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饮食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57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饮食服务
分类号: F719.3
页数: 3
页码: 284-286
摘要: 泰安的饮食业发展较早,清末民初泰城 设有饭店16家,从业人员124人,较有名气 的有“同和春”、“义和春”、“元和春”、“聚宾 楼”、“心中乐”、“桃园春”、“大兴饭店”、“万兴 饭店”等,主要分布在财源街、大关街、通天街。
关键词: 餐饮业 饮食服务

内容

泰安的饮食业发展较早,清末民初泰城设有饭店16家,从业人员124人,较有名气的有“同和春”、“义和春”、“元和春”、“聚宾楼”、“心中乐”、“桃园春”、“大兴饭店”、“万兴饭店”等,主要分布在财源街、大关街、通天街。1925年发展到25家,资本额60000余元。1937年21家,从业人员226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至1947年,先后有“元和春”、“泰和楼”、“齐鲁”、"会芳园”、“马家馆”、“义和春”、“侯家店”、“聚宾楼”、“新和园”等11家饭店歇业,其余商号勉强维持营业。
  解放后,饮食业发展较快,1949年有饭馆39家,从业人员289人,经营饭食以馍馍、锅饼、烧饼、油条为主。1953年,泰城设国营饭店1处,从业人员4人,经营额4439元。私营饮食座商465户,从业人员1180人,资本额34132元,营业额527496元。1954-1955年,个体经营户有782户,从业人员1359人,资本额85800元,营业额755500元。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全县有52家饭店实行公私合营,农村饭店过渡到供销社,各基层供销社相继建立饭店,下设邱家店、范镇、山口、省庄、大汶口等饭店。至1958年上半年,农村饭店21个,从业人员96人。是年,搞公共食堂,饮食业普遍萧条。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饭店用“增量法”、“瓜菜代”等办法,勉强维持营业。1963年,根据中央“加强管理,缩小范围,逐步代替,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方针,取缔私人饮食业,城镇和交通要道、集镇设饭棚,增加网点,控制市场。1966年,国营、集体饮食网点增加。泰城设国营网点10个,设有“心中乐”、“异兰芳”、“车站馄饨馆”、“桃园春”、“美而廉”、“大众饭店”、“岱宗坊饭店”,还设有合作店1处,下设17个网点。1970年,大关饭店、大关回民饭店、青山合作社饭店停业;东
  方红饭店、东方红回民饭店建成开业。1972年,恢复传统服务项目和地方风味小吃,经营饭菜50余种,并开设水饺部、包子部、面条部、快餐部,实行服务到桌到人,恢复承办酒席业务。
  1978年,饮食业日趋繁荣,饭馆增加了冷食、煎包、凉面、精粉馄饨等面食品种。为方便群众,城镇主要街道增加早点业务。1979年,允许农村社队、集体及个体经营饮食业。1980年全县有饮食业机构网点667处、从业人员3706人,其中全民所有制网点56处,从业人员1040人,集体所有制网点246处,从业人员1941人,个体饮食业网点365处,从业人员725人。1984年,城区及各集镇、公路沿线、主要街道均设有饭店,全市饮食业机构网点1704个、从业人员5663人,其中个体业户1395个、从业人员1914人。
  第二节服务业
  旅馆招待所泰安的旅店业比较兴盛,一因泰山香火会,二因交通比较方便。客店一般为私人经营。清末,泰城洼子街、南关、西关、北关、通天街等处为旅店集中处。自岱宗坊至岱顶沿路均设有客店,有棒棰、鹦鹉、簸箕、笊篱等店家,规模很小,资金微薄。每年香火会期间,朝山进香的人云集泰山,临时客店增多。津浦铁路通车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外埠商贩来泰经商者增多,火车站附近及西关大街旅店集中。20年代,东关、北关等处增设旅店数处。“七七”事变前,泰城旅店达300余家,旅店设备简陋。业务包括住宿、存放马车、购买土产品及汽车票、香纸等物。抗日战争期间,客流量下降,城内8家较大的旅店被迫停业。1945?1948年,国民党军队盘据泰城,住店人数锐减。
