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经营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泰安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5152002022000055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经营管理
分类号: F276.3
页数: 2
页码: 257-258
摘要: 50年代初,城乡手工业由县工商科管 理。1955年8月,归手工业管理科;是年10 月,归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
关键词: 乡镇企业 经营管理

内容

50年代初,城乡手工业由县工商科管理。1955年8月,归手工业管理科;是年10月,归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1957年,归县工业局。1959年9月,归县手工业管理局。1968年,归县革委工交组。1969年,归县轻工业局。1975年10月,归县二轻工业局。1976年,各公社农具厂、大汶口油厂、服装厂,邱家店染织厂等28处企业行政下放人民公社管理,业务归局管理。1980年,归公社工业局。1982年5月,公社工业局改为社队企业管理局。1984年4月,社队企业局改为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局。村办企业和其它形式的企业,则多头管理。
  第二节主管部门管理
  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管理,主要以计划统计管理和针对企业存在问题,进行行政指导和协调管理。企业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主要靠自寻门路或市场调节解决。70年代中期以后,社办企业每年需要煤炭8.5万吨、钢材6080吨、生铁6500吨、电力3000万度。五分之四的企业靠找米下锅,产品被主管部门纳入生产计划的企业由上级调拨部分原材料和生产资料。1979年,列入计划产品50种,产值约600万元,调拨的计划內原材料、原煤占30%、钢材20%、木材19%。1980~1983年期间,社办企业主要产品556种,纳入计划的仅40种,产值1881万元,占计划的25.1%;靠市场调节的产值4634万元,占计划的61.8%;队办企业基本没有计划内产品,完全靠市场调节,主要形式有来料加工、外岀定货、市场自销、外地推销、登广告、赶集、赶会。
  纳入计划的企业由主管部门下达生产计划指标(产量、产值、实现利润、税金等),并对生产计划随时给以督促检查。主管部门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实现的各项经济指标,分月、季、半年、全年统计,用以分析指导生产,组织计划外原材料的采购、产品销售以及人员培训,帮助企业争取银行贷款等工作。70年代前半期,贷款主要用于五小工业。1971年银行贷款为46万元。1977年达173万元。1979年,贷款288万元。次年增至866万元。1983年达到1374万元。但由于忽视市场需要、一味追求产值,造成产品积压、企业下马、贷款滞呆等情况。
  第三节企业内部管理
  50?60年代,企业主要经营方式为有组织地向供销、消费合作社或国营企业购买原材料、推销产品、统一承揽合作社或国营企业的加工订货。较高级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资料部分或全部归集体所有,实行工具入股分红,统一管理,用计件工资形式将收益的一部分分配给职工,在增加积累的基础上,购置公用生产工具。
  70年代,企业规模扩大,内部组织结构逐渐完善,产供销、技术、质量检查、职工教育等部门普遍建立起来,企业内部普遍实行计件工资制。乡镇村企业负责人由该级党政领导机关任命。1983年,在企业内部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实行“一包三改”即经济承包责任制;改干部委任制为选聘制,改职工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当年,95%的企业实行了责任制。原山口公社1983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引进各种技术人才50多人、先进技术20多项,同时选送职工去大专院校学习,办培训班,请专家提供咨询、指导,积极开发新产品,均收到良好效果。

知识出处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在省、市、区各级关心支持下,经过修志人员的戮力工作,终于杀青付梓。泰安的同志嘱我为市志作序,盛意难违,谨将所思所想置诸简端。五岳之首泰山雄踞泰安市北部,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局部缩影。远在新石器时期,繁衍生息在现泰安境内汶水流域的东夷人便创造了名贯遐迩的大汶口文化,与继之而来的龙山文化描绘出山东地区史前文明的斑斓画卷。

阅读

相关地名

泰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