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泰域安有跨境驿道2条,另有大路8条,位于山丘区的大路崎岖难行。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交通面貌改观,大量农副产品通过铁路输入输岀。民国初年,铁路沿线村镇出现繁荣景象。
20年代,省路政局监修、县署承修了济韩、泰沂2条跨境公路。20年代末到30年代,县建设科组织整修了县、镇道。到抗日战争初期,公路里程已达500多公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战乱频仍,道路遭到严重破坏。到建国前夕,通车里程不足战前的五分之一。
建国后,人民政府积极修复公路,将旧县道陆续改建为干线公路和市级公路。同时逬行农田道路的统一规划治理,逐渐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1958,1960年相继修筑辛泰铁路和泰肥铁路,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先后建成通车。境内铁路形成以泰安为枢纽的十字交叉。建国前,运输工具一般为人、畜力车辆。30年代出现汽车客运业务。建国后,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客、货运输业面貌日新月异。80年代, 出现铁路、公路联运和旅游客运业务,加之个体运输业突起,泰安成为泰安地区的交通运输中心。
第一章道路桥涵
第一节道路
一、驿道
清代有两条驿道通过境内:一自新泰入境,经化马湾、在家庄、崔家庄、红庙至泰城南关再由南关经七里埠、大辛庄至界首,长45公里;一自宁阳入境,经三娘娘庙、东向(今属肥城)、夏张、天平店至大辛庄,与北去之驿道相接,长45.5公里。崔家庄、夏张为驿道大站,清初崔家庄设驿马80匹、马夫65名,夏张设驿马18匹、马夫9名,其后人马递减。清季裁驿改邮,驿道遂废。
二、大路
清末民初境内有大路8条:
1、自莱芜入境,经上埠东、范镇、谷家庄、故县、梁家林、二十里埠、省庄至泰城,再由泰城西南行经六郎坟、王士店、夏张、(以下今肥城地)边家院、安驾庄、孙伯、栾任入东平,长90公里。
2、自莱芜水北入境,经祝阳、山口、西张店、凤凰台至泰城,长25公里。3、自历城入境,经上港、下港、黄前、张家户、山口、燕家庄、留送至崔家庄,长42.5公里。
4、自历城入境,经牛山口、大津口、艾洼至泰城。
5、自肥城入境,经鱼池、道朗、天平店、粥店、七里埠至泰城,长30公里。
6、自宁阳入境,经大汶口、南留、北留、曹庄、洪沟至泰城,长30公里。
7、自石莱经青石沟、田村、沈于、楼德(以上今新泰境)、延东、良庄、茅茨、南望、北望、宅子至泰城,长70公里。
8、自肥城入境,经夏张、(以下今肥城地)安驾庄南至夏晖入宁阳境。
经过几十年的道路建设,上述大路有的改道,有的与公路合并,也有部分路段废弃, 已无旧貌可寻。
抗日战争初期,境内公路总长500多公里。至1949年,通车里程仅94公里,其中晴雨里程31公里。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积极修复公路,将原来的县道逐步改建为干线公路和市级公路。1953年,修复泰肥、泰宁、泰东公路。1955年, 开始修建市级公路(至1974年共建8条)。1957年,泰莱路基改线,桥涵配套,铺筑砾石路面,成为第一条晴雨路线。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进行农田道路统一治理,保留下来的镇道被重新规划改建。1973年后,泰莱公路被列入泰薛公路,泰肥公路被列入泰临公路,泰宁公路被列入泰东公路。
