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古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03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古籍
分类号: G256.1
页数: 4
页码: 676-679
摘要: 馆藏古籍近4万册,大多为馆内旧藏,部 分为征集的社会流散,其中经部书728套、 5700余册,史部书1130套,12700余册,子部 书995套,8100余册,集部书1336套、8325 册,丛书151套、3700余册。根据国家善本书标准,从存书中遴选善本550余套,其中经部66种、史部138种、子部114种、集部215种、丛书24种。对于价值较高的地方文献年代适当下延,亦遴选为善本。珍稀善本有明万历年间御赐《道藏》、明刊《书史纪原》。
关键词: 馆藏文物 古籍

内容

馆藏古籍近4万册,大多为馆内旧藏,部分为征集的社会流散,其中经部书728套、5700余册,史部书1130套,12700余册,子部书995套,8100余册,集部书1336套、8325册,丛书151套、3700余册。根据国家善本书标准,从存书中遴选善本550余套,其中经部66种、史部138种、子部114种、集部215种、丛书24种。对于价值较高的地方文献年代适当下延,亦遴选为善本。珍稀善本有明万历年间御赐《道藏》、明刊《书史纪原》。
  一、善本概况
  经部
  礼类9种:清康熙、雍正、乾隆本。
  春秋类18种:明万历、崇祯本,清康熙、乾隆本。
  五经总义类3种:乾隆本。
  四书类18种:清康熙、雍正、乾隆本。
  小学类18种:明毛氏汲古阁本、崇祯本, 清康熙、乾隆本。
  史部
  正史类52种:多为明刊本,明毛氏汲古阁本、聚锦堂本,明、清递修本,清扫叶山房本。
  编年类22种:明弘治、正德、天启本,清顺治、康熙、乾隆本。
  纪事本末类1种:清康熙内府本。
  别史类5种:清康熙本、乾隆善成堂本。
  杂史类5种:明雅雨堂本,清文盛堂本。
  诏令奏议类5种:清雍正官刻朱墨套印本,乾隆本。
  传记类13种:明万历本,清康熙、雍正、乾隆本。
  史抄类、载记类各1种:清康熙、乾隆本。
  地理类26种:清康熙、雍正、乾隆本,清杏雨山堂、果克山房本。
  政史类6种:明正德、万历本。
  目录类5种:明万历本,清康熙、乾隆本。
  子部
  儒家类13种:明万历本,清康熙、乾隆本,清培远堂、绳武堂本。
  兵家类1种:明永乐南阳后室本。
  医家类18种:乾隆前清刊本,分别为敬业堂本、金闾书业堂本、惠迪堂本、境叶山房本。
  术数类5种:明万历本,清康熙本。
  艺术类7种:有明版珍本《书史纪原》,乾隆前清本,清多山堂本。谱录类7种:明万历泊如斋本,清康熙华及堂本、乾隆康山草堂本。
  杂家类14种:明嘉靖、万历本,清康熙按藤堂、盐野堂本,乾隆雅雨堂本。
  类书类23种:明嘉靖、万历、崇祯本,清内府本。
  小说家类16种:明嘉靖本,清光霁堂、立文堂、芥弟园、崇义书院、雅雨堂本。
  道家类10种:明万历御赐《道藏》为珍本,清文盛堂、生生馆、天德堂、海清楼本。
  集部
  别集107部:明嘉靖本,清康熙精刊本 《阮亭选古诗》,乾隆精刊本《板桥集》。
  总集85种:明嘉靖、万历、崇祯本,清康熙精刊本《箧衍集》。
  诗文评类4种:清康熙、乾隆本。
  词曲类19种:明崇祯汲古阁本,精刊本 《野香亭集》。
  丛书
  24种:明精刊崇祯毛氏本《津逮秘书》,清乾隆间精刊《知不足斋丛书》、《雅雨堂丛书》。
  二、珍稀善本
  《道藏》子部道家类。明万历御赐官刻本。开本35X13厘米,存227函、576目、1576卷。
  《道藏》为道教经籍总成。唐、宋、金、元各代多次修藏均未留传下来。传世《道藏》为明英宗正统年间续修的《正统道藏》和神宗万历年间编纂的《续道藏》。传世《道藏》经卷大多数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代以至更早版本的原貌。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保存北京的明藏经版被毁,仅存白云观一部完整的明藏。所以明版《道藏》很难得见。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神宗朱翊钧颁赐岱庙《道藏》一部并圣旨一帧。数百年来,该藏历经磨难,已大部散佚。幸而圣旨保存完
  好,经过悉心整理,这部尘封于东御座多年的珍贵善本才得已重新面世。
  所存经卷均为卷摺式(又称樊夹装或樊家本),黄绫覆面底,每册封面上有长22.5厘米、宽4厘米的蓝绫黑框书签取中粘于封面中上方,书目为黑体真书,目下方为直径约2厘米的圆框,框内为阴文《千字文》某字和汉字数码。封一为长90厘米、宽27.5厘米的三清讲经图,三清正面居中,全图有道教各路神仙约176人;图左侧有长26.5厘米、宽10.5厘米的龙牌,牌内有大小两个黑框,上框长2.4厘米、宽1-1厘米,框內有“御制”2字;下框长16厘米、宽6.5厘米,框内从右至左为5行半4言文,又半行刊行时间。卷内正文半页5行,行17字,字径约2厘米,黑体真书。每函末卷末页附一武士图,武士一手执缨枪,一手执经卷,肩际有一葫芦放出3只蝙蝠,脚下踏一蛇,像立云雾中。武士图右侧有同封一尺寸相等的龙牌,牌内有上下两框,上框内有 “御制”2字,下框内有“大明万历戊戌年七月吉日奉旨印造施行”字样。
