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编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831
颗粒名称: 第三十编 宗教
分类号: D635
页数: 12
页码: 599-610
摘要: 境内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泰山的原始道教发端于春秋时代。随着道 教的发展和传播,逐渐确立了在泰山上的正统地位,且为附近地区的道教中心。
关键词: 泰安市 宗教

内容

境内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泰山的原始道教发端于春秋时代。随着道教的发展和传播,逐渐确立了在泰山上的正统地位,且为附近地区的道教中心。佛教于东晋时传入。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泰山佛教为山东中部的佛教中心。道、佛两教,对境内的文化、民俗影响甚大。泰安城乡庙宇众多,民间迷信盛行,均与两教的传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伊斯兰教于元末传入。天主教于清初传入。基督教于清末传入。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天主教、基督教势力最盛。泰安成为卫理公会、圣公会、浸信会在山东省的传教中心。马庄耶稣家庭为全国耶稣家庭的中心。1938年日军入侵后,英、美教会衰落。建国后,正常的宗教生活受到国家保护。“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受到冲击,停止活动。1978年后,落实宗教政策,教徒恢复宗教生活。至1984年宗教活动场所有道教庙宇2处、佛教寺院2处、伊斯兰教清真寺19处、天主教堂2处、基督教堂1处。信教群众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最多,其次是天主教。
  第一章道教
  道教在泰山发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道教尚未具备宗教形式时,泰山一带即有黄老学说的传播和方士活动。春秋时的荣启期、战国时的黄伯阳、秦代的安期生、西汉的稷邱君、东汉的许竣等,均曾在泰山隐居修炼或传授道术。东汉末,太平道传入境内。同时,五斗米道亦传入境内。张陵弟子泰山人崔文子,在泰山一带布道并采药济世。黄巾军遭镇压后,境内太平道衰落,但符箓活动仍在民间流行。
  魏晋以后,天师道传入境内。南北朝时,盛行北天师道,道教的宗教形式逐渐完备。从此道教由流行于下层民间而演变为统治阶级承认的宗教。此期,传入泰山、徂徕山的佛教兴盛起来。
  隋、唐两代是境内道教的昌盛时期。隋末,泰山道士徐洪客曾向瓦岗起义军首领李密建议进取天下之策。唐代开国皇帝提倡道教,公元625年(武德八年)宣布三教地位:道一、儒二、佛三。661年(显庆六年),高宗与武则天遣道士郭行真来泰山建醮造像,在岱岳观立“双束碑”(俗称“鸳鸯碑”)。高宗来泰山封禅前,又令道士刘道合“驰传先上泰山,以祈福祐”。666年(乾封元年),高宗在封禅泰山归途中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命在泰山王母池西侧的岱岳观祀老子,称“老君堂”。678年(仪凤三年)朝廷令道士隶属管理皇族的宗正寺,道士的地位仅次于诸王。690年(天授元年)后,武则天改唐为周的15年间,先后7次派员来泰山礼神。725年(开元
  十三年)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加三公一等,近山十里,禁其樵采”。727年(开元十五年)玄宗“敕五岳各置真君祠一所”。661年(显庆六年、龙朔元年)至794年(贞元十年),唐六帝一后(高宗、中宗、睿宗、武后、玄宗、代宗、德宗)在泰山斋醮造像20次,提高了泰山道教的地位。不少名道在此修炼。周朴等在岱阳建栖真观,女冠张炼师主持碧霞祠。773年(大历八年),张炼师陪同京都大臣朝拜岱岳,万仙楼后桃花涧断崖上尚存其题刻。刘禹锡曾赋《送东岳张炼师诗》:“东岳真人张炼师,高情淡雅世间稀。堪为烈女书青简,久事元君住翠微。”
  宋代自真宗“嫗渊之盟”后,为掩盖丧权辱国之耻,利用神道设教,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伪造“天书”降于泰山。晋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老母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召见“善服食,得延年”的泰山道家秦辨,赐号“贞素先生”。同时拓修岱庙,创建碧霞祠,大兴土木,泰山上下庙观林立。从此泰山道教地位愈益提高,四方香客云集泰山,道教影响深入民间,庙观收入不断增加。道书《云笈七笺》称泰山为蓬元之天,列为道教36小洞天的第二洞天。
