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集市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579
颗粒名称: 第七章 集市贸易
分类号: F713.3
页数: 7
页码: 286-292
摘要: 清乾隆二十五年《泰安府志》载,泰安县 有集市52处。1948年,境内战事频仍,泰城、大汶口及较大 村镇的市场贸易均趋衰落,其他农村集市,一 般尚能维持。建国后,泰城下河桥市场一带发展为城 乡物资交流中心,天天成集。
关键词: 集市贸易 集贸市场

内容

清乾隆二十五年《泰安府志》载,泰安县有集市52处。津浦铁路通车后,工商业不断发展,至1929年有集市107处,分布于泰城、大汶口、上高、西张店、西羊楼、颜张、后省庄、旧县、逯家庄、邱家店、许家庄、红庙、后燕家庄、山口、黄前、范家庄、祝阳、梭庄、下港、里官庄、上港、姚庄、崔家庄、化马湾、茌家庄、崅峪、西庄、苏家庄、留送、上庄、渐汶河、东牛、满庄、洪沟、北集坡、篦子店、许家埠、宅子、柏子、颜谢、西遥、南留、崔村、朱家庄、东良庄、东良父、茅茨、西良父、阳关、大房村、北腾村、
  乡城、南良父、南望、北望、桥沟、山阳、石崮、柴城、尧山、沈于、楼德、延东、宣洛、宫里、天宝寨、时家庄、山东、绳家峪、高平、石莱、放城、华村、涝坡、孙家泉、崔家庄、粥店、辛庄、六郎坟、大堰堤、黑水湾、天平店、夏张、鱼池、白楼、道朗、玄家楼、王士店、西界、砖舍、东向、马庄、孙家庙、孝门、河口、埠上、吴家店、洼里、边家院、安驾庄、高淤、上庄炉、坡庄、李家店、张侯、孙伯、南栾任。
  1931-1937年,境内政局稳定,有20多个大村镇先后发展成为农村市场贸易中心,较大者有天宝寨、楼德、山口(各有商店50余家)、宫里、范镇、夏张、崅峪、安驾庄、边家院(各有商店30余家)、渐汶河、化马湾、崔家庄、邱家店、颜张、旧县、鱼池、道朗、北集坡、满庄、良庄、东牛(各有商店20余家)。1938?1948年,境内战事频仍,泰城、大汶口及较大村镇的市场贸易均趋衰落,其他农村集市,一般尚能维持。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有些集市越赶越大(如渐汶河集),有些靠近敌伪据点的集市则成了半天集,有些集市则渐渐萎缩以至消失(如留送集,西庄集)。
  建国后,泰城下河桥市场一带发展为城乡物资交流中心,天天成集。农村集市因行政区划变动而划岀者除外,至1953年共有69个,其中万人以上的大集2个(大汶口、山口)、5千人以上的12个、3千人以上的10个、2千人左右的25个、千人左右的20个。1958年“大跃进”兴起后,许多集市被取消或关闭,保留的少数集市大大衰落,原来的整天集从此成了半天集或早集。1963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集市逐渐恢复正常。“文化大革命”中,集市被诬为“资本主义阵地”,撤销32个,保留37个。撤销的集市有上高、西羊楼、西张店、颜张、燕家庄、东张、赵汶、宋家庄、石屋志、茌家庄、苏庄、鲁西、北望、许家庄、朱家庄、东良父、乡城、延东、宣洛、山阳、西界、西遥、大汶口三八集、孙庙、东牛、对臼、白峪、篦子店、赵家店、黑水湾、小辛庄、白楼集。保留的集市有省庄、徐家庄、刘家庄、旧县、渐汶河、邱家店、山口、范镇、祝阳、姚庄、麻塔、黄前、大津口、下港、下里、上港、崅峪、化马湾、上庄、崔家庄、房村、东南望、良庄、茅茨、大汶口、颜西、马庄、满庄、南留、北集坡、洪沟、夏张、玄家楼、道朗、鱼池、粥店、六郎坟集。其后,合并集市,统一集日,反复变动数次,给人民群众造成很多困难。
  1979年后,城乡集市发展很快,恢复了原撤销的32个集市,同时又岀现万人以上的大集2个(范镇、崅峪)。泰城新建了岱北、南门、东关、洼子街、顺河北路、文化西路、小桥子、车站街、青山街、三里等市场。至1981年,万人以上的大集又增2个(夏张、黄前),5千人以上的集市发展到20个,3千人以上的集市发展到12个,2千人以上的集市发展到30个,千人以上的集市2个。
  1983年,城乡集市共107个。其中五天一集改为五天二集的有省庄、渐汶河、山口、范镇、祝阳、下港、崅峪、上庄、良庄、北集坡、夏张、道朗12个,大汶口改为天天集,渐汶河成为小商品市场,车站街成为农副产品批发专业市场,各办事处(原公社)驻地都岀现天天市,基本解决了集期少、场地小、人群拥挤、交易不便的问题。
