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编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795
颗粒名称: 第二十八编 体育
分类号: G807.52
页数: 6
页码: 575-580
摘要: 民国时期,体育活动主要在学校中进行,项目有田径、球类;民间有少量的武术活动;体育 赛事少,规模小。建国初期,体育活动开展不甚广泛。1956年体委组建后,有组织的群众活动迅速遍及城 乡,50年代后半期形成高潮,活动项目和赛事增多。
关键词: 体育 体育教育

内容

民国时期,体育活动主要在学校中进行,项目有田径、球类;民间有少量的武术活动;体育 赛事少,规模小。
  建国初期,体育活动开展不甚广泛。1956年体委组建后,有组织的群众活动迅速遍及城 乡,50年代后半期形成高潮,活动项目和赛事增多。三年困难时期,体委一度归属文教局,群众 体育活动减少。“文化大革命”初期,体委被军管。军管结束后,体育活动逐渐恢复正常。
  70年代泰城的体育活动由县体委统一部署,驻泰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纷纷建立领导 机构和业余队伍,赛事频繁。大规模篮球赛有60多个单位的80多支球队参加。同时,学校体 育活动形成制度,学生体质得到增强。70年代前半期,主要活动项目有田径、球类;后半期,武 术、射击成为重点项目。80年代田径、排球、射击、武术、足球为重点项目。
  长期以来,体育活动大都在泰城进行,由于经费(70年代年度经费8000元。1984年下半年 始定为3万元。)、师资、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一直是薄弱环节。
  几十年来,在历次赛事中,泰安运动员取得一些优异成绩,并从中遴选岀一批人才。路长 江、崔成信等一批专职体育干部、教练为泰安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岀了积极贡献。
  第一章学校体育
  1901年,萃英中学已开展田径、排球、网 球等项活动,学生经常在城墙上练习跑步,学 校有一名专职体育教师。后根据学部通令,初 等小学开设体育课,高等小学开设体操课。
  20年代泰城的中学和部分小学开设体 育课,萃英、育英、省立三中、简易乡师以及泰 城的几处完小均配有专职体育教师,开展的 严育项目有田径(跳高、跳远、中短距离赛跑, 三铁等)和球类(篮球、排球、足球、网球),平 时有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
  30年代区立和私立小学大都开设体育 课并配有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受场地和器
  材限制,只能开展规模很小的田径和球类活 动。萃英中学、县立第一小学、私立仁德小学 都建有篮球代表队,省立三中成立排球代表 队,经常活动在泰城学校间。农村小学一般开 展跳远、踢毽子、滚铁环、小皮球、跳高、跳远 等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小学一、二年级设唱游 课,三年级以上设体育课。1953年,根据培养 “三好学生”的精神,确立了体育课在教学中 的位置,场地器材有所增加,中学和较大的完 全小学春、秋两季举办运动会并建立体育代 表队。1854-1955年,小学推行第一套“少儿576
  第二十八编体育
  广播体操”。1956年部分学校开始推行《准备 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50年 代,除泰城中学和重点小学外,其他小学体育 教师多为兼职。从60年代开始,有些学校在 冬季开展“锻练一月半,跑步到延安”的象征 性长跑活动。
  “文化大革命”初期,军训代替了正常的 体育教学。70年代初,体育教学渐恢复正常, 学校恢复举办春、秋季运动会。1976年,已有 569所中小学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占 学校总数的54%。许多学校建有规模不等的 业余体育队伍。据1977年统计,除泰城几所 普通中学外,全县中小学有专兼职体育教师 850人,篮球队552支、排球队157支、乒乓 球队702支、田径队677支、武术队198支。 至70年代末,学校开展的体育项目有田径、 球类、体操、射击、武术等。
  1979-1984年期间,中学体育教学以贯 彻《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重点,实行两课(体育 课和课外活动)、两操(广播操、眼保健操)。开 展活动较好的泰安二中,达标率65. 2%,被 省体委、教育厅评为1980-1981年“体育锻 炼标准先进单位”,该校米青龙被评为“全国 千名优秀休育教师”。1981年,恢复中断多年