  金元时期,泰山是全真道的重要活动场所。1167年(金大定七年)王重阳创全真道。其弟子“长春真人”邱处机曾游泰山布道,主张“以道为主,兼融儒释”,在北方势力极大。《岱史》、《泰山小史》记载,邱处机游泰山时曾于岱阴金丝洞修练,被称为“七真之最”。成吉思汗崇拜邱处机,赐号“无为演道大宗师”,并敕免该教庙观和道士一切赋税(泰城长春观旧有“敕旨碑”和“牒文”)。从此境内道士分为“全真”、“正一”两大教派。前者必须出家,为清修派;后者可娶妻室,俗称“火居道士",为符箓派。邱处机弟子女冠皆守慎住持的泰城西北隅长春观,元帝赐号“妙真观”。王重阳另一弟子全真道清静派创立者孙不二(孙仙姑),曾修炼于泰山鹰愁涧北的清静石屋。1172年(大定十二年)邱处机大弟子李志常的徒弟曹致冲在岱阴娄敬洞与曹致宁开荒经营30余年,建成洞虚观,招徒传教。金末,刘长生弟子王志深在岱阴五峰山重修洞真观。此期全真道在境内已居主导地位。
  元世祖曾颁旨焚经,予道教以打击。泰山道教曾受影响(泰城冥福寺旧有“圣旨焚毁诸路道藏经文碑”记述其事),但全真道盛行未衰。泰山著名道士“天倪子”张志纯,元惠宗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又称“宣授冲虚至德通玄大师”,住持岳祠,任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平路道教都提点,曾募化修建岱顶南天门,影响甚大,又重修蒿里山神祠,但未竣而逝,扩玄门掌教宗师管领诸路道教洞明真人”祁志诚续修完成。此期,全真道设道官机构,其所辖庙观占有田园、山场、河泊,并经营店铺、油坊、磨坊等业,朝廷均予保护(东岳庙旧有1324年元泰定帝“圣旨碑”记载此事)。
  明初,朝廷对宗教严格限制。1370年(明洪武三年),朝廷取消岱庙祀神“天齐仁圣帝”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1382年(洪武十五年)设道教管理机构,泰安州道纪司设于岱庙,岱庙住持由朝廷任免。洪武年间,曾4次派道士吴永舆、乐本然、朱锋如等先后来泰致祭东岳神。著名道家张三丰曾在岱阴明月嶂北岩洞下修炼,后称“懒张石屋”。1516年(正德十一年)武宗开征泰山香税,设分理官、巡官等。规定本省香客每人税银5分4厘,外省香客每人9分4厘,1580年(万历八年)改为本省外省香客一律8分。明张岱《岱志》记载:“合计入山者,日八九千人,春初日满二万”,“岁入二三十万”。至于香客施舍的珠宝、玉石、首饰、金银娃娃、铜钱、幡盖旗袍、纱罗缎布等更是不计其数。道教庙观经济收入随之大增。嘉靖间东平道士王阳辉(号王三阳)在凌汉峰侧修道,创建三阳观;昆仑羽士柴慧庵在摩天岭下修道,建“潜仙庵。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神宗差太监李升来岱庙颁发《道藏》5486卷,敕谕住持和道徒“朝夕诵读"。此期,泰山道教有邱祖龙门派、周祖铁官派、刘祖随山派、郝祖华山派。境内城乡各地受道教影响,因地设神,因人设仙,因事设灵,不断重修和拓建各种庙宇,“泰安神州"之说,广泛传开。
  清代,康熙谓“一切僧道,原不可过于优崇”。正统的道教逐渐衰落,而以碧霞元君为代表的民间神祗信仰空前发展。“礼岱者皆祷于泰山娘娘祠庙,而弗旅于岳神”。泰山道教遂向世俗方向转化,与道教有关的先天象数学和巫现活动亦愈泛滥。人谓泰山道教“吃泰山娘娘”,因称“娘娘派道教。1735年(雍正十三年)诏令废除泰山香税。嘉庆年间,泰山道教一度衰弱。岱庙道众数十人生活无着,典质赡田度日,后经泰安府道纪司管理泰山上下庙守监禹贞文诉诸郡伯始将赡田收回。“戊戌变法”后,泰安县知县毛澈倡办新学,令城乡各地以庙观作校址。从此境内道教除泰山、徂徘山等山岭庙观外,余皆衰落。
  民国建元后,民间朝山礼神祈祷斋醮活动继续流行,庙观成为“道士的饭庄”。此时,泰山道教主要有4派:
  龙门华山派有12支,辖岱庙、遥参亭、城隍庙、五哥庙等,其宗谱世系为“忍能贞心传乙纪,世见生前浩太元”。泰山香火收入由岱庙住持按24份分配,该派享受12份,其余3派共享12份。
  龙门派辖王母池、中军帐蓬莱观、作书坊、白石岭、下庄七圣堂、居岭庄三官庙等。其中中军帐为长支,王母池为次支。其宗谱世系为“一阳来福本,贺教永元明,至立宗承信,崇高四法兴,诗经荣文茂,昔为延知宁”。
  华山派辖玉皇阁、礴石峪、渐汶河龙王庙等,其宗谱世系为“仁义礼智信,嘉祥安太平"。
  铁官派辖泰山关帝庙、灵应宫、万寿宫、火神阁等。
  至1919年道教活动的庙观共有84处。
  1928年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冯玉祥部和山东省政府驻泰安后,曾开展大规模的破除迷信打倒偶像运动,拆除泰城许多庙宇,并将岱庙前部辟为中山市场,后部改为中山公园,峻极殿(今天祝殿)改为民众会场,雨花道院大部改建为民众旅馆、饭店、澡塘和合作社。:1931年,第十五路军马鸿逵部拆除蒿里山神祠改建烈士祠。:1936年,泰安成立道教协会,管理道士和庙产。1938年后,日军频繁“扫荡”,泰山附近农村及徂徕山一带的庙观多在那时被毁,惟泰山庙宇尚存。1940年10月,日伪政府成立“华北道教总会”,泰安设分会于城隍庙,道长宋纪昌任会长。1942年,岱庙道士尚士廉任“华北道教总会”理事。此时,全县除“火居道士”散居在农村外,泰山上下十几处庙宇有道士45人,至1947年有23人。
