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摩崖刻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86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摩崖刻石
分类号: J314.3
页数: 2
页码: 637-638
摘要: 经石峪刻石刻石位于斗母宫东北约600米处,龙泉峰西侧。经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卷》)刻于坡度较缓的石坪上。石坪南北长40.8米,北部宽60米,南部宽32米,总面积1900余平方米。刻字37行,每行2〜54字不等,字径50厘米,隶书。原刻约2500字,现存1067字。
关键词: 摩崖刻石 石刻

内容

经石峪刻石刻石位于斗母宫东北约600米处,龙泉峰西侧。经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卷》)刻于坡度较缓的石坪上。石坪南北长40.8米,北部宽60米,南部宽32米,总面积1900余平方米。刻字37行,每行2〜54字不等,字径50厘米,隶书。原刻约2500字,现存1067字。
  因石坪上未留下年代及刻书者姓名,这两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明王世贞说:“俗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帖目》云:“泰岳之阳刻金刚经,大尺许,相传为王右军书,今考其笔法实与邹县北齐韦子深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作无疑。”《泰山道里记》云:“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彳来山刻石经二,俱隶书字,字迹古劲,与此如岀一手,则是经当亦子椿书也?”一般认为,石经为北齐人所书,郭沫若同意此说。还有一种安道乙书的说法。
  金刚经刻石笔力遒劲,兼有篆隶笔意,历来被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但经过千百年风雨剥蚀,加之捶拓无度和人为破坏,刻字已残泐磨灭过半。建国后,经石峪被列为文保单位。1965年,在石坪北面砌石坝,改水道
  于刻石西侧。1982年10月,省政府又拨专款在石坪周围筑石栏杆加以保护。
  纪泰山铭唐玄宗“纪泰山铭”,亦称唐摩崖,刻于726年(唐开元十四年),铭文刻在岱顶大观峰壁上。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X25厘米;御制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字大45X56厘米。此碑为汉以来碑碣之最,其书法遒劲婉润,端严雄浑。碑文为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所撰,文词雅训,对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艺术,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新、旧《唐书•郊祀志》和地方志乘载有全部碑文。
  据文献记载,碑文曾贴过金,到元时已脱落。由于捶拓者冬季在碑下篝火,剥蚀严重。明人叶彬曾补刻108字,形似小异。也有人说碑下截为道人积薪毁于火。乾隆初,邑人大学士赵国麟以旧本摹补,字形差小。铭西侧原有从封诸王群臣衔名四列,字径5厘米,有方界格,很少有人著录,故流传绝少。明嘉靖间,在其上刻大字,唐刻遂大部分湮灭。1797年(嘉庆二年)春,署山东按察使孙星衍等来谒岱宗,命人精拓。当时尚存岐王臣范、咸王臣林、延王臣涸及张说、尉大雅、刘敬之、孙元庆等衔名,现已全部湮灭。铭文已残字26个,不可辨认的6个。“岁云嘉熟”的“嘉”字泐右下角,“熟”字洒左边和下部。“人用大和”的“人”字泐左边。“百辟佥谋”的“佥”字泐上部。“唱余封禅”的“唱”字泐口旁,“禅”字洒示旁。“震垒九寓”的“寓”字全泐。“朕统承先王”的“承”字泐中间部分。“实欲报元天之眷命”的“元”字全泐。“斯亦因高崇天”的“亦”字渤上部,“在地之神”的“之”字全泐。“三事百揆”的“百”字泐上部。“一王度”的“度”字泐大部。“氤氲化醇”的“化”字泐左边,“醇”字泐右边。“文祖”的“祖”字泐右边。“大唐开元”的“唐”字泐大部,“岁在景寅”的“寅”字泐下面两点。
  1982年,省政府拨专款给碑文贴金,艳阳之下碑面金光灿烂,蔚为壮观。
  宋摩崖碑唐摩崖碑东侧为宋摩崖碑,宋真宗述二圣功德铭摩勒于上,高8米,宽4米,1008年(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御制正书并篆额。字径2寸,额字径8寸。明嘉靖年间,鄞县人汪坦、汝南翟涛等人在碑上题名,又书“德星岩”三个大字。使碑文每行约毁三四十字,下部尚有字句可读。乾隆年间,篆额“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13字完好如初,今碑文大都漫灭。当时在泰城东南隅外亦立一碑,亦镌“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 全文,称阴字碑,建国后圯没。碑文载于旧志。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作品

经石峪刻石
相关作品
纪泰山铭
相关作品
宋摩崖碑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