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对外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56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对外贸易
分类号: F741.1
页数: 5
页码: 276-280
摘要: 境内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均由商贩分 散经营,通过济南、青岛、天津、徐州等地输入 输岀。
关键词: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体制

内容

泰安的对外贸易,约始自五口通商之后
  不久。境内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均由商贩分散经营,通过济南、青岛、天津、徐州等地输入输岀。抗日战争时期,日商三井、三菱等洋行在泰安培植了一批“代理商”,垄断了出口商品收购业务。建国后,岀口商品分别由供销社及食品、油脂、畜产品等公司兼营,进口商品由省、地区有关专业公司经营。
  1958年11月,县商业局设外贸科。1961年9月,县供销社设外贸科。1972年10月,外贸归口管理,县设外贸局和外贸公司。1975年1月,外贸局和外贸公司撤销,外贸复由供销社经营。1977年6月,县外贸公司恢复,受县供销社和地区外贸局双重领导。1980年6月,又建立外贸局和外贸公司,实行统一领导,下设收购站1处。1984年5月,机构改革,撤销外贸局,外贸公司为全市外贸事业经营管理机构。外贸公司岀口商品,一是直接收购,二是委托粮食、果品、土产等部门及基层供销社代购,按上级指定的方向、地点、运交省地有关公司或口岸岀口。厂矿出口产品则由厂矿直接运交省地外贸单位。
  1978-1984年外贸经营状况统计表
  第二节出口商品
  建国前,境内出口商品主要是农畜产品。《中国实业志》记载,1933年主要商品出口量为小麦2800吨、花生米625吨、花生油2500吨、豆油875吨、大麻1512.5吨、姜440吨、山楂12600吨、柿饼37.5吨、鸡蛋13000万枚,总价值为71205万元。
  建国后,岀口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至1984年,共有粮油、食品、土产、畜产、工艺品、轻工业品、矿产、工具8类90多个品种。
  粮油类有花生米、麸皮、红小豆、芝麻、棉籽5种,主要是花生米。花生是境内大宗岀口传统商品。《重修泰安县志》载:境内花生“向惟有短小一种,种者尚少。自光绪十许年后,西洋种输入,体肥硕。山陬水筮,播种五谷,不能丰获;以艺花生,收入顿增,以故种者日多。近年且为出口大宗,民间经济力遂因之而涨,此新兴之利,古无有也”。随着花生岀口的增加,大汶口发展成为邻近数县花生集散地,因有“大汶口花生”之名。30年代,境内出口花生每年1250吨左右,主要销往法国、荷兰、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日本等国。抗日战争时期,花生出口被日本垄断。解放战争时期,岀口中断。建国后,泰安为全省花生出口基地县之一。主要产地为良庄、房村、徂徕、崅峪、北集坡、满庄等地。1978、1979年,每年岀口300吨以上。1981年花生丰收,岀口1241.5吨。后因外商对大小花生分类收购,增加了出口难度,1984年仅出口172.9吨。除岀口花生外.1982年出口红豆39.14吨、麸皮400吨。1983年岀口芝麻52.5吨、棉籽46.34吨。1984年岀口麸皮73吨。