  建国初期有道士45人。其后年轻道士或回家务农,或参加工作。1958年有道士12人。道长尚士廉曾任全国道协常务理事、省政协委员。1963年有道士4人。“文化大革命”时期,道士被驱逐,庙宇关闭,道教停止活动。1978年后,道士陆续回庙。1980年,道士孙志福住持王母池。1981年泰山庙观由文物部门管理(1985年9月正式移交道士管理),一些庙观对外开放.1983年,国务院(1983)60号文件确定碧霞祠为全国重点道观之一。1984年底,泰山上下有道士26人,保留完好的庙观20多处。岱庙属于龙门华山派,碧霞祠、王母池、玉皇庙属于龙门派,三阳观、关帝庙属于铁拐祖师云虚派。碧霞祠住持张常明任全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及山东道教协会筹委会主任。第二章佛教
  东晋时佛教传入泰山及周围地区和徂铢山一带。公元351年(东晋永和七年,前秦苻健皇始元年),佛图澄的弟子僧朗在泰山西北麓金舆谷昆仑山创建朗公寺,讲解《放光般若经》,弟子百余人。前秦主苻坚赠以紫金、绢绫和奴隶。南燕主慕容德授僧朗号东齐王,赐以奉高(今泰安境)、山在(今长清境)两县俸禄。统治者的扶植,使该寺发展成为僧侣地主庄园和山东最兴盛的佛教胜地。此后,佛教在泰山周围逐步发展。夏张城上村白马寺为泰山西南部的早期寺院。《开元白马寺碑》有“兴乎晋代,爰置寺观,初立精舍,未有僧=”的记载。380-381年(前秦建元十六至十七年),高僧道安来泰山参加金舆谷之会,定立寺院规制并划一僧尼姓氏(道安后,僧尼一律姓释)。
  南北朝时期是境内佛教昌盛时期。虽然446年(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太武帝灭佛,泰山地区佛教受到一定影响,但很快又兴盛起来。这一时期,寺院增多,寺院经济发展,大乘空宗占主导地位。著名大寺有北魏景明年间 (500-503年)高僧意师在泰山北麓所建谷山寺,540年(东魏兴和二年)所建姚庄大云寺,东魏武定年间(543-550年)所建徂徕山光华寺和淳于武顶寺,563年(北齐河清二年)所建徂徕山四禅寺和西界安禅寺等。仅白马寺即有寺田800余亩,并出现了寺院领辖而不向当地政府供输赋役的佛图户。著名佛教古迹有大云寺《胡元方等造像》、安禅寺《彭敬宾造像》、徂徕山东南麓《大般若波罗蜜经石刻》、映佛崖《般若波罗密经石刻》、《佛名石刻》及泰山经石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石刻》等。581年(隋开皇元年)“三月诏于五岳各立一寺”。593年(开皇十三年)又“令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595年(开皇十五年),文帝东巡泰山,招访泰山名僧法瓒进京。此后,泰山之阳建竹林寺、普照寺,岱岳镇建冥福寺等,并广造神像,如《罗宝奴造像》、《弥勒寺造像》、《三教寺造像》、《金刚经幢》以及岱阴摩崖大型造像等。泰山遂成山东中部佛教中心,泰山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唐中叶以后,佛教禅宗在境内传播。845年(会昌五年)武宗灭佛“法难",境内著名大寺未遭毁坏。883年(中和三年)泰山僧大行诵《阿弥陀经》有成,唐僖宗赐号“常精进菩萨”,赐爵“开国公”。境内佛教因统治者的尊崇而益盛。
  北宋,临济宗黄龙系在泰山一带相当发展。真宗之后,泰山中路出现佛道融合趋势。此期,境内僧尼众多,占有大量寺田而不事生产劳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和物质财富的浪费都很严重,于是出现儒家反佛的斗争,著名学者石介即其代表人物。石介在《根本》一文中指出当时社会的十大弊端,其中即有“僧尼多”、“祠庙繁”两项,在《辩惑》一文中指出:“吾谓天地间必无有者三:无神仙、无黄金术、无佛。"南宋初年,金兵大举进犯,寺院多遭兵燹,引起僧人愤恨。辛弃疾发动泰山周围僧众千余,编入耿京队伍开展抗金斗争。
  金代境内佛教仍以禅宗为盛。章宗完颜景赠额玉泉寺“玉泉禅院、香严禅院”。
  元代,法桐宗名僧普善曾住持普照寺。泰山附近寺院,不仅国内僧徒来往不绝,海外僧人来泰山传经学法者亦迅速增加。1295〜1297年(元贞年间),竹林寺出现“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魏,南距大河,莫不闻风趋赴,其送施者朝暮不绝”的盛况。境内“敕建”和“奉敕”明确寺产而立“牒碑”的寺院有40多处。名僧有行全、德友、海云、法朗等。
  明代崇佛,洪武年间境内设僧官机构,州僧纲司设于普照寺。1428年(宣德三年),高丽僧满空等来泰山,先后住持竹林寺、普照寺20余年,为高丽翻译大批佛经。“佛殿、山门、僧堂、伽蓝焕然一新”,四方受法者千余人,被称为“重开山门”。1452年(景泰三年)明廷规定寺观田土不得超过60亩,“僧既不能输税,其地令没官”,对寺院经济的发展有所限制。成化至崇祯近200年间,境内重修、扩建寺院70余处。万历、崇祯二帝在泰城“敕建”圣慈天圣宫、智上菩萨宝刹,“假西域佛号以为崇"。
