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物资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57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物资管理
分类号: F741.1;F259.21
页数: 5
页码: 280-284
摘要: 物资管理是建国后的一项新工作。建国 初期,农业生产资料由供销社经营,工业生产 资料由工业主管部门垂直供应。
关键词: 部管物资 物资管理

内容

物资管理是建国后的一项新工作。建国初期,农业生产资料由供销社经营,工业生产资料由工业主管部门垂直供应。1958年7月始,物资的计划、调拨和供应,统由物资部门主管。是月,泰山市钢铁办公室设物资指挥部。8月,泰安县计划委员会设物资组。11月,建立泰安县物资供应局。11月底,以上机构合并为泰安市物资供应局。1963年7月改为物资综合公司,1977年改为物资局。1980年后,物资系统企业不断扩大,至1984年先后设立金属材料、化工轻工材料、建筑材料、机电设备、燃料5个公司和木材供应站及加工厂等,全系统干部职工192人。
  管理范围物资部门主管国家统配物资和部管物资,包括金属材料、木材、工业生产用煤、建筑材料、化工、轻工、火工、橡胶制品、机电产品中一、二、三类机械及其它三类物资。1958?1965年,年均供应总值157.87万元。1965年,供应物资增至93个品种、725个型号规格。1966-1978年,年均供应总值594.96万元。1979?1984年,供应物资共6大类1000余种,年均供应总值203&32万元。
  管理制度1958年下半年,对重要工业生产资料,即原材料、燃料和机器设备等,逐步实行了计划分配制度。1959年,根据“先中央,后地方,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物资分配计划,实行统筹统配的管理办法。1960年,物资部门实行政企合一体制。计划内物资按分配计划执行;计划外货源凡能弥补缺口的物资均纳入计划分配;计划外长线物资敞开供应。1963年,实行多渠道、多形式、计划供应、临时供应、借支垫付、定购预交、代购代销等办法。1965年,采取“集中使用,保证重点,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计划内物资专料专用,计划外物资调剂有无”的供应办法对三类物资实行统一管理,全面安排,统一外调、统一发运。为解决供应不足,开展地区之间的物资调剂,挖掘社会
  资源,并组织节约代用。1966年,虽受“文化大革命”干扰,仍采取了计划调拨、会议调剂、外出采购相结合的办法,缓解了供求矛盾。其后,物资管理削弱,物资供应不能正常运转。1976年起,实行统筹统支与地方平衡相结合的办法,专用的、固定大量供应的产品,实行产需直接见面;通用的、用户比较分散的产品,由物资部门供应;三类物资自由采购。1978年,为弥补物资缺口,实行计划外协作,调剂串换供应。1980年,贯彻计划供应为主积极开展市场调节的方针,既保证计划内供应又解决计划外需要。1982年,进一步增加物资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积极开拓供应市场,并把支农放在首位。1983?1984年,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改革体制,统筹供需,开源节流,搞活流通,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1958-1984年物资系统五项经济指标统计表第二节业务机构
  建筑材料公司1964年,物资综合公司设“三类建材物资”领导小组,管理全县砖、瓦、石灰、沙、石等三类建材产品的产、供、销。1976年改为由建材站管理。1980年由金属建筑材料公司兼营。1984年单设专业公司,主营水泥、玻璃、沥清、油毡、石棉、花岗石、云母等,兼营地方三类建材70多个品种。下设门市部、仓库,干部职工13人,年经营额199.78万元。
