沮乎!且建置屡新,风教弥盛,循良文献,孝子贞妇,接踵而兴,任其阙略而弗论次,恧莫甚焉。辛丑秋,诹于邑之贤士大夫,时襄修前志诸君犹在,佥谓前邑侯草创之,公更修饰润色之,邑之幸也。张尹钧陶,曾倡此举,寻即中辍,今其稿已佚矣。乃自捐奉廉,延访博雅,相与搜讨订正,熔裁繁略,阅星一周而始竣,为卷十有二,其巅末各一卷,较之前志则事增而文简焉。沿革必审,义例必严,山水晰其经纬,政治综其纲目,人物表其品概,宁敢曰无遗憾乎?亦庶几芟枝叶,搴萧稂借以蒇程张二君未竟之事耳。卷中为程志为原志者,志所自也。余黾勉簿书,于古儒吏,无能为役。而在寿良尝辑其志,今又从事于此,岂漫为更张哉。夫邦邑之志,原未能如史氏之洪纤毕举,臧否并著也。然以是而观风化者征其实,辨名物者稔其详,司民社者有所型,式乡里者有所劝,讵不重欤!若谓得是编以佐游览,则纪岱诸书皆可废矣,是犹浅之乎为志也。梓成,因叙所以修之之由。
时大清乾隆四十七年岁次壬寅仲冬月长至前五日,知泰安县事星沙朗垣黄钤撰。
重修泰安县志序
杨惠元
泰安自改附郡邑,而易州为县。县志之修,始于乾隆二十五年,邑令程君志隆草创之,越二十余年,黄君钤复加厘定。由是疆域山川,风俗名物,灿然大备。迄今四十余载,其间省方时迈,恩赍叠颁,建置鼎新,风教弥笃,孝子荩臣,名宦大儒,义夫贞女,足以嗣徽往昔,昭示来兹者,皆不可不亟为编次,以光简册,而存文献也。余自移守兹郡,每年随侍礼臣登岱顶,奉钦颁供器,山灵肹蚃,雨旸应时,比岁年谷顺成,民气豫畅。今春叨卓荐入觐,仰承圣训谆谆,并垂问泰山周围里数。近又恭奉恩诏,以西陲底平,恭上皇太后徽号,祭告岳渎,渊乎栎哉,旷典聿昭。适邑之士大夫以新修志书告成,请序于简端,其体例之正,考证之精,搜采之广,固无事表著为也,爰为之叙怀柔之盛典,述肆觐之上仪,以见民物恬熙,政教浃洽,志风土而书和亲,皆优游于昭代同文之盛云尔。是书也,总其事者,徐明府宗干也;集其成者,山长唐镜海太守鉴也。太守之先人陶山先生尝主讲泰山下,赞修前志,徐明府乃其作牧江左时所取士,而志馆中分校诸君,又尝游其门者,泰山下咸以为美谈云,并记之。
道光八年嘉平月,诰授中宪大夫知山东泰安府事闽县杨惠元撰。
泰安乡土志序
杨承泽
夫国家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乎学术。近世环球大通,为生存竞争优胜劣败之时代,非讲求学术,不足以培养人才,而立自强之基础。是以诏停科举,设学堂,用意至为深远。而学堂尤以初等小学为养正始基,其宗旨以教人爱国为第一要义。欲其爱国,必令自爱其乡始;欲使其爱乡,必令自知其乡之历史地理山川人物,而后学问遂渐扩充,以启其知识技能,此乡土志之所由作也。今按目考察,依例采录,以备编辑小学教科书之一助云尔。
时光绪丁未冬腊月候补知县署泰安县事金溪杨承泽谨叙。
重修泰安县志序
卢延庆
丙寅春,余寓居县城,孟君子贞适从畿辅归来,同人怂恿续修本县志书。旧志自道光八年徐清惠公重修后,今已垂九十余年,书缺有间,未易搜罗,乃按区派采访员,分类调查,至五月端节,实行开局,发凡起例,子贞一手为之。而刘君星楷,王君建屏,门人雅堂及余,均在分纂之列。拟延赵次山先生为总纂,当将则例草案寄呈。是秋,子贞仍游宦直省,逾年故于任所。秋,次山先生又故,星楷以老病归里,余与雅堂将所撰者,匆匆呈缴,亦各自谋生活,风流云散,虽已十完八九,依然束之高阁矣。今夏,余返自平陵,乡居读书,葛君云庵,李君玉章等,连番函催,俾竟其事。窃维分条析缕,子贞既手订于前,踵而成之,不过比事属词,较创始自为易易,余虽末学谫,未尝负总纂之责,而岂忍从此阁置,使数十年之故事,与二三同志之苦心,听其功亏一篑,嬴瓶复隍,前劳尽弃乎?以故不揣冒昧,未编者辑之,阙略者补之,不合者更之,已阅寒暑而是书粗成,祗完草案之义例,非于外有所增也。将付手民,因书其巅末如此。至宏纲细目,或去或取,是民国之志,而与旧志有别,则例已详言之,不复赘焉。
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冬月古塗裘卢衍庆序。
第四节诗词
泰山吟二首
唐•李白
(-)
