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徂徕山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0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徂徕山文物古迹
分类号: K872
页数: 2
页码: 681-682
摘要: 徂徕山位于泰山东南20多公里处,东接新甫山(莲花山)。《泰山道里记》谓:“山与泰山犹旁几然。”景区内林木葱郁,峰峦起伏,自然风光秀丽。主要名胜古迹有太平顶、光华寺、礴石峪、竹溪六逸遗址、中军帐、竹溪庵等处。现存石刻56处,其中碑刻21处,题名、题记、题诗33处,摩崖刻经2处。
关键词: 徂徕山 文物古迹

内容

徂徕山位于泰山东南20多公里处,东接新甫山(莲花山)。《泰山道里记》谓:“山与泰山犹旁几然。”景区内林木葱郁,峰峦起伏,自然风光秀丽。主要名胜古迹有太平顶、光华寺、礴石峪、竹溪六逸遗址、中军帐、竹溪庵等处。现存石刻56处,其中碑刻21处,题名、题记、题诗33处,摩崖刻经2处。
  太平顶为徂探山极顶,其巅双峰并峙,古松偃覆其上,西峰较平,原建有感应侯祠。1190年(金明昌元年)封山神为护国感应侯,建祠奉祀,后塌毁。故址有巨石兀立,上有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文人补刻唐代隐士国子博士王希芙(号野人)的《王野人诗》:“徂彳来山下是吾家,吸露嘘风卧紫霞,几百年来无个事,朝朝坐对老松花。”岭南五公里处有万松岭,下有古屋,中有洌甘泉。岭东南有贵人峰,峰顶奇石耸立,上下如削,遥望如人立。古人云:“泰山有丈人,徂彳来有贵人。”
  光华寺位于徂探山东南麓光华寺林场院内,创建于北魏,隋代称光华寺,宋代改名崇庆寺,元代复称光华寺。寺内今存正殿3间,硬山前廊式,殿院内四壁有清代壁画,为《西游记》故事。殿前有东西配殿,东山门内有清乾隆、光绪年间重修碑。院西南有古松,冠盖如伞,遮地亩余,传为唐植。
  寺后门路东有一块大石,俗称将军石。石高1.9米、宽2.4米、厚1.2米,正面刻北齐梁父县令王子椿隶书《大般若经》共13行,行6〜9字,计87字,字径12〜15厘米。今存文大般若经曰内空外空内外空……”,经末有“冠军将军梁父令王子椿造道慧道升道昂道口道恂僧真共造”,东侧直书2行8字“中正胡宾武平元年”。寺东南公路西侧有墓塔林遗址,今有墓塔十几块,为元、明遗物。
  墓塔林再东是映佛岩,其巅有巨石,崖上有上、中、下三段题刻,今存85字。上段竖刻“般若波罗密”5字,旁刻“经主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字高30厘米、宽40厘米;中段竖刻字4行:“普口”、“武平元年”、“僧斋大众造”、“维那慧游”,字径25厘米;下段直书14行,行7字,存文“文殊师利曰佛言世尊何故名般若波罗密佛言般若波罗密无口无口无名无相非口口无归无依无洲口无口无福无口无口如凡界无古今口亦无”,字径21厘米,书法以隶为主,别具篆韵,为历代书法家所推重,赵明诚《金石录》有载,后迭经著录。
  竹溪六逸遗址在徂彳来山西南麓乳山下,旧有竹林,溪中自然石坪上有花纹如竹叶故名竹溪。其下为二圣宫遗址,今尚存房基,其址原为六逸堂故址。唐天宝年间,李白与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阳隐居于此,号“竹溪六逸”。东侧为贫乐岩。竹溪东南为三岭窗,其巅三峰鼎峙,又名三台山。其北岩为独秀峰,峰下有“独秀峰”三字,传为李白真书。峰南侧有1170年(金大定十年)石震题刻:“徂徕居士过独秀峰,览太白遗刻有感,题识于后,婿党怀英偕行。”乳山西北为毛老谷,原有毛姑庵。谷上部有巨石,上有元代人题刻,周围有“观峰亭”、“重修上清之观”、“密真堂”等篆刻。
  中军帐在太平顶西北5公里处,相传吴王伐齐时中军设于此,又与天平后寨相邻,唐朝文人王希夷曾在此隐居。康熙时有三清殿,后又增建吕祖阁、灵宫殿、蓬莱观,今仅存房基。基前有古松三株,虬枝长伸,似大鹏展翅欲飞。东侧有升仙泉,西侧有坞旺泉,并有招军局及石臼。院中今有清康熙年间新修蓬莱观 《三清殿碑记》、《修醮祝寿碑》及嘉庆年间《徂彳来山重修中军帐正寺殿碑》等碑碣13块。
  中军帐东南约500米处的一座山崖上有一立一卧两块巨石,上有鱼痕,立石上有1533年(明嘉靖十二年)泰安知州许应元题“金如石”,举人封有章题“金鱼石”。中军帐以东6公里处有长春岭,岭下有徂徕书院遗址。宋初学者石介在此筑室讲书,故称“讲书堂”,俗称“徂徕书院”。其旁有北宋时姜潜别墅,故又称 “读易堂"。北为天平后寨,即樊崇聚兵之地,今有演武场、柱窝等遗迹。
  中军帐西北为玲珑山,又称崆崆山,山有走神洞,地势险峻。抗战初期,中共泰安县委曾一度在此隐蔽。
  中军帐以北为角山,两峰并峙似角。其上又横置一峰,俗称秋千峰。峰西北为大寨口,寨口西北为攒石崗。北崖篆刻“竹溪”二字,传为金代大学士党怀英所书。东100米有一处古建筑遗址,为党怀英读书处,称“竹溪庵”,又称作书坊。党怀英曾在此著《竹溪集》。竹溪庵及殿阁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焚毁。今存阁四壁及“玉皇大帝”石匾额,并存1300年(元大德四年)《竹溪墓碑记》、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僧塔和许应元题刻。此处有碑碣8块、摩崖刻石5处。乳山下竹溪称“李竹溪”或“唐竹溪”,此处称“党竹溪”或“金竹溪”。
  礪石峪位于徂彳来山南麓、查山口西北,《泰安县志》称其为“徂徕第一奥区沿谷而上,溪东岸有古道观,原为巢父庙,后称隐仙观。观坐北面南,依山势而建,分东西两部分。东侧前有玉皇阁1间,分上下两层,单檐硬山顶,上为木结构前廊式,下有石砌门,额“金阙云宫”,门前有银杏两株。后为硬山式三清殿3间。西侧前有吕祖堂3间,硬山前廊式;后为六逸堂,原祀竹溪六逸,匾额“筱洞天”,观内有清代碑碣4块。溪中原有灵官庙、山神庙、六逸亭、辽仙桥,均毁,现存“竹溪”、“云路”、“激湍”、“壁立千仞”、“桃园深处”、“仙洞灵府”等题刻20余处。
  隐仙观东侧岭上有巨石,传为陈拎酣睡处。其北为炼丹屋,有天然石、石门、石床、石枕、石鼎、石灶等,赵国麟题“炼丹灶”,其上为贵人峰。隐仙观南1.5公里为清风岭,岭下奇石络绎如群羊。西去1.5公里为天平前寨,垒石为台,遗址尚存。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