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泰城手工业作坊户首先办起合 作组。次年,成立4处生产合作社。1955年 底,已有18处社、组,2195人,股金67643 元,产值180197元。1956年上半年,由于接 纳了不应纳入合作系统的行业,社、组达到 199处、10916人,造成原料严重短缺,部分 社、组的生产无以为继。同年10月进行调整, 保留了 33个自然行业、66处社组,3807人, 生产趋于稳定。
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夸大了集中经
营和办大社的优越性,使传统的供销关系和 经营方式中断,小商品花色品种减少、质量下 降。与手工业有密切关系的商业、运输业过于 集中,对个体手工业限制过死,服务、修理业 网点大量减少,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957年,社、组继续发展.年底,已发展 到建筑、陶瓷、木材、造纸、纺织、缝纫、皮革等 9大类、406处社组,产值391. 3万元。
1958年,新上化工等一大批项目,社、组 达609处。当年,社队企业主要力量投入大炼 钢铁,所产生铁大都是废铁渣,企业陷入严重 困境。是年,社办工业和农村手工业生产合作 社转为公社工业。1959年,在浮夸风、“共产风”影响下,社队企业激增到1345处。经过调整,队办企业几乎全部下马。工业1961年底社办保留了16类67个厂家、3258人。主要有农机修造、土化肥、农药、建材、粮油、被服、绳经加工、石膏等行业。1962年,社办企业进入恢复发展阶段。1965年,公社企业大部分归县管理。
50年代?60年代前半期,大汶口的社队企业发展较快。1955年底,大汶口有13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9年底,有社办企业19处、1100人,产值289.6万元,占全市社办企业总产值的75%,利润5.1万元。
70年代前半期,重点发展了社办五小工业,许多社队相继开办了小机械、农具修配、小五金、家具制造、服装鞋帽制造加工等企业。1975年底,社、队工业发展到1976处,其中社办工业178处、3000人,主要有小农机、小化肥、磷肥、小水泥、小铁矿、生活用品、岀口产品、农副产品加工等50多个项目、500多种产品。1970?1976年,社队企业为农业提供资金4500万元,其中1976年为1100万元。
1976年,全县85%的大队先后办起了工副业和多种经营项目。次年,社队企业发展到2218个(其中社办210处),54180人(其中社办职工2000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社队企业多种经营总产值在7000万元以上,其中社办企业产值4000万元(不包括运输、建筑业2177万元),产品上千种,并形成县、社、队三级农具修配网。省庄公社利用近城优势,集资办企业。1976年,省庄的社办企业16处、队办企业69处,固定资产1100万元,产值1634万元,占全社工农业总产值的60.5%。有十几个大队产值超过10万元,利润超万元。24个发展中国家代表曾到省庄参观、考察。
1979年,社队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1980年,企业总收入达12259万元(泰山、省庄、大汶口三个公社收入均超过1000万元),其中社办7024.3万元、队办5234.8万元,比上年下降14%;工业产值11367万元,比上年稍有下降;209家社办工业固定资产原值4557万元;经营43个行业、556种主要产品;交纳税金255万元;向农业投资535万元;利润比上年降低7.5%,百元产值利润降低9角;2602处队办企业中,有工业企业1135家、非工业企业1467家,队办工业产值3406万元,比上年下降10%。1980年,社队企业从业人员93161人,约占全县人口的8%,占全部劳动力的22%,收入约占公社三级总收入的45%。
1981年,社办企业完成产值6930.9万元。
1983年底,社队企业达1173家(有290家联合企业,其中跨市联合的41家),40990人(其中有大中专学历或受过培训的43人),固定资产10136万元,总产值12014万元(其中建材企业产值4588万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5%,利润568万元,上交税金729万元,产品中的农用机械、中小农具、水箱、磷肥、潜水泵、电泵、台称、大理石板材、水泥、砖瓦、皮鞋、布鞋、泡花碱等产品占全地区此类产品的90%以上,服装家具占50%以上。
1984年,根据中央四号文件精神,市提出大办乡镇企业,要求乡镇、村、联户、个体四个轮子一起转。年底,各类企业达2755处(其中乡镇办443处、家庭工厂1200余处)、12192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8%,其中各类企业技术人才1690名(包括工程师、讲师250名);固定资产11579万元,其中乡镇办企业7074万元;实现企业收入28054万元,其中乡镇办企业11753万元;工业总产值13242万元,其中乡镇办工业8047万元;实现利税3517万元,其中乡镇办企业1506万元。企业总数中,农业企业358个、9024人,收入849万元,占企业总收入的4.2%;工业企业9268个、68879人,收入14190万元,约占总收入的58%;交通运输业100个、2831人,收入637万元,约占总收入的3.1%;建筑企业247个、23423人,收入6616万元,约占总收入的25.5%。
