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营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56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国营商业
分类号: F276.1
页数: 7
页码: 270-276
摘要: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府设立商店,经营 军用物资,兼营少量民用商品,此为境内国营 商业的开端。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国营商业

内容

解放战争时期,民主政府设立商店,经营军用物资,兼营少量民用商品,此为境内国营商业的开端。1948年12月,成立大汶口贸易公司,1949年上半年改为鲁中南区贸易公司,下半年改鲁中南区贸易公司泰安分公司。1950年3月,该公司撤销,成立百货、土产、油脂、粮食、盐业五大公司。此后,相继建立专卖、煤建、花纱布公司,国营商业成为社会主义商业主导,并以批发业务和城镇经营为主。
  1956年6月,国营商业由商业局管理,辖百货、文化用品、食品、纺织品、专卖等公司及蔬菜、茶叶、医药、木材、盐业等经营单位,设批发、零售、服务网点17个。1957年3月,国营商业中划岀一个县服务局,开展食品、专卖公司及蔬菜、饮食服务业务。6月,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国营各公司下设分销处,辖收购组18个、批发门市部41处、加工厂2家。原百货纺织品公司、文化用品公司、大汶口百货公司、纺织品支公司改为百货、纺织品、民用器材、文化用品、大汶口百货5个经理部。1958年8月,县服务局、供销社并入商业局,辖生产资料、百货、副食杂品、土产废品、食品等经理部。1959年3月,根据中央“两放、三统、一包”的精神,将商业局所属部分基层单位下放给人民公社统一管理和经营,各公社建立商业科。6月,公社商业科、商店及所属门市部、附属加工厂、饮食、理发、浴池、照相等行业人员、资金、财产一律收回。12月,商业局辖食品、水产、百货、土产废品、生产资料、饮食服务、烟糖茶、蔬菜果品公司。1965年,共有20个独立核算单位,下设网点65个,从业人员555人。1970年12月,商业局与供销社再次合并,饮食服务公司、百货商店、副食品商店、蔬菜商店、酱菜食品加工厂、棉花加工厂以及基层供销社皆改为国营。1975年10月,商业局与供销社分开,国营商业辖百货公司、五金公司、蔬菜商店、副食品商店、饮食服务公司、食品厂、酱菜厂。
  1984年,商业局所辖国营商业有百货、五金、副食品、蔬菜、饮食服务5个公司和食品厂、酱菜厂,下设网点97个,固定资金12163万元,营业额22302万元,利润220万元。
  1965?1984年国营商业经营情况表第二节业务机构
  百货公司建于1950年,下设支公司2个、营业部7个。1953年改为百货商店。1954年并入地区分公司。1955年5月,恢复县百货公司,下设大汶口百货商店和针棉织品、日用百货两个专业批发部。1957年6月,改为百货经理部。1959年,复称百货公司,干部职工130人。1963年9月,与地区分公司合并。1966年11月,五金分店和百货商店移交县商业局,设批发零售网点15个。1977年12月,县百货商店与百货分站合并为县百货公司,下设批发网点1个,零售网点10个。1984年,干部职工445人,总营业面积2838平方米,辖3个批发部、15个门市部。百货公司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文化用品及食糖、卷烟、罐头、民用交电、五金类商品。1956年,经营商品由4000余种增至5000余种。1960?1961年,工业品短缺,为加速资金周转处理残次商品6.97万元。1963年,打破批发起点,照顾零售单位进货,帮助基层供销社“卸包袱”、调换商品,紧俏商品优先供应农村,纯销售额比1962年增长11.2%。1972年,新扩大经营品种1500余种,购进总值2900万元,销售总值3900万元,利润143万元。1978年,轻纺工业发展,更新换代产品增多,陈旧产品滞销。1979年,经营商品8000余种。1980年后,商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中高档商品开始进入消费领域。1984年,百货商品增至一万余种。购进总值3517.5万元,利润总额42.9万元。
  泰安市百货大楼一角
  饮食服务公司建于1956年2月,初称饮食福利公司,下设照相合作社1个、理发合作社2个、公私合营饭店8个、公私合营旅馆3个、公私合营浴池2个。是年10月,饮食福利公司撤销,业务归县贸易公司。1957年上半年,复归县服务局。下半年增设大众服务经理部、岱峰旅馆、五松亭饭店。1958年4月,改归县供销社,是年8月又归商业局,改为饮食服务经理部。1959年,改称饮食服务公司,下设网点121个,其中国营7个、公私合营18个、合作小组27个。1963年,辖国营饭店3家、国营洗染店1家、公私合营浴池2家、