  清代,泰山成为碧霞元君的天下,佛教日趋衰落。康熙初年,高僧元玉卓锡普照寺,主张儒释道揉合,提倡“道”,反对“术”,并广交名流学者,赋诗著书,名重一时。红门原为佛教寺院,由于香火冷落,院内除原有的弥勒佛外,又供上“碧霞元君”的神像,出现“敲着木鱼念佛经,烧香磕头供元君”景象。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四月,斗母宫临济宗比丘尼建立世系图碑,其世系为:“智慧清净,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同;心源广绪,本觉昌荣;能仁正果,长衍宽洪;为传法印,金悟惠隆;坚持戒定,永继祖宗。”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泰安县知县毛漁以斗母宫比丘尼作风失检,有伤风化而驱之岀宫,易以道士。后经尼法霖悔过并作出保证,始令回宫。毛激倡办
  新学时,令各地占用寺院作校址,佛教由是更衰。
  1919年,有佛教活动的寺庵有62处。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泰城周围寺庙大多被兵营占据,并拆除许多佛教像设。1929年,泰安成立佛教协会,管理僧尼和寺产。“泰山多僧,麻塔多尼”,连同散居他地寺院的僧尼共百余人。1929〜1937年,普照寺部分殿堂先后由石敬亭、孙良诚、冯玉祥、宋哲元占用。住持僧义澄于1933年9月将普照寺东北隅寺田6.24亩,捐与冯玉祥修建“滦州起义烈士祠”,冯捐给该寺大洋330元。1938年后,徂徕山等地的较大寺院多数被日伪军焚毁。1948年泰安解放时,泰山有僧14人、尼25人,农村各地有僧尼20余人,主要活动于普照寺、斗母宫、华严寺(崅峪泉上村)、洪福寺(范镇、祝阳各一处)等处。
  建国初,有僧14人、尼24人。1950年土地改革时,除保留泰山寺院外,其余寺院改为学校或林场,僧尼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8年,全境有僧8人、尼7人。1963年有僧4人、尼3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僧尼被驱逐,佛教活动停止。1978年后,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1979年,原红门宫僧永柱住持普照寺,尼正品、仁义住持斗母宫,均属临济宗。正品于1980年岀席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理事,又为市政协四、五届委员。
  第三章伊斯兰教
  元代,蒙古探马赤军驻屯境内前营、后营、大圈等村的回回军士,于1273-1281年 (至元十至十八年)编入当地“社"(元制50户以上村庄称社)定居,伊斯兰教随之传入。明代,大都和山西洪洞等地大批回族迁入境内,开始大规模修建清真寺。先后建成下旺清真寺、泰城清真西寺、芝田清真寺。到清末共建有30余处,分布于泰城、岗上、孙家庄、二十里埠、芝田、下旺、前营、黄家庄、沈村、放城等地。
  清咸丰、同治年间捻军包围泰城时,西隅清真寺部分被破坏(后重修)。清末,毛激倡办新学,前营清真寺改作学校。
  民国初期,西隅清真寺、岗上清真寺、孙家庄清真寺、二十里埠清真寺、芝田清真寺、下旺清真寺、黄家庄清真寺、沈村清真寺、放城清真寺均曾被学校占用。
  建国后,城乡各地清真寺仍属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文化大革命”期间,穆斯林宗教活动受到冲击,清真寺遭严重破坏。1978年后,先后有19处清真寺恢复宗教生活,并有宗教人士主持教务,大寺一般一名阿匍、一名掌教,小寺一名阿匍(个别寺为海里凡主持)。1983年泰安成立伊斯兰教协会,阿匍弭光训任主任。还有部分宗教人士参政:阿匍白光普为山东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教长金学海、阿匍马振玉、赵新正为泰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白光曾为第五届市政协委员。
  第四章天主教
  第一节耶稣会
  1636年(明崇祯九年〉北京耶稣会会长意大利人龙华民到济南传教,两年后每年来泰安传教一次,此为天主教传入泰安之始。明末,境内社会动荡,儒释道在民间影响甚深, 信外教者寥寥无几。清初,该会被方济各会取代。
  第二节方济各会