1984年,工业企业按部门分类有20类,主要产品24大类,当年开发新产品110种;1979?1984年,山楂罐头、台称、布鞋、圆顶帽等产品曾7次荣获部省优质产品奖。
第二节工业企业
乡镇工业主要有矿产及建材、机械、纺织、食品(粮油加工)、化工等五大行业及修理、文具、工艺品制造等较小行业。
矿产主要产品有铁矿石、石英、花岗岩、石灰岩、蛇纹石、石棉、耐火粘土、磷矿石等。50年代,崅峪始开采铁矿石、石英石。60年代,石膏、蛇纹石资源也被开发利用。粥店逐渐成为石英矿主要产地。70年代,徂彳来开采磷矿石并建磷肥厂。花岗岩、石灰石历年均有开采。崅峪村办的铁矿产少量铁矿石。
建材境内沙石资源丰富,易于发展建材工业。建材产品由最初的石料砖瓦、石灰发展到水泥及制品、石料板材、建筑装饰材料等。50年代,多以个体或联户经营,以马蹄窑烧制砖瓦。60年代以后,主要是生产大队、生产队集体经营,大都改为砖窑生产,由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机械化转变。70年代初,凡有资源的公社都建立起水泥厂(1984年水泥厂11处)。l975年,全国小水泥现场会在泰安召开。1978年,建筑业大发展,当年建立起296家村办企业,主要烧制砖瓦。1984年,有企业481家,19316人,其中乡办66家.7492人,产值2554万元,利润220万元,税金95万元。
机械主要有农机、机械、配件、衡器、电机、修配等厂家。主要产品有铁木制中小农具、农机具配件、农业建筑、饲料加工设备、衡器、电机及其它工业设备。
机械业是重点行业,是由铁木业社(组)、农具维修厂发展起来的公社化后,各公社在铁木社(组)的基础上,相继成立铁木业合作社,生产锄、镰、镢、锨4件和水桶、水斗、车马挽具、开山工具、三车上棚等。1964年起,安排实施年产50万件铁木制小农具的计划(历年的小农具实际年产量60多万件,维修70多万件)。1978年,根据上级指示由二轻局把计划产品安排到农具厂生产,由国家供应计划内原材料。1978年,有19家社办厂家。次年,降至3家。1980年,猛增至489个厂家,其中村办的486家,产值低于1978年。1981年,因企业效益差,降至142家。1984年,有企业93家,其中乡镇办28家、村办65家,总产值2139万元。
化工化工企业是利用大工业下脚料为原料和修旧利废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产品有土肥皂、土化肥、土农药。70年代,搞泡化殓、塑料、炸药,大多数公社建起氮、磷、腐肥厂。1978年,有乡办企业19处、2291人,产值156万元。1984年,有企业13处,其中乡办6处、村办7处,共760人,产值364万元,利润61万元,税金47万元。
纺织缝纫1955年,建立邱家店棉织厂、大汶口被服厂。70年代纺织缝纫业有较大发展,由原来的来料加工,发展到做各种成衣,厂家达48处,实现产值1007万元,利润38万元。纺织业包括轧花、棉纺、毛纺、麻纺、缫丝、织绸、针织等门类。1978年前,国家对棉麻、毛茧等原料实行控制,使纺织业发展缓慢。1984年底,厂家13处,产值277万元。缝纫工业是在原来缝纫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70年代以来,大部分公社办起了被服厂,能批量生产衣帽,大汶口被服厂的帽子运销上海等城市。
粮油加工食品该行业是由榨油和面粉加工发展起来的。粮油加工,主要有花生、大豆油,磨粉饲料加工等传统项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该业很快发展起来。1984年建起饲料加工厂9处,年生产能力6000万斤。果品加工业是70年代兴起的,利用当地苹果、山楂等干鲜果品兴办加工厂,建厂较早的有麻塔果品厂。主要产品有糕点、糖果、蛋品、果品、罐头、调味品、淀粉、粉丝、豆制品、饮料等。1984年底,粮油加工食品业已发展到215处(粮油厂家185处),加工粮食6143万斤、各种植物油921吨,产值1108万元,利税41万元。
造纸印刷文教用品造纸、印刷业历史较长,但大多数企业建立于70年代中后期。七、八十年代之交,纸张销路不好,多数纸厂被迫下马,山口、徂徕、夏张的社办纸厂和崔家庄队办纸厂保存下来。1984年有社办造纸厂5处,主要产品有有光纸、包装纸,年产量1028吨。最早的社办印刷厂是1955年建的大汶口印刷厂。70年代中期印刷业发展较快,至1984年共有印刷厂13处,年产值276万元。文教用品主要有墨汁、浆糊、学生作业本等,多数由村办、个体企业经营。
工艺美术包括雕塑工艺、金属工艺、漆品工艺、竹藤草柳编、抽纱、剌绣、地毯、首饰、陶瓷、烟花炮竹等行业。1984年,工艺美术企业达11处,实现产值66万元,主要分布于房村、大汶口、徂徕、良庄等地。生产烟花炮竹的主要是村办、个体企业,分布于道朗、山口、黄前等乡镇。