1984年,全市有干线公路7条(其中跨省2条,省内5条),境内总长294公里,除去济新、枣徐、泰薛、泰明公路的重合里程,总长218?7公里;市级公路8条,总长150-2公里;办事处公路23条,总长210.7公里;专用公路3条,总长12.1公里。
三、公路
1923年,省路政局修通济(南)韩(庄)公路,境内长45公里。1926年,县署承修泰沂公路泰城至化马湾段(今泰新公路),1930年竣工。1928年后,县建设科(局)组织夫役将大路、驿路陆续加宽增厚,辟为县、镇道。至1934年,境内有县道8条(泰新、泰莱、泰东为三条主要县道)共长401.85公里;镇道19条,共长496.5公里;村道63段,共长844.5公里。
县道泰新路:境内长48.45公里,宽7米,经邱家店、崔家庄、化马湾至新泰。
泰莱路:境内长34.2公里,宽7米,经省庄、范镇至莱芜。
泰东路:境内长74.1公里,宽7米,经六郎坟、夏张、(以下今肥城地)边家院、安驾庄至东平。
泰泗路:境内长34.2公里,宽7米,经洪沟、南留、大汶口至泗水。
泰宁路:境内长51.3公里,宽6米,经六郎坟、王士店、夏张、(以下今肥城地)边家院、安驾庄至宁阳。
泰费路:境内长102.6公里,宽6米,经宅子、南北望、(以下今新泰地)楼德、放城至费县。
泰肥路:境内长34.2公里,宽6米,经粥店、道朗、鱼池至肥城。
泰长路:境内长22.8公里,宽7米,经大辛庄至长清。
镇道泰祝路:长30公里,宽6.6米,由泰城经西张店、山口至祝阳。
泰颜道:长12.5公里,宽5.33米,由泰城经上高、羊楼至颜张。
泰东道:长30公里,宽5.33米,由泰城经旧镇、白峪、马家店、岔河店至东向(东向今肥城地)。
泰汶道:长35公里,宽5.3米,由泰城经1984年干线、市级公路状况一览表旧镇、洪沟、满庄、辛庄、侯村至大汶口。
泰渐道:长22.5公里,宽5.3米,由泰城经北十里河、二十里埠、曲口店、南王庄至渐汶河。
山东道:长50公里,宽5.3米,由燕家庄经曲口店、邱家店、羊楼、许家埠、夏村、满庄、淳于、河口至东向。
过彭道:长25公里,宽5.3米,由过村 (今肥城地)经东向、西界至彭徐店。
辛王道:长12.5公里,由大辛庄经黄水湾、天平店、鸡鸣返至王士店。
汶栾道:长50公里,宽5.1米,由大汶口经西界、张侯、至栾任。
茅红道:长40公里,宽5-3米,由茅茨经山阳、(以下今新泰地)时家庄、天宝、大东庄至红河。
山黄道:长2.5公里,宽5.3米,由山口经张家户至黄前。
望祝道:长30公里,宽5.3米,由南望经桥沟、旧县、邱家店至祝阳。
茅彭道:长17.5公里,由茅茨、经颜谢、柏子、大吴至彭徐店。
夏朗道:长17.5公里,由夏张经上章、白楼、马家庄至道朗。
楼尧道:长12.5公里,由楼德经东柴城至尧山口。
渐范道:长9公里,由渐汶河经后沟头、马家庄至范镇。
1984年办事处、专用公路一览表四、铁路
津浦铁路自界首入境,经大河、泰安、洪沟、北集坡、云亭、大汶口等站,南行过铁路桥入宁阳境,境内长41.76公里。1908年开始修建,1910年竣工,是年11月10日通车。1958年境内修筑津浦铁路复线。泰安站原为三等站,泰肥、辛泰铁路建成后,于1982年升为二等站,其余各站均为四等站。1984年,泰安站有道股24条、到发线8条、列车走行线1条、货物线2条、三角线1条、机车走线2条、安全和零担线各1条,道岔共48组(包括折返道岔3组),立交桥2孔。境内路段有桥梁123座,长4510.2米;涵洞54座,长1683.6米。
辛泰铁路自莱芜马庄入境,经燕家庄、上高两站在泰安站与津浦铁路接轨,境内长22公里。1958年动工修建,1959年3月停工,1970年复工,是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桥梁25座,长1329米;涵洞94座,长1354.6米。
泰肥铁路东起泰安车站,经天平店、道朗、鱼池入肥城境,境内长22公里。1960年1月动工修建,1962年10月竣工。桥梁18座,长489.2米;涵洞57座,长1068.7米。