四月上泰山,石坪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谳,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二)
平明登日观,举首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运鬟。
叹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皆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村居
宋•石介
幽居一亩枕溪棱,阶下松杉缠古藤。
常爱园林深似隐,不嫌门户冷如僧。
麦宜过社犹催种,山近经秋却懒登。
已把壮心闲顿置,少年莫要苦相憎。
送杨杰
宋•苏轼
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
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桔。
游泰山竹林
金•许安仁
萧寺天教胜处安,峰峦腾掷水云间。
客来总说游山好,不道山僧却厌山。
登岱
金•元好问
泰山天壤间,屹如郁萧台。
厥初造化手,劈此何雄哉。
天门亦何高,天险若可阶。
积苏与垒块,分明见九垓。
扶摇九万里,未可诬齐谐。
秦皇憺
威灵,茂陵亦雄才。
翠华行不归,石坛满苍苔。
古今一俯仰,感极令人哀。
奇探忘登顿,意惬自迟回。
夜宿玉女祠,崩奔涌云雷。
鸡鸣登日观,四望无氛霾。
六龙岀扶桑,翻动青霞堆。
平生华嵩游,兹山未忘怀。
十年望齐鲁,孤云拂层崖。
青壁落落云间开。
眼前有句道不得,但觉胸次高崔嵬。
徂徕山头唤李白,吾欲从此观蓬莱。
西溪
元•王旭
我爱西溪好,披云屡往来。
一川烟景合,三面画屏开。
薄俗无高隐,清时有逸才。
近岩多隙地,松竹更须栽。
登岳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沦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句,满空笙鹤下高寒。
夏月登岱
明•方孝孺
振衣千仞思悠悠,泰岱于今惬胜游。
秦汉旧封悬碧落,乾坤胜概点浮沤。
海明日观三更晓,风动天门九夏秋。
更上云端频极目,紫微光电闪吴钩。
登岳
明•边贡
玉皇祠畔一凭阑,绝顶风高夏亦寒。
北去尘沙通瀚海,西来天地是长安。
青云迥隔三千界,白日平临十八盘。
似有飞仙度幽壑,凤笙声袅佩珊珊。
南天门
明•陈沂
望入天门十二重,夐然飞舞半虚空。
千寻不假銁梯上,一窍惟容箭栝通。
风气荡摩鹏翮外,日光摇漾海波中。
欲求阊阖无人问,但拟彤云是帝宫。
登岳
明•于慎行
玉阙朱楼万仞端,六龙辇道倚巑岏。悬崖翠磴云中转,叠嶂红泉树杪看。
海色胧瞳三观晓,秋色萧瑟五松寒。
天门咫尺君应见,比似人间路更难。
九日登高
明•宋焘
九日登高天气清,振衣一望暮云平。
尊开岳顶玄猿啸,履到霜林白鹤惊。
眼底三山浮大海,杖前五汶抱孤城。
贪看万壑秋光满,听遍空岩落叶声。
登岱
明•谢肇淛
半空星斗落前楹,月色霜华千里平。
四壁烟岚寒枕簟,几家灯火隐山城。
封中白见秋云起,海底红看夜日生。
自分身如王子晋,平峰顶上坐吹笙。
玉皇庙
明•萧协中
岱宗高岀苍烟杪,齐鲁茫茫青未了。
上有琳宫祀玉皇,倚栏呼吸通天表。
四顾峰峦争缭垣,虎攫狮蹲龙夭矫。
突兀尊前一几横,烟霞俯视徂徕小。
邹峄培=沧海遐,汶泮分流盆与沼。
松漳云屏屏几层,高居绛节朝昏杳。
簇簇群峰拱护齐,琼瑶纳陛全榱题。
经声梵诵纷天乐,幡影炉烟日色迷。
红尘不到俗情远,下隔浊世干云泥。
长生有缘帝有感,蓬莱何处寻丹梯。
徂彳来山下田家
清•王士祯
行行空翠里,明晦更多姿。
碧树通村路,青山向岳祠。
林深鸡犬静,两足陇苗滋。
他日龟阴稼,躬耕亦不迟。
五大夫松下看流泉
清•施闰章
我寻古松树,爱此岩下泉。
横泻珠帘静,斜飞瀑布悬。
积寒生石发,落日动山烟。
辇道余荒草,长悲封禅年。
登岱
清•爱新觉罗•玄烨
岩岩岱岳高无极,攀陟遥登最上头。
路转天门青霭合,峰回日观白云浮。
振衣嶻=凌千仞,骋目苍茫辨九州。