  方济各会为意大利人方济各创办,属天主教托钵修会。1650年(清顺治七年)意大利教士栗安当根据耶稣会教士汤若望的建议, 由福建到济南布道,不久即派教士来泰安传教。该教最早传入满庄。满庄有一碑文记载:“圣母会圣名李伯爵讳守贞号纯一,十清显妣倪氏之墓。大清康熙十八年二月四日立。”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满庄天主教徒王学文迁往东庄后,不断发展教徒,东庄遂成为天主教徒集聚村。其后,又传至羊栏沟、泰城等地,由此信徒渐多。初以劝道方式进行,继则强迫入教(如一人入教,即强令全家入教)。鸦片战争后,该教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外国教士如同土皇帝,教徒趾高气扬,屡与当地农民发生冲突。1860年(咸丰十年),德国教士司某在东庄建教堂。是年冬,捻军进兵境内,断续活动近7年,予该教以沉重打击,外国教士逃匿,教务中断。1862年(同治元年),法国教士江勒思派员来泰“查还”教堂旧址,来人被起义农民捕杀。1880年(清光绪六年),德国牧师师西满由平阴胡庄来境内王庄传教,准备修建教堂,未果。1887年(光绪十三年)奥地利神甫梅泽民由平阴胡庄来王庄,与该村教徒王富芝筹建教堂(于1903年建成),所需资金为“庚子赔款”。从1888年(光绪十四年)始,王庄即成为“天主教总铎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该教由德国人接管。德国公使克林德将强权与圣经相结合,教士具有凌驾于地方当局之上的权力。此时境内教徒发展至638人。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义和团兴起,德国教士逃跑。是年10月2日,该教圣言会副主教福约瑟在泰城东打死15岁少年李二全,泰安府诉至省和总理衙门。德国公使克林德却反诬死者先行攻击,是“自招之祸.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德国教士回泰重行设教,势力扩展至徂徕山南麓部分村庄。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教徒共583人。1911年(宣统三年),德国神甫田安民
  来王庄任“驻堂神甫”,并兴办“仁慈堂”,收养贫家七八岁的女孩(最多时有150余人),使之受洗入教,通过她们影响其家庭,扩大天主教的社会影响。1917年该教在泰城西施家胡同建中心教堂。此时,境内教徒1800余人,分布于泰城、满庄、东庄、王庄、羊栏沟、大汶口、下港、范镇、良庄、逮家庄、旧县等21个村(街),1923年,该教在泰城建圣母医院和育德学校。1938〜1945年日军侵占泰安期间,该教受日军保护。1947年王庄、满庄等地解放,人民政府令“外国神甫、传教士一律回国”,遂将外籍神甫孔某、路某、段某集中在王庄,送往济南。
  建国后,1950年全境有教徒1581人,分布于东庄、王庄、满庄、羊栏沟、淳于、七里埠、牙山、摸庄、沟头、石碑、邱家店、逮家庄、上港、下港、李官庄、梁家林、省庄、泰前等21个村,其中教徒集中的4个村是:王庄、东庄、满庄、羊栏沟。
  王庄:全村108户492人,除外来的粮所家属5户22人外,其余全系天主教徒。有堂口1处、会长2人、神甫1人、修女5人、修道生7人、传教姑娘18人。
  东庄:全村119户601人,其中天主教徒106户481人。有堂口1处、会长1人、神甫1人(在海外)、修女3人、传教姑娘18人。
  满庄:全村697户3162人,其中天主教徒54户304人。有堂口1处、会长5人、神甫6人(在海外2人)、修女5人、传教姑娘8人。
  羊栏沟:全村49户236人,其中天主教徒18户147人。有堂口1处。
  1954年王庄教堂开放,王兴义任神甫。全境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天主教徒600多人,其中有修士7人、会长6人、守贞女28人。1961年有45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 该教停止活动。1978年后,王庄、东庄两个堂口和满庄教徒恢复宗教生活,至1984年教徒有1700余人。该教神甫赵子平、信徒赵明全分别为市政协四、五届委员。
  第五章基督教
  第一节卫理公会
  卫理公会,原名美以美会,属美国北方基督教新教卫斯理宗。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美国教士刘海澜、沃克与中国教士陈大勇到境内安驾庄(今属肥城)传教,王瑞符、王诚丕父子及其全家首先入教,继有李天爵、刘继伦全家入教。是年10月建教堂。此时,帝国主义入侵,人民仇视“洋教"和传教士,屡有教案发生。刘海澜、王瑞符等虽极力宣传,但信教者甚少。该教便以王瑞符一家为主要依靠力量和传教基地,王瑞符之子王诚丕被提升为牧师。王瑞符死后,其妻、子享有每年参加北京美以美会年议会的特殊待遇。
  1878年(清光绪四年)美国传教士朗登奉北京华北年议会会督委派,到泰城传教,在登云街购地开设教堂。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该教华北年议会把山东单独划作山东教区,并把泰安定为中心教区。泰安中心教区下辖泰安、济宁、宁阳、东平、兖州、肥城、曲阜、邹县等地教务。先后来泰传教者有白、刘、李、达、魏、贾等牧师。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美国牧师正乐德夫妇被派常驻泰安,始建大礼堂,并兴办学道房、谈道所。不数月,义和团兴起,正乐德逃往北京被困,王诚丕逃至北京丧生,次年正乐德之妻又逃往南方,教务中断。是时,清廷迫于义和团压力,令各地封闭
