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88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古建筑
分类号: K879.1
页数: 2
页码: 667-668
摘要: 《泰安市志》中对泰安市古建筑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泰安市 古建筑

内容

第三章古建筑
  第一节泰城清真寺
  位于渿河以西清真寺街北首,坐西面东,为二进庙宇式建筑,总面积约700平方米。寺创建年代无考,寺内有明、清及民国重修碑,现存建筑有照壁、山门、配房、耳房、正殿、掖门等。
  山门为筒瓦歇山式,拱券门。门上方有行楷“清真寺”匾额。右侧书“大明万历岁次已未年甲寅月十日主”。山门內第一进院落无古建筑。二道山门为筒瓦硬山式垂花门,门北侧有偏房2间,南侧有偏房3间。第二进院为四合院式建筑,西面为大殿,南北两侧为配房。南配房西有耳房2间为水房。北配房3间,小瓦硬山式,顶有脊兽,檐枋饰有鲜艳的山水彩绘,色泽清新明快。北配房东有耳房2间。正殿座西面东,为三进式,顶部呈三级台阶式。一进殿卷棚顶、二进殿硬山顶、三进殿重檐歇山顶。二、三进殿脊饰黄釉宝葫芦瓶。一进殿为抱厦5间;二进殿为正方形,铺有地毯,穆斯林在此念经礼拜;三进殿亦为正方形,为阿匍讲经处,小于二进殿。二、三两殿之间由三个拱形门洞隔开。二、三进殿内墙壁上绘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山水花卉图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前营清真寺
  大汶口办事处前营村有两座清真寺:西寺(又称黑寺),南寺(又称黄寺)。
  西寺创建年代无考。重修碑记载1510年(明正德五年)重修。寺坐西朝东,一进院落。院内北侧有配房3间。院中有古柏3株。殿堂坐西朝东,进深6间,面阔3间,分前、中、后三厅。前、中厅为灰瓦卷棚硬山顶,梁、枋、板均饰彩绘。后厅灰筒瓦三重檐歇山顶,有鸱吻、脊兽,顶上有宝瓶状饰物。一进殿抱厦3间,二进殿为长方形,三进殿为正方形,殿堂面积240平方米。
  南寺占地176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前厅北墙上嵌有清乾隆四十六年修寺抱厦碑记。寺前、中厅建筑式样与西寺相同,后厅为黄琉璃瓦三重檐四阿顶(1912年重修时换黄琉璃瓦)。殿堂建筑面积408平方米,内有天花板208块,大小明柱40余根。天花板和梁头、横木彩绘八卦、太极图及花卉。
  第三节大汶口山西会馆
  位于大汶口镇南门里路西侧。坐西朝东分为南北两院,北院为关帝庙,南为戏楼院,总面积2283平方米,其中戏楼院面积为1540.5平方米、关帝庙742.5平方米。
  会馆原为关帝庙,创建年代无考,有康熙、雍正年间重修碑。乾隆年间院内建戏楼,何年称山西会馆亦无考。
  关帝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山门内东有钟楼,西有鼓楼。钟鼓楼北为东西厢房,再北为过厅,穿过过厅即是大殿。大殿为会馆主体建筑,前出厦,重檐歇山顶,殿脊两端盘龙翘首。殿内正面神台上供关公,两侧侍立关平、周仓。东配殿供财神,西配殿供火神。大殿和西配殿前厦两端墙壁上绘有山水人物花草鸟兽壁画。
  第四节登云街耶稣教堂
  位于青年路西登云街中段。建于1900年。教堂院落大门面东,青砖小瓦硬山式,黑漆木板门。教堂位院中央,面阔6间,进深5间,通高约15米。俯瞰外形结构呈十字型,此种建筑形式国内罕见。十字结构的中部为主体部分,斜坡垄瓦硬山发券顶,为锐角形,东西两侧各突出一平顶部分,东侧部分大于西侧部分。教堂中部南北两侧各有门。南门连接方形瓦垄攒尖式钟楼,北面连接一尺寸相同的平顶方形过厅。钟楼和过厅以西各并列三扇哥特式玻璃窗,中间高,两边低。高尖窗上方各有一透雕木圆窗,东西侧各有尺寸相同的哥特式玻璃窗,窗框与大殿外框之间为鹅卵石墙。
  殿内西面墙壁凹进成坛,坛内有圭形壁龛。顶部两边平,中部为穹窿形。堂内中部有两根承托立柱,立柱上部两侧为三角型木架,殿顶为瓦垄,承托木结构架显得纤巧。殿两山为青砖和鹅卵石垒砌,另有白色鹅卵石砌成的一高二低哥特式窗形。据说建教堂的鹅卵石取自渿河。鹅卵石为泰安传统民居建材。登云街教堂为传统建材与西方教堂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作品

泰城清真寺
相关作品
前营清真寺
相关作品
大汶口山西会馆
相关作品
登云街耶稣教堂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