  续表公私合营旅馆3家、照相合作社3家及理发合作社等。1965年初,实行政企合一,由商业局直接管理,辖饮食、旅馆、洗染、委托、理发、照相等20个经营核算单位,65个门市部、店组,干部职工375人,营业额123万元,利润13.5万元。1966年11月,设饮食服务总店2家,以后两店合并。1968年,恢复饮食服务公司。1978年,城区服务网点增至266个。1983年增设贸易货栈,主要经营议价粮油、肉、禽蛋、副食品、调味品、土特产品、日用杂品、加工熟食制品等。1984年,辖饭店和旅馆17家、照相馆4家、浴池2家、理发店11家,干部职工910人,总营业面积11414平方米,营业总额301.7万元,利润总额8.47万元。
  食品公司1956年3月建立,干部职工63人,下设收购组。1957年,划归县服务局,7月改为食品经理部。1958年4月,划归县供销社,8月,复归县商业局。1959年,恢复县食品公司,下辖肉类加工厂、饲养厂。1963年,与地区分公司合并,下辖省庄、粥店、山口、徂徕、祝阳、范镇、大汶口、满庄、良庄、道朗、夏张、下港、麻塔、崅峪、北集坡、西住、邱家店17处食品采购站,泰城设食品门市部6个。1977年4月,又恢复县食品公司,设食品站18个,干部职工237人。1978年,泰城设肉食供应点11个。1980年,下设零售网点12个。1983年,下辖门市部8个,食品站17个。1984年,下设零售网点共25个。干部职工468人,总营业面积1631平方米。
  50年代中期,公司业务主要扶植私商发展经济,调节活猪、鲜果、鲜蛋、活禽的收购和调拨。50年代后期,上述商品纳入国家统购统销范围,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1956年以后,县内生猪外调业务由中国食品总公司泰安分公司代理,月吞吐量为2万余头,主要调往天津、北京及东北三省。1960年,实行换购奖售政策,鼓励农民养猪。70年代,各食品站宰杀白条猪肉进城,调活猪进肉联厂及省内调拨活猪,年调拨量为11万头。1977年购进总值762.2万元,销售总值852.5万元,利润总额91.5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允许个体、集体经营猪肉,取消统购统销,实行多渠道、多形式经营,自行调节,经营品种由只供应生肉一种增加到15种,销售总值增至1659.9万元。1980年,生猪储存实行随收随运,年调拨活猪7万头。1983年成立贸易货栈,主要经营畜产品,各种肉类实行议购议销,独立经营,自负盈亏。1984年,经营品种增加到20余种,购进总值167.65万元,销售总值1891.4万元,利润总额55.4万元。
  蔬菜公司1956年1月,建立县蔬菜经营管理部,下设市场、亭子门首菜店,经营蔬菜、水产、干鲜调味品等50余种。1957年,改为蔬菜中心店,归县服务局管理。泰城蔬菜供应网点有国营门市部4个、合营门市部3个、小商贩97人、流动菜挑30个,平均每个蔬菜经营人员供应319人的蔬菜。1958年,划归商业局副食品经理部。1959年,改为泰山商店,增加青山、财源、东关、大关街、岱宗坊5个网点。1960年,隶属县蔬菜果品公司管理,下设蔬菜门市部11个,每个蔬菜经营职工负责732人的供应任务。1963年,蔬菜商店改属地区烟酒公司。1966年,恢复县蔬菜商店。1976年,公司设蔬菜贸易货栈,负责商品外购、内调、代贮存等;蔬菜零售店负责泰城国营网点的管理;蔬菜公司综合商店负责管理集体网点。是年,经营蔬菜、调味品90余种,兼营百货五金1000余种,销售额380.3万元。1979年以后,增设种子站、购销批发站、茶庄、蔬菜良种生产资料服务站。1983年3月,设市场综合商店批发部,主要经营干鲜菜、调味品、副食品、水产品、百货五金等。1984年,公司设网点11个,有干部职工629人,总营业面积4659平方米,经营品种增加到1620余种,购进总值702.5万元,销售额685.1万元,利润107.5万元。五金公司建国后至1966年前,五金交化商品由百货业兼营。1966年11月,设五金分站,下设批发部一个、门市部2个,干部职工50余人,营业面积300平方米。1971年9月,改为县五金公司,设批发部、修理部、仓库及门市部2个。1983年,设批发部、仓库2处,门市部2个、维修部1个,至1984年有干部职工141人。
  1962年,五金类商品供应紧张,实行重点放在农村、保证铁丝、元钉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1964年,取消31类五交化工商品的交叉经营,其生产、收购及分配供应均由物资部门管理。1967年销售额328万元,利润20.7万元。1976年,经营商品4500种。1978年后,经营范围扩大,收音机、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等商品畅销。至1984年,经营品种增至5600种,购进总值1430万元,销售总额1729.4万元,利润总额51.4万元。
