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铜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90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铜器
分类号: K876.41
页数: 2
页码: 674-675
摘要: 馆藏玛瑙、翡翠、玉器233件(包括祭器),其中一级3件、二级5件、三级23件。
关键词: 馆藏文物 陶器

内容

馆藏玛瑙、翡翠、玉器233件(包括祭器),其中一级3件、二级5件、三级23件。
  西周龙凤冠人形玉雕(一级):1960年道朗龙门口出土。
  战国玉璜(一级):泰城出土。
  唐壁虎纹玉璧(一级):泰城赵家墓岀土。
  清玉梅花扁瓶(二级);岱庙旧藏。
  清玉海兽(二级):岱庙旧藏。
  第四节铜器
  馆藏铜器562件,其中一级7件、二级64件、三级176件,计有西周盘、爵、俎、杯、盥,春秋鼎、籃、豆、鬲、盘、壶、觥,战国戈、舟,汉代鼎、壶、钾、卧虎、鱼洗、灯,北魏遵金浮雕佛光,隋代铜镜,唐代鑒金铜莲花座,元代权,明代宣炉、钟、碑、照妖宝镜、狮子,清代方鼎、缶、香薰等。
  商青铜提梁囱(二级):高20厘米。1972年长清县小屯出土。
  西周饕餐纹铜方盘(一级):高12厘米。1960年道朗龙门口水库岀土。
  西周饕餐纹铜爵(二级);高20厘米。1946年徂徕黄花岭出土。
  西周素面弦文铜爵(二级):高19.8厘米。1960年道朗龙门口水库出土。
  西周云雷纹铜俎(二级):高12厘米。1960年道朗龙门口水库出土
  西周铜杯(二级):2件,高16.3厘米。1960年道朗龙门口水库出土。
  西周夔纹盈(二级):高13厘米。腹底有铭文:“乘父士杉其口作其皇考伯明父宝籃其万年眉寿永宝用。”1946年徂徕黄花岭出土。
  春秋鲁侯三足铜鼎(一级):2件,均高26厘米,口径一为28.3厘米、一为28.5厘米,形制、纹饰均相同,腹底各有相同铭文15字:“鲁侯乍姬參朕鼎其万年眉寿永宝用。”1982年10月崅峪燕语城遗址岀土。
  春秋夔纹扁铜壶(二级):高26厘米。1982年崅峪燕语城遗址出土。
  春秋鲁侯铜籃(一级):2件,底盖成套,形制、尺寸、纹饰相同,高22厘米,口径30.8X25.5厘米。盖底内各有相同的铭文17字:“商丘叔乍其旅筈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1960年道朗龙门口水库岀土。
  春秋铜鼎(二级):2件,1件高27.1厘米,1件高27.5厘米,形制、尺寸、纹饰相差无几。1960年道朗龙门口水库岀土。
  春秋铜豆(二级):2件,高11.5厘米。1960年道朗龙门口水库岀土。
  春秋铜鬲(二级):2件,高12.7厘米。1960年道朗龙门口水库岀土。
  春秋铜盘(二级):高16厘米,口径36.3厘米。1946年徂彳来黄花岭出土。
  战国铜舟(二级):高11厘米,长19厘米。1972年长清县岀土。
  汉双筒鼎(二级):高22.5厘米,口径11.2厘米。1981年4月大汶口卫驾庄西南汶河岸出土。
  汉双鱼纹铜洗(二级):高10厘米,口径38厘米。1984年山口东迓庄岀土。
  汉铜钾(二级):高26.1厘米,口径8.7厘米。1966年崅峪纸房水库岀土。
  汉铜提梁壶(二级):高22厘米,口径9.5厘米。1966年崅峪纸房水库出土。
  汉莲花盖铜壶(二级):高32厘米,口径11.5厘米。1970年黄前水库岀土。
  汉铜卧虎(二级):高7.5厘米,省庄岀土。
  汉双筒三足铜灯(二级):高22.5厘米,口径11.5厘米。1981年大汶口卫驾庄出土。
  北魏鑒金佛光(一级):长47厘米,宽36.5厘米。1984年5月大汶口兴华大队岀土。
  唐鑒金铜莲花座(二级1件,三级1件):其中二级的1件高15厘米,方座边长27厘米;1件高8.5厘米,直径17.2厘米。1982年大汶口卫驾庄岀土。
  明宣德炉(二级):高37厘米,口径22.3厘米。底部有朱文篆书铭文:“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左造”。岱庙旧存。
  明照妖宝镜(二级):高146厘米,宽157厘米。镜面上端浮雕碧霞元君像,四周有纹饰,镜面外凸。背面有铭文“东岳泰山天仙圣母元君殿下草参亭内照妖宝镜大明国弘治十七年八月十二日弟子杨福宣募缘造”。岱庙旧存。
  清铜缶(二级):高51厘米,口径65厘米。铭文“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位"、“泰安府道纪司管理泰山顶岱庙宇盘道钦工事务牟位兴”。岱庙旧存。
  清如意形香薰(二级):长29.6厘米。盖上有镂空铭文:“读易一卷弹琴一曲圣人沁清恃然自足。”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作品

商青铜提梁囱
相关作品
西周饕餐纹铜爵
相关作品
西周云雷纹铜俎
相关作品
西周铜杯
相关作品
西周夔纹盈
相关作品
春秋铜鼎
相关作品
春秋铜鬲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