欲与臣邻崇实政,金泥玉检不须留。
晚晴过岱下
清•赵执信
烟披岳麓翠帷张,雨挹春畴细草香。
人带断云过小渡,鸟冲飞絮入斜阳。
鞭丝帽影垂垂远,日观天门望望长。
岭畔桃花陇头麦,肯输物色与江乡。
白云洞
清•赵国麟
岀洞本无心,入洞亦无意。
洞中贮白云,崇朝满天地。
不过肤寸耳,宁知莫思议。
雨遍天下归,白云仍此寄。
十八盘
清•爱新觉罗•弘历
犹记昔登十八盘,坦途高架丈余宽。
曾因过费饬方伯,率为趋平奉大安。
今度挥鞭吟马上,不叫仿栈癖云端。
石梯拾级千层迥,却喜=峰本色看。
题后石坞
清•周在建
丈人峰下过,青翠万山迷。仄磴泉流滑,轻阴鸟语低。
山深无客至,石古有人题。
坐爱莲花洞,归云好共栖。
题秦刻残石
清•王家榕
访古因耆旧,临池意渺然。
零星两片石,卓越二千年。
体变周宣后,功垂汉武前。
祗今题勒富,谁共此留传。
饮岱下王母池
清•何毓福
瑶池小醉几经年,金碧楼台见不鲜。
偶踏闲云来岱麓,翻疑此地会群仙。
会群仙,将进酒,半缕斜阳挂杨柳。
风送山泉入耳清,尘埃一洗无何有。
心超何地不蓬莱,斯世何地无仙才。
壶中天地杯中月,吸到心胸万古开。
秦皇勒石
清•施补华
冒死刊功德,巍巍岱顶碑。
千秋开小篆,十字剩谀词。
石气连云秀,苔纹绣雨滋。
遗文存廿九,补刻亦瑰奇。
黑龙谭观瀑
缪润绂
真源流不竭,飞下最高峰。
长挂练一匹,奔来山万重。
腾空疾风雨,喷云豁心胸。
俯注潭千尺,深藏或有龙。
我一冯玉祥
冯玉祥
平民生,平民活,
不讲美,不讲阔。
只求为民,只求为国。
奋斗不懈,守诚守拙。
此志不移,誓死抗倭。
尽心尽力,我写我说。
咬紧牙关,我便是我。
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咏普照寺六朝松
郭沫若
六朝遗植尚幢幢,一品大夫应属公。
吐岀虬龙思后土,招来鸾凤诉苍穹。
四山有石泉声绝,万里无云日照融。
化作甘霖均九域,千秋长愿颂东风。
访泰山经石峪
郭沫若
经字大于斗,北齐人所书。
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
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
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
第五节抗日时政谣
抗日队员之歌
抗日队员个个真可怜,
撇家离乡走得多么远,
过河淌水湿了两只脚,
走山遍岭好似上青天。
多发给养确实真困难,
贫苦百姓实在不能担,
一日两餐肚子难得饱,
吃的煎饼喝的是稀饭。
住的房子令人真可怜,
破屋漏庙上面露着天,
地下铺得乱七八拉草,
少窗无门冻得打颤颤。
一件破衣制服身上穿,天冷天热再也没的换,
浑身上下都是土泥垢,
少领无袖自己来缝连。
我们的队伍无饷又无款,
半年以来才发了一元钱,
一月零用花了一个净,
手里无钱难买一支烟。
我们的队伍虽然这样难,
坚决抗战英勇向前赶,
不但打死许多日本鬼,
并且铲除许多大汉奸。
整理者:顺杰玉凡李康广华
日本鬼子真孬种
腊月里来天气寒呀,
军队没有那棉衣穿。
西下那作书房,
哎哎依哎哟,
西下作书房。
作书房上把营安呀,
鬼子一起可要搜山,
我们那埋伏好,
哎哎依哎哟,
我们埋伏好。
日本鬼子你真孬种呀,
顺着山沟往下行,
同志开了枪,
哎哎依哎哟,
同志开了枪。
开枪就把那鬼子打呀,
东窜西窜他没了法,
打死了两三个,
哎哎依哎哟,
打死两三个。
首长晚上就算一算呀,
决定移防到前边呀,
估计真正确,
哎哎依哎哟,
估计真正确。
半夜三更拉暗哨呀,
鬼子上了那南大山呀,
合击那空空山,
哎哎依哎哟,
合击空空山。
我们的同志真勇敢呀,
看见鬼子就红了眼呀,
打死了四五个,
哎哎依哎哟,
打死了四五个。
我们的同志上东山呀,
没有损失得安全呀,
我们胜利了,
哎哎依哎哟,
我们胜利了。
整理者:顺杰玉凡李康广华
大家起来保卫泰山
大家起来保卫泰山,
保卫山东的幸福,
军民团结起来,
贡献力量。
把泰山的根据地巩固坚强,
泰山的民族快起来,
泰山的民族快武装,
反抗!反抗!
