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编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781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五编 科技
分类号: D912.17
页数: 9
页码: 533-541
摘要: 清康熙初年,邑人徐志定发明磁版印刷术,印制了《周易说略》、《蒿庵闲话》两书,这是地方 独有的科技成果。1915年,麻塔人张仁典发现茧棚栗,进行选育和栽培。1935年,张的同乡宋广友再次进行 了类似尝试。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科技事业,1956年和1959年,先后成立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科学 技术委员会。
关键词: 科技 科技机构

内容

清康熙初年,邑人徐志定发明磁版印刷术,印制了《周易说略》、《蒿庵闲话》两书,这是地方 独有的科技成果。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肥城徐树人等捐款在岱庙门楼创设泰安博物馆,陈列动物、矿 物、生物标本,植物、天文、人体图册,地球仪、世界人种模型等展品,一时览者耳目为之一新。这 是泰安科技教育的先声。
  1915年,麻塔人张仁典发现茧棚栗,进行选育和栽培。1935年,张的同乡宋广友再次进行 了类似尝试。
  30年代,大汶口西界中医周福亮等发起成立了“国医研究会”,是县内最早出现的科研组 织。同期,中医高宗岳的《泰山药物志》问世,是研究地方药物的一部有价值的文献。泰山南麓 果园技师进行过果树引种、栽培技术的研究。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科技事业,1956年和1959年,先后成立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科学 技术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事业遭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技工作纳入 正轨。至1984年,全市有科技机构3个,科技协会、学会18个。1978-1984年,获地级以上表 彰的科技成果25项,其中工业20项、农业5项,科技成果已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委员会1959年1月成立。 1962年10月国民经济调整中被撤销。1964 年1月恢复。1966〜1970年,受“文化大革 命”冲击,科技工作一度中断。1970年7月, 改称科学技术实验组。1975年9月改称科学 技术办公室。1978年3月复称科学技术委员 会,组织逐步健全。至1984年,设政工财务 组、工业组、农业组、科技情报所,共有职工
  12人。
  科研机构1976年建立农业机械研究 所,1980年撤销。1978年建立林业科学研究 所,1981年撤销。1978年建立医学科学研究 所,1982年撤销。
  1975年始建公社科研组织。至次年6 月,有15处公社成立了科研所,下设良种栽 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畜牧、桑蚕、果树、农 业机械等研究小组,共有人员1745人,试验 基地5360亩。534
  科学技术协会1956年10月建立,原 称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9年2月,改称科 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文化大革命”期间, 科协停止工作。1980年5月,恢复科协,与科 委合署办公。1982年4月,召开泰安市第一 次科协代表大会,选举组建科协委员会。1984 年5月,共有工作人员13人。1981年开始建 立公社科协。1984年全市20个办事处、67个 乡镇建立科协组织,有18个办事处和部分乡 镇配备专职干部,有690多个村镇建立相应 的科普组织,发展科协会员15000多人。同
  第一节专业队伍
  建国后,专业队伍逐步发展壮大,至 1962年,共有专业科技人员992人。1980 年,大中专毕业的科技人员达1153人,其 中工程技术人员320人、农业技术人员157 人、卫生技术人员618人、其他人员58人。 至1984年,各类技术人员达2267人。
  1955年,县始建农业技术推广站。1982 年,县站设有农技、植保、土肥、畜牧、兽医 站和一个种子公司;公社设有农技、种子、 畜牧兽医、林业、水利等站;共有农业技术 人员767人。
  第二节群众队伍
  农村科技队伍始建于1964年,生产大