  整理过程中发现有10册长38厘米、宽12.8厘米的蓝绫面底经卷,首卷有龙牌,卷末有护法神无龙牌,未发现书夹(书套)和经首护敕,看来与御赐《道藏》不是一套。
  圣旨和经卷证明馆藏《道藏》为《正统道藏》的翻刻本,说明万历三十五年增补《续道藏》之前,曾翻刻过《正统道藏》,并于二十七年颁赐泰山天子庙,亦非某些道教著作中仅见的三十五年颁施名山大川的说法。
  附圣旨文
  敕谕东岳泰山天子庙住持及道众人等:
  朕发诚心,印造道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宫观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住持及道众人等,务要虔洁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往愆尤,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清静善教,朕成供已无为之治道焉。今特差道经厂掌坛尚膳监太监李升赍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
  大明万历二十七年闰四月二十四日
  《书史纪原》子部艺术类。明夏兆昌编纂,蒋源刻,天启四年(1624)石印本,1卷2册。开本26.5X16.5厘米,版框20X13.5厘米。全书共34页,每页均有原加双层衬纸,半页10行,行20字,中间间或有22行小字注释。
  《书》断限起自三皇五帝,迄于元代;体例以人为纲,兼及域外;内容为介绍每位书家在书体、书法方面的创作、发展及书学论著。原刻流传极少,《四库总目》未曾著录,但被闵景贤辑刻入《快书》(天启六年刊)中。
  《书》纸质已黄脆。上册卷首依次为作者友人胡震亨《书史纪原》叙、作者自叙、董其昌手书叙。董叙为草书,叙末押两方图章:“宗伯学士”(阴文);“董其昌印"(阳文)。从胡叙中得知,夏兆昌于天启四年夏刻成此书后,即携书到南京,董其昌为书写叙即在此时。作者将董叙原件订入书中珍藏。
  《书》卷首及下册首页均铃有“楝亭曹氏藏书”印章。上、下册末页左下方均压有一方闲章“长相思"(阴文篆书),从意法看,行家认为是明末清初意法;从印色看,非现代所有,与丁级臣藏书章也不同。下册末页最后一行署有“雪芹校字”四字,为行书小楷。书中有“雪芹”描摹、校正和落款共20字。
  据邑人车锡伦考,金玉献辑《辽海丛书》(民国辽海书社排印本)收有曹寅藏书目《栋亭书目》,卷三《子部.说部》便著录有这部书:“《书史纪原》明古盐夏兆昌序纂,一卷二册。” 故可以认定此书确为曹氏藏书。因迄未发现曹雪芹真迹,《书》中的“雪芹校字”是否曹雪芹真迹,尚不能确认。
  《书史纪原》为征集社会流散。该书流传过程颇具传奇色彩。
  三、地方文献
  《岱史》:18卷,明查志隆撰。
  《泰山述记》:10卷,清宋思仁撰,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存卷1〜10卷,2册,2函。
  《岱览》:32卷首7卷,嘉庆十二年刻本,存卷1~32卷、首1卷、16册,2函。
  《泰山志》:20卷,清金荣撰,嘉庆年间刻本,存卷1〜20卷,10册1夹。
  《泰山道里记》:清聂钱撰,光绪二十三年雨山堂刻本,全1册。
  《泰山图题词》:1卷,清李祖年辑,铅印全1册。
  《新刻泰山小史》:1卷,明萧协中撰,民国赵新儒新刻。
  《泰山指南》:民国王连儒辑,民国十一年石印,全1册。
  《泰山药物志》:6卷,民国高宗岳撰,民国二十八年刊'存全卷,4册,1函。
  《泰山仅好书斋藏书志》:民国王建屏手抄本,全1册。
  《泰安府志》:30卷,卷前、首清颜希深撰, 乾隆二十五年刊各1卷。存卷1-21,23,26-30卷、首1卷,16册1夹。
  《泰安县志》:12卷,清徐宗干修,道光八年刻本。
  《泰安县志》:12卷,首、末各1卷,清程志隆修,同治六年刊,存卷1〜12卷,首、末各1卷,14册。
  《重修泰安县志》:14卷,民国孟昭章等修纂,民国十八年济南慈济印刷所铅印。
  《石堂全集》:10卷,近稿、随笔各1卷,清释元玉撰,光绪七年刊,全7册。
  《六休居士轶稿》:2卷,民国王建屏辑,民国八年铅印本,全卷1册。
  《孙明复小集》:3卷,宋孙明复撰泯国二十五年铅印本。
  《晚香斋诗集》民国游垣撰,民国年间石印本,存上、下卷,3册。
  《岱南集》:3卷,民国张心言撰,民国三十四年刊,全1册。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作品

《泰山述记》
相关作品
《岱览》
相关作品
《泰山志》
相关作品
《泰山道里记》
相关作品
《泰山图题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