  副食品公司1967年10月,地区国营副食品业务移交本县后,设副食品商店、南关合作商店共19个零售门市部,干部职工86人,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1971年5月,工农兵商店与副食品商店合并。1976年6月,改为县副食品公司。1978年后,改变进货渠道,食糖、茶叶等大宗商品直接从产地进货。至1984年,下设批发部1个,门市部20个,干部职工增至390人。经营品种中由1978年的1000种增至1500种,购进总值1190.6万元,销售总值1157.4万元,利润7万元。
  第三节商品经营
  一、工业品
  布匹清末、民国直至建国后60年代初,境内农民以自织土布为主要用布。机织布建国前销量不大。建国后供应量不断增加。1954年9月开始,城市居民凭票定量供应棉布。进入70年代,化纤、混纺纺织品进入市场,棉布供求矛盾渐趋缓和。1975年销售棉布19823百米、化纤布4911百米。1978年后,供应形势日趋好转。1984年销售棉布64200百米,比1975年增加223.89%;化纤布31857百米,比1975年增加548.69%。
  服装建国前,洋布服装销量很小。50?70年代中期,以棉布服装为主,凭票证供应。呢绒、毛料、化纤等高档服装很少,服装品种少款式单调。1978年后,服装免票供应,款式、面料、花色品种发生明显变化,高中档呢绒、毛料服装增多,西装、茄克、羽绒服、真丝服装等各种款式的服装充满市场。1984年, 各类服装总销售量3045百件,比1975年销售量1157百件增加63.18%。
  鞋类建国初,商品鞋销售很少,居民一般穿自制布鞋。1956年后,商品鞋的产销有较快发展。是年,各种商品鞋销售1632百双。1965年总销量995百双。1978年后,皮革、棉花等原料充足,布鞋、皮鞋销量明显增长。1984年,销售皮鞋572百双、胶鞋3599百双,总销量比1956年增长120.53%。
  针纺织品建国初至50年代末,针纺织品供应逐渐增加。1960年,卫生衫裤、棉毛衫裤、绒衣裤、床单、绒毯、毛巾被、浴巾、毛巾睡衣、各种线毯(带穗、无穗、印花连儿童线毯)等14种棉织品实行凭票供应。1961年,毛巾、袜子、汗衫背心、枕心、枕套、风雨衣、蚊帐布、人造棉布、麻布等10种棉织品又实行凭票供应。1964年,销售毛巾486百条、汗衫背心272百件、棉毛衫裤49百件、卫生衫裤27百件。1982年11月免票供应。1984年,销售毛巾5879百条,汗衫背心4074百件、棉毛衫裤3354百件、卫生衫裤498百件、总销售量比1964年增16.55倍。
  火柴清末开始使用舶来品(时称“洋火"),销量逐年增加。建国后,为国营商业经营的重要的生活资料之一。1960年销售2984件(每件100包,每包10盒)。1961年凭票供应。1962年销售2400件。1983年,敞开供应,年销量增加。1984年销售17139件。
  肥皂、洗衣粉建国前,多数农民用草木灰、土碱、皂荚和自制胰子洗涤衣物,肥皂销量很小。建国后,肥皂、香皂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生活必需品。肥皂生产受油脂资源制约,供求时紧时松。1960年销售肥皂83箱、香皂2285百块。70年代初,肥皂实行定量凭票供应,总销售量784百箱,香皂12776百块。1971年,洗衣粉进入市场,年销洗衣粉18.6吨、肥皂116百箱、香皂1128百块。1978年后,肥皂免票供应,销量增加。1984年销售肥皂291百箱、香皂4866百块、洗衣粉175吨。
  精铝锅70年代前,主要使用铁锅,精铝锅销量很小。80年代以后,销量增加。1981?1984年,总销售量为31292口,其中1984年销售6710口。
  缝纫机建国后至70年代,缝纫机是城乡市场的紧俏商品,供不应求,城市凭票供应,农村作为收购农副产品的奖售品1960年销售102架。1964年销售127架。1970?1979年共销售12700架。1983年后,市场供应基本饱和,除名牌产品外,一般产品滞销。1984年销售6039架。
  钟表建国初,城内个体修表店兼营少量钟表,自国营公司经营后,零售逐渐增多,国家把钟表作为回笼货币的重要商品。至60年代中期,以销售钟为主。1965年,销售座、挂钟1254只,手表481只。1975年后,钟表的销售比例逐渐发生变化,是年销售钟2903只,手表4569只。1980年连续调整价格,手表每只由120元左右降到65元左右。1984年,经营品种除座挂钟、机械手表外,增加了大量电子手表和石英手表,是年销售手表31831只、座挂钟11929只。
  家用电器1970年前,主要销售收音机。70年代末,贵重家用电器渐次进入市场。
