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粮油票证与价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604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粮油票证与价格
分类号: G262.2
页数: 2
页码: 307-308
摘要: 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后,为确保粮油定量 供应,加强对定量粮油的管理,先后使用山东 省粮票、油票和全国通用粮票。
关键词: 票证 粮油价格

内容

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后,为确保粮油定量供应,加强对定量粮油的管理,先后使用山东省粮票、油票和全国通用粮票。城市居民发给粮油供应证,户口转移则随带粮油转移证,工商行业发给粮油供应证,市镇牲畜发给饲料供应证。
  第二节价格
  自由交易价格清末民初,粮油价格比较稳定。1919年开始涨价。1926年主要粮油价格比1912年上涨幅度为小麦3.8倍、玉米4?1倍、谷子4.2倍、高粱4.6倍、花生5.3倍。1927?1937年粮油价格基本稳定。抗日战争时期又逐年上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粮价猛涨,一日数变,人民群众深受“朝买一百,夕买五十”之苦。建国后,城乡人民生活安定,交易价格平稳。1953?1979年期间,除三年困难时期外,交易价格基本稳定。1979?1984年交易价格稳中有降。
  统购统销价格实行统购统销后,至1984年粮油价格多次有调整,总的情况一是价格不断上升;二是自1961年出现购销价格倒挂后,销售愈多,亏损愈大。此种政策性亏损,由国家财政予以补贴,仅1980-1984年的4年中,即补贴2051万元,以1984年供应人口计,人均占用26元。
  统购统销粮油中的主要品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购价先后调整4次、销价调整3次。以1953年为基数,1954年第一次调价,将小麦购价降低0.1%;销价则平均提高0.02%。1961年购价第二次调整,平均提高20%;销价未调,从此岀现购销价格倒挂。
  1966年购价与销价同时进行第三次调整,购价平均提高33%,销价平均提高27.2%。
  1979年第四次调价,为防止谷贱伤农,购价提高61.58%;为维护消费者利益,仍执行1966年销价。
  购销价格变动最大者为大豆。1960年比1953年仅提高0.03%。因大豆生产不足,1961年后,购价上调5次,销价上调4次。以1955年价格为基数,至1984年购价提高2.84倍,销价提高3.44倍。
  自1961年调价后,花生米、花生果、花生油、豆油价格持续稳定了13年。1979年,以1961年为基数,进行大幅度调整。至1984年,花生米、花生果购价分别上调58.42%和91.23%,销价未动;花生油购价上调81%;销价上调0.52%;豆油购价上调80%,销价上调0.07%。
  粮食油料加价奖励1960年11月起, 对生产队交售粮食人均50公斤以上者,超过部分按统购价的10%加价奖励,1965年6月提高到12%。
  1967年,对农民个人岀售的花生油、芝麻,以不超过20%的加价和不高于市价为原则加以收购;豆油、棉子油不论集体和个人交售,均按不超过统购价的10%加价。
  1971年11月,对生产队交售粮食,超包购基数部分加价30%。
  1972年,对生产队完成花生、油菜籽、油料征购任务后,除芝麻、蓖麻子外,均加价30%收购。
  1979年10月,对超购粮食按上年5月调价后的统购价加价50%。1980年9月始, 每收购芝麻、油菜子50公斤,按统购价加价
  50%;对符合岀口标准的大花生仁每50公斤加补贴费17元、挑选费3元,小花生仁加挑选费5元。
  议购议销价格在不刺激粮油涨价的前提下,议购议销价格一是略低于市价,二是在规定最高限价(即不超过牌价一倍)内随行就市,掌握高进高岀、稍有利润的原则,并参照统购粮食品质标准,以质论价,优质优价。
  饮食业计划外用粮油按议购价加8%的经营管理费计售;用于集市交易、平抑粮价的差价不受此限。
  粮油调拨价格由粮食部门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作价办法。1951年开始实行调拨作价时,按市场牌价作价。1953年下半年实行统购统销后,于1954年1月1日起实行以统销价为基价的作价办法。1961年,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统购价格,销价未动,改为按统购价加经营费用作价。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