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卫理公会
卫理公会,原名美以美会,属美国北方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美国教士刘海澜、沃克与中国教士陈大勇到境内安驾庄(今属肥城)传教,王瑞符、王诚丕父子及其全家首先入教,继有李天爵、刘继伦全家入教。是年10月建教堂。此时,帝国主义入侵,人民仇视“洋教"和传教士,屡有教案发生。刘海澜、王瑞符等虽极力宣传,但信教者甚少。该教便以王瑞符一家为主要依靠力量和传教基地,王瑞符之子王诚丕被提升为牧师。王瑞符死后,其妻、子享有每年参加北京美以美会年议会的特殊待遇。
1878年(清光绪四年)美国传教士朗登奉北京华北年议会会督委派,到泰城传教,在登云街购地开设教堂。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该教华北年议会把山东单独划作山东教区,并把泰安定为中心教区。泰安中心教区下辖泰安、济宁、宁阳、东平、兖州、肥城、曲阜、邹县等地教务。先后来泰传教者有白、刘、李、达、魏、贾等牧师。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美国牧师正乐德夫妇被派常驻泰安,始建大礼堂,并兴办学道房、谈道所。不数月,义和团兴起,正乐德逃往北京被困,王诚丕逃至北京丧生,次年正乐德之妻又逃往南方,教务中断。是时,清廷迫于义和团压力,令各地封闭
教堂。泰安县知县毛澈“暗令西人迁移,查封严守。事平,教堂无所损失,无他县赔偿之苦。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正乐德夫妇回泰重行设教,乘“庚子事变”后清廷镇压农民运动之机,兴办成美馆(小学)吸引教徒,仅有1名受按手礼的中国牧师及教徒150余人。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11月26日,美国牧师韩丕瑞来泰安主持教务。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教徒发展至355人。先后开设男(博济)医院、妇婴医院、德贞女校、萃英中学等,形成教会、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的传教事业,奠定了泰安传教中心的基础。
该会原为华北年议会的山东教区,后改为泰安教区。继又从中划岀兖州教区。韩丕瑞又将泰安教区的东平、肥城、东阿3县教会另划为东平教区。至此该会下辖3个教区,有年议会会员26人、教徒5039人(其中自立自养3746人)。1925年10月24日,在泰城成立“美以美会山东年议会"。此后,泰安教区又析出济南教区,兖州教区又析出曲阜教区,共5个教区,下辖泰安、莱芜、新泰、肥城、东平、宁阳、泗水、汶上、东阿、兖州、曲阜、济宁、济南13个教会。1926年该会有年议会会员32人、教徒5132人(其中自立自养3746人)。1927年有年议会会员31人、教徒4787人(其中自立自养3707人)。1928年5月国民政府北伐军占领泰安后,韩丕瑞于是年10月下旬在泰安召开山东年议会第三届会议,发表《二十五年之回顾》。是年该会有年议会会员33人、教徒4768人(其中自立自养2193人)。至“七七”事变,该会下辖教区5个、牧区28个、支堂39个,其中泰安教区辖泰城、夏张、范镇、茅茨、孝门、安驾庄等6个牧区,教区区长范廷成,牧师有文荣泰、王长泰、范廷成、梁传秀、张经明、刘继伦、刘英、杨应林等。先后在泰安负责教务的美国牧师有里勒泊、正乐德、厚月德、逵卓志、相富德、运单志、曾学礼、赫德、柏克尔、韩丕瑞等。1938年日军侵占泰安后,该会继续活动,泰城居民为寻求安全,多入该会教堂避难,有人受洗入教,于是教徒激增。1939年12月31日日军宪兵队进行“大逮捕”,捕去该会所属萃英中学师生46人(其中受刑死亡2人)„1941年5月,该会仿效美国,将美以美会、监理会、美普会合并,在南京召开基督教第一次中央会议,改名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是年冬,日军4251部队在兖州设训练处(处长大江、牧师石村),调该会刘灵生赴兖受训40天,回泰安成立“中华基督教青年传道团”。不久,卫理公会改名为“中华基督教登云街教会1942年日军驻兵该会教堂,并将韩丕瑞等美国教士驱逐岀境,教会活动受到日军监视,遂趋衰落。1946〜1948年泰安战事频仍,该会中国牧师大都逃往济南。
建国后,该会由中国教士徐光礼负责,经常参加宗教生活者有教士5人、教徒394人。1951年土地改革时,该会城乡各地教堂均停止活动。1958年教会大联合,进行“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革新运动,该会泰城登云街教堂成为各教派联合礼拜堂。“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封闭,教牧人员被驱逐,宗教活动停止。1978年后,落实宗教政策,教徒恢复宗教生活。1985年,被占用的教堂归还该会,时有教徒300多人。
第二节圣公会
