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碑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86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碑碣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638-640
摘要: 无字碑亦名石表、神主石,在泰山极顶玉皇庙门前。因通体无字,故俗称无字碑。碑由石柱、顶盖石和顶柱石三部分组成。石柱高495厘米,前后两面上宽110厘米,下宽124.7厘米;左右二侧面上宽69.3厘米,下宽83.2厘米。
关键词: 碑碣 石碑

内容

无字碑亦名石表、神主石,在泰山极顶玉皇庙门前。因通体无字,故俗称无字碑。碑由石柱、顶盖石和顶柱石三部分组成。石柱高495厘米,前后两面上宽110厘米,下宽124.7厘米;左右二侧面上宽69.3厘米,下宽83.2厘米。石柱之下无樺,直接下寝于自然石穴内。顶盖石无纹饰,呈覆斗形,高40厘米,前后宽97厘米,岀檐13.8厘米;左右长166.4厘米,出檐28・2厘米。顶盖石与石柱皆为花岗岩质。顶盖石上为顶柱石,高60厘米,厚20厘米,宽30厘米,最顶部略呈圆形,无纹饰。顶柱石为石灰岩质。世传无字碑为秦立。顾炎武、郭沫若认为无字碑为汉武帝立石。地方泰山石刻研究者认为是秦始皇封禅所立石阙,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汉武帝立石。
  唐双束碑俗称鸳鸯碑。立于661年(唐高宗显庆六年)是唐代六帝一后在泰山建醮造像的记事碑。碑由两块同样大小的碑身组成,碑身高233厘米、宽49厘米、厚22厘米,上施石盖,将二碑束在一起,故称双束碑。碑文刻于碑的四面,每面四五层,每层刻文1首或2首不等,皆正书,共24首(另有宋皇祐年间题名2首)。碑文多春词醮章,作功德言符应,书法亦非名笔,但所载六帝一后130余年建醮造像的情况比较详细,这些内容正史很少记载,其中武则天的7首文中岀现十数个自造字,且凡数字壹贰叁肆捌玖等,皆武则天所改或自造字。此碑原立于老君堂前。1960年,就地建亭保护。1968年冬,将碑迁岱庙埋入地下,使古碑免遭浩劫。1982年11月,碑复见天日。现陈列于岱庙碑廊。
  青帝广生帝君赞碑碑立于1008年(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泰山封禅时为青帝加封号“广生帝君",并撰书立碑。碑阴为祭青帝文。碑原在岱麓青帝观,乾隆年间碑毁。民国年间,葛芸庵将残碑修葺,置东御座内。今存碑额5字,文56字。
  宋封祀坛颂碑此碑立于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十五日。碑高450厘米、宽165厘米、厚80厘米。碑文行书43行,满行100字,共3777字,字径2.5厘米。额篆书“大宋封祀坛颂”2行6字,字径13厘米。碑座呈正棱台形,上宽174厘米、下宽181厘米,上厚78厘米、下厚97厘米,高74厘米。碑文追述了自宋太祖以来的功德,记述了宋真宗封禅泰山的盛举。
  此碑原立于泰城东南封禅台旧址。1972年,移至岱庙天贶殿前东碑台。
  宋天贶殿碑碑立于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碑高350厘米、宽150厘米、厚42厘米。杨亿撰文,尹熙古书并篆额。碑文行书32行,满行81字,共2184字,字径2.5厘米。额篆书“大宋天贶殿碑”2行6字,字径15厘米。碑阴刻明天顺五年“重修东岳神庙碑记”,薜瑄撰文,陈铨行书,李顒篆额,碑座为正棱台形,上宽158厘米、下宽168厘米,上厚63厘米、下厚88厘米,高43厘米。此碑立于岱庙天贶殿前西碑台上。原为东向立,1461年(明天顺五年)改为西向立。
  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简称祥符碑。立于1013年(宋大中祥符六年)六月。碑高820厘米、宽215厘米、厚60厘米。晁迥撰支,尹熙古书并篆额。碑文行书34行,行80字,共2319字,字径5厘米。额篆书“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2行10字,字径15厘米。碑阴为明代张允济和王贤题“五岳独宗”四个大字,字径110厘米,楷书。螭首龟趺,龟座高100厘米、长410厘米、宽223厘米。此碑立于岱庙配天门院西碑台上,形制雄伟,与院东部的宣和碑遥相对应,并称岱庙两大丰碑。碑文已残缺921字。碑文载于旧志。