  的体育教学研究活动,由县体委组织,以两个 实验小学为主,集合泰城及近郊30所小学的 体育教师备课、观摩教学。1982年,中小学达 标率已由1979年的30%和25%分别上升到 51%和45%;对农村中6000名不同年龄的 学生体检,各项指标均高于1979年的水平, 学生视力减退率也有所下降。同年,有23名 学生被体育院校录取,占全地区被录取率的 48.7%。1982年始,执行教育厅规定,重点中 学高、初中招生进行体育考试,高中项目为中 距离跑、引体向上、立定跳远、俯卧撑。初中项 目为跳绳、直腿仰卧起坐等。
  县体育学校1960年4月,县成立体育 学校。校内分设篮球、乒乓球、田径、射击等专 业队,共50人。同年10月,因经费缺乏,体校 停办,5名学员加入省体育队,其余插入泰安 二中各年级学习。
  县青少年业余体校1976年建校,由路 长江兼任校长。主要培训田径、球类、射击人 才。学校的训练计划、任务均由体委具体部 署、指导。1981-1984年,输送到省业余体校 和省体工队人才7名、地区体育中学59名, 这批人大都考入体育院校。1984年,业体向 省队输送3名射击运动员,向地区体育中学 输送4名学员。
  第二章群众体育
  民国初期,有组织的民间体育活动很少。 每年正月,农村中有玩故事的活动。有些村庄 设有拳房,农闲季节,一般在冬季,少量农民 在拳房习武。民间的打耳、嘎房、跳绳、踢毽 子、打瓦、砸瞎驴、打得儿、抬轿、藏槐、打抬、 打长杠、叼小鸡、玩牝牛、捉迷藏、安连、拍打 盖、顶四棋、拾子等活动开展得相当普遍。民 国初年,中胜街有一武术场地,习武者米联在 此义务教授长拳、枪、刀、矛等技艺,历时数
  年,前后100多人学习。20年代到“七.七”事 变前,泰城设有国术馆。建国前后,泰城活跃 着一支由原仁德小学学生为主组成的东岳篮 球队,他们经常与部队球队进行比赛并参加 田径、武术、排球等项目的比赛与表演。1952 年,东岳队因大部分队员参加工作而解散。以 后,部分队员成为活跃在社会上的业余队员。
  1956年6月,县体委建立。体委、教育
  局、工会领导的有组织的群众体育活动广泛第二十八编体育
  577
  开展起来。到"文化大革命"前,几乎每个较大 企业都有业余队伍活动。1956年成立的金融 系统的银鹰队、粮食系统的桥梁队等篮球队, 活动时间较长。“文化大革命”前开展的群众 体育项目有田径、球类、举重、长跑、棋类、射 击、武术等,其中田径、篮球、乒乓球成为泰安 的传统项目。
  1958年,机关、工矿、企事业和农村中普 遍推行劳卫制。同年11月,县要求以全运会 为纲,深入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据统计,当年 有2000名职工参加劳卫制锻炼,1200人通 过劳卫制;农村中建立体育协会92个,发展 会员8982名,劳卫制及格者2485名。1960 年,县提岀开展“5万人打乒乓球,3万人打篮 球,5万人长跑”的活动,城乡出现群众体育 活动高潮。
  “文化大革命”初期,有组织的群众体育 活动陷于停顿,自发的小规模活动仅在单位 内部进行。1968年至1972年,体委被武装部 军管,在此期间,举行过几次纪念性游泳活 动。军管撤销后,群众体育活动逐渐恢复正 常。
  1976年,有34个工矿企业建立体育领 导小组或体协,并建立了 28支业余体育队
  伍,成员近900人;厂矿企业中,经常参加体 育活动的人占职工总人数的21.5%。当年, 各公社亦成立体育领导小组或体协,配备专 职、兼职体育干部,并建立一批业余队伍。同 年6月,县体委发出开展20万人游泳活动的 通知,游泳活动开展较普遍。
  1976-1978年,开展“一操一队”活动的 大队339个,参加者95428人;开展“多操多 队”活动的大队82个,参加者39462人;开展 体育活动的大队占大队总数的49%,经常参 加活动的社员占社员总数的5. 6%。 1978年 后,在全县范围内普及广播体操或生产操,开 展象征性长跑活动,全县参加活动的职工达 60%以上。
  80年代职工体育活动本着从实际岀发, 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开展的更加普遍, 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参加太极拳、武术、登山 等活动。1983年,全市有二级田径运动员15 人、三级286人;二级射击运动员1人,三级 6人;等级裁判员田径3人、篮球21人、足球 3人、武术1人。
  1984年市体委管理的业余体育队伍,有 田径队4支、篮球队4支、足球队3支、排球 队2支、射击队4支、武术队1支。
  第三章竞 赛
  民国初年,萃英中学已经开始筹办田径 运动会,并与德州中学进行过田径比赛。20 年代以后,泰城的几所中学、师范每年春秋季 都举办运动会,有时学校之间亦进行足、篮、 排球赛。1929年春,县教育局在运动场举办 全县小学田径运动会,仁德小学获总分第一 名。1930〜1936年,城乡学校多次组织田径 运动会。
  建国后,泰安先后进行过的正式比赛项 目有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射击、武
  术、自行车、举重、摔跤、越野跑、登山、棋类 等,以田径、篮球比赛最多。1951年5月,东 岳篮球队代表泰安参加了省运会。
  1955年,泰安地区首届田径、武术运动 会在泰安举办。次年,举办建国后全县首次运 动会,中学生侯长起等一批田径新秀,取得较 好成绩。这之后每年都举办数次各类体育竞 赛,驻泰城县以上学校、机关、厂矿企事业单 位均参赛。1958年,省体委委托泰安承办山 东省县级篮球赛。578