克服一切的困难,
粉碎敌人的扫荡。
整理者:顺杰玉凡李康广华
徂彳来山蚕食歌
民国三十一年,日寇来泰安,
扯东到西修防地,
徂徕山下把壕沟剜。
坟地摊上了,
祖宗不得安,
尸骨遍地撒,
子孙看了心里酸。
围了徂徕山,
鬼子叫咱搬,
家俱一时迁不下来,
鬼子汉奸抢个干。
天天派夫差,
没空去下田,
男女老少修防地,
一坡小苗全旱干。
从打修据点,
天天把差敛,
仅有粮油敛个净,
全家老少没的餐。
咱们苦难言,
怨气诉不完,
打骂成了家常饭,
破头流血还得干。
苦了青壮年,
何日才算完,
干脆去抗战,
打倒日寇得平安。
整理者:张传华
放大汶口
冬天来了树叶都落地,
汶口的老百姓,
个个着了急,
赵光星当孬种坑害老百姓。
学校商业全部遭了殃,
买卖关了门,
老百姓逃了荒,
老百姓的好房子汉奸全住上。
汶口东南有个龙王庙,
鬼子在那里,修了个碉堡,
里三层外三层白黑有岗哨。
汶口西边就是火车站,
鬼子在那里,
按了大营盘,
白黑里运兵力拢乱我鲁南。
鬼子汉奸真是无讲理,
每天把人捉,
送到据点里,
进了门死不了也得扒层皮。
老百姓的苦楚真是无法谈,
眼里含着泪,
把新四军盼,
新四军奉命令来到了汶口南。
汶口四处都是新四军,
军号一声响,
大家忙行动,
把敌人包围在汶口镇当中。
新四军把鬼子包围了三天整,
初四才去打,
汉奸叫了妈,
机枪扫炸弹轰拉雷不住声。
鬼子汉奸全部消灭完,
汶口的老百姓,
真正明了天,
新四军为人民流血流汗。
整理者:张纯岭
调来八路拿汉奸
民国三十又一年,
山阳茅茨真困难,鬼子不叫种庄稼,
抢去咱的锄和镰,
齐大呼地修防地,
一心蚕食徂徕山。
修防地,带镢锨,
二番就把壕来剜,
光壕挖了百把天,
这才荒了一坡田。
泰安地里没下雨,
接接连连减了年,
光人饿死千千万,
逃荒的足有万万千。
泰安地里出了汉奸队,
领着鬼子来杀咱,
八路军里出了程县长,
调来八路捉汉奸。
整理者:张纯岭
旧县桥战斗
南风吹来山河暖,
汶河修桥工程完,
各路鬼子来贺桥,
庆祝大会在旧县。
旧县紧靠徂徕山,
山上驻着警卫连,
鬼子恐怕不得了,
周围放岗十里远。
警卫连同志得了信,
便衣短枪来武装,
岀发寻找好机会,
想叫鬼子遭遭殃。
一找找到杨路庄,
好的机会已送上,
两个鬼子在这里,
喝酒吃肉闹嚷嚷。
警卫连同志真勇敢,
一个个冲锋冲向前,
鬼子一看真害怕,
两手抱枪床底下钻。
喊了声鬼子哪里逃,
“叭叭”两枪打死了,
获东洋车两辆表一双.
子弹背包两支枪。
任务完成回山中,
鬼子来了扑个空,
英名传出泰安城,
人人称我是英雄。
整理者:张纯岭
收回泰山
大家起来收回泰山,
收回中国的宝山乐园。
我们要拿起枪杆,
跑上战场,
和东洋兵拼个我活你亡。
流尽最后一滴血,
战到最后一杆枪,
冲锋,冲锋,
冲破侵略者的罗网,
赶走日本小东洋。
整理者:张纯岭
敛军衣
九月里冷十月里寒,
八路军需要把棉衣换,
山上敛敛山下敛敛,
忙坏了会长于秀泉。
于秀泉——抗日战争时期乡妇救会长。
去世后党和政府在空空山修建一座秀泉亭来纪念她。
整理者:张传华打茅茨据点
四月的天气到了二十,
茅茨的老百姓着了急,
天天岀夫修防地哟,
还得站岗去。
老百姓盼得是一旅,
八路的人马发在这里,
集中打顽固哟,
还要打鬼子。
四面我们包围了,
警戒的岗哨就的摸掉,
照着楼上打哟,
鬼子楼里跑。
地雷炸药下到楼底。
地雷炸药下到千余(斤),
轰隆一声响哟,
鬼子变肉泥。
大汶口的鬼子来接去,
大队人马来到这里,
咱要力量强哟,
打他个死死的。
整理者:张纯岭
第六节民间故事
小白龙
宋焘
古传白龙化美丈夫,为岱南田家,且赘为婿,善灌园,每夜田畦皆满,绝不闻辘轳声。邻人异之,从垣隙窥视,乃见白龙长数丈,银鳞万点,寒光夺目,入井吸水,吐盈数畦,其人惊仆。龙知事泄,乃辞去,语其室曰:“家在傲来峰百丈崖下,今白龙池是也。”
碧霞元君坐泰山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侯,泰山周围是一片海洋。那时,天上的玉皇大帝就住在泰山上,那天宫就建在南天门上面的玉皇顶上。
后来,地面上的人畜生灵越来越多了,玉皇大帝便将自己的天宫搬到了九天之上,下旨降落了海水,使泰山周围变成了万顷良田。然而,自己走了,谁来管辖这一带的人畜生灵呢?玉皇大帝左思右想,也没找岀个合适的人选。一日升殿,玉皇大帝便把自己的想法向众神百官说了。话音刚落,众神百官便纷纷跪倒请旨,争着要当泰山主。当然喽,谁不知道这泰山是天下少有的风水宝地,能在这儿做官当主,那可真是千载的造化。谁知就在这时,从殿下“噔噔噔”地跑上两个人来。谁呀?大家回头一看,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女儿碧霞和儿子佛爷——兄妹俩也是来争当泰山主的。众神百官一看,全都傻眼了,有他兄妹俩来争,这便宜事还能轮到别人吗!