  食品类有苹果、板栗、山楂、土豆、芦笋罐头、兔肉、牛肉、羊肉、鸡肉等20余种,其中苹果等6种食品出口量大。①苹果50年代开始出口。以色鲜、味美、果形匀称著称。境内山丘、沙地适种苹果,出口量虽不及烟台、青岛,但好于其他地区,在全省占有一定地位。1959年出口177.9吨。1973年岀口7254吨。1975年,省定泰安县向阳大队为红星苹果出口基地。1977年出口6116.15吨。后因出口品种受限制,大部分苹果不能岀口。1984年出口282.9吨。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提供苹果出口的充足货源,在下港、麻塔、省庄、北集坡、徂徕、满庄、崅峪、道朗、山口、夏张等办事处辖区各苹果生产基地,进行老树更新和改良品种,培植的玫瑰红、红富士等良种己开始结果。②板栗50年代开始出口,换汇率高,是外贸岀口骨干商品,时常供不应求。主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及港、澳等地。l958年出口275.15吨。1963年增至425.65吨。1978年落实农村经济政策,栗农生产积极性提高,又加外贸部门加强了栗树病虫害防治和更新换代的技术指导,板栗增产,出口量增加,当年出口1235吨。1984年出口1035.8吨。③土豆(白头翁品种)1970年开始出口,主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1971年出口1482.35吨。1971?1977年年均出口500?1000吨。1978年增至1613.13吨。1980年后,由于品种退化,岀口量逐年下降。1984年出口仅307吨。④兔肉1978年开始出口,主销日本和港、澳等地。外贸部门收购后,运交东平冷藏厂宰杀出口。1978年出口17.21吨。1981年增至35.16吨。1984年为23.78吨。⑤鸡肉1980年起,外贸部门收购后,运交济南肉联厂加工出口,主销日本、美国等地。1983年岀口35.44吨。⑥芦笋罐头1976年从日本引进芦笋种子,在17个公社的部分生产大队种植。1983年开始收购,由市罐头厂加工成罐头,当年出口607.22吨,主销日本、英国、西德等地。1984年出口1204.32吨。⑦花生水果罐头1983?1984年出口1055.59吨。⑧冻羊肉1982年岀口1.77吨。⑨冻牛肉1981-1982年出口927.14吨。⑩冻家兔1978?1984年出口197.68吨。?山楂饼1978?1984年岀口537.69吨。
  土产类有蜂蜜、地瓜干、槐米、核桃、生姜、大麻、姜芽、甜叶菊等20余种,其中以蜂蜜等4种为最多。①蜂蜜1963年开始出口槐花蜜,主销西欧各国,年出口量由几吨增至几十吨。1979年高达136.08吨。1984年为90吨。②地瓜干1979年开始出口,主销日本。地瓜干是国际市场紧俏商品,换汇率高,供不应求,是年岀口425.25吨。1984年增至307&26吨。③槐米1978年开始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1978年出口31.12吨。之后,因私商高价收购运销外地,岀口量下降。1982年出口5.1吨。1984年仅0.2吨。④甜叶菊1982?1984年岀口67.44吨。⑤薏苡米1984年出口11.92吨。
  畜产类有猪鬃、肠衣、山羊皮、绵羊毛、兔毛、水貂皮、菜牛、羊绒、牛皮、猪皮、羔皮、皮褥子等30余种,其中猪鬃、肠衣等7种出口最多。①猪鬃清末开始出口,主销日本、西德等国,主要收购和加工基地徂徕孙家瞳村、邓家庄及许家庄。建国后,猪存养量不稳定,猪鬃出口量时升时降。1959年岀口19箱(每箱200。把)。1978年出口360箱。1981年增至8138箱。1984年降至25&03箱。②肠衣有猪肠衣、羊肠衣两种。清末开始出口,主销日本和东南亚等地。猪肠衣:1959年出口962根。1963年增至60031根。1981年达296641根,1984年为14798根。③山羊皮清末开始岀口。建国后每年出口3?9万张。1977年国家定泰安为出口山羊皮的基地县。1978年,县定下港、麻塔、徂徕、良庄、道朗、崅峪6个公社为青山羊基地。1984年出口羊皮14.66万张。④绵羊毛1970年引进细毛羊,年存养量7~8万只,收购羊毛7~15万公斤,统交泰安地区进出口支公司转省公司,加工成毛纺呢料、地毯等,销往日本、东南亚等地。1984年收交16.80万公斤。⑤兔毛1959年开始岀口,换汇率高,主销日本、西欧各国及香港等地。1959-1973年岀口量较少。1974年后岀口量逐年增加。1977年省定本县为兔毛生产基地。1982年岀口兔毛47025万公斤。1984年存养50万只,出口兔毛1.51万公斤。⑥水貂皮1974年从东平县引进水貂70只,由良庄公社的东方红、黄石崖、邱家店公社的前店等村养殖。1976年发展养貂专业户75户,存养7550只。当年开始出口貂皮143张。1983年增至8231张。1984年为5037张。⑦菜牛清末开始出口,30年代年岀口5500头左右,主销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建国后停止菜牛出口。1978年恢复岀口,岀口标准为6口以内400公斤左右的活公牛,主销日本、苏联、西欧各国及港、澳等地。1980年港商来泰参观菜牛基地,当年岀口活牛1700多头。1981年为5088头。之后,因菜牛繁殖生长慢(需3?5年),岀口量不稳定。1983年仅岀口548头。1984年增为3750头。
