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品收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56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商品收购
分类号: F717.2
页数: 3
页码: 266-268
摘要: 境内收购的农副产品,以小麦、玉米为主 的粮食作物和小杂粮有223个品种;经济作 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麻、红麻、干鲜果品、 各类苗木以及大白菜、大蒜、生姜为主的30 多个蔬菜品种。
关键词: 供销企业 商品收购

内容

一、农副产品收购
  境内收购的农副产品,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和小杂粮有223个品种;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麻、红麻、干鲜果品、各类苗木以及大白菜、大蒜、生姜为主的30多个蔬菜品种。供销社所购农副产品,贯彻大宗农副产品计划收购、统一价格、统一安排的原则,对国家统购、派购的一、二类农副产品,主要通过合同形式首先完成;对外贸出口商品,由供销社与外贸部门完成收购任务后,组织内部销售。
  1949-1951年,为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维护农民的利益。农副产品收购,开展以粮易商品业务,部分基层社建立土油坊收购花生米,为农民榨油。
  1952年,主要收购大麻、桑蚕茧、鲜蛋、花生、苹果、梨、葱、姜、大麻、山楂片、核桃、板栗等,其中收购大麻319吨、桑蚕茧22吨、鲜蛋1吨。由于供销社独家经营,当年盈利60余万元。
  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和油料计划收购,委托供销社办理。抗美援朝期间,承担支前地瓜干和干菜(姜干、黄花菜、干辣椒)等代购任务。
  1954年,供销社议购品种主要是大麻、干鲜果品,并开始大量收购生猪、板皮、羊皮等畜产品,收购总值比上年增加近一倍。
  1955年,粮油购销业务移交粮食部门。供销社经营鲜蛋换商品(一个鸡蛋换一斤盐)业务。农副产品收购贯彻“只要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农民有要求的,即广泛收购”的原则。大麻、棉花、鲜菜收购量成倍增长,共收购大麻2960吨、棉花29吨、鲜菜733吨、生猪17107头、鲜蛋36吨、牛羊皮96万张、干鲜果532吨、秫秸席428领。
  1956年,国家对一大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统一收购。1957年,国家统购品种进一步扩大。供销社主要是完成国家派购任务,主要品种有生猪、鲜蛋、大麻等。生产者完成派购任务后,自留部分可自行交易。1958年“大跃进”时期,农副产品收购量下降。是年,收购生猪3.41万头、鲜蛋368.3吨、大蒜1634.75吨、核桃144.5吨、栗子738.15吨,同时收购生姜、山楂等,农副产品,总收购量完成计划的61.06%。
  1959年,国家将农副产品分三类进行分级管理:第一类物资(包括粮、棉、油)实行统购政策;第二类物资(包括人民生活必需的重要原料、材料和包装物料,对外出口的重要农产品)实行派购政策;第三类物资(即不属于以上两类者)需要收购部分,实行议购政策。
  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农副产品生产下降,食品、副食品及工业原料货源紧张,国家采用以工业品换原料的措施。是年收购大麻867.7吨、生猪1.74万头、鲜蛋61吨、蔬菜21775吨。农副产品收购额为776.50万元。1961年,贯彻省委紧急通知,收购主要经济作物和副食品实行奖励。1962年3月,收购鲜蛋实行工业品奖售(奖售比例一般不超过鲜蛋价值的50?60%),并对40种粮食、经济作物、畜产品实行奖售收购。干鲜果品虽属三类物资,但按二类物资管理,不许多头经营,只由供销社统一收购。大麻在1961和1962年属于二类物资,统一收购,种麻售麻奖给肥料。
  1964年初,生猪、鲜蛋改由国营商业经营,后又改归供销社收购,并为畜产公司代购板皮、牛皮、山羊皮等。
  1965年,奖售品种减少,只保留棉花、粮食、化肥、油料4种。
  1967年,调整农副产品奖售标准,减少奖售棉布,用于增加人口定量,粮食奖售数量亦有所减少,退岀奖售范围的有12个品种。但部分干鲜果品(如苹果、板栗、核桃)开始实行奖售政策。
  1968年,菜羊、活家兔、梧桐木等10个品种退岀奖售范围。
  1978年后,国家对农副产品采取多种经营,开展议购议销。1980年,除棉花由棉麻公司经营外,其他三类农副产品和完成计划的一、二类产品,均实行议购议销。1981年,对干鲜果品实行分购联销(即以果品公司为龙头,基层供销社为龙尾,多头收购,一头外销)。1984年,收购棉花704吨、大麻101吨、熟红麻240吨、蜂蜜105吨、干鲜果7296吨、干鲜菜2721吨、粮食14621吨、家禽16420吨、鲜蛋108吨、秫秸席167领,农副产品收购总值2103万元。
  二、废旧物资回收
  1953年,供销社根据“为工业寻找货源,为群众增加收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出口提供原料”的方针,开始收购废旧物资。主要收购品种有杂铜、废钢铁、废锡、废铝、废铅、废橡胶、破布、旧棉、废纸、废麻及麻制品、杂骨等。至1955年,收购品种和数量甚少,仅收杂铜851吨、废锡125.20吨、废钢铁201吨。
  1956年,基层社普遍开展废品收购,品种数量大增,共收杂铜75.2吨、废锡24.4吨、废铝0.2吨、废钢铁303.8吨、破布48吨、废旧棉20.45吨、废纸5吨、杂骨178吨。
  1958年,为保证“大炼钢铁”的原料供应,对废旧钢铁实行“大购大销”,提出“挖地三尺翻箱倒柜交售废金属”的口号,机关、学校和农业社层层向群众派任务、下指标,把好铁锅、好铜盆等砸碎当废金属交售,全县共收废钢铁5069.45吨、铝锡87.95吨、杂铜188.15吨。“大炼钢铁”结束后,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废钢,每年最少发动一次收购活动,直至1970年。是年,收购废钢铁5012.65吨。
  1970年后,贯彻“百废俱兴、变废为宝、多收收好”的原则,泰城各大工厂废铁沫收购量增大,最高年收购达5000余吨。1973年,土产公司成立废钢铁旧物资加工厂,将铁沫轧制成砖外调。其后,又铸铁炉岀售。1980年后,各乡镇陆续增设农机制修厂坊,主要原料是废品,废品市场从此出现了竞争局面,供销社收购受到影响。1984年,收购杂铜66.5吨、废钢铁3061吨、废锡5.5吨、废铅14.7吨、废铝24.4吨、破布260吨、废旧棉80吨、废纸1354吨、废麻制品32吨、杂骨761吨。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