第二节桥梁涵洞
一、桥梁
1929年《重修泰安县志》载,境内有桥梁105座,多为明、清时修建,现存者寥寥。保存较好的大汶口漫水桥长239米、宽3米,始建于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是境内现存最早的漫水桥。
建国后,随着公路、铁路建设的开展,桥梁不断增加,至1984年境内共有公路桥梁171座,总长8185.65米,其中大桥14座、总长3964.34米,中桥28座、总长1609.37米,小桥129座、总长2611.94米;铁路桥166座,其中大桥11座。
公路大桥南宋桥:在泰楼公路。始建于1975年,1977年6月竣工。长506.5米,宽8米,结构形式为30孔15米钢筋水泥混凝土灌注桩实腹式双拱桥。载重汽?15,挂?80。
城子河桥:在泰化公路。1977年建成,长180米,宽11.1米,为15孔跨径10米块石拱桥。载重汽?15。
埠阳庄桥:在泰化公路。1979年5月始建,1981年10月竣工。长528米,宽9.5米,桥型为16孔跨径30米钢筋水泥混凝土灌注桩墩双曲拱桥。载重汽?20,挂?100。
旧县漫水桥:在泰楼公路。1969年始建,1970年11月竣工。长733.4,宽7米,附漫水路长326.6米,宽7米。载重汽?15,挂?60。
黄前桥:在济新公路。1965年7月施工,12月竣工。长60米,宽&5米,为1孔跨径45米空腹石拱桥,为境内跨径最大的石拱桥。载重汽?13,挂?60。
佟家庄桥:在济新公路。1966年12月始建,1967年7月竣工。长155.64米,宽7米,为17孔跨径8米重力式石砌墙台二铰板拱漫水桥。载重汽?13,挂?60。
北=漫水桥:在济新公路。1966年6月始建,1967年竣工。长241.98米,宽7米,为27孔跨径8米石砌重力式墙台二铰板拱漫水桥。
崅峪漫水桥:在济新公路。1968年建成, 长473.4米,宽7米。载重汽?15,挂150?60。
官地桥:在济新公路。1968年11月建成,长17米,宽9米,为3孔跨径30米石砌台墩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载重汽?13,挂?60。
芝田桥:在泰薛公路。1973年始建,1979年竣工。长128.7米,宽9米,为11孔10米石砌台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载重汽?15, 挂?80。
大汶口桥:在济微公路。1974年始建,1975年竣工。长368.9米,宽8.8米,为13孔跨径25米石砌重力式台墩钢筋混凝土空腹式双拱桥。载重汽?15,挂?80。
邱家店桥:在泰化公路。1977年5月始建,1979年10月竣工。长109米,宽10.2米,为7孔跨径13.5米钢筋水泥混凝土拱斜30度石砌墩台桥。载重汽?20,挂?100。
泮河桥:在泰东公路。1979年8月始建,1980年5月竣工。长164.33米,宽11米,为14孔跨径10米柱式双曲桥。载重汽?20,挂 ?100。
故县店桥:在泰东公路。1979年12月始建,1980年8月竣工°长197.49米,宽11米,为21孔跨径8米灌注桩钢筋混凝土二铰平板拱桥。载重汽?20,挂?100。
1984年公路中桥一览表续表
铁路大桥一览表立交桥境内公路与铁路立体交叉桥7座:泰安火车站站房东侧立交桥;津浦铁路与灵山路酒厂西立交桥;泰肥铁路与济徐公路粥店岭立交桥;辛泰铁路与济新公路范镇立交桥;辛泰铁路与泰化公路魏家庄立交桥;辛泰铁路与泰楼公路泰城南关立交桥;辛泰铁路与造纸厂路皮防所北侧立交桥。
二、涵洞
1984年,境内有公路涵洞1012座,长11751.1米,铁路涵洞205座,长4106.9米。
第二章运输
第一节公路运输
—、机构