  1984年,全市共有集市120处,其中农村集市107处,泰城市场13处。城乡集市贸易日期表(1984年)第二节市场建设
  30年代,泰城、大汶口的市场设有固定货棚、货摊。其他集市,固定摊贩均有布棚、货床,一般行业有场地。解放初期,泰城多数小商小贩无固定经营场地。建国后,泰城除有固定门市外,凡农民进城岀售农副产品均在指定地点进行交易。泰城确定洼子街和下河桥以南十二连桥以北为农贸市场,场内划分粮食、蔬菜、家禽、鲜蛋、百货、木料等市口。1963年,在48个集市的粮食交易市场配备磅秤24台、手秤17杆。其后,又在泰城、大汶口、山口等大集市设立标准尺、标准秤。
  1980年,在泰城文化西路、顺河北路、洼子街市场建立固定货棚2500米、货台1500米。1981年,建成岱北市场,面积4500平方米;顺河北路市场因选点不当,建成后无人问津,被迫拆除,损失7万元。1983年,新建扩建岱北、文化西路、东关、新市场等大小市场13个,内设固定摊位8900个。1984年,建设玻璃钢瓦棚783米(其中泰城批发服务部市场523米、祝阳260米)、水泥服务台780米(其中夏张500米、北集坡120米、邱家店30米、满庄130米),崅峪扩建市场长1000余米、宽20米,搬迁农民45户。
  第三节经营管理
  清末至1945年前,集市管理除税收由牙纪承包外,其他有关分行划市、场地设置等问题均由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负责。
  人民政权工商部门于1943年开始对辖区集市进行管理,主要是对敌占区实行经济封锁,防止粮、棉、油等重要物资资敌。
  建国初期,各种经济成分并存,个体经济在集市贸易中占相当地位,粮、油、畜、菜等农副产品主要通过集市进行交换。市场管理的原则是促进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
  1953年下半年起,市场管理采取紧缩、限制、关闭等措施,时松时紧,多次反复。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关闭了粮油市场。由国家粮食部门独家经营,岀现了粮油倒流,养猪量下降的局面。1954年4月,经专署批准,在九区试办粮食市场,其后推广到各大集市。1956年,随着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的基本完成,集市贸易纳入以国家和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市场体系。1958年“大跃进"、大办公共食堂,集市贸易被取缔,随之而来的黑市交易充斥城乡,禁而难止。至1960年期间,物资紧缺,物价暴涨,小麦每公斤由2元涨至6元,地瓜干由1元涨至4元,一个煎饼5~8角,蔬菜高出牌价5~10倍。为恢复农村经济,搞好集市管理,禁止乱检查、乱没收、乱处理等违纪现象。是年,共查获各类投机贩运案件11675起,总价值7.34万元,其中属一类物资661起、二类物资2497起、三类物资8517起,同时取缔无证商贩。
  1961年,开展以整顿集市、稳定物价、打击投机倒把为内容的市场管理。对战备战略物资和重要农副产品优先管好,压缩集市贸易。对粮、棉(土纺、土织)、油(油料、油脂)、建筑器材、有色金属等严加管理,控制集市贸易额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1964年“四清”运动期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岀“胡萝卜芫荽葱,阶级斗争在其中”的口号,农民不敢上市经营自产的肉、蛋、菜。
  “文化大革命”时期,集市贸易被诬为“资本主义尾巴”而受到批判,加以取缔或限制。撤销了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实行归口管理,到处设立关卡,采取撵、管、训、查、扣、罚等方法。农民调剂余缺、互通有无的粮食(口粮和自留地小杂粮),有些被没收拍卖。家庭副业产品很少上市。农村粮、棉、油及农副产品不准进城买卖,市场越管越死。与此同时,集市以外的投机倒把活动却盛行一时。