圣公会,又称安立甘教会,属于英国基督教新教。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英国教士史加乐、林披吉来山东传教,1878年(光绪四年)发展到泰安。1884年(光绪十年),英国教士方学志、夏伯里在泰城灵芝街设教会,培训传教骨干20余人。1886年(光绪十二年)开办育英中学,后又建礼拜堂、钟楼。1899年 (光绪二十五年)义和团兴起,该会英国教士逃匿,教务中断。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该会在泰安设山东教区,以灵芝街教堂为主教座堂,主教艾立法,下辖泰安、平阴、新泰3个牧区。从此泰安成为该教在山东的中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设育英中学、门诊部,形成了教会、学校、医疗三位一体的传教事业。1911年中国牧师马嘉乐等4人任该会会吏,此为华人担任会吏之始。1916年11月,该会通过境内各地分堂,骗募华工近千人(仅徂徕崔家庄即有严振盛、马立刚王培绪等34人),运往欧洲西线战场,编入英法联军华工军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挖战壕、修工事、运弹药、抬担架、打扫战场等战地勤务。1919年秋华工回泰,历时近3年。
1921年英人史多玛任主教,下辖平阴、东昌(今聊城)、兖州、新泰4个牧区和威海卫、济南2个非正式牧区。泰安为主教直辖牧区,下辖泰城、沟头、莱芜、留村4个支堂及崔家庄、埠阳庄、宋官庄、洪沟、羊栏沟5个分堂,教徒共350余人。1939年英人韦约翰任主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韦约翰拘禁于潍县集中营。日军投降后,韦约翰于1945年9月回泰安继续主持教务。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英国教士离泰,由中国牧师石蕴升、马嘉乐任该会会长。建国后,该会无人主持教务,教徒多已年老,居住分散,逐渐停止活动。
第三节浸信会
浸信会亦称浸礼会,属基督新教浸礼宗教会。1876年(清光绪二年),美国传教士高牧师、鲍牧师来泰城设传教所。1893年(光绪十九年)后,该会为扩大在泰安并由泰安向外传播的力量,又从美国派牧师罗福目、白泰理、海雅西来泰安活动。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共派来12人,其中有高泰培(又名高乐福)夫妇、鲍志培夫妇、林泰吉夫妇、庆万德(女)、海林、郭惟一等。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该教士集团制定了以泰安为基点向鲁西、皖北、豫东广大地区布道的发展计划。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除部分教士留驻泰安外,其余分往济宁、台儿庄、归德、亳州等地布道。泰安周围扩展至新泰、莱芜、泗水。在泰安布道初期,受到官绅文人的抵制,并与民间崇拜碧霞元君的道教信仰发生冲突,群众厌恶“洋教”,因而进展甚慢。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2日泰安浸信会成立时,仅有教徒9名。次年义和团兴起,美国教士逃匿,教务中断。1904年(光绪三十年),美国牧师白泰理回泰安主持教会,在元宝街建礼拜堂,后又设崇贞学校。1913年后,3名德国传教士来泰安帮助传教,每逢泰山香火会期间和城乡各地集日,传教士在各处设坛布道,吸引民众入教,“尤注意用女布道员招引教徒”(为造就女教士,专设“妇女圣经学院”),又针对老年人朴实善良的特点和民间向有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首先,吸引老年人入教.再使之影响其家属亲友入教。该会又发展了“主日学”、“少年团”两种组织。1930年,英国牧师栗大铎在莱芜、大汶口设立两个分会。1935年该会牧师吴立德在泰城设妇女讲习所和识字班。至“七七”事变时,该会在泰安及由泰安布道的其他地区,先后建立教会7处、布道分区7个,共有传道员31人,其中外国教士5人、本地牧师4人、女传道员8人、男传道员14人。教徒人数30年代初最多达1000余人,以后改归华北议会200余人、灵恩会100余人。至抗战前夕境内教徒500余人。1941年日军将该会美国教士驱逐岀境,教务由当地教士钱善清负责。总会设于泰城元宝街,辖洼子街布道室、大车档布道处和大汶口、马庄、颜张、范镇、宫里及莱芜、新泰、历城、青岛等15处教堂,教徒120多人。1948年泰安解放后停止活动。第四节福音堂
福音堂亦称四方福音堂。1929年夏,美国基督教牧师司保罗来泰安布道,创办福音堂。先在运舟街北首赁房传教,后在南海子崖建教堂。1938年后由中国教士卢大卫协理教务,设分堂6处,教徒分布于楼德、羊舍、宫里、渠子泽、东庄、八里庄等地。1939年,司保罗回国,由瑞典牧师桑扶义接办。1940年春因日军封锁,各分堂陆续停办,教徒集中于泰城教堂。1941年冬,该堂牧师张焕业赴兖州参加日军4251部队训练后,加入“中华基督教青年传道团”,并将福音堂改名“中华基督教福音堂教会”。1948年桑扶义离泰,由张焕业和女传道员孙淑英共同负责教务。建国后停止活动。
第五节耶稣家庭
耶稣家庭是20世纪20〜50年代初岀现的一个特殊基督教社团。宗教上进行灵恩派狂热活动,组织上实行集体编组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役,管理上实行严厉的封建家长制。创办人为马庄人敬奠瀛。