  第二十八编体育
  1966〜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影 响,县没有举办过有组织的竞赛活动。1971 年,县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ol972-1978年,体委除组队参加地区及地区以上比 赛外,每年组织全县规模的排球赛两次,职工 篮、排球赛各一次,中学生篮球、乒乓球赛各 一次,以及其它各类小型比赛。
  1979年以后,体委每年组织6~11次较 大规模的各类比赛。1984年底,体委组织了 全市规模的农民篮球赛。
  泰安县(市)运动员在田径、射击、球类、 武术等项竞赛中成绩优异。在历次全地区田 径赛事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保持多项地区 记录,代表地区参加省比赛,也取得了好名 次。在1951年的省运会上,东岳篮球队员参 加多项比赛,获篮球冠军,排球亚军,跳远、三 级跳远、跳高、负重竞走四项第一名,1500米 第二名的好成绩。1959年,泰安男、女队在济 南地区农民篮球赛中取得好名次。次年3月, 泰安队获济南市男女普通组和少年组篮球赛
  四项冠军,普通组、少年组乒乓球赛两项冠 军。1975年春,县承办省少年排球赛,泰山中 学排球队代表地区参赛,战胜省少年排球队。 泰山公社少年足球队,曾在全国赛事中取得 好成绩。
  市射击队1980获省团体第六名,地区团 体第一名。1981年获省团体第一名,三个单 项第一名,打破了 13项地区纪录,五人达到 二级运动员标准。1982年获省运会团体第三 名。1983年获省团体第一名、三个单项第一 名,二次破两项省纪录;在当年地区比赛中, 五次获团体第一名。1984年,在省射击比赛 中,获少年组团体总分第二名,二人破三项省 纪录,一人平一项省纪录,并先后向省队输送 了 3名队员。
  市武术队在地区比赛中多次获得第一 名,并经常代表地区参加全省比赛。该队向北 京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等院校输送了 10 余名队员。1984年有2名队员在省儿童武术 比赛中取得个人第一名。
  第四章体育设施
  民国初年,学校体育受条件限制,无法正 常开展。20年代,泰城中小学有简单的体操 等器械。学生上课自备铁环、跳绳、毽子、皮球 等。县立第一小学有二处小操场,并设有秋 千、木马、单双杠、篮球场、排球场及跳高、跳 远等设施。萃英中学有跑道、网球、足球、排 球、跳高、跳远的场地和低栏、木马、秋千、标 枪等器材。1928年后,东升平街原府署衙门 辟为县运动场,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中设有 400米环行跑道、篮球架、排球架、网球场、天 桥、秋千、荡木、单双杠等器材。30年代,县立 完小和各私立小学大都有篮球场,单双杠、沙 坑等设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情况无大 变化。
  建国后,随着学校体育、群众体育活动的 蓬勃开展,体育场地和设施增多,泰城较大学 校和厂矿企业都设有田径场、篮排球场及体 操、射击、武术、乒乓球、棋类等器械,农村较 大的完小设施情况也有较大改善。60年代 初,县体育场内建办公楼。此后,市(县)无大 型体育活动场所。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 初,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广泛,设施继续得到改 善,器材增多。1984年,县属中小学有100〜 400米跑道的60余处;大都配有田径、球类、 体操、武术、射击、棋类等项活动的器材;22 个机关、工厂建有篮球场,并有部分田径、体 操、球类、棋类器材。第二十八编体育
  579
  泰安市(县)田径(男子)最好成绩580
  第二十八编体育
  泰安市(县)田径(女子)最好成绩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崔成信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萃英中学
相关机构
泰城中学
相关机构
普通中学
相关机构
泰安二中
相关机构
原仁德小学
相关机构
中建立体育协会
相关机构
德州中学
相关机构
体委除组队
相关机构
山东体育学院
相关机构
泰城中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泰城
相关地名
泰安
相关地名
育英
相关地名
中国
相关地名
卫国
相关地名
延安
相关地名
长江
相关地名
中胜街
相关地名
东岳
相关地名
东岳队
相关地名
泰安地区
相关地名
泰城县
相关地名
泰安县
相关地名
南地区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
泰山
相关地名
东升平街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