20年代泰城有“汇通公司”、“悦来公司”、“恒昌公司”三家,经营货物装卸搬运业务。1928年,国民党县党部组织过搬运工会。1948年,泰城60多名工人自愿组织地排车运输队。次年2月,运输队与火车站运输工人组成县搬运工会。1954年,成立搬运站。1956年改称高级运输合作社,4月转为地方国营县搬运公司,有职工450名。1958年改为运输公司(后称第一运输公司).1959年,成立运输管理站。1960年上半年,全市建立20个公社运输管理站,下设运输队,1962年全部撤销。1964年1月,成立县运输合作社,1966年撤销。1968年底,成立东风运输合作社。1972年改称县第二运输公司。1975年,成立县人民汽车公司。1984年,除第一、第二运输公司和人民汽车公司外还有联运办公室、泰山运输公司、大汶口运输队。
泰安市运输公司1958年市搬运公司、市搬运社、泰城街道运输社、市马车社、大汶口运输队、泰安长途运输社沙土石运输队、料石运输队、三轮车运输社和人民公社抽调的基干运输团组成市运输公司,有职工3142人、马车138辆、小胶轮车925辆、地排车1197辆、三轮车42辆,组成11个地排车队、1个马车队、1个大板车队、1个三轮车队和1个修配厂1959年7月,市运输公司并入交通局。1962年6月,集体所有制单位从交通局分出。1972年2月,恢复县运输公司。1984年,市运输公司辖3个长途汽车队、1个短途汽车队、1个载重汽车队、1个修理厂、1家旅馆,有职工694人、汽车103辆、固定资产462万元。
第二运输公司1968年12月,由马车运输合作社、大汶口搬运合作社、客运三轮合作社合并成立东风运输合作社。1972年改称县第二运输公司。1984年,辖1个联合服务公司、3个运输队、1处加工车间,有职工430人、汽车62辆(其中客车2辆)、人力车57辆。
公共汽车公司1975年,成立县人民汽车公司,1980年改称公共汽车公司。1984年,辖2个运输队、1处修理车间,有职工255人、各种客车52辆、固定资产206.27万元。
泰山运输公司前身为1963年成立的泰山公社运输队。1980年有汽车8辆、拖拉机7台。1984年改称泰山运输公司,辖2个运输队、1个汽车修理厂、有职工343人、汽车21辆、人力车250辆、固定资产202万元。
大汶□运输队1975年成立,职工300余人。1984年,发展到3个运输队,有职工725人、载重汽车7辆、小汽车1辆、拖拉机6台、地排车450辆。
泰安长途汽车站1950年5月成立,隶山东省联运公司济宁分公司。后隶属省运输局泰安汽车总站。1956年,属济南运输公司。1961年5月,属泰安地区交通局。1976年后隶泰安地区汽车运输公司。1981年秋,隶“山东公路运输联合公司泰安地区分公司"。
附记:日伪运输机构
1938年,华北汽车公司在泰安设立汽车营业所。1941年,华交公司接管华北汽车公司后,营业所改称济南汽车营业所泰安支所。1943年,又改称泰安汽车营业所。1945年日本投降后解体。
二、运输工具
货运工具非机动工具:境内传统的货运工具有挑子、扁担、木轮手推车、三轮、四轮板车、马车等。30年代开始使用胶轮手推车、胶轮马车。1949年,全县有手推车33100辆、马车1060辆。建国后,运输工具逐步改进。至1956年,人力车、地排车、马车普遍更换胶轮。1962年,全县有马车1774辆、地排车3221辆。1975年,全县有马车1801辆、地排车16281辆、手推车33613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拖拉机大量涌入农户,马车数量锐减。
机动工具:50年代驻泰企业始购货运汽车。至1962年,有货运汽车50辆,177.5吨位。次年,县运输部门始有货运汽车2辆。1970年,全县货运汽车90辆,311吨位。1975年,公社有货运汽车5辆。1983年,集体、个人购置汽车者增多。至1984年,全市共有货运汽车1891辆,其中专业运输部门271辆、市直部门953辆、乡镇617辆、个体50辆。