敬奠瀛(1890-1957)岀生于地主家庭,幼读儒书,废除科举后,敬因功名无望而云游泰山和徂彳来山以图修仙学道。1912年入美以美会所办萃英中学读书时结识美国女传教士林美丽,1914年受洗入教。1918年进入济南英美教会合办的共和医院传道。1920年由林美丽支持筹办“圣徒信用储蓄社”(简称“圣徒社”),1921年春节正式开场,把宗教活动与经商结合起来,打下创办耶稣家庭的基础。
1926年,敬奠瀛又在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单覃恩的资助下设立“蚕桑学道房”,招收贫苦教徒,一面做工,一面传道。1927年两机构合并为耶稣家庭。敬奠瀛把耶稣家庭的“家”字改为“隹”,谓“徑”是人与主同居之地,而旧“家”是“养猪(豕)”之处。他一面对蒙受社会灾难的受苦者表示“同情”,一面提岀遁世虔修,骗取人们入教。他用仿骈体写成所谓诗歌,进行布道宣传:“而今兵商仕工农,农为最下层;耕也不够饥,织也不免冷,人人可鱼肉,人人可欺凌;基督真门徒,深为抱不平”。诱使人们参加耶稣家庭,并在家庭的安排下,“勤苦多生产,粗活务节省;多纳一份税,使民负担轻;少吃一口饭,可回饿殍生”。一些穷苦人受其欺骗,入教者渐多。
耶稣家庭初创时只马庄1处,后逐渐传至外地。马庄耶稣家庭称为“老家”,其他各地耶稣家庭称为“小家”。敬奠瀛为“家主”,各地“小家”设“家长”。至1937年,在各地建立“小家”14个,教徒发展至60余人,多半在山东境内。日军侵占时期,该教受到日军保护和支持,各地“小家”发展至64处,教徒增至500余人。解放战争时期,该教继续发展,有“小家”127处,教徒2400余人,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及东北各省。加入耶稣家庭的80%以上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也有失意的小业主、小地主和自感前途无望的知识分子。马庄耶稣家庭内有农工、石工、铁工、木工、鞋工、针线房、医药部、婴儿部、幼稚部、学道房等机构。
教徒分为“普通成员”和“基本成员”两种:普通成员只参加宗教活动,向“家庭”捐献财物。基本成员必须“舍家破产”,把财产和人身完全交给“家庭”公有,由“家主”或“家长”全权处理。因此,教徒“入家”后,即成为没有任何私产而只能依附“家庭”的赤贫奴隶,除被“逐出”外,自己没有“出家”的权利。“家主”、“家长”则成为既拥有“家庭”财产支配权,又拥有对“家庭”成员人身统治权的新式奴隶主。
耶稣家庭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家主”、“家长”养尊处优、作威作福、贪污挥霍、腐化淫乐,而下层成员则过着奴隶生活,以“灵统”代替“血统”,无论父母、子女、夫妻,皆作为单独成员被分派到各种编组内,分住男女集体宿舍。每天参加7~8小时无偿的繁重劳役,生活实行配给制,终年一日两餐,定期“禁食”、“减食”。男女青年不准自由结婚,由“家主”、“家长”任意搭配。夫妻房事须经“家长”批准,未经允许,私自接触怀孕者,被斥为“鬼胎”,并强制堕胎。“老家”有200多对夫妻,仅有20多间小房轮用。敬奠瀛及各地“家长”为了维持这种“家庭”统治,规定教徒必须每日起早睡晚机械地重复进行5小时左右的“蒙恩”、•'见证”、“圣灵充满”、“重生”、“撇下”、“唱灵歌”、“跳灵舞”、“方言布道”等等宗教活动,并根据教徒的思想情绪,随时编岀有针对性的所谓“诗歌”,组织读唱,以之作为思想统治手段。教徒如稍示不满,即被指为“不顺服”,强制于地下室内“受造就”,用大板子打得血肉模糊,即使老年、幼儿甚至孕妇亦不能免,打人的板子上却写着“稀奇的爱”四字,被打完后,还须“谢恩”。
解放后,教徒逐渐认识到耶稣家庭的欺骗性、封建性,对敬奠瀛等所实行的统治产生不满而渴望改变。1951年4月间,北京“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基督教团体会议”召开后,泰安专署又召开了“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座谈会”,马庄“老家”的教徒对耶稣家庭违反宗教政策的非法活动作了初步揭发,并函请全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会派员前来领导革新。1952年4月,全国“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派工作队进驻马庄,在济南基督教代表及当地有关部门协助下,经与“家庭成员”数月协商,于是年秋对马庄耶稣家庭进行处理,清查了财产,按血统恢复各户的原来家庭,教徒重新获得人身自由。马庄“老家”改组为北新庄耶稣教堂,各地“小家”亦陆续进行整顿改组,耶稣家庭结束活动。
第六节北新庄耶稣教堂
1952年北新庄耶稣教堂成立。1958年参加基督教会大联合。1963年有教徒394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止活动。1978年以后,该教组成教务委员会,自修教堂,设聚会点6个,信徒214人,分布于北新庄、大汶口、北西遥、上高、范镇、崅峪、泰城等。负责人王之廉,执事李瑞君(女)为市政协五届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