  1970年10月,根据国务院指示,建立健全了工商管理机构,集市经营管理有所进展。但在“左”倾错误干扰下,工商管理部门被当作无产阶级在经济领域里的专政工具,集市管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宁左勿右,限制过严、管理过死、打击过宽的现象相当普遍。对集市贸易实行“严格限制,逐步代替”的政策,堵塞了商品流通渠道,损害了群众利益,给城乡人民带来极大不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集市贸易坚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实行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要求实现“四好"(管理好、宣传好、卫生好、秩序好)和“三化”(制度化、规格化、经常化)。上市人数和经营品种显著增加,贸易规模扩大,购销两旺,价格回落。1979年集市成交额2143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2.9%,比1978年上升138.7%。1980年,集市成交额3422.1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26.7%。1981年,集市贸易进一步发展,成交额比上年又上升12.6%。1982年,集市不断扩大,赶集时间延长,上市品种由300多种增至500多种,集市成交额4945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7.53%。
  1983年,贯彻国务院《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发展集市,增加集期。同时,加强市场管理,治理脏、乱、差,上市商品实行分行划市分片经营,不得在场外成交,并规定:①不准以各种证券换取商品,严禁倒卖各种票证;②无县级以上医药卫生和工商管理机关证明,不准在集市上行医、出售药品;③严禁出售伪劣商品,以次顶好、以假充真、少秤短尺、掺杂使假、欺骗群众;④严禁在集市上赌博、测字、算命;⑤严禁伤风败俗、野蛮恐怖、摧残身心健康的卖艺活动;⑥严禁欺行霸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是年集市交易额5797万元, 相当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8.46%。1984年集市贸易额继续上升,达6498万元。
  第四节山会、庙会、物资交流会山会、庙会清末至抗战前,境内有大小山会、庙会50多个,每年在既定日期举行,会期3天、6天、8天、10天、12天不等,与会者数万乃至十数万不等,外埠人士亦来赴会。山会、庙会主要开展物资交流,一般有戏剧、曲艺、武术、马戏等活动助兴,赴会民众中盛行酬神、祈祷之风。上市物品有杂货、棉布、丝绸、皮毛、中药材、农具、牲畜和土特产品,各种饮食摊点、酒棚、茶座一应俱全,对繁荣经济起了很大作用。此外,境内还有骡马大会80余处,多在麦收,秋收前举行。抗日战争初期,所有山会、庙会及骡马大会陆续停办。
  物资交流会建国后,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掌握,于1951年5月,在泰城举办首次物资交流大会,每天上市逾万人,成交总额10余万元。交流会期间,牲畜成交700多头,农具成交64700余件。此后,农村各地亦相继举办大会。1962年后,规模越办越大,次数亦越多。是年在泰城下河桥举办秋季物资交流大会15天,与会者有河南、河北、安徽、上海、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等10多省市的124个单位,成交总额165万元,其中成交生产资料占17%、生活资料占27%、农副产品占19%、副食品占7%、饮食物品占12%、其他占18%。至1965年,全境城乡各地共举办物资交流会20次,上市物品少者千种,多至2600余种;成交额少者20余万元,多至219万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社会秩序混乱,物资交流会停办。1979年秋季,大汶口恢复物资交流会,会期10天,上市品种2000余种,与会22万多人,成交大牲畜1909头,成交额121万元。之后,泰城、大汶口两地又举办物资交流会4次,农村各地未再举办。1982年,城乡皆停办。1983?1984年仅有大汶口举办秋季物资交流会2次,成交总额43万元。
  著名庙会、山会一览表物资交流大会基本情况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