  队建科技队,生产队建科技组。翌年,建实 验室26处、化验室16处,主要进行土、肥、 水分析化验,气温、地温、湿度测定,育种、 发芽率试验和虫情预测预报等工作。至 1974年,全县共有500个大队建科技队, 4300个生产队建科技组,参加农业科技活 动的2万人。1976年,全县103个管区建立 科技交流网,其中92个管区配专职网长, 科技队伍增至21000人。
  1980年,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村科技队减少。至1982年,科技队员由 1978年的10750人,减少为3870人。同时, 出现了农业技术推广带头户,至1982年, 发展科技带头户19207个、良种繁育户 3085个、科技试验户182个,有农民技术 员、能工巧匠15000余人,一批社办咨询 处、队办植保服务部和农业业余学校也应 运而生。
  50年代末,大多数工矿企业成立三结 合技术革新小组。70年代后期,企业相继创
  时,聘请驻泰大专院校的教授、讲师、工程师、 农艺师32人,组成经济建设顾问委员会。
  学术团体1956年建立农学会,至1982 年有理事22人。1956年建立医学组,1963年 又分别建立中医学会和西医学会,至1984年 共有理事54人。西医学会下设内科、外科、儿 科、妇产科、护理、卫生防疫、妇幼保健、麻风 防治8个专业小组,至1984年有理事20人。 1982年建立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设有学 科学、用科学小组1614个,1984年有理事17 人。1963年8月建立林学会,至1984年有理 事28人。1982年建立水利协会,至1984年 有理事22人。1963年8月建立畜牧兽医学 会,至1984年有理事15人。
  第二章科技队伍第二十五编科 技
  535
  办科研所、研究室、研究组和技术革新、技 术革命小组。1980年,县科委组织28个单 位的技术骨干参加工业技术交流队,下设 机械加工、电器、冲压、铸造4个分队,共51 人。1984年,市电车线厂、造纸厂、电池厂、 酒厂等8个单位成立科研所(室),还有20 个企业建立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小组。
  第三节职称评定
  1980年,对科技人员进行技术职称评 定,至1983年,有914人被授予职称,其中
  第一节科普宣传
  科普展览1956年,县科普协会组织农 业水利、妇幼卫生、消灭四害、国际科技动态 等大型展览会,历时6天,观众6万多人。 1963年9月初〜11月中旬,举办农业知识展 览,内容有小麦、果树栽培、病虫害、检疫、农 药、农村安全用电六大类,板面160个,实物、 标本、模型131件,参观人数达3900人。同时 有17个公社利用农业知识展览挂图进行巡 回展览,全县近30万人受到农业科学知识的 宣传教育。1964年5月,以农业知识、果树病 虫防治、畜牧兽医、农村安全用电为内容的展 览,历时13天,受教育者达23200人。1965 年,以消灭越冬玉米螟、精选大粒种子和地瓜 育苗为主要内容,两次举办巡回展览,历时1 个月,展出435场次,参观群众35000人次。 1983年至1984年,各级科协和有关学会、协 会举办各种科技展览、科普橱窗14次,参观 人数36000多人次。1984年春天,举办破除 封建迷信展览,参观人数11000余人。
  高级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的149人(工程 师64人,技师5人,农艺师27人,农经师1 人,畜牧兽医师3人,主治医师49人)、初 级职称的762人。
  1980年12月,市科委在大汶口公社平 家村、马庄两个大队,进行农民技术员评 定,共评出52人,其中五级技术员1人,三 级技术员5人,二级技术员11人,一级技 术员23人,见习技术员12人。之后,又在 徂徕、麻塔、下港、夏张公社进行评定工作, 至1984年,共评岀农民技术员200余名。
  科技电影、广播1956年,县科普协会 与电影院合作,举办科教片放映周,共12场, 观众5413人。是年,县广播站开始进行科技 广播,每周1〜2次。1963年,市科协与电影 队、电影院联合放映科技幻灯20套、146场, 科教电影10套、235场。
  1964年3月,创建县科教电影专业队。 翌年,到15个公社、387个大队放映科教电 影。1979年,举办“科技专题”广播,每周广播 两次;是年,科普协会与文化局配合,放映科 教电影48场。从1982年6月以来,市直学会 和广播站联合举办“科学知识”专题广播讲 座,每周广播二次,一次半小时。同期,放映科 技电影100余场。
  科技图书、资料1957年,市科协编印 科技宣传资料26种,印发4133份。1963年, 在泰城车站街筹建“科技宣传馆”,至1965 年,储存工、农、医、理等方面的科技图书资料 1000多种10000余册,订阅全国性科技杂志 30多种,购置了录音机、幻灯机和天象仪、天 文望远镜、地球仪等仪器模型。1963年,发放 各种科技宣传资料60余种56250份;科协与
  第三章科学普及536
  第二十五编科 技