第三节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为农村多种经营企业。1976年,全县有85%的大队办起了多种经营项目,主要有粮食加工、水果、畜禽、药材等。1979年,有企业1475处,其中社办的29处、村办1446处,共有23348人;总收入2699万元,其中社办收入13万元、村办2686万元。1980年以后,企业急剧减少。1984年,有358处(其中社办14处,村办344处).9024人, 收入849万元(其中乡办71万元,村办778万元)。
第四节交通运输
该行业是由客货运输(包括装卸、搬运)专业队、组发展起来的。70年代中期,公社拖拉机站兼营运输。1978年后,变为以运输为主。1978年该业总收入930万元。七、八十年代之交,随着建筑、建材业的兴旺,大批以短途运输为主的私营运输业出现,市场竞争激烈,有些社办运输企业主动退岀市场。1984年底,有企业109处、15780人,有汽车224辆、拖拉机4134台、人畜力车11722辆,运输装载量207万吨公里,产值601万元。
第五节建筑
建筑企业兴办于60年代。1965年,满庄首先成立建筑队。1978年,9处公社成立建筑公司,是年岀现5处队办企业,共4873人,收入925万元。随着该行业的发展,许多企业打入济南、天津、胜利油田等城市和工矿。到1984年,企业发展到247处其中乡镇办44处,村办203处,23423人(其中乡镇办13637人,村办9786人),收入5189万元,乡镇办3250万元,村办1948万元。
第六节商业服务业
最初的商业服务业主要是饭店、代销店、理发、照相等行业,私人经营的很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体、个体业户很快发展起来,除原有项目又发展了日用百货、副食、五金交电、家电钟表、车辆修理等新项目,业户主要集中于乡镇驻地和城郊集镇。1980年,全县有旅馆、饭店241处,收入296万元。到1984年达519处,收入1729万元。
第七节重点厂家
泰安市衡器厂山口镇办企业,前身为秤业合作组,建于1956年。主要修理木杆秤。1975年改名山口衡器厂,生产500型台秤。1976年列入国家计划,年产量千余台。1980年被轻工部列为定点企业,以生产500型台秤和1500型地中衡为主。1983年“泰衡牌”500型国标台秤被评为部、省两级优质产品。是年,加入中国衡器协会,次年加入济南亚美衡器开发公司。1984年有职工218名,基本形成了生产流水线,主要产品有国标系列10KG 案秤,50、100、300、500、1000型台秤,1-5吨、30吨地中衡和电子秤9种产品。年产值120万元,利润13.2万元,上交税金17.5万元。
大汶□服装制帽厂大汶口镇办企业,前身为缝纫生产合作社,建于1955年,主要业务为来料加工,年收入2~3万元。1958年增加染布、皮革、制鞋等。1960年染布业下马。1966年上草帽项目。1970年制鞋、草帽等下马。次年始生产圆顶帽,更名为大汶口镇服装制帽厂。1978年圆顶帽生产实现机械化流水作业,年生产130万顶、30多个品种。成批生产成衣、劳保服装。1984年有职工400余人,固定资产103万元,产值216.24万元,利润12.9万元。
泰安市布鞋厂省庄镇办企业,建于1958年,当年产手工制布鞋8000双。1960年改名邱家店鞋厂。1962年复改为省庄鞋厂。
1970年改为机械操作,年产布鞋4万双。1975年始生产模压鞋。1981年始生产注塑布鞋,产品3种规格、10多个花色,年产布鞋29.39万双,产值102.1万元,利税6万元。1984年该厂定名为泰安市布鞋厂,年产量达35.82万双,产品行销全国,其中注塑布鞋被评为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
泰安市染织厂邱家店镇办企业,前身为姚家坡衣丝毛线社,建于1955年。主要产品有花丝线、脚带子、头网子。1964年改建为邱家店棉织厂。1984年固定资产140万元,主要产品有蚊帐布、白市布,年产量450万米,产值280万元,利税29万元。
泰安市水箱厂岱庙办事处处办企业,建于1972年。厂址在泰城灵山东路。主要产品为195柴油机水箱和拖拉机配件。1984年有职工1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人)、固定资产44万元,年生产水箱2.4万台,年产值170万元,利税25.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333元/人。
泰安市弹簧厂财源办事处三里村村办企业,建于1973年。厂址在泰城西南部三里路6号。主要产品为各种型号弹簧。1984年有职工12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人)、固定资产48.7万元,年生产能力130万件,年产值120万元,利税30.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000元/人。
泰安市皮鞋厂财源办事处处办企业,建于1976年。厂址在泰城南关路10号。山东省皮革工业公司定点企业,主要产品为男、女、童胶粘皮鞋。1984年有职工360人(其中技术人员12人)、固定资产74万元,年产皮鞋14万双,实现产值180万元,利税1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000元/人。工业企业按部门分类表(1984年)
主要工业产品情况表(1978?1984年)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