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岱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8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岱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3
页码: 634-636
摘要: 岱庙,旧称东岳庙,位于泰城西北部。庙南北长465.7米,东西宽236.7米,总面积96637.2平方米。庙内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60余间,碑碣175块,汉画像石60余块,古松、侧柏212株,观赏植物290余种,为泰安最著名的一处名园胜地,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名胜景点 岱庙

内容

岱庙,旧称东岳庙,位于泰城西北部。庙南北长465.7米,东西宽236.7米,总面积96637.2平方米。庙内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60余间,碑碣175块,汉画像石60余块,古松、侧柏212株,观赏植物290余种,为泰安最著名的一处名园胜地,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志》载:“博有岱山庙。”《风俗通义》载:“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水经注》引《从征记》:“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所植也,赤眉尝斫一树,见血而止,今斧创犹存。门阁三重,楼榭四所,三层坛一所,高丈余,宽八丈。树前有大井,极香冷,异与凡水,不知何代所掘,不常浚渫,而水旱不减。库中有汉时旧乐器及神车木偶皆靡密巧丽。又有石勒建武十三年未贵侯(宋本作永贵•王国维注)张余上金马一匹,高二尺余,形制甚精。”唐宋时期,岱庙基本形成规模,庙墙范围与现在相同。天贶殿创建于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1124年(宋宣和六年)重修。宋代的岱庙已有殿、堂、阁、门亭、库、馆、观、廊、庑813间.1178年(金大定十八年),除城墙外,庙内建筑全部毁于火。金大定十九至二十一年按旧制重修。1347年(元至正七年),创建仁安殿,重修唐槐院的建筑,建新堂5间及西神库。1461年(明天顺五年),重修殿宇、周廊、门观、缭垣等。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重修寝宫及炳灵、延禧二宫,重建其余殿、堂、阁、楼、庑、廊等建筑。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整修全庙。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重修天贶殿及其它建筑。1668年(清康熙七年),郯城地震波及泰安,岱庙损毁严重。同年开始重修全部建筑,重建后寝宫、钟鼓楼、御碑楼、仁安门、配天门、厚载门、延禧殿、东西华门并楼、四角楼。创建经堂5间、配殿2座,环咏亭、鲁班殿俱用金珠彩画油漆,康熙十六年竣工。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发帑兴修,凡神像大殿以及各殿宇、廊庑、门垣全行拆改新修。民国时期,岱庙迭遭兵燹,角楼被毁,庙内建筑、古木亦有损毁。1959年,翻修东御座、天贶殿、后寝宫、东西寝宫。1984年,重建厚载门及门楼,重建正阳门。
  遥参亭为岱庙前亭,古名“草参门”,古人有事泰山先在此参拜,再入庙致祭。亭位岱庙正阳门之前,丹垣周匝,南北长66.20米,是一个二进过亭式院落,由南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后山门等组成。唐代建草参门,宋代在门内建亭。亭前有四柱三门式石坊额曰“遥参亭”,坊两侧有铁狮对置。
  遥参亭后为岱庙坊,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体浮雕。坊北正对正阳门。
  正阳门为岱庙正门,门两侧各有掖门,东曰仰高、西曰见大。正阳门到厚载门由南到北依次为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中轴线东侧南为汉柏院,北为东御座;西侧南为唐槐院,北为雨花道院。后寝宫以北为后花园。