  教堂。泰安县知县毛澈“暗令西人迁移,查封严守。事平,教堂无所损失,无他县赔偿之苦。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正乐德夫妇回泰重行设教,乘“庚子事变”后清廷镇压农民运动之机,兴办成美馆(小学)吸引教徒,仅有1名受按手礼的中国牧师及教徒150余人。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11月26日,美国牧师韩丕瑞来泰安主持教务。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教徒发展至355人。先后开设男(博济)医院、妇婴医院、德贞女校、萃英中学等,形成教会、学校、医院三位一体的传教事业,奠定了泰安传教中心的基础。
  该会原为华北年议会的山东教区,后改为泰安教区。继又从中划岀兖州教区。韩丕瑞又将泰安教区的东平、肥城、东阿3县教会另划为东平教区。至此该会下辖3个教区,有年议会会员26人、教徒5039人(其中自立自养3746人)。1925年10月24日,在泰城成立“美以美会山东年议会"。此后,泰安教区又析出济南教区,兖州教区又析出曲阜教区,共5个教区,下辖泰安、莱芜、新泰、肥城、东平、宁阳、泗水、汶上、东阿、兖州、曲阜、济宁、济南13个教会。1926年该会有年议会会员32人、教徒5132人(其中自立自养3746人)。1927年有年议会会员31人、教徒4787人(其中自立自养3707人)。1928年5月国民政府北伐军占领泰安后,韩丕瑞于是年10月下旬在泰安召开山东年议会第三届会议,发表《二十五年之回顾》。是年该会有年议会会员33人、教徒4768人(其中自立自养2193人)。至“七七”事变,该会下辖教区5个、牧区28个、支堂39个,其中泰安教区辖泰城、夏张、范镇、茅茨、孝门、安驾庄等6个牧区,教区区长范廷成,牧师有文荣泰、王长泰、范廷成、梁传秀、张经明、刘继伦、刘英、杨应林等。先后在泰安负责教务的美国牧师有里勒泊、正乐德、厚月德、逵卓志、相富德、运单志、曾学礼、赫德、柏克尔、韩丕瑞等。1938年日军侵占泰安后,该会继续活动,泰城居民为寻求安全,多入该会教堂避难,有人受洗入教,于是教徒激增。1939年12月31日日军宪兵队进行“大逮捕”,捕去该会所属萃英中学师生46人(其中受刑死亡2人)„1941年5月,该会仿效美国,将美以美会、监理会、美普会合并,在南京召开基督教第一次中央会议,改名为“中华基督教卫理公会”。是年冬,日军4251部队在兖州设训练处(处长大江、牧师石村),调该会刘灵生赴兖受训40天,回泰安成立“中华基督教青年传道团”。不久,卫理公会改名为“中华基督教登云街教会1942年日军驻兵该会教堂,并将韩丕瑞等美国教士驱逐岀境,教会活动受到日军监视,遂趋衰落。1946〜1948年泰安战事频仍,该会中国牧师大都逃往济南。
  建国后,该会由中国教士徐光礼负责,经常参加宗教生活者有教士5人、教徒394人。1951年土地改革时,该会城乡各地教堂均停止活动。1958年教会大联合,进行“自传、自治、自养”的“三自”革新运动,该会泰城登云街教堂成为各教派联合礼拜堂。“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封闭,教牧人员被驱逐,宗教活动停止。1978年后,落实宗教政策,教徒恢复宗教生活。1985年,被占用的教堂归还该会,时有教徒300多人。
  第二节圣公会
  圣公会,又称安立甘教会,属于英国基督教新教。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英国教士史加乐、林披吉来山东传教,1878年(光绪四年)发展到泰安。1884年(光绪十年),英国教士方学志、夏伯里在泰城灵芝街设教会,培训传教骨干20余人。1886年(光绪十二年)开办育英中学,后又建礼拜堂、钟楼。1899年 (光绪二十五年)义和团兴起,该会英国教士逃匿,教务中断。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该会在泰安设山东教区,以灵芝街教堂为主教座堂,主教艾立法,下辖泰安、平阴、新泰3个牧区。从此泰安成为该教在山东的中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设育英中学、门诊部,形成了教会、学校、医疗三位一体的传教事业。1911年中国牧师马嘉乐等4人任该会会吏,此为华人担任会吏之始。1916年11月,该会通过境内各地分堂,骗募华工近千人(仅徂徕崔家庄即有严振盛、马立刚王培绪等34人),运往欧洲西线战场,编入英法联军华工军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挖战壕、修工事、运弹药、抬担架、打扫战场等战地勤务。1919年秋华工回泰,历时近3年。
