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粮油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59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粮油储运
分类号: F715.6
页数: 2
页码: 304-305
摘要: 据方志记载,明末县设议仓,后又设常平 仓。1730年建9廒41间。1735 年建社仓11处。1932年又 建义仓、福仓储备仓谷,用于赈济,1940年废 弃。
关键词: 商业储运 粮油储运

内容

一、仓房
  据方志记载,明末县设议仓,后又设常平仓。1730年(清雍正八年)建9廒41间。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建社仓11处。1932年又建义仓、福仓储备仓谷,用于赈济,1940年废弃。
  1944年,县民主政府始在下港区胡家峪、祝阳区金井等地设有粮点。1946年,借用民房临时区仓。1948年5月泰安解放后,利用民房、庙宇、祠堂作为固定仓房,至1949年8月共有584间,容量548.5万公斤。后又将土改时部分留用房屋改建仓房。1951年,全县有5个支库、15处分仓、仓房223口、733间,容量1061万公斤;租赁民房324间,容量422.5万公斤。1984年民式仓房仅存3处,容量140.5万公斤。
  建国后,先后建设标准仓、土园仓、简易仓等几种形式的储粮仓房。
  标准仓1950年11月在泰安火车站建成第一处标准仓,共建6座20口、92间,容量1000万公斤。1952年建第二粮库。1956年建苏式仓。50年代先后在道朗等地建6座标准仓。60年代在公社驻地建标准仓53座。1963年以后,先后在北部山区建多处战备仓。70年代又建标准仓37座。1984年全市有标准仓4420口 ,1634间,容量11600万公斤。
  土园仓1950年在第一粮仓建直径8米大圆仓4座,总容量50万公斤。1958年后陆续拆除。1971年,以战备为目的,推广土园仓。1971-1976年先后在省庄、山口等建69座土园仓。土园仓系泥草结构,加之管理不善,1984年仅存2座,且不再存粮。
  简易仓1954年始建简易仓,大都建在农村。50年代推广到全县。60-70年代建造最多。70年代末共有25座、58口、200间,仓容896.6万公斤。
  油料仓库1956年,在上河桥北天书观旧址建储油仓库3座、6口、42间,容量150万公斤。1953年在油库前院建储油15万公斤的油罐2座。
  1984年全市有各类仓房46处、500口、1386间,总容量13408万公斤。
  二、保管
  建国前,主要采用风扬、筛、晒等土法保存粮食。
  1950年起,粮食保管以清洁卫生为根本,机械、物理防治为主,化学药剂杀虫防治为辅。
  1954年春,开展“四无"粮仓活动(粮;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油:无酸蛀、无渗透、无杂质、无油垢)。是年,无虫粮占存粮总数的40.5%,比1953年减少虫蛀粮损失77万公斤。1959年,要求达到''七无”标准(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无变色、无异味、无病瘦),是年存粮903.5万公斤全部达标,被济南市粮食局定为“七无”市。1961年恢复“四无”粮仓鉴定标准。1969年试验缺氧储藏成功,之后,逐年推广。1972年,“四无”粮占存粮总数的95%以上。1978年,密闭缺氧保粮4500万公斤,效果良好。油库做到每年春天对入库油脂沉淀倒桶,去掉杂质,严封密闭,安全储存。1982和1983年,经地区粮食局鉴定,本市为“四无”粮仓市。
  第二节调运
  1958年以前以人挑、畜驮、小车推、大车拉调运粮油。1958年后多用地排车、拖拉机、汽车等工具调粮油。1966年始,泰安运输公司承担粮油运输任务。1974年,省、地粮食局先后拨给县粮食局汽车7辆27个吨位,承担部分粮油调运任务。1980年7月1日起,粮食局建汽车队,有职工36人,配汽车12部69个吨位,承担全部粮油调运任务。1981年,车队试行岀勤、任务、消耗、利润定额管理办法,当年创利31.78万元。1984年,实行单车利润承包责任制,运行车辆14部79个吨位,创利91.4万元,比1981年增长1.8倍,被评为全国粮食运输企业先进单位。
  调出调出的主要品种有小麦、花生、食油,其次是大麦、地瓜干和小麦良种。
  建国前至建国初期,调岀粮食主要是支援前线和保证城市供应。1949年秋,根据鲁中南第一专署指示,运往南京、上海小麦75万公斤。1951年,供应抗美援朝军需,运往沈阳大米75万公斤;为稳定市场,平抑粮价,运往上海、徐州小麦122万公斤。
  1955年,实行粮食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调岀粮食供应济南、青岛等城市。1956年调岀小麦675.5万公斤、花生米2049万公斤。
  1963年调岀地瓜干1462万公斤,支援聊城、荷泽、惠民灾区。
  1976年调岀“泰山一号”小麦良种1250万公斤,支援聊城、荷泽等地。
  1981年后,实行粮食购、销、调拨包干,
  外调任务由包干前5年平均调岀284&3万公斤减为1269万公斤,主要为小麦、花生米及出口品种。
  调入主要品种有杂粮、豆饼,其次有大米、小杂粮。建国初,杂粮紧缺,由东北调入玉米、高粱、大豆2967.5万公斤供应市场,以平抑粮价。
  1953年秋,境内遭受风、涝、虫等灾,粮食歉收,次年调入杂粮2235万公斤。
  1959?1960年,粮食减产,调入2454万公斤。
  1966年,为改变地瓜栽培偏多、花生种植减少的局面,调入花生种30万公斤。
  1969年,由东北调入玉米750万公斤,供应农村缺粮群众。
  1970年后,调入杂粮逐渐减少。
  1980-1984年,主要调入大米、糯米、芝麻、小杂粮供应军民改善和调剂生活。
  县内调拨主要是农村粮所之间,各粮所与城镇粮库加工厂之间,以及粮库加工厂和各粮油供应站之间的调拨运输。从1955年开始,贯彻粮食分区产销平衡精神,坚持按计划当地供应的留下来、运出(运入)按流向一边倒、近产近销的原则,合理摆布粮源,交通沿线的粮油占征购入库量的92%以上。境内东部崅峪、良庄、徂徕等地的瓜干,多调往满庄、北集坡、夏张一带。
  1963年,集运粮油4474万公斤,节约费用4.95万元。
  1979年,结合征购入库,一次摆到铁路、公路沿线和供应点粮油1乙多斤,并实行“七定"(定地点、定时间、定品种、定数量、定质量、定路线、定工具)、“四就”(就地、就仓、就厂、就车站)办法,完成调拨任务。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