大殿之上,兄妹俩言来语去,互不相让,竟吵了起来。玉皇大帝也为了难,这泰山主只能是一个,到底该封谁呢?最后,太上老君提议,管理泰山必须是一个身强力壮、又有智有谋的人才行,为了试验碧霞与佛爷的才干高低,让他兄妹俩在一天之内,把泰山巡察一遍,谁先到达山顶,谁就是泰山主。玉皇大帝点头同意了。
那佛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听了这个条件,他高兴极了,心想:“再怎么说,妹妹也是个姑娘,论体力,她哪能跟得上我呀!别说察遍泰山,就是走上三道山沟,她也就累瘫了。这泰山主的宝座我是坐定了。"第二天,天不亮,佛爷就动身了,从泰山脚下开始,一个山沟一个山沟地察看,天没过晌,就来到了玉皇顶。为了留个证据,佛爷便在玉皇顶挖了一个坑,把自己随身携带的木鱼儿埋在了坑里。谁知佛爷的这一举动,都被碧霞的千里慧目看了个一清二楚。吃过午饭,碧霞从瑶宫动身了,她一路快行,取捷径、乘仙风,直接来到了玉皇顶。碧霞先把那土坑挖开,把自己的绣鞋脱下一只,埋在坑底,又把佛爷的木鱼儿放在上面,重新填好了土坑。接着她一声断喝,唤来了山神百仙。山神百仙一看是天女驾到,慌忙跪倒叩拜。于是,碧霞又向山神问清了泰山的名泉、山沟、山峰的数目、状况。忽然,碧霞发现有一位青面獠牙身材高大的山神,手持一条钢鞭,宛如金钢一般,便问他姓什名谁,所持是何兵器。那山神便答道:“小神叫王灵官。这钢鞭乃泰山震山之宝,指山山倒,指河河干,若举鞭一抽,山岭即刻变成山沟。”碧霞听了,灵机一动,当即喝退了众神,只留王灵官一人听令。
众神一走,碧霞便令王灵官在玉皇顶以南,以钢鞭抽岀四条山沟来,以试钢鞭法力。王灵官一听,胆战心惊地说:“此事非同儿戏,没有玉皇旨意,小神实不敢做。”碧霞把眼一瞪说道:“你只管去做,一切由我担当。”王灵官哪里还敢违拗,只得照办了。
第三天,玉皇大帝升殿,议起泰山主的事来。佛爷一步上前,乐滋滋地说:“这泰山主是我无疑了。昨日我先登上山顶。”碧霞不慌不忙,也上前说道:“说你先到山顶,有何物为证?”
“我在玉皇顶上埋了一个木鱼。”
“我也埋了,埋了一只绣鞋。”
玉皇一听兄妹俩都在山顶埋了东西,便令山神去挖,以断先后。片刻之后,山神禀报玉帝,木鱼在上,绣鞋在下。这下,碧霞可有理了,"怎么样,还是我先到的嘛!”
佛爷听了,心中当然不服,于是又气呼呼地说:“那你再说,这山上有多少泉、多少沟、多少山峰?”碧霞心中有数,笑吟吟地答道:“这泰山上共有七十二处名泉、八十五条山沟、九十九座山峰!”
“不对,是八十一条山沟!”
“八十五!"
“八十一!”
兄妹俩互不相让,又吵起来了。玉皇大帝无法,只得派山神看了一下,结果还就是八十五条山沟,不过有四条是新的。太上老君一听,知道是碧霞心眼多,从中做了手脚,可这争斗的双方都是玉帝的儿女,自己又能偏向那一个呢?,把眼一合,唉,随它去吧。玉皇大帝当即下旨,封碧霞为泰山之主,号为“碧霞元君。”
碧霞坐泰山以后,一来为感谢王灵官的帮助,二来为了封住王灵官的嘴,免得他把事情真相说出去坏了自己的名声,很快把王灵官由一般山神提升为“东岳巡山王”。过了几年,碧霞便在玉皇顶下建起了自己的宫殿 ——碧霞祠,长久地在泰山上住了下来。
整理者:李宝君
白氏郎的故事
俗话说:“济宁州的货全,泰山顶上的神全。”这话一点也不假,什么“万仙楼”呀,“千佛洞”呀,泰山上的神为什么那么多,那么全呢?这里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呢。
相传在很古以前,吕洞宾,铁拐李等八个人来到泰山上居住修仙。在泰山上同时修仙的还有一女子叫白牡丹。这一天。吕洞宾岀来游玩,见到白牡丹,见她长得有十分人才,真象一朵牡丹那样美,人间哪有这样的女子,因此起了不良之心。
吕洞宾回到洞里之后,心中时刻想着白牡丹,抽空就去找她,二人说些情话,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洞宾戏牡丹半月以后,白牡丹怀了孕,吕洞宾却折去了五百年的道业。白牡丹再也不能继续修仙了,众仙都笑话她。她在泰山上无脸居住,羞答答地直向东南而去。一直来到徂彳来山的前怀,在一个小村子南面的破庙里住下。以后生了个儿子,白牡丹给他取了个名叫白氏郎。白氏郎长到八九岁,真比别的小孩伶俐,白牡丹就叫他到山阳庄去上学。两庄相隔五、六里路,中间有一条小河。说来也奇怪,白氏郎一到河边,便有一个老头说:“别脱鞋,我背你过去吧!”白氏郎便趴在老头的背上,老头就把他背过去了。放学回来,老头又在河的西岸把他背过来。天天都是这样,眼睁睁进了腊月。这一天,白氏郎放学回来,白牡丹对他说: “你过河可要小心,别冻坏了脚。”白氏郎说:“我过河从来不脱鞋。”白牡丹惊奇地问:“不脱鞋怎么过河?”白氏郎就把老头背他过河的事说了一遍,白牡丹听后很纳闷,便说:“你再上学的时候,问问他为什么背你?”白氏郎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白氏郎又来到河边,只见这老头早就在这里等着呢。白氏郎便问他:“这么多人你不背他们,为什么偏偏背我呢?”老头说: “他们没有那个命。”白氏郎连忙问:“那我有那个命吗?”老头说:“那当然了,你是一朝人王帝主,以后要当皇帝。”白氏郎听后,记在心里。