  1921年英人史多玛任主教,下辖平阴、东昌(今聊城)、兖州、新泰4个牧区和威海卫、济南2个非正式牧区。泰安为主教直辖牧区,下辖泰城、沟头、莱芜、留村4个支堂及崔家庄、埠阳庄、宋官庄、洪沟、羊栏沟5个分堂,教徒共350余人。1939年英人韦约翰任主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韦约翰拘禁于潍县集中营。日军投降后,韦约翰于1945年9月回泰安继续主持教务。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英国教士离泰,由中国牧师石蕴升、马嘉乐任该会会长。建国后,该会无人主持教务,教徒多已年老,居住分散,逐渐停止活动。
  第三节浸信会
  浸信会亦称浸礼会,属基督新教浸礼宗教会。1876年(清光绪二年),美国传教士高牧师、鲍牧师来泰城设传教所。1893年(光绪十九年)后,该会为扩大在泰安并由泰安向外传播的力量,又从美国派牧师罗福目、白泰理、海雅西来泰安活动。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共派来12人,其中有高泰培(又名高乐福)夫妇、鲍志培夫妇、林泰吉夫妇、庆万德(女)、海林、郭惟一等。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该教士集团制定了以泰安为基点向鲁西、皖北、豫东广大地区布道的发展计划。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除部分教士留驻泰安外,其余分往济宁、台儿庄、归德、亳州等地布道。泰安周围扩展至新泰、莱芜、泗水。在泰安布道初期,受到官绅文人的抵制,并与民间崇拜碧霞元君的道教信仰发生冲突,群众厌恶“洋教”,因而进展甚慢。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2日泰安浸信会成立时,仅有教徒9名。次年义和团兴起,美国教士逃匿,教务中断。1904年(光绪三十年),美国牧师白泰理回泰安主持教会,在元宝街建礼拜堂,后又设崇贞学校。1913年后,3名德国传教士来泰安帮助传教,每逢泰山香火会期间和城乡各地集日,传教士在各处设坛布道,吸引民众入教,“尤注意用女布道员招引教徒”(为造就女教士,专设“妇女圣经学院”),又针对老年人朴实善良的特点和民间向有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首先,吸引老年人入教.再使之影响其家属亲友入教。该会又发展了“主日学”、“少年团”两种组织。1930年,英国牧师栗大铎在莱芜、大汶口设立两个分会。1935年该会牧师吴立德在泰城设妇女讲习所和识字班。至“七七”事变时,该会在泰安及由泰安布道的其他地区,先后建立教会7处、布道分区7个,共有传道员31人,其中外国教士5人、本地牧师4人、女传道员8人、男传道员14人。教徒人数30年代初最多达1000余人,以后改归华北议会200余人、灵恩会100余人。至抗战前夕境内教徒500余人。1941年日军将该会美国教士驱逐岀境,教务由当地教士钱善清负责。总会设于泰城元宝街,辖洼子街布道室、大车档布道处和大汶口、马庄、颜张、范镇、宫里及莱芜、新泰、历城、青岛等15处教堂,教徒120多人。1948年泰安解放后停止活动。第四节福音堂
  福音堂亦称四方福音堂。1929年夏,美国基督教牧师司保罗来泰安布道,创办福音堂。先在运舟街北首赁房传教,后在南海子崖建教堂。1938年后由中国教士卢大卫协理教务,设分堂6处,教徒分布于楼德、羊舍、宫里、渠子泽、东庄、八里庄等地。1939年,司保罗回国,由瑞典牧师桑扶义接办。1940年春因日军封锁,各分堂陆续停办,教徒集中于泰城教堂。1941年冬,该堂牧师张焕业赴兖州参加日军4251部队训练后,加入“中华基督教青年传道团”,并将福音堂改名“中华基督教福音堂教会”。1948年桑扶义离泰,由张焕业和女传道员孙淑英共同负责教务。建国后停止活动。
  第五节耶稣家庭
  耶稣家庭是20世纪20〜50年代初岀现的一个特殊基督教社团。宗教上进行灵恩派狂热活动,组织上实行集体编组的共同生活、共同劳役,管理上实行严厉的封建家长制。创办人为马庄人敬奠瀛。
  敬奠瀛(1890-1957)岀生于地主家庭,幼读儒书,废除科举后,敬因功名无望而云游泰山和徂彳来山以图修仙学道。1912年入美以美会所办萃英中学读书时结识美国女传教士林美丽,1914年受洗入教。1918年进入济南英美教会合办的共和医院传道。1920年由林美丽支持筹办“圣徒信用储蓄社”(简称“圣徒社”),1921年春节正式开场,把宗教活动与经商结合起来,打下创办耶稣家庭的基础。
  1926年,敬奠瀛又在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单覃恩的资助下设立“蚕桑学道房”,招收贫苦教徒,一面做工,一面传道。1927年两机构合并为耶稣家庭。敬奠瀛把耶稣家庭的“家”字改为“隹”,谓“徑”是人与主同居之地,而旧“家”是“养猪(豕)”之处。他一面对蒙受社会灾难的受苦者表示“同情”,一面提岀遁世虔修,骗取人们入教。他用仿骈体写成所谓诗歌,进行布道宣传:“而今兵商仕工农,农为最下层;耕也不够饥,织也不免冷,人人可鱼肉,人人可欺凌;基督真门徒,深为抱不平”。诱使人们参加耶稣家庭,并在家庭的安排下,“勤苦多生产,粗活务节省;多纳一份税,使民负担轻;少吃一口饭,可回饿殍生”。一些穷苦人受其欺骗,入教者渐多。