1953年,泰安农场有拖拉机3台。1956年,全县有拖拉机21台。1980年,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546台,49096马力;小型拖拉机2849台,34083马力。1984年,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110台,其中个体452台;小型拖拉机3082台,其中个体2504台。
1964年,运输公司试制机动货运三轮车成功。之后,第二运输公司制造东风牌机动货运三轮车。至1971年,共有货运机动三轮车49辆。后因汽车、拖拉机增多而停用。
客运工具非机动工具:境内传统的客运工具有轿、山轿、非机动轿车、手推车等。1910年(清宣统二年),始有黄包车。1919年,泰城美国教会有德制、英制自行车各1辆。1949年,全县有700余辆自行车和部分黄包车。50年代后期,轿、非机动轿车、黄包车消失。1984年,农村中使用的短途载客工具为地排车、手推车。
山轿
机动工具:1930年,泰安始出现客运汽车。沦陷时期,泰城有客车2辆,日军投降后由国民党政府接收。1962年,始购大客车1辆、小客车18辆。1964年,交通局改装客车2辆。1970年,有客车4辆。1975年,汽车公司有大客车9辆。1982年,增至44辆。1984年,全市有大客车262辆、小客车834辆(市直728辆)。此外,长途汽车站有客车254辆。
1953年,泰城有济南产“轻骑”改造的机动三轮车8辆。1964年,增至40辆。1984年,有100余辆。
1982年,全市有“轻骑”牌摩托车450辆,1984年增至1958辆,多属私有;另有摩托车401辆,多数在公安、邮电部门。三、货运
津浦铁路通车后,泰城、大汶口等地有私商收购豆饼、花生、花生油、生姜、大蒜,雇人运到火车站后外运。公路运输也以豆饼、花生为大宗,一般运货200公斤,行程50华里,收费2元,搬运费百斤百里1.8元至2元。
1949-1955年,政府组织社会车辆运输货物。1958年以后出现国营、集体、个体三种运输力量。由于“大跃进”造成经济衰退,运量锐减。1959年,年运量从上年的81.53万吨降至3.56万吨,周转量由259.11万吨降至19.26万吨。1959?1961年总运量仅11万吨。1965年后,集体、个体运量大于国营运量。1971-1984年间(1974年除外)国营年运量最高为29.4万吨,周转量1463万吨公里;集体年运量最低为135万吨,周转量1151万吨公里。1984年,共完成运量311.08万吨,周转量5969.92万吨公里;两个专业运输公司完成运量45.52万吨,千吨公里成本150.24元。是年,泰安汽车站开辟泰安至临沂另担班车线路,长120公里,每旬对开一辆另担班车。
四、客运
长途客运1930年,省长途汽车总局开辟泰安至东平营运线。1932年,因营业萧条而停运。1938年7月,日本人开办的汽车营业所开辟济南至泰安汽车营运线路,11月开辟泰安至大汶口营运线路,12月开辟泰安至肥城营运线路。此后又开辟泰安至新泰、莱芜、蒙阴、平阴4条线路。日本投降后,营业所解体。
建国后,长途客运业务由长途汽车站承担。1950年,有泰安至莱芜、肥城、须城3条线路,通车里程180公里。泰安至莱芜、肥城每日各往返一个班次,至须城2日一个班次。1961年,有15条班车线路,通车里程2127公里。1976年前,长途客运业务因机构和隶属关系变动频繁,受到影响。1976年,归属地区后, 客运发展迅速。1977年,有跨区线路20条, 可直达济南、青岛、荷泽、聊城、淄博、潍坊、济宁、临沂等地;区内线路45条,日发班车145车次(夜班6班次),年客运量16&2万人次, 周转量8362人公里。1984年,长途客运通车里程6039公里;跨省线路9条,跨区线路26条,区内线路34条;始发169班次,日客运量6760人次;日发641个车次,其中跨省9个车次,跨区143个车次;境内夜宿农村的班车16条线路,站点163个,单程482公里。同年,开辟泰安至莱芜、新泰两条流行发车线, 平均日发78个车次,客满开车,招手上车。当年长途汽车站客运量539.4万人次,周转量22930万人公里,营业额4130066.7元。