  山东农学院联合编写了“小麦的管理技术”、 “怎样防治玉米钻心虫和地瓜黑斑病”两本技 术手册,发放社、队18000份。1964年编写小 麦、玉米、植树造林、农家肥料等小册子7种, 印发66000份。1965年,编印“农业技术课 本”7500份,作为培训教材,还编印了种子、 肥料、防治锈病、果树等6种科技手册。1966 年印发农业科学技术要点和资料万余份。从 1982年三季度开始,市科协创办《泰安科 普》,每季岀版一期,每期印发1500份。1983 年5月份,市科协不定期岀版“科技工作者建 议'',当年出版3期;10月份岀版《科协通 讯》,当年出版4期。徂徕、省庄科协还创办 “公社科技”小报,出版9期,印发近万份。 1984年8月,省庄科协开始编印科技信息 报。
  第二节科技培训
  1963年,县科协举办以粮、棉、油等作物 的栽培、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农药、肥料的 使用为内容的讲座4次,听众154人次;技术 报告会7次,听众3327人次;技术表演1次, 观众96人。建立大队技术夜校327处,学员 7125人。1964〜1965年间,巡回举办防治玉 米钻心虫和玉米田间管理报告会,听众 17000人。同时还举办小麦播种与管理、地瓜 育苗与贮藏、培育玉米双杂交种、防治病虫害 等科技讲座5次,听众210人次。举办农业、 林业、果树、畜牧、兽医、排灌机械等各种技术 训练班15期,培训人员49000多人次。全县 建立业余技术夜校410处,学员8529人;建 立半农半读的农业技术中学39处,共58个 班,学员241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培 训工作停止。1978〜1984年间,采取讲座和 巡回讲演等方式,举办小麦、玉米、花生丰产 等技术的讲授千余次,听众170000人左右;
  举办农业、果树、畜牧兽医、电子技术、机械设 计等进修班70余次,受训者近2000人。
  第三节科技咨询
  1982年10月,科协与社直统一组织农 林牧技术人员赶集上店,进行咨询服务。至 1984年,共下乡131次,咨询人数达11000 人次。
  第四节科技情报
  情报刊物、资料1960年初,科委、科协 创办《泰安科技情况》,岀版3期。1971年,科 委设科技情报室,自编《泰安科技》、《科技资 料》,并与全国有关单位进行交流。1973年, 编印《科技资料》36期89000册,《用毛主席 哲学思想指导科学实验》5期13000册。1974 年,岀版《泰安科技》22期48000册,《科技资 料》13期36000册。1975年,岀版《科技资 料》13期12000份。1978年,编印《泰安科 技》7期12000册,《科技小报》5期40000份。 1979年,编印《泰安科技》4期16000份,并设 专室让科技工作者和群众开架阅览,半年时 间,借阅者达770人次。至1984年,收藏科技 图书、刊物共2401册,收集各种资料5000余 份。
  情报交流1971-1973年与27个省市 自治区建立科技情报联系。县内管理区建立 科技交流网22个、作物种类和研究课题专业 协作网5个,发展兼职情报员56名。1975 年,工业科技情报网建立,有28个工矿企业 设立了兼职情报员;管区科技情报网发展到 62个,参加人员434名。1984年,市成立技术 情报所,农村管区科技交流网发展到105个、 610 人。第二十五编科 技
  537
  技术人员下田指导生产
  第四章科研成果
  第一节农 业
  50年代,科研活动的重点为农作物良种 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有南茶、南竹北移,农作 物合理密植、防治地瓜黑斑病和棉花棉铃虫, 修剪果树,棉花整枝,夏玉米去雄授粉试验, 牲畜良种引进和繁殖、饲养、防疫等项目。 1958年,市八里庄苗圃工人杨忠和培育了优 质速生型八里庄杨,落叶晚、抗旱、耐涝、耐盐 碱耐土壤瘠薄等优点。
  60年代,全县科技队、科技组逐步建立 壮大,以试验田、种子田、样板田为基地,重点 抓配制玉米双交种、颗粒剂防治玉米、小麦选
  种和种植、地瓜顿水顿火高温育苗、土壤改 良、除涝治碱、合理施肥、广开肥源、选育大豆 花生根瘤菌拌种方法等。
  70年代,开展群众性的科学技术应用开 发研究。并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进行 蔬菜良种丰产栽培技术及四季长青均衡、赤 鳞鱼人工驯养和繁殖、黄牛肉改和繁殖技术 的研究,还进行山楂种子育苗、阳畦培育马铃 薯保种留种、花生高产栽培、岱春甘兰栽培等 课题的研究。1974年,泰山公社王庄科技队 选育的岱春甘兰,具有高产、早熟、结球紧、耐 热耐寒等优点,比原品种迎春甘兰增产70% 以上。1978年开始的阳畦培育马铃薯保种留 种开发试验,到1981年,种植面积达到8000538
  第二十五编科 技
  亩,总产1969万斤,每年岀口 200多万斤。