  耶稣家庭初创时只马庄1处,后逐渐传至外地。马庄耶稣家庭称为“老家”,其他各地耶稣家庭称为“小家”。敬奠瀛为“家主”,各地“小家”设“家长”。至1937年,在各地建立“小家”14个,教徒发展至60余人,多半在山东境内。日军侵占时期,该教受到日军保护和支持,各地“小家”发展至64处,教徒增至500余人。解放战争时期,该教继续发展,有“小家”127处,教徒2400余人,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及东北各省。加入耶稣家庭的80%以上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也有失意的小业主、小地主和自感前途无望的知识分子。马庄耶稣家庭内有农工、石工、铁工、木工、鞋工、针线房、医药部、婴儿部、幼稚部、学道房等机构。
  教徒分为“普通成员”和“基本成员”两种:普通成员只参加宗教活动,向“家庭”捐献财物。基本成员必须“舍家破产”,把财产和人身完全交给“家庭”公有,由“家主”或“家长”全权处理。因此,教徒“入家”后,即成为没有任何私产而只能依附“家庭”的赤贫奴隶,除被“逐出”外,自己没有“出家”的权利。“家主”、“家长”则成为既拥有“家庭”财产支配权,又拥有对“家庭”成员人身统治权的新式奴隶主。
  耶稣家庭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家主”、“家长”养尊处优、作威作福、贪污挥霍、腐化淫乐,而下层成员则过着奴隶生活,以“灵统”代替“血统”,无论父母、子女、夫妻,皆作为单独成员被分派到各种编组内,分住男女集体宿舍。每天参加7~8小时无偿的繁重劳役,生活实行配给制,终年一日两餐,定期“禁食”、“减食”。男女青年不准自由结婚,由“家主”、“家长”任意搭配。夫妻房事须经“家长”批准,未经允许,私自接触怀孕者,被斥为“鬼胎”,并强制堕胎。“老家”有200多对夫妻,仅有20多间小房轮用。敬奠瀛及各地“家长”为了维持这种“家庭”统治,规定教徒必须每日起早睡晚机械地重复进行5小时左右的“蒙恩”、•'见证”、“圣灵充满”、“重生”、“撇下”、“唱灵歌”、“跳灵舞”、“方言布道”等等宗教活动,并根据教徒的思想情绪,随时编岀有针对性的所谓“诗歌”,组织读唱,以之作为思想统治手段。教徒如稍示不满,即被指为“不顺服”,强制于地下室内“受造就”,用大板子打得血肉模糊,即使老年、幼儿甚至孕妇亦不能免,打人的板子上却写着“稀奇的爱”四字,被打完后,还须“谢恩”。
  解放后,教徒逐渐认识到耶稣家庭的欺骗性、封建性,对敬奠瀛等所实行的统治产生不满而渴望改变。1951年4月间,北京“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基督教团体会议”召开后,泰安专署又召开了“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座谈会”,马庄“老家”的教徒对耶稣家庭违反宗教政策的非法活动作了初步揭发,并函请全国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会派员前来领导革新。1952年4月,全国“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派工作队进驻马庄,在济南基督教代表及当地有关部门协助下,经与“家庭成员”数月协商,于是年秋对马庄耶稣家庭进行处理,清查了财产,按血统恢复各户的原来家庭,教徒重新获得人身自由。马庄“老家”改组为北新庄耶稣教堂,各地“小家”亦陆续进行整顿改组,耶稣家庭结束活动。
  第六节北新庄耶稣教堂
  1952年北新庄耶稣教堂成立。1958年参加基督教会大联合。1963年有教徒394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止活动。1978年以后,该教组成教务委员会,自修教堂,设聚会点6个,信徒214人,分布于北新庄、大汶口、北西遥、上高、范镇、崅峪、泰城等。负责人王之廉,执事李瑞君(女)为市政协五届委员。
  第六章寺观庙堂
  泰安旧时寺观庙堂较多。明代《岱史》收录的大庙宇有22处。清嘉庆年间的《泰山志》收入主要道观80余处。道光《泰安县志》收录著名道教庙观107处、佛教寺院77处、清真寺1处。
  清光绪年间泰安县知县毛濒倡办新学,令城乡学校占用寺庙作为校址,征用寺田庙地解决办学经费,至1925年,学校占用道教庙宇162处、佛教寺庵66处、清真寺11处,共计239处;征用道教庙地5401.6亩、佛教寺田2212.4亩、清真寺田235.2亩,共计7849.2亩。
  建国后,城乡宗教庙宇,除留作宗教活动场所或辟为旅游景点者外,余皆先后拆除或改作他用。至1984年,保存较为完好的道教庙宇11处(岱庙、遥参亭、关帝庙、王母池、万仙楼、壶天阁、二虎庙、南天门、碧霞祠、元始天尊庙、玉皇庙)、佛教寺院3处(普照寺、斗母宫、红门宫),有宗教活动的寺观庙堂共26处,其中道教庙宇2处、佛寺2处、清真寺19
  处、天主教堂2处、基督教堂1处。
  宗教活动场所一览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