  宣和重修东岳庙记碑简称宣和碑。立于1124年(宋宣和六年)三月,碑高925厘米、宽210厘米、厚70厘米。碑身四周刻方纹、螭首龟趺。龟座高185厘米、宽300厘米、长500厘米,碑座古朴浑厚,碑身高大雄伟,居岱庙诸碑之冠,宇文粹中撰文,张崇书并篆额。碑文正书26行,满行74字,共1268字,字径5.5厘米。额篆书“宣和重修东岳庙记”2行8字,字大23X15厘米。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山东巡抚李戴和吴龙征在碑阴题 “万代瞻仰”四个大字,字大124X107厘米,原刻遂漫灭。碑文现残56字。
  金重修东岳庙碑碑立于1182年(大定二十二年),为重修东岳庙记事碑。碑高637厘米、宽185厘米、厚80厘米。碑文正书27行,行61字,共1050字,字径5厘米。额篆书“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3行9字,字径21.5厘米。龟趺高106厘米、宽200厘米、长413厘米。碑立于岱庙天贶殿东碑台。碑文为杨伯仁奉敕撰,黄久约楷书,党怀英篆额。碑文现残缺263字。
  天门铭碑立于1264年(蒙古中统五年)。碑高195厘米、宽148厘米,位南天门外西侧。元代诗人书法家杜仁杰撰文,严忠范正书。字径2寸,铭辞为三字铭韵文。《泰山道里记》称该碑:“铭辞古雅,书法端严。”内容包括泰山的形成、盘路的开辟、南天门一带的险峻形势及封禅活动的盛衰等。
  元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碑碑立于1284年(元至元二十一年)十月。碑高355厘米、宽102厘米、厚29厘米。徐世隆撰文,徐汝嘉书,杨恒篆额。碑文正书21行,行46字,共733字,字径3厘米。碑首浮雕二龙戏珠,额篆书“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2行10字,字大10X6厘米。碑原立于蒿里山森罗殿后。1972年移至岱庙院内。旧志载有此碑。
  元创建藏峰寺碑碑立于1319年(元延祐六年)六月。碑高196厘米、宽82厘米、厚23厘米。刘绂撰文并书。碑文正书25行,行37字,共851字,字径2.5厘米。碑首浮雕二龙戏珠。额正书“创建藏峰寺记”2行6字,字径3厘米。龟座高40厘米、宽104厘米、长228厘米。原立泰山西北麓藏峰寺院内。1971年移至岱庙。碑文载于《泰山志》。
  明太祖御制东岳去封号文碑碑立于1370年(洪武三年)六月。碑高655厘米、宽160厘米、厚57厘米。碑文正书9行,行43字,共226字。碑有首而无题额。龟趺高120厘米、宽186厘米、长340厘米,位于岱庙天贶殿院西南。碑文现泐蚀10字。
  明洪武祭祀碑碑立于1377年(洪武十年)八月,为朱元璋遣李文忠、吴承舆、邓子方代祭泰山神时立。碑高437厘米、宽155厘米、厚51厘米。碑文正书9行,满行37字,共169字,字径8厘米。有碑首而无题额。碑座为六面体,高55厘米、宽108厘米、长182厘米。碑位于岱庙天贶殿院内。碑文剥蚀3字。
  明东岳泰山之神庙重修碑碑刻于1461年(天顺五年)冬,文刻于宋天妮殿碑碑阴。薛瑄撰文,陈铨行书,李顒篆额。碑文行书28行,满行63字,共974字,字径3.5厘米。额篆书“东岳泰山之神庙重修碑”3行10字,字径12厘米。碑位于天贶殿院内西碑台上。碑文县志、泰山志皆有著录,但有舛漏之处。
  清康熙重修岱庙碑碑立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碑文记载了岱庙沿革和此次重修过程。碑高593厘米,宽153厘米,厚48厘米。碑阴正书13行,满行64字,共479字,字径43厘米。由武举张所存记事,张锐、于时化正书。碑文“重修岱庙履历记事”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此碑立岱庙天贶殿院内。
  清乾隆重修岱庙碑碑立于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碑高520厘米、宽150厘米、厚50厘米。御制御书。碑文正书18行,行119字,共738字,字径2厘米。无题额。碑文旁另有满文18行,内容与汉文同。碑龟趺,座高100厘米、宽150厘米、长380厘米。碑立于岱庙天贶殿东碑台上。碑文完好,无一泐蚀。
  周恩来为冯玉祥祝寿碑碑立于1984年。碑文为1941年周恩来在重庆时祝贺冯焕章六十大寿的祝词。碑身用“泰山青”石材、碑座为“泰山花”、“泰山红”石材。碑身磨光,镌刻精细,碑文全部描金。碑座呈工字形,中间凸雕花棂图案,碑身长266厘米、高175厘米、宽100厘米。碑立于普照寺。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