  工艺品类有草编制品、人发等10余种,其中草编制品和人发岀口较早。清末民初,东南乡生产麦秸草帽辫,经新泰浮邱转运岀口,销往英、美、加拿大、德、法、意、菲、日、荷等国。1929年,县建设局设草帽辫传习所2处,提倡生产,出口量渐增。抗日战争期间,岀口中断。于1956年恢复岀口。1972-1976年,发展玉米皮编制品,共岀口草编制品3.26万件。1978?1984年,岀口货号45个,其中提篮2.88万打、座垫1.32万套。此外,1978?1984年岀口人发211.95万公斤。
  轻工业品类有雪平锅、铜网布、机制丝棉、卫生纸等4种。1981年开始岀口雪平锅,至1982年共岀口5.92万只。1981年开始岀口铜网布,至1982年共岀口1680吨。1980?1982年岀口机制丝棉6.5吨。1983年出口卫生纸15.6吨。
  矿产类有石英粉、石英石、重晶石、钾长石等4种。1979年开始出口石英粉,当年岀口40吨。1983年岀口560吨。1984年降至59.95吨。其余三种矿产,1979年后只岀口一次,共394吨。
  工具类只有锄头一种。1978年岀口一次,共15100把。
  第三节生产加工
  生产境内出口商品,根据国际市场需要,以销定产。重点扶持传统商品、畅销商品和新商品生产单位,实行奖售兑现,技术指导。1977?1984年,按照以种植、养殖为中心的方针,向生产单位提供无偿扶持金10万元、无息贷款9.9万元、钢材580吨、木材1640立方米、化肥8790吨,奖售粮食311.34万公斤。
  基地建设1972?1976年先后聘请海阳、肥城等县技术员,指导发展玉米皮编制业务。开办县、社、队大中型训练班120期,有14个公社的99个大队5000余人从事玉米皮编制品业。1978-1984年办训练班88期,自创草编制品货号27个,学习外地样品货号18个。
  1976年,外贸部门与17个公社的部分生产大队订立种植芦笋两万余亩的合同,在不能采笋的3年内实行包产,每市亩补助300元,供应优质化肥100公斤。
  1978年后,根据18个公社的地理条件和传统习惯,先后建立8个基地:①青山羊基地6处,即下港、麻塔、崅峪、徂徕、良庄、道朗公社;②兔毛基地21处,主要有埠阳、北旺、枣行、孛家店、杜家庄、辛庄、南黄等村;③水貂基地17处,主要有凤凰、黄石崖、前店、南王庄、东华等村;④板栗基地2处,即下港、麻塔公社;⑤苹果基地12处,即北集坡、省庄、麻塔、满庄、徂徕、峪、范镇、山口、下港、夏张、道朗、泰山12个公社;⑥肉食兔基地5处,主要有道朗、满庄、夏张等公社;⑦菜牛基地18处,即南河东、岗上、二十里埠、御碑楼、王家庄、井家洼、穆家庄等村及梭庄管区;⑧甜叶菊基地4处,即平家村、徂徕、大马、范镇。1984年,全市饲养牛、羊、水貂、长毛兔、肉食兔等重点户、专业户共2680户。
  引进良种主要有5种:①长毛兔1979?1980年,引进西德长毛兔80只、日本长毛兔50只,并聘请养兔技术员进行喂养指导;②菜鸡1982年从肥城、无锡引进,并设立养鸡点;③甜叶菊1982年与果科所实验农场试种成功,质量较优,深受日本客户好评;④七叶丹1984年试种成功;⑤薏苡米1984年试种成功。
  加工收购的商品有的需要加工后才能岀口。加工形式有两种:①作价加工如干鲜果类的挑选等;②自营加工如皮褥子由被服厂加工;草编半成品的缝里、佩带及装饰品的配制,由草编业加工;鲜牛皮、猪皮的腌制由皮革厂加工;石英粉、重晶石分别由下港、道朗办事处自行采掘、加工、装运,发往青岛口岸。此外,收购的活牛(400公斤以上的公牛)大部分由外贸公司装火车,押运到深圳,直接交给港商,其余部分活牛与活鸡、活兔分别运交地区冷藏厂和济南肉联厂加工出口。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