  燃料公司1978年成立,经营各种煤炭和焦炭。1984年有干部职工33人,年经营额978.39万元。
  化工轻工材料公司1980年,化工材料由“金化建”公司兼营。1984年9月设专业公司,主营化工、火工、轻工材料、橡胶及其制品等,兼营农用化肥。下设门市部1个、仓库3座,干部职工20人,年经营额399.97万元。
  金属材料公司1980年成立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公司。1984年9月金属材料业务析出,单设专业公司,经营钢材、生铁、有色金属、冶金炉料、硬质合金等,下设门市部1个、仓库2座,干部职工14人,年经营额583.4万元。
  木材供应站1972年9月成立,经营各种木材、纤维板、胶合板及木制品等。1980年设木器加工厂。1984年有干部职工25人,固定资产7.46万元,年经营额299.6万元。
  基层物资供应站1978年设大汶口、山口、范镇3个物资站。1982年设满庄、徂徕、祝阳、道朗、北集坡、邱家店崅峪、夏张、麻塔、良庄、西住、下港12个物资站,至1984年共15个。
  第三节物资供应
  金属材料建国前,境内金属材料实行自由交易,有生铁、熟铁、铜、银、钢几种,经营量很小。建国后,金属材料属于国家专控物资,由需用单位的主管部门分配供应。1959年由物资部门统一管理。初期仅供应钢材和生铁,且数量较少,是年供应钢材516.9吨。其后,供应品种不断增加,主要有钢材(包括重轨、轻轨、大型型钢、线材、中厚钢板材、薄钢板材、无缝钢管、焊接钢管、硅钢片等)、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铸造生铁、冶金炉料、硬质合金等。1964年后,国家计划供应量不足,缺口通过计划外调剂采购解决,1965-1977年年均供应量为1339.3吨。1979年,通过全国大区及省各级调剂会,串换钢材1000余吨。1980年后,参与市场购销调剂钢材2328吨,占年供应量的45.3%。同时,开展“四代一调”(代购、代销、代加工、代储运、调剂串换),代购钢材和杂钢100吨,以生铁代加工钢材350吨,调剂利用库存钢材100余吨,缓解了供求矛盾。1984年供应钢材5310吨,计划内钢材主要供应各生产单位、各乡镇农具厂、小水泥厂、建材厂以及工业维修、农田基本建设;计划内生铁主要供应各乡镇农具厂;计划外调剂主要是弥补工农业生产所需及无计划供应的单位。供应总值1961年为72.1万元;1976年143.4万元;1980年后逐年增长,每年在254?432万元之间;1984年503.4万元。
  化工轻工材料建国前,境内经营的轻工材料主要是纸张、麻袋等,化工材料很少。建国后,化工轻工材料经营量逐年增加。1958年,由物资部门统一管理。1960年后,以支农为主,供应量大增,有5类、73个品种,主要是炸药、雷管、导火线等,橡胶类的轮胎、管带等,化工类的纯碱、烧碱、硫酸、盐酸、硝铵、硝钠、沥清等,轻工类的麻袋、水泥纸袋,各种编织品等。1972年,供应炸药188.6吨、纯碱11.3吨、轮胎150吨。化工材料实行地区平衡分配。1976年,计划分配不足,通过调剂,调入急用化工材料总值4万余元1979年后,为缓解供应紧张局面,积极开展了市场调节和代购代销,组织计划外货源。计划内主要供应皮革、造纸、制毯、印染、玻璃、橡胶、泡花碱、化工等厂家,以及农田基本建设、水利、防汛等事业;计划外主要供应市直各厂及乡镇村街工副企业。计划内货源主要由省、地区调拨,计划外主要购自齐鲁石化公司及全国各地。供应总值1975年前均在百万元以下,其后逐年增加。1980年320余万元。1984年近400万元。
