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交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58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交易
分类号: F717.5
页数: 2
页码: 294-295
摘要: 民国时期,粮油自由交易大致有三类:一 是农民调剂余缺的零星交易;二是当地酒、油 坊和其他食品行业采购原料;三是输入输岀 的跨境贩运。
关键词: 经营管理 粮油交易

内容

民国时期,粮油自由交易大致有三类:一是农民调剂余缺的零星交易;二是当地酒、油坊和其他食品行业采购原料;三是输入输岀的跨境贩运。尤以后者为大宗。
  1933?1937年,泰城、大汶口有粮行、粮栈80余家。每年销售旺季,粮行日销粮食数百吨、豆饼数十吨。同时,粮行、粮栈在外地设立“站庄”,经营跨境贩运、从徐州和东北各省输入高粱、大豆和豆饼,向济南、青岛、天津输岀小麦、花生、花生油,每年岀超5550余万公斤。境内酒坊、油坊以及面粉厂、食品商贩等平均每年采购粮食、油料近5000万公斤。泰山香火会期间,饭馆、饮食摊采购粮、油日达5000公斤以上。1938~1945年,日军在境内进行掠夺性抢购。日商三菱、三井公司委托“裕德恒”等多家商号代购粮食、花生米、花生油。1943年日商行“采运社”吸收境内“茂盛祥”、“华通”、“三和”、“乾丰成”等54家商号为“采运社员”,一年运走小麦465万公斤,造成粮价飞涨,民食困难。
  建国后,粮油交易几经变化。1950年,国家参与粮油经营,经营量占市场总经营量的70?80%;是年5月,采取大购大销、以销促购、多购多存、吞吐结合的方法控制粮油市场,平抑市价和调剂余缺。
  1952年,采取多收、多存、多销售的方法,购销兼顾,吞吐结合,发挥了国家在粮食流通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后,关闭粮油市场,自由交易基本中断。
  1958-1959年,大办公共食堂,农民家无存粮,粮油自由交易绝迹。
  1963年国家批准设立的粮食市场发展到48处,年上市粮食828万公斤、成交637万公斤。“文化大革命”中,粮油市场受到冲击,对粮食进行地区封锁,境内主要交通路口遍设关卡,严禁粮食出境,一度将粮食市场管死。
  1979-1984年,粮油购销开放搞活。1983年开始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进行粮油自由贸易和自由调剂。1984年全县售粮集市有69处,其中泰城、范镇集日上市粮食2.5万公斤以上,最小集市旺季上市
  在0.5万公斤左右。同期,粮油跨境贸易日益活跃,输入以大米、大豆为主,输出以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干为主。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