短途客运1910年,始有黄包车运客,多集中在城内,偶有远行也只限于境内。民国时期,泰城、大汶口设有赶驴脚行,农村沿大路村镇,有手推载人小车。
1952年,政府组织客运站承担客运业务,用人力车或机动三轮载客。1964年,泰城开辟由火车站至百货大楼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日运行30个班次,年客运量36万人次,营业额2.8万元。1975年,增辟一条由火车站经百货大楼、化肥厂到东关的线路,两条线路日发车48次,年客运量174.45万人次,营业额16.35万元.1976年,增开由大众桥、火车站、百货大楼至红门的线路。1978年,新辟郊区两条线路:火车站至张家户,长17.9公里;火车站至鱼池,长22公里1979年又辟郊区两条线路:火车站至化马湾共30.1公里;火车站经大汶口至董家庄长33.5公里。1980年8月,开辟火车站至中天门旅游线路长13.5公里,年客运量12万人次,营业额12万元。此外还开办了泰安至曲阜、灵岩、济南等地旅游出租车业务。1984年底共有营运线路8条(城内3条,旅游路1条,郊区4条)。城内3条线路共36站,长21.2公里;郊区与旅游线路共77站,长222公里;日发66个车次。全年客运量529.5万人次,营业额62万元,上缴利税16.24万元,净利润11.7万元。
第二节铁路运输
货运津浦线通车后,泰安、大汶口2处车站输岀货物以花生米、花生油为大宗,其次为大麻、生姜等物品。外地运进物资为高梁、大豆、豆饼等。1949年后,输出物资增加工业产品、木材、水果、大白菜和河沙等。同时,输入的大豆、豆饼数量猛增,还增加了木材、煤炭、煤油等,入大于出。1965年输出25.33万吨,输入30.31万吨。1984年,输出22.34万吨,输入54.63万吨。
泰肥线天平店、鱼池二站,主要办理河沙外运业务。
辛泰线境内站点,仅1981、1983年办理小量农副产品外运。
客运境内12处车站均办理运送旅客业务。1984年,泰安站日停靠津浦线普通快车19对、普通客车5对,泰安站始发至张店、博山普通客车2对。全年共迎送旅客307.62
万人次。
泰肥线初期实行客货混运,泰安、湖屯日对开一次,后改为客车运行。1981年后,改辛店至湖屯,日往返一次,后改为坊子至湖屯。1984年,辛泰线试运营期间,泰安至莱芜东日往返客车一对;正式运营后,改为辛店至湖屯运行,后又延至坊子至湖屯。同时,泰安至博山车次,改为泰安至张店,日发车一对。
第三节运输管理
1958年,贯彻先国营后集体,先专业后副业,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运输方针,积极扶持民间运输。60年代,县主要担负城镇6公里以内和公路干线20公里以内的运输。凡从事公路运输、装卸搬运的企业单位车辆,都必须接受运输主管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凡营运车辆,均执行省交通厅统一制定的运价标准。人力车和装卸理货执行地市自行制定的运价和费率标准。80年代初,执行地区“运输、装卸、理货、渡运管理办法和计费标准”。1984年后,执行中央和省的运价规定。
第三章公路管理
第一节养护
建国前,公路无专人养护,遇有紧急需要,派民夫突击抢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民主政权采用突击整修及公路沿线各区、村包段管理的办法进行养护。