  建筑材料境内建材产品主要是砖、瓦、石灰、河沙、石料。1958年后,由物资部门管理。1966年,水泥、玻璃、油毡、沥清由国家计划分配,其中供应水泥4100吨、玻璃25箱。1976年,增加石棉制品、保温材料、建筑卫生陶瓷及地方三类建材产品共百余种。计划内分配的,水泥来自新汶、炒米店、张店,玻璃来自济阳、秦皇岛、威海、青岛等地。70年代后,计划外调剂的水泥主要来自境内生产单位。境内生产的砖、瓦、河沙、石料、保温材料等地方三类建材产品具有一定优势,但1963年前产品规格杂乱,质量参差不齐,价格高低不一,生产计划,供销脱节。1965年,物资部门对手工业系统的砖瓦厂、石英厂、石料厂、沙厂及生产大队集体副业实行了全面管理,产销状况大有好转,砖瓦、石灰、河沙、乱石、石英、钾长石等产量倍增,行销济南、德州、惠民、聊城、北京、天津、上海及河北、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湖南、湖北、云南、贵州、黑龙江等地。年均外销量8万余吨,占销售量的40%左右。
  机电设备民国时期,境内仁德、平民等厂及电灯公司的机电设备,均购自外地。建国后,机电设备由省、地区实行计划分配。1958年,由物资部门经营管理,品种、数量较少,主要供应轴承等农用物资。l959年供应轴承61套。1961年增至7438套。1962年后,机电产品供应困难1964年渐趋好转,计划内供应主要是机械设备、工矿配件、各系列轴承、电缆、电线等300余种;不足部分通过计划外调剂解决,其中主要为电机、轴承、电线及工具类等100多种。后因“文化大革命”干扰,计划供应严重不足,通过清仓査库、回收修复及社会调剂始获缓解。1979年后,供应好转,并开始经营各种汽车。至1984年,经营品种有5大类368种,其中电机、轴承、布电线、电焊条等品种最多,供应量为电机1196台、轴承38000套、电线1129千米。计划内供应由省、地区分配;计划外调剂主要购自北京、南京、上海、天津及湖南等地。机电设备主要用于支农并供应开关厂、农机具各厂及农电站等,支农物资占供应总量的70%左右。1976-1982年,除个别年份外,供应额均在230-280万元之间。1984年供应额347万余元。
  燃料清末至民国,境内用煤主要依靠商贩从新泰、莱芜、华丰等处运入。30年代,泰城、大汶口有几家煤炭店,初步形成燃料行业。建国后,煤炭由国家专营,工业用煤按计划分配,生活用煤由商业部门经营。1958年起,物资部门经营燃料,只供应“大炼钢铁”用煤。1959年供应原煤5311吨。1960?1961年,主要供应化肥生产用煤、发电用煤及农机具制修用煤。1962年后,生活用煤由地区管理。1969?1976年,物资部门供应煤炭仅限于调换砖瓦等三类建材产品,共计1.5万余吨。1978年后,工业用煤主要供应酒厂、化肥厂、酿造厂、水泥厂、造纸厂、农具厂、砖瓦厂及农田基本建设、地瓜育苗、农村多种经营、水利、公路建设等。烟煤主要来自新泰、宁阳、新汶、莱芜、肥城,无烟煤来自大同、阳泉、莱芜。1978年供煤14.6万余吨。1982年供煤20万吨。1983年后,又从外县小煤窑及长治、红山、武安等地调入部分优质煤,缓解了无烟煤供应的紧张局面。1984年供煤26.4万余吨。
  木材建国前,境内主要木材市场有泰城、大汶口、山口、范镇、崔家庄等集市。木材品种主要是当地及莱芜、新泰、宁阳等县的柏、槐、杨、柳、榆、楸等,外省木材极少。建国后,木材需求量逐年增加,当地木材供不应求。1952年始,境内主要生产单位所需木材,由商业部门计划供应。1959年后,由物资部门管理。1960?1970年,主要供应木器、火柴等25家工厂及各公社农具厂。1970-1984年,主要供应化肥厂、红旗煤矿等28个单位及各农具厂、黄前和大河水库等。1959年供应木材2080立方米。1964年6676立方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直至1982年,供应量下降,年均800?3000立方米。1983~1984年激增至1.1-1.4万余立方米。
  1960年供应品种有各种木材及毛竹。1975年有桩木、红白松、落叶松、曲、揪、柞木等。1979年增加纤维板。1980年又增胶合板。此后至1984年又增马尾松、东北杂木、江南杂木以及美国进口花旗松、苏联进口樟子松等20余种,计划内供应来自地区调拨。1980年前占供应总量的80%,其后减至10%左右,缺口依靠协作调剂解决。1982年由吉林省辉南、泉阳等地林业局进货。1983年与东北松江河、泉阳林业局等10余单位签订供货合同,从而有了可靠的货源基地。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