白氏郎回到家里同母亲说了这件事,白牡丹听后,非常高兴。
这一天,正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下,白牡丹在家忙着做菜、蒸糖瓜、办年货,还准备着摆供打发灶王爷上天。家中又贫寒,又没有亲人,因她生了个私生子,别人都瞧不起她,借没处借,求没处求,非常着急。又和众邻居闹了饥荒(吵架),自己在家生闷气,气还没消,白氏郎哭着回家来了。白牡丹连忙问:“好孩子,你哭得么?"白氏郎说:“人家的孩子都骂我,说我是没爹的!”白牡丹听后,连忙说:“好孩子,别哭了,叫他们先骂着吧,你好好上学,我给你下饺子去"白氏郎不哭了。白牡丹来到饭屋里,心想:“只因没有男人,街坊邻居也给气吃,孩子上学也受到人欺侮。”她越想越恼,越想越气,拿起一根火棒,抬头看见了灶王爷,便用火棒敲着灶王爷的脸说:“灶王爷
啊灶王爷,你看着吧,要是俺的儿子得了帝,我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非杀个血流成河不可!”她越说越有气,越气越用力,连着打了十几火棒,把灶王爷的鼻子打破了,把门牙也打掉了。这灶王爷来到天上见了玉皇大帝,跪倒在地上便说:“大帝啊,可了不得了! ”玉皇大帝一看,灶君满脸是血,一个牙齿还在外面搭拉着,问:“怎么啦?”灶君说:“这是白氏郎他娘打的,她还说要是她的儿子得了帝,有仇的报仇,有冤的报冤,非杀个血流成河不可。” 玉皇一听很生气,说:“这还了得,当一个平民百姓,谁还不得罪几个人,有仇就杀那还能行?再说还没得帝就把灶君先打了一顿,要是得了帝还要天吗?”便吩咐四员天将:“来年龙节(旧历二月二)先抽去白氏郎的龙筋。”
再说白氏郎这天又上学去,白胡子老头仍然在河边等着。白氏郎来到跟前,老头说: “我就背你这一次了。”白氏郎忙问:“为什么?”老头说:“你娘说瞎话了。"接着把事情的原因说了一遍,白氏郎听后,连忙跪下说:“好爷爷你想办法救我。”老头说:“我也没办法救你了,玉帝下了御旨,来年龙节抽你的龙筋。现在还只有一点办法,就是在抽龙筋的时候,一定咬着牙,不要吱声,这样只能抽没了你身上的龙筋,抽不了你嘴里的,剩下一个龙牙玉口,你说一句还当一句。"说完老头就不见了。
白氏郎回到家里,娘俩抱头哭了场。白牡丹摸他的头说:“孩子,别哭了,到那一天我把你藏起来,叫他们找不着你就行了。”白氏郎一听也是好主意。一过了年(春节)娘俩就数天数过日子。谁知又数错了天数,这一年正月是小月,本来已经是二月二了,白氏郎还认为是二月初一呢!起早他又上学去。刚走到半路上,只见天上忽然起了一块黑云彩,一个闪跟着一个雷,真是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白氏郎一看,知道坏了。他见旁边有一坟地,跑到那里,趴在供台石桌子底下。刚刚趴下,只听一个沉雷,把石桌子掀翻在一边,开始抽他的龙筋。白氏郎咬着牙,闭着眼,忍着抽筋扒皮和脱胎换骨的难受,一声不吭。
龙筋抽完了,只剩下一个龙牙玉口。从此白氏郎也不上学了,急得他疯疯颠颠的。他恨透了神,他想:母亲说的话要不是神给他报告,玉皇怎么知道呢?他决心把全部的神都扣押起来,叫他们永远不露头。这时,他家的生活更困难了,家里除了白氏郎用的一个葫芦外,再没有别的了,白牡丹已经要了饭。白氏郎就拿起这个葫芦说:“我要用它把所有神都装起来。”来到饭屋里,看了看灶君,气得他咬牙切齿地说:“灶王爷,到葫芦里来吧!”只听“吱”的一声,一阵小旋风过后,灶君真的进葫芦了,白氏郎大喜。因他是龙牙玉口,说一句当一句,这葫芦也真的成了他的装神葫芦了。
白氏郎提葫芦走岀家门,一直向东,边走边装,周游了天下的名山名水、庙宇、仙洞,把所有的神都装起来了。也不知过了几年,这一天又来到了泰安神州。