  配天门5间,面阔25.35米、进深10.5米、通高11.1米,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门前有明代铜狮一对。配天门两侧原有三灵侯殿和太尉殿各3间,“文化大革命”初拆毁。配天门两侧有碑碣20块,东南方有《宣和重修泰岳庙碑》,西南方有《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此外,元代《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和《太师泰安武穆王神道碑》及清乾隆年间泰安知府朱孝纯撰书的《泰山赞碑》也较著名。
  仁安门5间,面阔25.25米、进深11-15米、通高11米,三柱七架梁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仁安门两侧原有东西神门,“文化大革命”初拆除。门前有石狮一对。
  天贶殿岱庙主殿,明称峻极殿,内祀泰山神。殿身建在高岀地面2.65米的宽广石台基上,下层台基东西长49.82米,南北宽35.2米,其上石砌殿基长45.67米、宽19.75米、高0.6米。正殿9间,面阔43.67米、进深4间17.18米、通高22.3米,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有伏罳。正间和次间内设藻井。殿内西、北、东三面墙壁上彩绘“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长62米、高3.30米,绘有宫廷送行、岀巡、地方迎送、宫廷迎接等场面,共有697个形态各异的人物,画面布局严谨,疏密相宜,俨然帝王出巡缩影。殿内供泰山神像,“文化大革命”初被砸.1984年重塑。殿内摆乾隆年铜五供、明清铜鼎、铜鉴、铜壶等大型供器。正殿前两侧有乾隆御碑亭,内立乾隆帝登岱诗碑。殿前接大露台,东西长29.50米、南北宽21.85米、高2.55米。台东、西、南三面立石雕单勾栏,台上置两只宋代铁桶和一座明代大铁香炉。露台南面有孤忠柏,南为扶桑石,再南为阁老池,池内及周围有9块玲珑石。殿两侧原有环廊与仁安门两侧的东西神门连接,共108间,绘七十二司闫罗像,建国前塌毁,1982年重建54间廊房。东廊内陈列衡方碑、张迁碑、晋孙夫人碑等历代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祥兽瑞鸟等汉画像石48块。殿前大院内古松浓荫蔽日,存碑24块,其中有宋代的“封祀坛颂碑”、“天贶殿碑铭”、“大观圣作之碑”;清代的“重修岱庙碑记”等碑。
  后寝宫有中、东、西三殿。中殿5间,面阔23.10米、进深13.27米、通高11.70米,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东西寝殿位正殿两侧,面阔12.70米、进深9.45米、通高9.60米,灰筒瓦九脊歇山顶。后寝宫原奉东岳大帝后妃淑明,现为泰山文物展室,东西寝宫两侧各有一垂花门。
  后花园东有金阙,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铸,原在碧霞祠内,明末移山下灵应宫,1972年移后花园。西有铁塔,铁塔为明嘉靖时铸,原在天书观,1973年移后花园。后花园内陈列有大量盆景及各类观赏花木。
  汉柏院位庙内东南部,因院中有汉柏而得名,现存汉柏五株,枝杈如虬龙盘旋。“汉柏凌寒”为泰安八景之一。院北为炳灵殿旧址,1929年毁。1959年在此建汉柏亭。院内共有碑碣90块,其中东墙内嵌53块,亭基四周嵌23块,院中立14块(其中有邓颖超、刘海粟题词碑)。
  东御座在汉柏院北。五代前为三茅殿,辽代时为迎宾堂,清代拓建为驻跸亭,后称东御座。现辟为古木家俱和泰山祭器的展室。由垂花门、仪门、正殿、东西厢房等组成。正殿5间,建在长19.06米、宽1.7米的石台基上,面阔18・8米、进深10.1米、通高6.8米,四柱六架八檩前后廊式卷棚硬山顶。院内有古柏多株、松树1株、腊梅1株,并有秦刻石、宋青帝碑、朱德、陈毅及郭沫若诗碑等。
  唐槐院位岱庙西南部,因有1株唐槐而得名。院内原有延禧殿、诚明堂、御香亭、环咏亭等建筑。环咏亭四壁原嵌有历代名人碑碣。院内建筑均在民国时期毁于兵燹。1952年,在唐槐枯枝中植一小槐,现已长成大树,树冠扶疏,名古槐抱子。延禧殿为雨花道院,建国后辟为宿舍。唐槐院内现驻文物局机关。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作品

岱庙
相关作品
遥参亭
相关作品
正阳门
相关作品
配天门
相关作品
仁安门
相关作品
后寝宫
相关作品
后花园
相关作品
汉柏院
相关作品
东御座
相关作品
唐槐院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