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83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佛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2
页码: 602-603
摘要: 东晋时佛教传入泰山及周围地区和徂铢山一带。公元351年(东晋永和七年,前秦苻健皇始元年),佛图澄的弟子僧朗在泰山西北麓金舆谷昆仑山创建朗公寺,讲解《放光般若经》,弟子百余人。
关键词: 泰安市 佛教

内容

东晋时佛教传入泰山及周围地区和徂铢山一带。公元351年(东晋永和七年,前秦苻健皇始元年),佛图澄的弟子僧朗在泰山西北麓金舆谷昆仑山创建朗公寺,讲解《放光般若经》,弟子百余人。前秦主苻坚赠以紫金、绢绫和奴隶。南燕主慕容德授僧朗号东齐王,赐以奉高(今泰安境)、山在(今长清境)两县俸禄。统治者的扶植,使该寺发展成为僧侣地主庄园和山东最兴盛的佛教胜地。此后,佛教在泰山周围逐步发展。夏张城上村白马寺为泰山西南部的早期寺院。《开元白马寺碑》有“兴乎晋代,爰置寺观,初立精舍,未有僧=”的记载。380-381年(前秦建元十六至十七年),高僧道安来泰山参加金舆谷之会,定立寺院规制并划一僧尼姓氏(道安后,僧尼一律姓释)。
  南北朝时期是境内佛教昌盛时期。虽然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灭佛,泰山地区佛教受到一定影响,但很快又兴盛起来。这一时期,寺院增多,寺院经济发展,大乘空宗占主导地位。著名大寺有北魏景明年间 (500-503年)高僧意师在泰山北麓所建谷山寺,540年(东魏兴和二年)所建姚庄大云寺,东魏武定年间(543-550年)所建徂徕山光华寺和淳于武顶寺,563年(北齐河清二年)所建徂徕山四禅寺和西界安禅寺等。仅白马寺即有寺田800余亩,并出现了寺院领辖而不向当地政府供输赋役的佛图户。著名佛教古迹有大云寺《胡元方等造像》、安禅寺《彭敬宾造像》、徂徕山东南麓《大般若波罗蜜经石刻》、映佛崖《般若波罗密经石刻》、《佛名石刻》及泰山经石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石刻》等。581年(隋开皇元年)“三月诏于五岳各立一寺”。593年(开皇十三年)又“令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595年(开皇十五年),文帝东巡泰山,招访泰山名僧法瓒进京。此后,泰山之阳建竹林寺、普照寺,岱岳镇建冥福寺等,并广造神像,如《罗宝奴造像》、《弥勒寺造像》、《三教寺造像》、《金刚经幢》以及岱阴摩崖大型造像等。泰山遂成山东中部佛教中心,泰山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唐中叶以后,佛教禅宗在境内传播。845年(会昌五年)武宗灭佛“法难",境内著名大寺未遭毁坏。883年(中和三年)泰山僧大行诵《阿弥陀经》有成,唐僖宗赐号“常精进菩萨”,赐爵“开国公”。境内佛教因统治者的尊崇而益盛。
  北宋,临济宗黄龙系在泰山一带相当发展。真宗之后,泰山中路出现佛道融合趋势。此期,境内僧尼众多,占有大量寺田而不事生产劳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和物质财富的浪费都很严重,于是出现儒家反佛的斗争,著名学者石介即其代表人物。石介在《根本》一文中指出当时社会的十大弊端,其中即有“僧尼多”、“祠庙繁”两项,在《辩惑》一文中指出:“吾谓天地间必无有者三:无神仙、无黄金术、无佛。"南宋初年,金兵大举进犯,寺院多遭兵燹,引起僧人愤恨。辛弃疾发动泰山周围僧众千余,编入耿京队伍开展抗金斗争。
  金代境内佛教仍以禅宗为盛。章宗完颜景赠额玉泉寺“玉泉禅院、香严禅院”。
  元代,法桐宗名僧普善曾住持普照寺。泰山附近寺院,不仅国内僧徒来往不绝,海外僧人来泰山传经学法者亦迅速增加。1295〜1297年(元贞年间),竹林寺出现“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魏,南距大河,莫不闻风趋赴,其送施者朝暮不绝”的盛况。境内“敕建”和“奉敕”明确寺产而立“牒碑”的寺院有40多处。名僧有行全、德友、海云、法朗等。
  明代崇佛,洪武年间境内设僧官机构,州僧纲司设于普照寺。1428年(宣德三年),高丽僧满空等来泰山,先后住持竹林寺、普照寺20余年,为高丽翻译大批佛经。“佛殿、山门、僧堂、伽蓝焕然一新”,四方受法者千余人,被称为“重开山门”。1452年(景泰三年)明廷规定寺观田土不得超过60亩,“僧既不能输税,其地令没官”,对寺院经济的发展有所限制。成化至崇祯近200年间,境内重修、扩建寺院70余处。万历、崇祯二帝在泰城“敕建”圣慈天圣宫、智上菩萨宝刹,“假西域佛号以为崇"。
  清代,泰山成为碧霞元君的天下,佛教日趋衰落。康熙初年,高僧元玉卓锡普照寺,主张儒释道揉合,提倡“道”,反对“术”,并广交名流学者,赋诗著书,名重一时。红门原为佛教寺院,由于香火冷落,院内除原有的弥勒佛外,又供上“碧霞元君”的神像,出现“敲着木鱼念佛经,烧香磕头供元君”景象。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四月,斗母宫临济宗比丘尼建立世系图碑,其世系为:“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同;心源广绪,本觉昌荣;能仁正果,长衍宽洪;为传法印,金悟惠隆;坚持戒定,永继祖宗。”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泰安县知县毛漁以斗母宫比丘尼作风失检,有伤风化而驱之岀宫,易以道士。后经尼法霖悔过并作出保证,始令回宫。毛激倡办
  新学时,令各地占用寺院作校址,佛教由是更衰。
  1919年,有佛教活动的寺庵有62处。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泰城周围寺庙大多被兵营占据,并拆除许多佛教像设。1929年,泰安成立佛教协会,管理僧尼和寺产。“泰山多僧,麻塔多尼”,连同散居他地寺院的僧尼共百余人。1929〜1937年,普照寺部分殿堂先后由石敬亭、孙良诚、冯玉祥、宋哲元占用。住持僧义澄于1933年9月将普照寺东北隅寺田6.24亩,捐与冯玉祥修建“滦州起义烈士祠”,冯捐给该寺大洋330元。1938年后,徂徕山等地的较大寺院多数被日伪军焚毁。1948年泰安解放时,泰山有僧14人、尼25人,农村各地有僧尼20余人,主要活动于普照寺、斗母宫、华严寺(崅峪泉上村)、洪福寺(范镇、祝阳各一处)等处。
  建国初,有僧14人、尼24人。1950年土地改革时,除保留泰山寺院外,其余寺院改为学校或林场,僧尼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8年,全境有僧8人、尼7人。1963年有僧4人、尼3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僧尼被驱逐,佛教活动停止。1978年后,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1979年,原红门宫僧永柱住持普照寺,尼正品、仁义住持斗母宫,均属临济宗。正品于1980年岀席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理事,又为市政协四、五届委员。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