这里先不说,再说那号称泰山奶奶的碧霞元君在泰山顶上掐指一算,大吃一惊:不好!白氏郎装神已到了神州,眼睁睁就要装到自己头上。她低头一想,心生一计,连忙派了四条火龙,把白氏郎团团围住。这时白氏郎提着装神葫芦来到莲子洼,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走得又饥又渴,浑身象着了火。正在这时,只见从北面来了一个老太婆,左胳膊挎着竹篮,右手提着瓦罐。白氏郎一见连忙向前迎去,谁知行走更困难,一步一喘,好似上了火焰山。白氏郎费了好大劲才来到老太婆的跟前,弯腰施了个礼说:“老婆婆,你干什么去?” “给俺儿子送饭去。"“拿的什么?”“这是单饼,这是米汤。”白氏郎一听连忙说:“好婆婆,我又渴又饿,给我点吃的吧!”老太婆一听连忙说:“这可不行,这是给俺的儿吃的,你吃了叫俺的儿吃什么?”“好婆婆,你救救我吧,我饿坏了。"老太婆故意停了停说:“咱一不是亲戚,二不是朋友,凭什么给你吃?这样吧,你若跪下磕个头,叫我三声亲娘,我就也给你吃,也给你喝,你若不叫,我走了。”白氏郎想过去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他又四下看看没有一个人,于是就双膝跪倒,磕了四个头,叫了三声亲娘。老太婆连忙答应了三声,就拿出了单饼、米汤,白氏郎吃饱喝足,转眼之间,老太婆不见了。
原来这老太婆就是泰山奶奶变的,她骗了白氏郎后,收了四条火龙,来到泰山顶上,专等着白氏郎的到来。
白氏郎吃饱喝足,提着宝葫芦继续向前走,逢庙装神,遇洞收仙。这一天正是三月二十八日,来到泰山,顺着东盘路,一直向上走。来到半山腰中,见这里有一座大门楼,他就走上去,把他的葫芦挂大门楼上,在上面坐了坐,因此,这楼就叫“万仙楼”。
白氏郎休息了一会儿,继续向前走,来到“碧霞祠”见了碧霞元君,刚想念咒,只见碧霞元君大怒道:“好没良心的白氏郎,你吃了我的单饼,喝了我的汤,还拜了我四拜,叫了三声娘,你装别人我不恼,不该上山装你娘。”
白氏郎一听,大吃一惊,抬头一看,原来是送饭的老太婆,白氏郎急忙跪倒。“砰”的声,葫芦掸在地上摔碎了,骨碌碌顺着山沟向下滚去。众神慌慌张张都爬出来,四处躲避, 逢庙的进庙,遇洞的进洞,因此从山顶到山下,各个洞里,各个庙里,都有了神仙。
泰山奶奶说:“孩子,你已把众神邀到这里,御旨一下,都归我管,保佑神州,国泰民安。你也该认你父亲了,你父亲就是吕洞宾,在山脚下修仙,快找他去吧!”
白氏郎走后,再说众神安好了座,都来到泰山顶上给泰山奶奶谢恩。这一天正是古历三月二十八日,据说每年的三月二十八上山烧香磕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那白氏郎寻父心急,一口气跑下山来。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有丈余宽,没底的深,两岸都是陡壁,他为了难。再说吕洞宾在洞时掐指一算,知道儿子在找他,就来到河边,白氏郎见有人来,刚想开口,吕洞宾开言道:“我就是吕洞宾,要是我的儿子,上我的手上来。”接着把手伸过对岸,白氏郎站在他的手中,吕洞宾把手一攥,立时把白氏郎化为脓血,吕洞宾放在口里吃了,还了他五百年的道业。
白氏郎住过的石庙从此就叫白氏郎庙子,这个村子就叫“白氏郎庙子村”。以后人们叫着顺嘴,就叫“白庙”,就是现在郊区良庄镇的白庙村。
整理者:张纯岭
泰山石敢当
在山东河北等地古建筑或十字路口上,都有“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写上这几个字又有什么用处呢?有这样的一段故事。
石敢当是一位医术很高明的针灸先生,他的家就住在泰山上,因此人人都叫他泰山石敢当。这个先生从来没有架子,甭管是谁,也甭管是什么时候,随叫随到,给人家针灸也不要钱。他特别拿手的就是治那妖魔鬼秽邪不拉子病。不管是千年修炼,还是万年修炼成仙的狐狸精附了人体,只要他去看准穴位,致命的一针,这狐狸精当时死去,病人立时就好。叫他扎死的狐狸精无计其数。因此,狐狸精又怕他又恨他。
这一天夜里,石敢当睡得正香,听见有人叫门。他翻身就起来开门一看,见一老头牵着一头毛驴说:“石先生,你快去吧,我儿子有病,胡念八说的,可能是着了狐狸精。”石敢当一听没有怠慢,拿着他的针盒子上了驴跟着老头走了。
约摸走了两个时辰,也不知走了多少路,来到一座深山里还是不见有人家。石敢当问:“快到家了吧?"老头说:“到家了倒了你的老家了,下驴吧。”石敢当一听,:“坏了,上当了。”只好下驴。老头说:“好大胆的石敢当,我是报仇来了,俺有多少伙伴残死在你手里,你就在这里等着吧,天到午时就杀你,看你也飞不到哪里去。”说完老头和驴都不见了。
石敢当站了一霎,心想:"走是走不了,黑天半夜的,四周是山没一有条路,反正是死,我不如逛逛看看。”于是他就摸着黑向西北方向走去。
