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征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59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征购
分类号: F713.2
页数: 3
页码: 295-297
摘要: 征收 清末,泰安均按例地5160顷52 亩计征漕米。年实征米8462石3斗。民国建立后仍沿清制,按原亩计征漕米。
关键词: 征购 粮食征购

内容

征收清末,泰安均按例地5160顷52亩计征漕米。年实征米8462石3斗(第亩额定征米1升5合8勺)。
  民国建立后仍沿清制,按原亩计征漕米。1915年奉财政厅文,漕米改征银元。漕米每石征银洋6元,年计征米8886石9斗5升, 折银洋53321元6角3分。1925年,漕米每石征银洋增至8元。1928年,革命军莅鲁战地委员会将漕米每石改征6元。
  日军占领泰安后经常清乡扫荡。1938年1月28日炮击东良庄。2月14日火烧山阳村,烧毁、抢去大批粮食。1940年,泰城日伪军下乡抢粮,仅省庄村就被抢去粮食2万公斤。1942年,日军制造徂徕山无人区达三年之久。境内荒芜粮田2万余亩,年失收粮食、花生近100万公斤。伪军司令万金山长期盘据在徂彳来山前一带村庄,向百姓摊派粮食,额次无定,百姓不堪苛敛之苦,仅有120户人家的北阳关村,逃亡66户。驻申村伪军二大队,去西住抢粮未获,便捕去李升环等20余名青年为人质,逼索粮食1万公斤。各据点伪军,均不择手段向民众榨取粮食,鱼肉百姓。1943年日伪政权强制推行粮食责任供岀制,按每丁银1两征粮600斤,逐级摊派到户,强制征收。是年泰安灾荒严重,粮食歉收,差敛过重,民不聊生,离乡乞讨者无数,饿死者遍及境内。1944年泰安县分摊供出粮1260万公斤,其中麦粮560万公斤、秋粮700万公斤,实际供出粮食494.5万公斤,占应供岀总数的39.25%。是年秋因灾荒农民抗交仅收起粮食26.5万公斤。1945年将田赋改为征实(每丁银1两征收粮2400斤),至日军投降后废止。
  抗日战争初期,民主政权征收抗日爱国粮,为对日军开展斗争,采取借粮、随时筹粮、试行按地亩合理负担征收政策。1943年后,抗日民主政府提岀“保证供给,减轻人民负担”、“奖励生产”等政策。1946年泰安形势好转,5月省人民政府下达《民国三十五年度粮食征收办法》,即按户人均占地面积产均负担五等分类办法进行征收,对贫寒、鳏、寡、孤、独、复员军人实行减征或免征。是年全县688464亩粮田,实征公粮585.19万公斤。1947年泰安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对群众强行摊派、“敛差”的情况比较普遍。民主政府只能在部分地区征收粮食,是年征收1794.89万公斤。1948年全县开展清查调整地级工作,农民负担趋向合理,当年征收6342万公斤。
  建国初,农业税粮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粮仓部门负责仓储保管和调运工作。
  1954-1984年,农业税粮与统购粮统一安排,粮局接收入库后,将公粮折款交财政部门。
  统购1953年12月,实行粮食统购,根据对余粮多者多购、少者少购、无余粮者不购的原则,以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大豆为征购品种,层层部署,组织交售。执行中,因对农民存粮情况摸底不细,征购任务过重,岀现强迫农民交售“过头粮"的偏差,造成不良影响。
  1954年,麦、秋分别实行依率计购办法,因产销无底,余缺界限不清,累进计算掌握不准,全县多征购500多万公斤,导致农村一度岀现粮食紧张局面。
  1955年,执行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按农民土地实际产量定产,按农民实际需要扣除用粮,实行比例计购,废除累进计购,根据年景丰歉一年一核定,将征购数量控制在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水平上,粮食紧张局面逐渐缓和。
  1959?1961年粮食连续减产。1961年征购任务却增加了697万公斤,征购量占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农民人均口粮仅103公斤。
  1966年,执行中央关于稳定农民负担,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按正常年景确定征购基数,三年不变的政策后,保证了减产队的基本口粮,多数生产队有了储备。后因 “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一定三年”政策实际实行了5年。
  1971年,贯彻中央关于征购任务“一定五年”的政策,调整任务,确定包购基数为4252.5万公斤,5年不变。
  1979年,为使农民休养生息,将征购指标调减为4000万公斤,保证了粮食的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
  1981年,实行“粮食购销差额管理、调拨包干”办法,对10个有困难的公社调减任务,核定全年征购基数3990万公斤,征购包干任务5500万公斤。1983年,征购基数又调为3840万公斤。1984年完成征购任务和人均口粮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1949-1984年粮食征购情况表
  单位:万公斤续表
  议购为搞好粮食余缺和品种调剂,1963年7月起实行粮食议购。议购粮的主要来源为生产队或个人余粮。本地议购以小麦、玉米、瓜干为主,外地议购以大米、绿豆为主。是年冬,各基层粮所设18个议价收购站,共购241万公斤。
  1964年上半年,因议价低于市价,致粮食外流梁山、郓城、金乡、齐河等地。下半年调整购价,扭转了粮食外流局势,全年计购1141.5万公斤。“文化大革命”中,粮食市场基本关闭,议购业务受到干扰。1967年,仅购264万公斤。此后至1978年的12年中,购量极少。
  1979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粮食产量增长,议购情况好转,议购量稳定地保持在500万公斤上下。
  1983年起,多渠道经营粮食。议购业务拓宽,外购与内购结合,当年共购825万公斤,其中从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河南等省购进大米188万公斤。1984年,议购业务进一步活跃,议购量达1051万公斤。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