  从1980年10月至1981年11月,开展 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调查内容为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种植 业、林业、牧业、水利、水产、农机、农经、社队 企业、科教、能源等,共编写了 11个专业区划 报告和1个综合农业区划报告,绘制了 41种 图件。这是建国以来最广泛、最全面的农业科 学考察和调査研究。
  1981年秋,在满庄公社南留管区进行万 亩小麦低产变中产的试验,由省、地、市组成 技术指导小组,加强综合性技术管理,使1.1 万亩低产麦田的产量大部分接近中产水平 (500-800 斤)。
  1982年,麻塔公社被省科委列入山区资 源开发试验点,开展林果栽植和畜牧养殖试 验,使林果、畜禽等业相互发展,互相促进,山 区生产有一个大的发展。
  1982年春,在良庄公社开展花生万亩低 产变中产开发试验,先后举办技术训练班,编 印技术管理规程,并采取选用良种、增施磷 肥、合理密植、起垄种植、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使花生平均亩产达322斤。
  1982年,引进密宝西瓜种,县科委先后 在引种区满庄、良庄、西住、徂徕、大汶口等公 社进行技术培训,采取育苗移栽、加大肥水管 理措施,当年平均亩产5000斤,高产地块达 6500斤,比当地品种增产35%以上,成熟期 提前20多天。
  1984年,王庄科技队用阿尔及利亚西葫 与泰安白皮西葫杂交育成华丰西葫,抗病力 强、早熟、高产,每亩可达15000斤,比原白坡 西葫增产90%以。同年,进行麦瓜间作、粮菜 套种试验。大汶口办事处总结试验结果:小麦 亩产650斤、西瓜亩产4500斤、秋菜亩产 12000斤,计亩产全年收入千元以上。
  80年代,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联合搞 课题,主要有元丰核桃早期丰产试验、小麦高
  产栽培及其理论研究、中华猕猴桃引种研究、 水果贮存保鲜研究、山楂早期丰产技术、泰山 白鸡良种选育等项目。
  还进行了汶河密植速生丰产林开发试 验、引进旱地西红柿、玫瑰红苹果栽植、罗非 鱼和海洋水产增养殖技术、青贮饲养增效技 术推广、畜禽林果良种选育、丰产栽培、病虫 害防治、微量元素化肥和新农药使用等课题 的研究,均对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节工 业
  50、60年代,主要在建筑、建材、机械、服 装、农机、运输等行业中,进行技术革新和技 术革命。
  70年代的科研重点为开发新技术、新材 料、新工艺、新设备,主要有大坝灌浆机、玉米 脱皮机、间作套种和小麦收割机具的试制。 1976年,地区农机所分别在徂彳来农机厂和省 庄北沟头大队研制花生剥皮机及进行养猪机 械化的试验。翌年,地区农机所与县农机所进 行泰山12锄麦机的研制。
  60年代末〜70年代初,造纸厂试验用亚 铵法代替传统碱法制浆,解决碱法制浆废水 污染问题,亚铵造纸排出的黑液含有氮、磷、 钾和有机质,是一种很好的有机、无机混合肥 料。
  70年代末电池厂研制的R20氯化锌纸 板电池,具有功率大、放电容量高、防漏性好 等优点,放电容量为普通干电池的2倍,已接 近日本超高性能干电池的水平。1982年被轻 工部列为“六五”规划中锌锰干电池升级换代 产品。
  80年代,借助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力 量,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并应用微机来控制生 产。主要项目有平板扬声器的研制、新型保温 材料、远红外加热干燥技术、金属热喷涂和喷 焊新工艺、低熔点合金模具、电焊机装用空载第二十五编科 技
  539
  自动断电开关、纸机循环用水技术、高效酸洗 缓蚀剂清洗锅炉、泰山5TB——500型脱粒 机、稀土元素的应用、太阳能利用等。
  泰安有色金属轧延厂与北京铁道科学院 金化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的FGLC——260 钢芯铝合金复合接角网导线,具有以铝代铜、 价格低、质量高、节约能源等优越性,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
  泰安电器开关厂与上海原子能所联合研 制的WCD、WAD型自动恒压器,达到省内 先进水平。
  无线电元件厂同山东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协作,革新模具渗铌工艺,使模具的使用寿命 提高20多倍。
  东岳食品厂、钢木家具厂等单位试制成 功远红外烘干炉,加热快,效率高,产品质量 好,节电30%。
  造纸厂在蒸球上采用硅酸铝保温材料, 保温性能比原来高10倍左右,节电30%。铝 制品厂对两台熔铝退火炉采用硅酸铝新型保 温材料和平焰烧咀进行改造,年节电节油价 值近10万元。
  氧气厂研制的《空分输氮式果蔬气调 库》,利用该厂的排空氮气,贮存蒜台、苹果, 年纯利可达16. 5万元,已向全国28个厂家 转让技术。