  建国初社会安定,客商逐渐增多,1949年城内开设旅店100余家。1955年,在通天街开办泰安县第一招待所,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家公务人员。1956年,建泰山旅馆,从业人员24人。“连升”、“新安”两家旅馆实行公私合营。年9月,县供销社招待所建立。1957年,泰城旅店房间469间,容纳旅客1739人。1958年,各基层供销社先后建立旅店及马车服务站。1959年,建御座宾馆,隶属地区接待处。1965年,根据中央、省政府有关公社不准经商的规定,泰山公社经营的17家合作店归口管理。1966年,国营、合营旅馆、招待所共5家。1974-1976年相继建成泰安地区第二招待所,泰安地区第四招待所,泰安县工业招待所。
  1978年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者剧增,泰山旅游业不断发展,旅馆业兴旺。1979年,泰城、公社驻地、公路沿线相继建起一些个体旅馆,为方便旅客,旅馆开设母子房间、新婚夫妇房间及接送旅客等服务项目。各基层供销社及公社机关开设小型招待所。1980年,全县旅游店业网点106个,从业人员589人。1984年,境內共有旅馆、旅社、招待所192家,从业人员2674人,床位14908张,其中设在泰城173家,床位14247张(其中高档床位362张),从业人员2423人;客流量20万人次,其中接待外宾2.2万人次;旅游旺季床位利用率100%,年均利用率65%。
  照相1889年(光绪十五年),有刘姓在泰安经营照相馆。民国初,泰城设“翠景”“庆云”、“华英”照相馆,设备简陋,仅有三角架、4?6寸外拍机、自画小布景,暗室用日光灯来回走动晒相,经营状况不佳。1938年,泰城大关街、财源街,西升平街增设“泰中”、“泰山”、“泰东”、“明星”、“大中”、“光耀”、“美美”、“同芳”、“艺大"照相馆,从业人员30人。1945年,因战乱难以维持生计,时有6家照相馆停业。至建国前,泰城、大汶口有私营照相馆12家。
  建国后,照相业恢复发展,服务项目有修工、着色、放大,成品质量提高。1955年,泰城10家照相馆实行公私合营,增设照相门市部5个,从业人员28人。对私商改造后,过渡到供销社照相馆4家,此后大汶口及各基层供销社先后设照相馆13家,从业人员41人。
  1978年,先后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彩色照相技术,服务项目主要有拍照、加印、着色、放大、修工、彩扩等,兼营照相器材及维修。1980年,境内设照相服务网点42处,从业人员158人,营业收入23.5万元。服务项目增加了喷灰照相及生活照。1984年,全市国营照相馆23家。
  理发清末民初,泰城有理发铺15家,从业人员50余人,主要设备为冷风吹面机、火剪、坐椅等。较大集镇有小型理发铺,其余为肩挑理发匠流动服务于集市乡村,少数理发匠兼操乐器,为群众婚、丧事服务。至建国前,泰城、大汶口有理发铺28家,从业人员105人。
  1955年,泰城35家理发店转为合作形式,后经调整发展,有14家理发部转为国营、集体经营。1956年,大汶口、范镇理发馆过渡到供销社。此后,各基层供销社相继开设理发店。70年代,理发业经营形式变为国家所有、集体经营,集体所有、集体经营。1978年前,有国营理发店9家,从业人员103人,总营业面积637平方米。
  经济体制改革后,推行经营责任制,增加了个体租赁经营等形式。1980年,全市理发网点123家,从业人员206人。
  浴池民国前,泰城共和街、财源街建广生泉、天兴源浴池2家,从业人员62人,总营业面积600平方米,主要服务项目有理发、搓背、修脚等。民国初,建浴池4家,从业人员60人,总营业面积230平方米。20年代,增建铭德池,营业面积300平方米,从业人员32人。抗日战争期间,浴池业受到影响。1938年有5家浴池停业。建国初,有浴池5家,从业人员102人。
  1955年,浴池业公私合营,日客流量一般为100余人次,旺季300人次。1956年,大汶口有公私合营浴池1家,由于煤价高,年年亏损,1978年停业。此后,国家机关、工厂、学校有条件者均建浴池。1984年,泰城有国营浴池2家,总营业面积600平方米,从业人员40余人。
  洗染民国初,主要经营对白布、旧衣裤的印花或染色。建国后,土布明显减少,染坊业不景气。泰城有染坊1家,当时称为“洋染坊”。1959年改为国营洗染店,经营洗染、印修等。1966年该店有职工16人,营业收入2.8万元,1980年营业收入增加到5.8万元。至1984年,泰城洗染业仍为1家。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