  1979年后,销售量逐年增加。1981年,销售电视机3697台、收音机19628台、录音机242台。1984年,销售电视机9665台、录音机615台、电冰箱109台、收音机13237台、洗衣机1855台。
  自行车建国前,主要是舶来品,销量极少。建国后,自行车品种少,主要有上海产永久、凤凰,天津产飞鸽,青岛产国防(60年代改为金鹿)。1949-1955年,全县销售自行车仅450辆。60年代初,青岛产国防车供不应求。1962年,实行高价销售,每辆500-600元。1965年销售1045辆。70年代起,名牌自行车凭票供应。1983年,名牌自行车仍实行统配计划供应,其它牌号敞开供应。1984年销售25439辆。
  食糖50年代初,食糖供应量较少。1957年开始凭票定量供应,产妇、病人和无乳婴儿凭区乡政府证明,适当优先供应,是年销售15吨。1963年,供应有所好转,基本满足市场要求,全年总销售79.9吨。1978年后,食糖市场逐步放开,买卖自由。1984年,总销售量3770吨。
  茶叶清末至民国时期,境内茶叶货源主要来自六安、合肥、苏州、杭州、天津、济南等地。主要品种有黄大茶(俗称干烘),次为瓜片、大方等。1958年,主要品种有绿茶、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玉兰花茶等。1960年销售677担。1961年销售1857担,其中花茶1060担、红茶68担、绿茶729担。1962年后,先后实行高价销售、农副产品奖售,是年销售127担。1965年取消高价销售,销岀茶叶1000担,其中绿茶占20%、花茶占40%。1970年后,主要以销售花茶为主,占总销量的70%。1984年销售4035担。
  卷烟鸦片战争后传入舶来品(时称“洋烟)。民国时期销量不大。建国后销量逐年增多。1960?1964年实行凭票或凭购物证供应,总销售8640箱。1965年,实行高价销售,是年销售卷烟1427箱。70年代以后,品种不断增加。1975年销售4694箱。1978年销售6001箱。1984年销售23958箱。
  酒类境内销量历来很大。清末至民国时期,主要销售当地产品,名酒甚少。建国后, 酒类实行专卖。1952-1955年,年销白酒114.2吨。1956年开始经营黄酒。1959年因原料不足,白酒产销紧张,改以果酒上市,总销售293吨,其中白酒149吨。1960年实行以酒换料,共销售246吨,其中白酒49吨。1962年对酒类专酿专卖进行整顿,停止酒类自营业务和高价销售,对酒类零售进行审查登记并控制销量,是年销售110.48吨,其中白酒66.84吨。1980年,取消专卖办法。此后,白酒、啤酒销量逐年增加,1984年总销售14278吨。
  二、农副产品
  肉类境内历来以猪肉销量最多,牛、羊肉次之。清末至民国时期,城乡均有肉铺,集市有肉市。建国后,国营食品部门以经营猪肉为主,牛羊肉除供应回民外,市场上很少见到。1955年3月,实行生猪派购政策,关闭社会肉类市场,由国营商业网点独家经营,年销售猪肉21.4万公斤、牛羊肉0.45万公斤。1959-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肉类匮乏,实行凭票供应。1963年后,敞开供应,销售猪肉11么60万公斤、牛羊肉0.6万公斤。1965年,全县71个集市设立86个肉食代销点,全年销售猪肉两次实行凭票限量供应。1978年肉类供应缓和继而敞开供应,是年销售猪肉421.35万公斤、牛羊肉5.4万公斤。1981年,由于牛羊肉增多,养猪发展过快,猪肉滞销,出现卖猪难的情况。食品部门增设销售网点,延长营业时间,赶集串乡,降低销售价格,进行推销。1984年销售猪肉595.33万公斤、牛羊肉&47万公斤。
  蔬菜建国前,除农民在集市岀售蔬菜外,城乡均有蔬菜商贩。1956年,县国营蔬菜经营部门主要经营干鲜菜。1957年始,为保证蔬菜货源,建立蔬菜基地,1961年,蔬菜基地扩大,泰山公社为主要蔬菜基地。1962年, 销售蔬菜6389700公斤,其中鲜菜4953950公斤、干菜1435750公斤。1976-1979年,经营单位与蔬菜基地签定合同,采取定面积、定品种、定数量、定上市时间的管理办法,安排指令性计划,实行包产包销。1980-1983年,实行“大管小活”办法,将人民生活必需的大路菜管住,对细小品种、小杂菜搞活。1984年,取消指令性计划,开放市场,由菜农自产自销。国营公司,主要对干、鲜菜余缺进行调剂。
  鲜蛋建国前,鲜蛋零售历来以集市贸易为主。30年代,鲜蛋销量居全省首位,多数出境,常常供不应求。70年代开始对军特需及城市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居民等定量供应,年供应量23400公斤。1979年后,鲜蛋货源充裕,取消了定量供应。1984年销售鲜蛋430900公斤。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