  泰安市酒厂应用工业控制机—— PM550,控制酒精蒸馏和发酵生产,一年可 节煤224吨,节电7. 7万度,节水1万吨。属 省内酿酒行业首创,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 平。
  制革厂试制的单板微型计算机控制自动 转鼓,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用水57. 1%,节 电28%,节约劳动力30%以上。
  害、研究中医中药、开展疫苗接种,普查防治 常见的地方病、传染病。
  进入60年代,主要是中西医结合,临床 治疗伤寒、痢疾、传染性肝炎、婴儿瘫、乙型脑 炎、慢性气管炎、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各种传染 病、地方病和慢性病。对粉尘矽肺、金属化学 中毒等职业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研究,以及 对高血压、肺结核、麻风病等疑难病的研究。 推广绝育手术、避孕药物,加强妇幼疾病的研 究,也是60年代医学科研的重点之一。60年 代〜70年代,境内消灭了天花、霍乱、性病、 黑热病,基本控制了丝虫病、疟疾等地方病和 麻风病等。
  80年代主要进行对呼吸道、心、脑血管 疾病的防治研究,常见肿瘤、遗传性疾病等疑 难病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技术的研究,男性节 育手术的研究,新药物的研究。80年代克山 病被控制,麻风病、地方性甲状腺肿达到国家 控制指标。
  第四节沼 气
  1958年,境内始办沼气,因技术不过关, 未能在全县推广。
  1973年,省庄公社上梨园大队、县肥料 厂、泰山公社卫生队等单位试点池子产气成 功。肥料厂建10. 8立方米和6立方米两个沼气 池,每月可节煤300斤,全年节油70斤。大汶口 公社华兴小学建36立方米和13立方米的沼气 池,解决了全校30多名教师做饭照明问题。翌 年4月26日〜29日,省科技办公室、商业局等 单位在泰安召开全省沼气试点经验交流会, 参观了肥料厂、上梨园大队、大汶口公社兴华 小学等单位沼气使用情况。至5月底,全县建 沼气池70多个,其中产气的30个。
  1975年10月,县成立沼气办公室,改造 原有旧沼气池,推广三合土园形沼气池,是年 建沼气池316个,其中产气的52个。1979
  第三节医药卫生
  50年代主要是普及医学知识、消灭四540
  第二十五编科 技
  年,全县建沼气池813个,产气的441个。 1981年11月,农林部农村能源研究所在道 朗公社进行沼气池试验,推广混凝土园形水 压式沼气池。同时,地区沼气办举办了沼气建 池培训班,泰安县20人参加,有17人领到农 民沼气技术员证书。到1984年,全市共建混 凝土浇铸水压式沼气池591个。
  第五节地震测报
  地震测报始于1972年。1976年成立防
  震指挥部,设立地震观测点。1979年,建测扌报点7个,并加强各点的观测手段,有3个测扌报 点被评为地区地震群测群防先进单位。至 1984年,全市共建立地震宏、微测报点31个,其中有7个主要测报点。
  泰安地震宏微测报点表
  附:获奖科技成果一览表
  获全国科研成果奖项目第二十五编科 技
  541
  获省科研成果奖项目
  获地区科研成果奖项目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志定
相关人物
徐树人
相关人物
张仁典
相关人物
宋广友
相关人物
周福亮
相关人物
高宗岳
相关人物
杨忠
相关人物
马铃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泰安博物馆
相关机构
泰安科技
相关机构
国医研究会
相关机构
科学技术委员会
相关机构
科研机构
相关机构
科学技术协会
相关机构
大队建科技队
相关机构
泰大专院校
相关机构
县科普协会
相关机构
山东农学院
相关机构
王庄科技队
相关机构
大汶口办事处
相关机构
庄北沟头大队
相关机构
北京铁道科学院
相关机构
金化研究所
相关机构
钢芯铝合金
相关机构
泰安电器开关厂
相关机构
无线电元件厂
相关机构
东岳食品厂
相关机构
泰安市酒厂
相关机构
泰山公社卫生队
相关机构
华兴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肥城
相关地名
岱庙
相关地名
麻塔
相关地名
大汶口西
相关地名
泰山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
大汶口
相关地名
家村
相关地名
马庄
相关地名
泰城
相关地名
车站街
相关地名
泰安
相关地名
八里庄
相关地名
满庄公社南
相关地名
阿尔及利亚西
相关地名
丰西葫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克山
相关地名
朗公社
相关地名
泰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