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物管理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07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文物管理保护
分类号: K855.2
页数: 6
页码: 682-687
摘要: 20年代以前无文物管理机构,驻各寺庙僧众代行管理职责1928年山东省政府驻泰,设泰安古物董事会,次年泰安县成立中山市场、中山公园保管委员会,负责管理岱庙文物。1931年成立泰安县政府保管会。“七七”事变后,岱庙道士尚士廉等把岱庙部分文物封存,使大批文物得以保存。1947年泰城解放后,设泰安县古物保管委员会。1949年8月成立泰山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泰山和境内文物。
关键词: 徂徕山 文物古迹

内容

20年代以前无文物管理机构,驻各寺庙僧众代行管理职责1928年山东省政府驻泰,设泰安古物董事会,次年泰安县成立中山市场、中山公园保管委员会,负责管理岱庙文物。1931年成立泰安县政府保管会。“七七”事变后,岱庙道士尚士廉等把岱庙部分文物封存,使大批文物得以保存。1947年泰城解放后,设泰安县古物保管委员会。1949年8月成立泰山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泰山和境内文物。
  建国后,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纳入工作日程。1949年8月〜1954年有计划地对岱庙及泰山的古建筑进行修缮。1954年县政府转发泰安专署颁布的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通知,并作岀相关的4条规定。1955年5月,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泰安分会改称泰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后,境内农村发现大批历史文物,部分流散文物被文物管理部门收集。由于当时对文物保护的方针政策宣传不够,未引起广大群众的普遍重视,一些文物遭到破坏或被私人分掉。1956年11月和12月,县人委先后下发《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意见》对文物的概念、保护文物的原因及方法作了说明,并提岀文物保护工作应注意的事项。《通知》要求各区乡要利用各种形式加强文物保护政策法令的宣传;在农村绿化和制定建设规划时必须注意保护文物;影响到古遗址、古墓葬的建设项目,必须报县人委批准方能施工。1957年元月县长苏晋西颁发《泰安县人民委员会关于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布告》,在第一项中明确“凡元代以前的遗址、坟墓、艺术品,宋代以前的木构建筑及唐代以前的砖石建筑应一律加以保护……”,随后文物工作者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普查结束后,7月县人委发文公布第 -批应保护文物古迹名单,省确定名单中部分单位为省级文保单位。
  当年11月县人委下发《关于收集整理古旧图书资料工作的通知》,确定线装旧书、地方志书、谱录传记、旧报刊杂志、碑帖拓片等11类古籍资料在收集范围之内。1958年“大跃进”中,部分文物古迹遭到破坏。:1959年5月成立泰安市博物馆,负责全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并举办文物展览。博物馆建立到撤并,先后筹办徂徕山起义和泰山文化展览多次,并征集各类文物千余件。1960年冬,进行重点文物普査并公布一批文保单位名单。
  1966年7月,泰安开展“文化大革命”。8月下旬开始所谓大破“四旧”。岱庙内砸坏明、清祭告碑20余块、汉画像石2块。泰山寺庙外的碑刻全部被推倒,总理(孙中山)奉安纪念碑被砸,岱顶“孔子小天下处”等碑刻砸成小石子当建筑材料,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纪念碑铲除原文改为文化大革命纪念碑;所有寺庙泥塑神像全部拉倒砸烂;被誉为海内名塑的王母池明代七真泥塑被毁;泰山寺庙匾联全部拆除,大部分烧毁。泰城灵应宫13尊明代铜铸神像拉岀殿外,在院中暴露10年之久,其中5尊被砸烂,连同被砸碎的岱庙天呪殿内明代东岳大帝铜像共计5吨,作废铜出卖。泰山南麓岱道庵萧协中墓被平,墓兽等文物均被毁。社首山封禅遗址上建了宿舍。大汶口文姜城遗址文化层被挖去10米宽的一段。满庄中淳于村武顶寺及北魏石造像被拆毁砸坏。位于徂徕沟桥村南占地20余亩古柏蓊郁的石介林地被平毁。零星破坏活动持续数年。1970年2月,周恩来总理对反映破坏泰山林木、文物的人民来信作了批复并责成地方派员查处。此后,破坏文物古迹的行径才有所收敛。但造成的巨大损失则无以挽回。
  1973年泰安县成立文管会。文管会人员参加文物复查,审定、推荐大汶口文化遗址等第一批省文保单位。同年7月县文管会参与举办“泰安地区文物普查成就展览”。次年12月参与举办“大汶口遗址第二次发掘出土文物展览”。
  1977年为贯彻《国务院批转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报告》和省、地革命文物工作座谈会精神,县革委下发《关于征集和保护革命文物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各级文物保护管理组织,在征集革命文物的同时,做好历史文物和岀土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保工作重新纳入政府工作日程。1979年公布第一批县级文保单位。1980年开展全县文物大普查,并对馆藏文物进行整理鉴定,建立文物保护档案,基层文保组织也建立起来。1982年泰安市文物局建立后,将“文化大革命”中推倒的碑刻恢复原位,将当年为防止红卫兵破坏埋入地下的汉画像石、唐双束碑挖出重新陈列,许多珍贵的铜铸神像得到妥善安置。文物局先后开设各种文物陈列室、展览室21个,并在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组织人员编写《泰安市文物志稿》。
  在长期的文物管理保护工作中,金益三、翟所没等作出积极的贡献。第一批应保护文物古迹表
  1957年7月40续表续表泰安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79年12月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