走了约摸有二三里路,见有一间小屋,屋里有灯光。他想有灯光就有人,就敲了敲门,里面说:“进来吧。”石敢当推门进屋,见里面有一老太婆正坐着纺棉花呢。老太婆抬头一看说:“怎么还是石先生,你来干什么?”石敢当把来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老太婆说:''你可上当了,这山叫皮狐山,你幸亏是碰上了我,要不可真的活不出去了,来。”老太婆说着把石敢当的右手拿过去,在他的手心里划了个“十”字,说:“你好好攥着用了急的时候再敞开,快去吧。”这老太婆就是泰山老奶奶一一碧霞元君,她是特地来搭救石敢当的。
石敢当又逛荡着来到了下驴的地方。天已大明了,他见从四面八方,旮旮旯旯来了成群结队的狐狸精,有的拿着刀,有的拿着枪,嘴里不住地骂着向石敢当围来。石敢当坐在一块石头上,紧攥着右手,一动不也不动。
天快到午时,石敢当周围的狐狸精足够好几百好几千,大的小的一齐向他围来。石敢当站起来猛一下子敞开手,只听平地一声霹雳,山摇地动,这些狐狸精有的当地就被霹死,有的被震昏,没有伤着的撒腿就跑。
从此后,这些狐狸只要听着石敢当的名字就吓得屁滚尿流地快跑。到了后来,人们为了不再受狐狸精的害,就在路口墙上写上“泰山石敢当”五个字。凡是人走到那里都自然而然地念一遍,这样就永远不招鬼魔了。
整理者:张纯岭
有眼不识泰山
相传,岳娃出生在泰山的一户穷苦人家,姊妹六个只有他是个男孩,父母对他十分疼爱。岳娃自幼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好动脑筋,学会了用石块刻花草,所以身上总是带着雕刀和石块。岳娃的父亲看他在手艺方面可能有岀息,就托人求情送他到鲁班那里学艺。
鲁班天天精心给徒弟们传授木工技艺,讲锛、凿、锯、斧的使用,岳娃在学徒中借鉴了木工工艺技术,把大部分时间用到钻研雕刻工艺上。一年后,鲁班见他木工活进步不大,担心他三年师满之后一技无成,名师出不了高徒,反而败坏了自己的名誉,便决定解除师约,这样岳娃就挥泪离开了鲁班。
岳娃回到家中,下定决心坚持自学,每天天蒙蒙亮就扛起扁担上泰山,提前割满柴草,再凿石刻画。他看到奇花异草、小溪清涧、险峰峻岭,就拿出雕刀找块石头刻个不停。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岳娃在泰山上,时而越谷攀峰,时而呆想凝思,时而舞刀弄石。几经春秋,可谓明察天地万物之变化,识透山水四季之不同。因此,刻下了黛绿的山峰伴白云共居,墨绿的青松下仙鹤嬉水,碧翠的青竹挺挺秀丽,彩霞里藏着玉楼宝阁,百丈悬崖飞瀑,望人松高攀瑞雪,南天门雄伟壮观几年以后,鲁班经过泰山脚下的一个小镇,看到街摊上摆着各式各样雕刻工艺品,手工精细,形象逼真。鲁班被精巧的手艺吸引,四处打听艺师,并登门拜访。见面后方知匠师是岳娃,大为震惊,连声称赞,并后悔地说: “我真有眼不识泰山。”
讲述:刘清江搜集整理:刘兴林
徂彳来山的来历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碧霞元君走遍天下,选定泰山定居以后,争强好胜的八仙之一张果老苦思冥想岀了一条与碧霞元君争高低的妙计。他倒骑着毛驴绕道东海东边,悄悄编织了一幅很大很大的罗筐,使了法术驮起万丈高山,只朝泰山这边走来。毛驴知道张果老的用意,一路精神抖擞,步履如飞,只用了三天二夜便来到了看到泰山的地方,张果老怕碧霞元君看到他们,便令毛驴停下休息,待天黑以后在碧霞元君完全不注意的情况下,再全速前进,争取一夜间到达预定地点。天很快黑下来了,张果老为谨慎起见,改倒毛驴为正毛驴,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鞭笞毛驴急速飞奔。谁知碧霞元君有每晚站在泰山极顶眺望大好河山、以壮自己胸怀的嗜好,张果老的法术瞒不过她的神眼。当她发现一座万丈高山正朝西方神速飞来,并且发现骑毛驴的正是张果老时,她颤栗了一下,急忙从头上拔下金簪,朝毛驴背上驮山的驮筐掷去。张果老平时骑毛驴都是倒着骑,谁知这次为谨慎起见正着骑,反倒岀了事。他来到预定地点,从驮筐上卸下万丈高山,心满意足地在山顶上酣然入睡。第四天早晨,旭日东升,睛空万里,张果老一觉醒来,发现他的万丈高山怎么看也不如泰山高,他非常纳闷,在山顶来回踱步,把山顶都踏平了,待他仔细看了看来路,方才大梦初醒,原来他的万丈高山都在一夜间漏在了路途中,形成了一道山脉。后来人们称其为徂徕山脉,这座与泰山比高低的山叫作驮来山,后改为徂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