1950年,养护业务由专区公路段兼管。1952年,县公路管理站成立,招收18名养路工人,在泰莱路建道班房3处,实行工群共养,执行作业计划和养路负责制,保持路面不
松散、不露骨。1957年,实行工群共管、群众养路两种方式。群众养路,每公里固定2?3名养护人员,分组管理。泰东路23组54人, 泰平路13组25人,泰莱路22组81人,边汶路3组15人。1958年,确定干线公路每公里养路员3人,县、乡公路每公里2人,以公社为单位组织养路队13个276人。1964年,学习掖县养路刷浆法,使保养质量普遍提高。‘1982年,所有养护路段建立岗位责任制,做到养护有计划,劳动有定额,任务有考核,质量有标准,增强了养路员的责任感。至1984年,市公路管理站下设31个养路班,职工59人;174个群众养护组,养路员649人;其中干线公路养路员302人,县、办事处公路养路员347人。养路工具有载重汽车6部、拖拉机15部、北京轻型货车1301部、挂车3部、自卸汽车1部、压路机9部、沥青保温罐车2部、沥青罐车3部、沥青罐挂车7部、轧石机4部。共养护公路545.9公里,其中干线公路210.4公里,县、办事处公路335.5公里。综合好路率分别为79%和59%。
第二节绿化
1929年前后,每年植树节前,县政府指派农民沿公路植树,因只栽不管,成效甚少。建国后,先在泰莱公路栽植行道树和紫穗槐,后逐渐扩大绿化面,凡路基达到6.5米的公路,均栽植树木。至1958年,全县共有行道树34705株、紫穗槐649526墩。由公路站供应树苗,养路工和养路员管理,树权归国家所有。至1984年,境内通车里程565公里,绿化里程438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70公里、市级公路129.5公里、办事处公路138.5公里,绿化率达78%。
第三节养路费征收
建国初期,养路费由专区公路段兼收。1952年,县公路站设兼职养路费征收员,办理畜力车养路费征收业务。1957年5月,开始征收机动车养路费。1967年,县公路站设专职养路费征收员。1977年,县以上厂矿企事业和专业运输单位各种车辆的养路费由县公路站征收。县以下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车辆养路费,1977?1982年12月由各交通运输管理站征收;1982年12月后改由县公路站及公路设立的征收点征收。1959?1984年共征收12200686万元,支出10374738万元。
1984年,公路站有专职征收员4人,征收养路费397852元,所征养路费,由省交通厅统收统支、统一管理。
第四节路政管理
建国后,路政管理由专区公路段承担。50年代,推行既是养路员,又是交通秩序管理员、安全宣传员的管理方法,发动养路工人和群众养路员参加路政管理。1957年7月,泰安交通安全委员会成立后,经常宣传有关路政的各种规定,及时清理公路上的违章建筑物。1984年,市公路管理站有专职公路管理员2人、宣传车1辆,干线公路设置交通标志牌52块。
第五节交通监理
民国时期,境内无专门交通监理机构,车辆登记和征收车辆牌照税,由济南交通部门管理。
1951年,泰安地区公路段始设监理股,负责全区的畜力车的监理工作,机动车辆的监理仍由济南监理所办理。1962年地区公路段改设监理所,开始办理全区机动车辆的监理工作1963年,县交通局执行交通规则及山东省的补充规定。1974年,执行省统一机动车检验标准,所有车辆每年须统检一次。
1976年,设置车辆监理站管理车辆,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考核驾驶员,并验发放牌证。
1981年前,拖拉机可以自由行驶。此后,加强对拖拉机的管理,在公路行驶的拖拉机,必须向交通管理部门申请牌照和办理行驶证。至1984年,全市机动车驾驶员共10361人,其中汽车驾驶员4225人、拖拉机驾驶员4819人。是年3月,监理站合并到地区交通监理所。