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面条熟食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60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面条熟食加工
分类号: TS972.132
页数: 2
页码: 306-307
摘要: 面条加工建国前,泰安已有手摇面条 机。1958年春,泰安“德成泰”面粉厂设手摇 面条机1台,二人操作,日产75公斤。
关键词: 面条 熟食加工

内容

清末民初,榨油作坊以传统的碾磨、捶击等方式加工食油,以小磨加工香油。1920年,城乡有油坊200余处。1932年,泰安城仁昌号油坊购置铁榨9部、16马力柴油机1部, 建机榨油坊1处。其后,不少油坊相继改装铁榨和柴油机。至1933年,有大小油坊320处, 年产油127.45万公斤。1937-1948年,因战争影响,油坊大部停业,只维持小糟加工。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油料加工厂、坊很快恢复到96处,年产油736万公斤。建国初国家在泰城兴办的鲁中南军区利民油厂、济南铁路局供应站油厂、泰安军分区泰生油厂,于1952年合并为裕鲁油厂(后改为泰安油厂。1960年隶属县粮食局),有人力铁榨32盘、柴油机4部、仓房14间、职工101人,年产油600吨。1960年该厂增加香油生产设备,日产香油65公斤。1971年,全部淘汰铁榨,改用200-3A型螺旋榨油机,安装油脱磷水化罐等一系列新工艺设备,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84年年产957吨。1978年后,农村油坊有较大恢复和发展。至1984年,全市各类油坊达82处,年产油品635.5万公斤,以花生油最多,豆油次之,香油最少。
  第三节面条熟食加工
  面条加工建国前,泰安已有手摇面条机。1958年春,泰安“德成泰”面粉厂设手摇面条机1台,二人操作,日产75公斤。1962年,为增加产量扩大供应,试制和面机1台,添置电动机3部,7人生产,日产面条375公斤1979年,泰城10个粮油店、粮库及农村各粮食管理所先后增加面条加工业务。1984年,全市加工点有29处,面条机34台,生产人员82人,年产面条238万公斤,基本满足定量人口的需要。
  熟食加工1980年,泰城各粮油店开始供应熟食,各粮食管理所相继开展熟食加工业务。加工品种有油条、烧饼、麻花、锅饼、馒头、蒸包、粽子、油炸糕、绿豆丸子、水饺、油饼等。凭粮票供应为主,议价销售次之。1984年底,全市熟食加工点增至45处,从业人员190人,年加工各种熟食942万公斤。
  1979年,粮油供应站、粮食局劳动服务社分别加工面包、面条、机制煎饼。1982年,市粮食制品厂承担糕点加工业务。主要设备有面包烤炉、小电烤炉、饼干机、面条烘干机等,主要品种有鸡蛋糕、饼干、蜜食、长寿糕、芙蓉果、钙奶饼干、桃酥、蜜三刀、月饼等。1984年,糕点加工达895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