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浸信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84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浸信会
分类号: D635
页数: 1
页码: 607
摘要: 《泰安市志》中对泰安市基督教浸信会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泰安市 基督教 浸信会

内容

浸信会亦称浸礼会,属基督新教浸礼宗教会。1876年(清光绪二年),美国传教士高牧师、鲍牧师来泰城设传教所。1893年(光绪十九年)后,该会为扩大在泰安并由泰安向外传播的力量,又从美国派牧师罗福目、白泰理、海雅西来泰安活动。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共派来12人,其中有高泰培(又名高乐福)夫妇、鲍志培夫妇、林泰吉夫妇、庆万德(女)、海林、郭惟一等。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该教士集团制定了以泰安为基点向鲁西、皖北、豫东广大地区布道的发展计划。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除部分教士留驻泰安外,其余分往济宁、台儿庄、归德、亳州等地布道。泰安周围扩展至新泰、莱芜、泗水。在泰安布道初期,受到官绅文人的抵制,并与民间崇拜碧霞元君的道教信仰发生冲突,群众厌恶“洋教”,因而进展甚慢。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2日泰安浸信会成立时,仅有教徒9名。次年义和团兴起,美国教士逃匿,教务中断。1904年(光绪三十年),美国牧师白泰理回泰安主持教会,在元宝街建礼拜堂,后又设崇贞学校。1913年后,3名德国传教士来泰安帮助传教,每逢泰山香火会期间和城乡各地集日,传教士在各处设坛布道,吸引民众入教,“尤注意用女布道员招引教徒”(为造就女教士,专设“妇女圣经学院”),又针对老年人朴实善良的特点和民间向有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首先,吸引老年人入教.再使之影响其家属亲友入教。该会又发展了“主日学”、“少年团”两种组织。1930年,英国牧师栗大铎在莱芜、大汶口设立两个分会。1935年该会牧师吴立德在泰城设妇女讲习所和识字班。至“七七”事变时,该会在泰安及由泰安布道的其他地区,先后建立教会7处、布道分区7个,共有传道员31人,其中外国教士5人、本地牧师4人、女传道员8人、男传道员14人。教徒人数30年代初最多达1000余人,以后改归华北议会200余人、灵恩会100余人。至抗战前夕境内教徒500余人。1941年日军将该会美国教士驱逐岀境,教务由当地教士钱善清负责。总会设于泰城元宝街,辖洼子街布道室、大车档布道处和大汶口、马庄、颜张、范镇、宫里及莱芜、新泰、历城、青岛等15处教堂,教徒120多人。1948年泰安解放后停止活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