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伊斯兰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83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伊斯兰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2
页码: 603-604
摘要: 元代,蒙古探马赤军驻屯境内前营、后营、大圈等村的回回军士,于1273-1281年(至元十至十八年)编入当地“社"(元制50户以上村庄称社)定居,伊斯兰教随之传入。明代,大都和山西洪洞等地大批回族迁入境内,开始大规模修建清真寺。先后建成下旺清真寺、泰城清真西寺、芝田清真寺。
关键词: 泰安市 伊斯兰教

内容

元代,蒙古探马赤军驻屯境内前营、后营、大圈等村的回回军士,于1273-1281年(至元十至十八年)编入当地“社"(元制50户以上村庄称社)定居,伊斯兰教随之传入。明代,大都和山西洪洞等地大批回族迁入境内,开始大规模修建清真寺。先后建成下旺清真寺、泰城清真西寺、芝田清真寺。到清末共建有30余处,分布于泰城、岗上、孙家庄、二十里埠、芝田、下旺、前营、黄家庄、沈村、放城等地。
  清咸丰、同治年间捻军包围泰城时,西隅清真寺部分被破坏(后重修)。清末,毛激倡办新学,前营清真寺改作学校。
  民国初期,西隅清真寺、岗上清真寺、孙家庄清真寺、二十里埠清真寺、芝田清真寺、下旺清真寺、黄家庄清真寺、沈村清真寺、放城清真寺均曾被学校占用。
  建国后,城乡各地清真寺仍属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文化大革命”期间,穆斯林宗教活动受到冲击,清真寺遭严重破坏。1978年后,先后有19处清真寺恢复宗教生活,并有宗教人士主持教务,大寺一般一名阿匍、一名掌教,小寺一名阿匍(个别寺为海里凡主持)。1983年泰安成立伊斯兰教协会,阿匍弭光训任主任。还有部分宗教人士参政:阿匍白光普为山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教长金学海、阿匍马振玉、赵新正为泰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白光曾为第五届市政协委员。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